高考社会科学类材料多种命题形式

来源 :作文周刊·高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junshis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社会科学类材料组合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科学家与艺术家经常生活在不可捉摸的境地。这两种人必须经常把新的和已经知道的东西协调起来,并且为在混乱当中建立新的秩序而奋斗。在工作和生活中他们应互相帮助并帮助一切人。他们能铺平沟通艺术与科学的道路,并且用多种多样、变化多端、极为宝贵的全世界共同的纽带把艺术和科学同整个广阔的世界联系起来。”奥本海默震撼人心的话语,表达了科学家和艺术家最为崇高庄严的理想、情感和智慧;也体现了人类对真、善、美最伟大的追求和信仰。
  在小小的蓝色地球上,当人类面对自己文明的历程思考时,不安地发现辉煌中有一片又一片人类理想与热情的废墟并列。特别是大工业时代机器历史留下的缺陷,给人类的心灵留下了层层凄凉和忧患。
  人总想神有所归,心有所寄,虑有所定。“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这是为什么”和“为什么想知道为什么”已成为科学与艺术永无终结的追问。消除忧患,净化人性,建造人类精神家园已历史地交给“艺术与科学”来承担。不同的是科学家以博大的人性情怀拥抱自然之理,把认识抽象为自然定律,艺术家则以宇宙之理倾述人性之情,把生命精神的思考谱写为人性和宇宙和谐的自律。正如李政道先生说:“科学的目标是准确的回答和求解。但是,科学家不可能找到所有答案,也没有最终答案,只能增加答案,而增加答案和了解客觀世界的动力是美好的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创造力。什么是生命的意义,什么是社会的意义,最重要的是美好的情感,这和创造艺术的动力完全相同。”所以石鲁先生说:“艺术家就是科学家,艺术的规律都是科学的。”
  与科学相比,艺术是通向宇宙的另一条路。大凡有所贡献的艺术家,其心灵无不上通天宇,下达人性;为高扬自然生命精神和人性生命精神的和谐而努力;为建造人类真、善、美的精神家园而献身。他们共同以崇高的人性精神爱抚自然,又以博大的宇宙精神爱抚人性,他们在造化的恩宠中,与天同乐于动,与地同悲于失。
  天,在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心目中,大概是孕育智慧的最终本源。人的心灵一旦融入浩渺无垠的宇宙时空中,一切理性的美,情感的美,力量的美,即会荡起无限的波澜。艺术与天合气、与地合理、与人合情,艺术乐仁乐静自在心通天宇。故贝多芬讲:“打进心坎的艺术来自天。”《乐记》云:“圣人作乐以应天。”石涛说:“天能授人以画。”艺术的真谛在自然,“师法自然”注定是艺术与科学的永恒课题。
  自然内在的秩序严密神奇,大无外,小无内。人类已知越多,未知越大,人们探索的欲望也就愈强烈。这正如科学家兼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爱因斯坦所说:“人们总想以最适当的方式画一幅简化易领悟的世界图像。”“这就是画家、诗人、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所做的,他们都按自己的方式去做。”于是,这个世界由方程、函数、形、色、观念、文字、音符等组成。“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成,也可以由数学公式组成,我们试图创造合理的图像,使我们在那里就像感到在家里一样,并且可以获得我们日常生活中不能达到的安定。”爱因斯坦令人深思的话语不仅告诉世人科学、哲学、艺术的共同基础和目标,也说明惟科学、哲学、艺术的人造世界是人类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摘编自刘巨德《心通天宇的艺术与科学》)
  材料二:
  与这些区别一样,艺术与科学也有许多共同点,这在19世纪即已为思想者们所注意。19世纪的伟大哲人、科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认为,艺术和科学都是自然在人头脑中的反映,艺术是通过想象得出的反映,科学是通过理性能力得出的反映;美学家克罗齐说:“直觉知识与理性知识的最崇高的焕发,光辉远照的最高峰,像我们所知道的,叫做艺术与科学。艺术与科学既不同而又互相关联;他们在审美方面交会,每个科学作品同时也是艺术作品。”进入20世纪,科学家和艺术家在对自然界的对称、和谐和美的规律加以探讨、认识和表现后发现,艺术与科学是密切相关而不可分割的。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先生曾将艺术与科学形象地比作一枚硬币的两面,认为“他们的关系是与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伟大艺术的美学鉴赏和伟大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但是随后的感受升华和情感又是分不开的。……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总之,科学和艺术的共同点表现在诸多层面上,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认识和表述,根本的一点在于认识艺术与科学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科学技术在一定意义上影响和促进了艺术的生成和发展,艺术的发展和成果同样也推动着、影响着科学的进步与发展。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建设世界的两个最有力的手段和臂膀,他们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缺一不可。
  (摘编自李砚祖《大趋势:艺术与科学的整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奥本海默认为科学家和艺术家都为在混乱中建立新秩序而奋斗,两者应该互相帮助,用好联系世界的共同纽带。
  B.科学家致力于把认识抽象为自然定律,而艺术家需要借助科学道理尽力表现人性之情,谱写为生命精神的思考。
  C.李政道先生认为科学、艺术创造的根源和动力完全相同,二者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矛盾对立而又形成互补。
  D.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家、艺术家、哲学家都按照自己最适当的方式去探索,最终创造互不相干的人类精神家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明进程中总会留下忧患,科学与艺术的本质特征使它们有能力担起建造人类精神家园的历史责任。
  B.中外艺术家、科学家对于科学与艺术关系的认识,常常殊途而同归,石鲁与克罗齐就有相似的观点。
  C.有所贡献的艺术家,其艺术创作无不打通宇宙与人性,从而使艺术作品成为超越科学认识的存在。   D.艺术与科学有许多差别和共同点,密切相关而不可分割,这种认识是建立在自然规律的探究之上的。
  3.根据材料内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如达·芬奇的人体和动物解剖及植物素描的精确性所表现出的那样,他的油画作品也展示出了他利用化学颜料所产生的奇特效果。
  B.印象派的诞生与光学色彩理论的突破联系密切,当代印刷技术的“网点叠印”法也可以看作点彩派艺术的一种实际应用。
  C.汉墓出土的朱雀灯,朱雀展翅欲飞的体态极具美感,其设计正好与灯盘的空心槽处置相统一,添加燃料时灯仍能保持重心平稳。
  D.数字敦煌是包括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交互呈现的敦煌保护虚拟工程,使敦煌瑰宝数字化,实现敦煌壁画的科学技术“穿越”。
  4.论述类文章经常运用“引用”的方法进行创作,请结合上述材料,对此加以简要分析。
  答: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答:
  二、社会科学类材料综合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毛笔——“文房四宝”之一,其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随着文化的发展,毛笔被赋予很多
   。毛笔虽然是一种书写工具,但是它所衍生出来的毛笔文化,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并体现在了“用笔之道”上。“用笔之道”便是“做人之道”,简单来讲,就是外柔内刚。毛笔的毛很软,蘸上墨后则要写出力度,要    ,这就叫以柔克刚。毛笔的毛是个柔软的东西,写出来的字却很有风骨,这是中国人的一种美学。把那么多柔软的毛集中在一起,体现了君子    的文化理念。每个人    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但是都朝着相同的目标努力前进,彼此尊重,形成合力。那么在我们书写的过程当中,就得把握住中锋,用笔一定不散,这就是智慧的中华民族。
  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划波浪线句子中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变——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B.吱——前面一个紧急刹车,我自行车的前轱辘差点顶住了那辆车的尾灯。
  C.一首优美而真挚的小诗可能长久地拨动人们的心弦——只要人们的心中还存有诗意。
  D.“娘娘!”——这种叫法,是我们地方上对年龄长于自己母亲的女人的昵称。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內涵 入木三分 和而不同 都
  B.内含 入木三分 和而不同 虽然
  C.内涵 大笔如椽 同而不和 都
  D.内含 大笔如椽 同而不和 虽然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那么我们在书写的过程当中,就得把握住中锋,用笔一定不散,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智慧。
  B.所以在我们书写的过程当中,就得把握住中锋,用笔一定不散,这就是智慧的中华民族。
  C.那么我们在书写的过程当中,就得把握住中锋,用笔一定不能让它散,这就是智慧的中华民族。
  D.所以我们在书写的过程当中,就得把握住中锋,用笔一定不能让它散,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智慧。
  4.下面文段有4处语病,请指出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表情包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兴产物,是一个社会心理变迁的风向标。一方面表情包带来交流便捷的优点,另一方面其本身带有娱乐性,能帮助人们减轻压力,排遣负面情绪。近年来,随着表情包行业的逐渐成熟,表情包的商业潜力被充分挖掘,走上产业化发展之路。成熟的表情包形象,可以被制作成公仔、毛毯、手机壳、充电宝等周边产品售卖,甚至开发成动漫、游戏和电影中的形象。
  答:
其他文献
技法点拨  清代诗人袁枚说:“凡作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并引诗为证:“‘有磨皆好事,无曲不文星’,洵知言哉!”梁章钜在《退庵随笔》中也说:“朱子尝言:‘文须错综见意,曲折生姿’。”意思是说,文章要以婉曲的情节来引人入胜,才能显出风姿、见出深意来。考场作文更是这样,考生写出的作文需要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新意,需要有“一枝红杏出墙来”的独到。然而,近年来的考场议论文却呈现出“千人一面”的现象,这些
期刊
热点聚焦  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斗争中,“90后”“00后”的青年一代奋战在医疗救治、社区防控、志愿服务的一线,他们中有刚满24岁,青春活泼的护士,有推迟婚礼的准新郎,有刚当上父亲的年轻医生,有刚刚给孩子断奶的妈妈……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李保国教授扎根太行山深处,把生态治理和群众脱贫作为毕生追求;年轻的百坭村“第一书记”黄文秀为乡亲们的好日子奔波忙碌、倾情奉献;“最美大学生村官”张广秀全
期刊
2020年12月以来,老君山的优美雪景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走红,引起人们的惊叹。但不久,山上遍地泡面碗的情况再一次引发了舆论关注。网友戏称:“远赴人间惊鸿宴,老君山上吃泡面。”随着舆情的发酵,人们对游客素质、景区如何整改等话题展开了热议。  有人认为,一些来“打卡”的游客将垃圾随意丢弃,不但污染了景区环境,更给景区管理工作增加了负荷。也有人认为,景区和商家一边坐收客流红利,一边吐槽“游客多”“素质低
期刊
我,是一朵蒲公英,乘着风儿旅行。  是春的气息——那新生绿草的清香,那满山姹紫嫣红的芬芳。连绵不断的春雨,让梯田上的种子奋力发芽,冲破泥土,让山上的竹子节节拔高,让一个又一个的春笋争先恐后地冒出头来。雨后初晴,被冲刷过的田野露出青翠欲滴的颜色,是那么生机勃勃;山上各色的花儿争奇斗艳,最美的要数傍着山路生长的映山红,一片又一片,开得奔放而热烈,仿佛要用尽全身力气,让世人都欣赏到它的美。  是夏的气息
期刊
非遗“出圈”,亦是“回归”  管璇悦  丝竹声和流行乐,悠扬民歌与电子风,传统戏曲和布鲁斯,如此邂逅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不久前,抖音推出的音乐专辑《国韵潮声》就做了一次大胆的尝试。粤剧、江南丝竹、彝族山歌、蒙古族长调民歌等非遗音乐与流行音乐元素创新融合,再加上短视频创意内容,让一大波网友惊喜又惊叹,纷纷点赞。  实际上,这几年类似的“破壁”并不少见。非遗搬上“云端”,竹编、根雕、漆艺,直播间
期刊
1.阅读材料范围将大大拓展。  随着高中教材、高考命题思想的改革,课堂教学多往课外阅读延伸,鼓励学生广泛读书,多多关注社会。反映到高考命题上,阅读材料的范围,较往年将大为拓展,尤其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新闻、调查等类文本都将糅合在一道阅读题中。  2.更加注重信息筛选、处理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  信息社会有太多信息需要去辨别。近年来,高考语文在强化检索能力的考查,这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高三备考,
期刊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一位记者问钢琴大师格拉芙曼,在教了许多中国学生、造访中国将近40次后,对中国琴童及其家长,有没有特别想说的话。格拉芙曼说:“我觉得中国人太强调竞争,尤其要争第一,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就不自觉地强调这种观念。”  竞争,难道不是必要的吗?争做第一,难道还有什么不好的吗?  你对上述问题有何看法?请就此写一篇发言稿,表明你的态度,体现你的思考与权衡。要求
期刊
格言  我們一定会继续坚守,继续履职尽责,一定会奋战到底,使命必达。  榜样力量  日前,辽宁大连突降大雪,一张照片在网络热传:十几个身穿防护服的白色人影,躬身向前推着一辆满载货物的三轮车,在陡坡上迎着风雪艰难前行。这个场景被网友称为“移动的雕塑”。他们是大连海洋大学的志愿者。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大连海洋大学实行封闭管理,2020年12月21日,航海与船舶工程学院17名学生组成了青年抗疫突击队。他
期刊
格言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用真情服务好驻地群众,当好党同人民群眾血肉联系的纽带。  榜样力量   1983年出生的孔特特,是西藏自治区森林消防总队那曲市大队大队长,已在雪域高原中坚守了18年。西藏被誉为“亚洲水塔”、全球气候的“调节器”,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生态地位格外显著。守护好这里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就是在守护共同的美好家园。孔特特从一进藏,就暗下决心,“宁让
期刊
格言  艺术家要对民族、对人民有感恩之心。  榜样力量  郑小瑛是新中国第一位歌剧、交响乐女指挥家、教育家。1962年10月2日,苏联国立莫斯科音乐剧院,在众人的瞩目中,郑小瑛登上指挥台,指挥了一场难度很大的意大利歌剧《托斯卡》,成为登上国际歌剧指挥台的第一位中国指挥。  用西洋音乐手法表现中国人思想情感是郑小瑛的艺术追求。她认为,世界各国都在用各自的母語介绍外国歌剧,为什么中国要坚持用“半生不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