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文教学功利化现象突出,创作异化为拼凑。应将作文教学引向当代生活,用鲜活、真实、细微、积极向上的写作素材取代“经典”材料,激发创作的内在需要,将作文活动经常化,扎实有效地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关键词】返璞归真 作文教学 落实 途径
当前的作文教学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比较突出地写满了“功利”二字,作文的过程变成了“训练”应试模式的过程。大多数学生视作文为最苦的差事,一说写作文,很多学生都愁容满面,“唉”声一片。综观学生的作文,确实问题不少:或崇尚空谈,言之无物;或无情可抒,苍白单薄;或机械模仿,矫揉造作;或感情不够健康。在社会各界对语文教育的批评和责难中,作文教学也是众矢之的。鲁迅先生曾将作文之路比为“暗胡同”,那么,能真正照亮“暗胡同”的是什么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得到的是摒弃了华丽、浮躁的四个字:返璞归真。
作文的返璞归真应该是追求一种质朴、自然的行文风格,追求一种真实、自然的情感体验;叙自我之事,抒自我之情,议自我之感。将作文引向生活,使其生活化。将作文的过程自然演变为用心灵去体验生活的成长历程。当体验的痛苦和欢乐倾注笔下时,作文就不再仅仅是运用语言的学习过程,更是审视生活,反思自己的心灵思辨过程。生活中的“我”本是“浑然不觉的我”,而作文中的“我”“觉醒”了,开始反省自我,剖析自我,深化自我的生命体验,升华自我。
作文教学的返璞归真不仅仅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教学方法。既然是一种教学方法,那么它必然可以落实到作文的各个具体环节。
1.激发写作的内在需要
写作的需要来自生活。当人在生活的过程中遇到与其生命意志对立的某种现象时,就会产生困惑、迷惘、兴奋、思考等等,于是就会产生“自我疏导”的需要,学生的生活中不是缺少对立、痛苦、兴奋等,而是没有及时唤起生命中写作的需要。
笔者认为,从作文的过程来说,首先要能有效地唤起作文的内在需要,将学生作文的“外在压力”转变为“内在动力”,使学生有勇气克服言语的痛苦抒发出“心中的一腔积蓄”(叶圣陶语)。
有效地唤起学生作文的内在需要这一过程在作文教学中被不同程度地忽略了,但这一过程的确不可缺少。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的袁卫星教授在让学生写“亲情”作文前,朗诵了他追忆已故父亲的“下水文”《一杯薄薄的思念》;温习了两篇旧课文:《背影》、《一碗阳春面》;最后又朗诵了傅天琳写母爱的诗《梦话》。这一切唤起了学生内心表达的欲望,结果“这一篇作文交得又快又好”。一位学生写他百天前病故的母亲的作文《永远的思念》长达3500字。“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曾经应邀到涪陵五中讲学,面对全校近7000名学生,当谈到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上动力不足,学英语有严重的畏难情绪,他话锋一转,要求现场的全体学生低头默想父母为自己的无私付出,追忆自己最感动的一两件事。学生一边低头默想,李阳老师一边启发,尔后又请三位学生到台上现场讲述,台下大多数学生因感动、悔恨而泪流满面。结果,本周学生的周记写得特别轻松,也特别感人。这说明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唤起学生作文的内在需要,激发学生抒发出“胸中的一腔积蓄”的欲望。
2.走向当代生活,对素材的处理“薄古而厚今”
写作离不开素材的积累,谁占有的素材越多,谁使用时就越轻松自如。学生可能是受到网上或某些“作文材料大全”所谓的“满分作文”的诱导,将诸如庄子、屈原、司马迁、苏武、陶渊明、李白、杜甫、文天祥等人的事例不问青红皂白地一齐“拿来”,写作时不管是否得当,千方百计“安装”上去。有时评阅考试作文,面对“千人一面”、“千口同腔”的现象,你能不倒胃口吗?这种文风实属在“僵尸上跳舞”,让我们的圣贤们几千年后也不得“安息”。这样的作文远离学生的生命活动,作文完全被异化,学生必定形成“说一套,做一套”的双重人格,危害不可小视。因此,作文素材“薄古而厚今”的提法虽有些矫枉过正,但也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必须将学生的视野引向当代生活,引导学生对人生、对生命、对国家、对民族、对身边的人或事多一些关注,多一些思考,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从中掘取鲜活、真实、细微、积极向上的写作素材。让富有时代特色的充满生活化的素材充实到学生的作文里。这样既能提高作文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3.作文活动经常化
“作文活动经常化”(叶圣陶语),那么作文就应该作为一种自然的生命活动。而时下对于大多数师生来说,作文却是一份特殊的作业和负担。这样的心理,只能导致作文与生活隔离。我们应该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在有所感触时“一吐衷情”,养成勤写作文片段的习惯,使写作像其它学科那样成为一种习惯,不要搞成一写作文就像完成一项庄严的使命似的,使学生的心理压力极大。作文片断可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对其中精彩的只言片语,教师应不吝赞美之词。下面摘录了学生周记中的几个片段:
可是,寂寞、孤独、忧郁一并袭来,在这陌生的空气中肆意蔓延,将之前的所有满足统统吞没。于是,思念在阴雨中疯狂地滋长。故乡啊,我终于会如此贪恋你的气息了。
秋风拂过大地,卷走了枯枝落叶,留下了朴素的土地。春风的微拂让这朴素的土地充满新生的活力,经历寂寞寒冬后的活力。
我沉醉在这一片风光中,仿佛自己正乘着那微风,游荡在蓝天上,仰望星空。一朵白云飘落在我的面前,我随手将它捏成爷爷的形状,随风跟着我,一口一口地吃掉忧愁。
在这些文字中,我们看到的是一颗颗真实鲜活的灵魂。这些稚嫩的生命体验深深打动我的心。这样的文字,没有矫揉造作,如果没有切身的体验是无论如何也造不出来的。
文章不是无病呻吟的“涂鸦”,而是酸甜苦辣感情的寄托。要想打动人,首先要打动自己,自己首先要投入,要动真感情,真正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自然流露,当作者与读者产生了共鸣,文章也成功了。
卢梭曾说过“教育要回归自然”,我们的作文教学就要让学生展示生命的“原生态”。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地写,有个性地写,写出真实的体验。人要“自由而充分地发展”(马克思语),学生作文就是学生生命的体验。写作教学应还生命以本色,将习作过程中的学生置于个体现时的生命事件中去寻觅、体悟、创造,追求习作过程与生命活动的统一,用“返璞归真”来照亮作文教学的“暗胡同”,从根本上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重庆涪陵第五中学。
【关键词】返璞归真 作文教学 落实 途径
当前的作文教学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比较突出地写满了“功利”二字,作文的过程变成了“训练”应试模式的过程。大多数学生视作文为最苦的差事,一说写作文,很多学生都愁容满面,“唉”声一片。综观学生的作文,确实问题不少:或崇尚空谈,言之无物;或无情可抒,苍白单薄;或机械模仿,矫揉造作;或感情不够健康。在社会各界对语文教育的批评和责难中,作文教学也是众矢之的。鲁迅先生曾将作文之路比为“暗胡同”,那么,能真正照亮“暗胡同”的是什么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得到的是摒弃了华丽、浮躁的四个字:返璞归真。
作文的返璞归真应该是追求一种质朴、自然的行文风格,追求一种真实、自然的情感体验;叙自我之事,抒自我之情,议自我之感。将作文引向生活,使其生活化。将作文的过程自然演变为用心灵去体验生活的成长历程。当体验的痛苦和欢乐倾注笔下时,作文就不再仅仅是运用语言的学习过程,更是审视生活,反思自己的心灵思辨过程。生活中的“我”本是“浑然不觉的我”,而作文中的“我”“觉醒”了,开始反省自我,剖析自我,深化自我的生命体验,升华自我。
作文教学的返璞归真不仅仅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教学方法。既然是一种教学方法,那么它必然可以落实到作文的各个具体环节。
1.激发写作的内在需要
写作的需要来自生活。当人在生活的过程中遇到与其生命意志对立的某种现象时,就会产生困惑、迷惘、兴奋、思考等等,于是就会产生“自我疏导”的需要,学生的生活中不是缺少对立、痛苦、兴奋等,而是没有及时唤起生命中写作的需要。
笔者认为,从作文的过程来说,首先要能有效地唤起作文的内在需要,将学生作文的“外在压力”转变为“内在动力”,使学生有勇气克服言语的痛苦抒发出“心中的一腔积蓄”(叶圣陶语)。
有效地唤起学生作文的内在需要这一过程在作文教学中被不同程度地忽略了,但这一过程的确不可缺少。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的袁卫星教授在让学生写“亲情”作文前,朗诵了他追忆已故父亲的“下水文”《一杯薄薄的思念》;温习了两篇旧课文:《背影》、《一碗阳春面》;最后又朗诵了傅天琳写母爱的诗《梦话》。这一切唤起了学生内心表达的欲望,结果“这一篇作文交得又快又好”。一位学生写他百天前病故的母亲的作文《永远的思念》长达3500字。“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曾经应邀到涪陵五中讲学,面对全校近7000名学生,当谈到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上动力不足,学英语有严重的畏难情绪,他话锋一转,要求现场的全体学生低头默想父母为自己的无私付出,追忆自己最感动的一两件事。学生一边低头默想,李阳老师一边启发,尔后又请三位学生到台上现场讲述,台下大多数学生因感动、悔恨而泪流满面。结果,本周学生的周记写得特别轻松,也特别感人。这说明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唤起学生作文的内在需要,激发学生抒发出“胸中的一腔积蓄”的欲望。
2.走向当代生活,对素材的处理“薄古而厚今”
写作离不开素材的积累,谁占有的素材越多,谁使用时就越轻松自如。学生可能是受到网上或某些“作文材料大全”所谓的“满分作文”的诱导,将诸如庄子、屈原、司马迁、苏武、陶渊明、李白、杜甫、文天祥等人的事例不问青红皂白地一齐“拿来”,写作时不管是否得当,千方百计“安装”上去。有时评阅考试作文,面对“千人一面”、“千口同腔”的现象,你能不倒胃口吗?这种文风实属在“僵尸上跳舞”,让我们的圣贤们几千年后也不得“安息”。这样的作文远离学生的生命活动,作文完全被异化,学生必定形成“说一套,做一套”的双重人格,危害不可小视。因此,作文素材“薄古而厚今”的提法虽有些矫枉过正,但也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必须将学生的视野引向当代生活,引导学生对人生、对生命、对国家、对民族、对身边的人或事多一些关注,多一些思考,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从中掘取鲜活、真实、细微、积极向上的写作素材。让富有时代特色的充满生活化的素材充实到学生的作文里。这样既能提高作文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3.作文活动经常化
“作文活动经常化”(叶圣陶语),那么作文就应该作为一种自然的生命活动。而时下对于大多数师生来说,作文却是一份特殊的作业和负担。这样的心理,只能导致作文与生活隔离。我们应该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在有所感触时“一吐衷情”,养成勤写作文片段的习惯,使写作像其它学科那样成为一种习惯,不要搞成一写作文就像完成一项庄严的使命似的,使学生的心理压力极大。作文片断可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对其中精彩的只言片语,教师应不吝赞美之词。下面摘录了学生周记中的几个片段:
可是,寂寞、孤独、忧郁一并袭来,在这陌生的空气中肆意蔓延,将之前的所有满足统统吞没。于是,思念在阴雨中疯狂地滋长。故乡啊,我终于会如此贪恋你的气息了。
秋风拂过大地,卷走了枯枝落叶,留下了朴素的土地。春风的微拂让这朴素的土地充满新生的活力,经历寂寞寒冬后的活力。
我沉醉在这一片风光中,仿佛自己正乘着那微风,游荡在蓝天上,仰望星空。一朵白云飘落在我的面前,我随手将它捏成爷爷的形状,随风跟着我,一口一口地吃掉忧愁。
在这些文字中,我们看到的是一颗颗真实鲜活的灵魂。这些稚嫩的生命体验深深打动我的心。这样的文字,没有矫揉造作,如果没有切身的体验是无论如何也造不出来的。
文章不是无病呻吟的“涂鸦”,而是酸甜苦辣感情的寄托。要想打动人,首先要打动自己,自己首先要投入,要动真感情,真正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自然流露,当作者与读者产生了共鸣,文章也成功了。
卢梭曾说过“教育要回归自然”,我们的作文教学就要让学生展示生命的“原生态”。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地写,有个性地写,写出真实的体验。人要“自由而充分地发展”(马克思语),学生作文就是学生生命的体验。写作教学应还生命以本色,将习作过程中的学生置于个体现时的生命事件中去寻觅、体悟、创造,追求习作过程与生命活动的统一,用“返璞归真”来照亮作文教学的“暗胡同”,从根本上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重庆涪陵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