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千万别说我们出的是博客书,我们就是书,不是博客书!”8月18日,上海一家出版社驻京策划'中心的编辑苦笑着对记者说。
虽然在这个传媒发达的时代,任何一个词语迅速普及和衰落都不是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事,但博客书的概念这么快就要被抛弃,记者还是没有多少心理准备。经过一番采访,才知道博客书确实已不再是出版人的宠儿了。尽管有不少书稿的来源是博客,众多出版社却纷纷摘清身上的“博客”商标:《仙人指路》说自己是职业指导励志书,《不许联想》往个性文字上靠,《可不可以不要上班》标榜“上班族心情代言人”……
联想到前不久博客出版的热潮,联想到徐静蕾、潘石屹、郑渊洁、徐小平等一批名人“实名制”博客书扎堆出版,记者不禁心生感慨,仿佛读书界的某一片天空曾经焰火四起,现在正重归寂静。
博客书标签的兴起
博客,最初翻译为网上日记,它记录的是网民真实的生活。出版人看到有些博客内容具备出版价值,就有了博客书的标签。 2004年,《恋人食谱》《病忘书》为代表掀起了第一轮博客出版热潮。
2005年,“博客中国”大型系列丛书推出。2006年,徐静蕾创下开博百日点击率过千万的“世界纪录”,出版界开始掰着手指头算账:就算只有1%的网民购买那也是一二十万呢!不由分说开始了对老徐博客出版权的抢夺;没有抢到老徐的也抢到了其他名人。于是一批博客排队出书,既有名人博客,也有博客名人猛小蛇、王晓峰、弯弯……
博客书标签怎么不灵了
博客书上市后不久,媒体就接连爆出博客书远不如其网络版风光,更有媒体爆炒“第一博书”在沪某书店5天只卖出6本。多数博客书的销售没有达到出版商的预期。不少后续出版博客书的计划无限期地悬了起来,前些时北京出版集团旗下的一家出版社还干脆拒绝了某博客网站的合作出版要求。
新浪网总编辑陈彤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笑着说:“大家早就应该知道点击率和购买率不是一回事,博客和书是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有的博客就更适合在网上阅读。”陈彤坦言他个人不会因为一本书是博客书而去购买,很多博客是新闻化、娱乐化、私人化,上网看看就可以了。关于博客书出版,他表示新浪目前没有这方面的计划。
博客书已经变成了图书出版的陷阱吗?
博客王晓峰明言:“起哄是一回事,偷窥是一回事,掏钱买书又是一回事。”
还有很多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强调博客读者和图书读者是不一样的。博客自由多元的表达,即时互动的特点是纸媒体不具备的,博客一变成书就损失了很多优势。比如那种超链接的方式,比如配乐与动画,再比如在博客上浏览者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并且能够得到回应,这种特质很难在图书上反映出来。很多粉丝三更半夜不睡觉,等着徐静蕾贴自己的博客,抢着第一个留言——所谓的抢沙发——也是一种乐趣。
《不许联想》的编辑王玲说,博客书这个概念一出来,必然会有人因为这个概念好奇,也会有人因为是博客而不看。同时很多博客名人的粉丝其实是小众,忠实度高,同时也具有排他性。再说目前博客都是一篇篇文章,以前获得成功的网络文学是具有故事情节的,所以很多人只看看博客上的就算了。
对盗版的防备也影响了博客书的发挥,《潘石屹的博客》采取了将重头文章和照片待图书出版后再上传博客的策略,这种处理方法有人评论说“本末倒置”,但其中的辛酸想必只有《潘石屹的博客》的出版人金丽红心里最清楚。
109中教师权哗说:“这些市面上的博客书都不是我喜欢的,我喜欢看文学、思想类,我没有看到这类的博客书出版。”
有的读者则说:“网上有免费的看,干吗还要买呢?”
博客书何去何从
其实大多数圈内人认为名人博客书不会像媒体宣传的那样惨淡所谓的“博客上书架歇菜”,其实是指和其名气不成正比。《读库》编辑张立宪说,图书宣传有“欺硬怕软”的特点,名人当然会受到更多质疑、挑剔和批判。“五天卖六本书”算什么?五天都卖不掉一本的多了去了,怎么没有媒体报道呢?应该说名人出书天然更有保障。所以博客书继续走名人路线是当然的路径之一。
路径之二,选择有收藏价值的内容,是曾策划出版过畅销书《闲话水浒》的尚红科的观点。据《传媒蓝皮书》预测:2006年中国博客规模将超过6000万,2007年博客数量将近1个亿。而目前仅新浪网的博客就已经超过1200万。博客太多了,博客书如果做好筛选工作,博客书还是有存在价值的。尚红科目前虽然没有出版博客书的计划,但他一直在研究博客书现象。他说,《老徐的博客》极具象征意义,网络和纸媒体的阅读状态完全不同。很多博客是快餐、娱乐、新闻的,必须要有回味、有收藏价值的博客出版才有市场。
路径之三,做好售后服务和升值服务。徐小平的博客书《仙人指路》读者很买账,排在国内博客书销售榜的前列。《仙人指路》的文章全部来自徐小平的博客。徐小平被称为“中国人生设计第一人”,他说自己的博客是其日常咨询工作的延伸,他很重留言,如果有人不同意其意见,他会认真思考;他还在博客上发布自己新书的宣传时间,什么时间到哪个城市宣传、讲座;他还给前100(3名留下邮箱地址的网友赠图书。徐小平表示博客会坚持写下去,他热烈拥抱这个全新的传播方式来贩卖自己的思想。书是限量的,博客不限量,从这角度说图书的价值和博客也是不一样的,徐小平很乐意通过博客书将读者引导到博客上来。
《读库》系列书的编辑张立宪也有类似做法。《读库》博客的主要特点是全程直播图书出版,这对很多读者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读库》博客上有征稿、新书介绍、便捷购买、捆绑优惠服务、回复读者,还有很多出版前后的花絮,甚至有热心读者给编辑寄来牛肉干的趣事。
业内人士王一帆认为真正意义的博客出版,就是让博客贯穿于出版的各个环节。包括利用博客寻找作者和作品、搜集读者意见、开展图书营销等。出版业研究者叶芝蕙则认为,由于在出版主体的多元化、出版流程透明度和互动性、出版形式和阅读习惯的多样性等方面具有优势,他甚至认为博客图书最终将颠覆传统的出版方式。
显然,博客书是不会消失的。
博客书这个标签本身,应该说是市场细分和营销进化的结果,如果尊重市场规律进一步做好营销,特别是以博客的形式加强图书的售后服务与互动升值,博客书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就会真正具备自己的特点,也应该有一定的商业前景。
但是现在多数博客书没有得到博客的有力支持,读者的大多数问题都得不到回答,博客书只是一个用于炒作的概念。
而在互联网时代,只要你愿意,任何书都可以是博客书,只是停留在概念层面上的博客书不可能持久地赢得读者。
摘自《北京晚报》
虽然在这个传媒发达的时代,任何一个词语迅速普及和衰落都不是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事,但博客书的概念这么快就要被抛弃,记者还是没有多少心理准备。经过一番采访,才知道博客书确实已不再是出版人的宠儿了。尽管有不少书稿的来源是博客,众多出版社却纷纷摘清身上的“博客”商标:《仙人指路》说自己是职业指导励志书,《不许联想》往个性文字上靠,《可不可以不要上班》标榜“上班族心情代言人”……
联想到前不久博客出版的热潮,联想到徐静蕾、潘石屹、郑渊洁、徐小平等一批名人“实名制”博客书扎堆出版,记者不禁心生感慨,仿佛读书界的某一片天空曾经焰火四起,现在正重归寂静。
博客书标签的兴起
博客,最初翻译为网上日记,它记录的是网民真实的生活。出版人看到有些博客内容具备出版价值,就有了博客书的标签。 2004年,《恋人食谱》《病忘书》为代表掀起了第一轮博客出版热潮。
2005年,“博客中国”大型系列丛书推出。2006年,徐静蕾创下开博百日点击率过千万的“世界纪录”,出版界开始掰着手指头算账:就算只有1%的网民购买那也是一二十万呢!不由分说开始了对老徐博客出版权的抢夺;没有抢到老徐的也抢到了其他名人。于是一批博客排队出书,既有名人博客,也有博客名人猛小蛇、王晓峰、弯弯……
博客书标签怎么不灵了
博客书上市后不久,媒体就接连爆出博客书远不如其网络版风光,更有媒体爆炒“第一博书”在沪某书店5天只卖出6本。多数博客书的销售没有达到出版商的预期。不少后续出版博客书的计划无限期地悬了起来,前些时北京出版集团旗下的一家出版社还干脆拒绝了某博客网站的合作出版要求。
新浪网总编辑陈彤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笑着说:“大家早就应该知道点击率和购买率不是一回事,博客和书是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有的博客就更适合在网上阅读。”陈彤坦言他个人不会因为一本书是博客书而去购买,很多博客是新闻化、娱乐化、私人化,上网看看就可以了。关于博客书出版,他表示新浪目前没有这方面的计划。
博客书已经变成了图书出版的陷阱吗?
博客王晓峰明言:“起哄是一回事,偷窥是一回事,掏钱买书又是一回事。”
还有很多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强调博客读者和图书读者是不一样的。博客自由多元的表达,即时互动的特点是纸媒体不具备的,博客一变成书就损失了很多优势。比如那种超链接的方式,比如配乐与动画,再比如在博客上浏览者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并且能够得到回应,这种特质很难在图书上反映出来。很多粉丝三更半夜不睡觉,等着徐静蕾贴自己的博客,抢着第一个留言——所谓的抢沙发——也是一种乐趣。
《不许联想》的编辑王玲说,博客书这个概念一出来,必然会有人因为这个概念好奇,也会有人因为是博客而不看。同时很多博客名人的粉丝其实是小众,忠实度高,同时也具有排他性。再说目前博客都是一篇篇文章,以前获得成功的网络文学是具有故事情节的,所以很多人只看看博客上的就算了。
对盗版的防备也影响了博客书的发挥,《潘石屹的博客》采取了将重头文章和照片待图书出版后再上传博客的策略,这种处理方法有人评论说“本末倒置”,但其中的辛酸想必只有《潘石屹的博客》的出版人金丽红心里最清楚。
109中教师权哗说:“这些市面上的博客书都不是我喜欢的,我喜欢看文学、思想类,我没有看到这类的博客书出版。”
有的读者则说:“网上有免费的看,干吗还要买呢?”
博客书何去何从
其实大多数圈内人认为名人博客书不会像媒体宣传的那样惨淡所谓的“博客上书架歇菜”,其实是指和其名气不成正比。《读库》编辑张立宪说,图书宣传有“欺硬怕软”的特点,名人当然会受到更多质疑、挑剔和批判。“五天卖六本书”算什么?五天都卖不掉一本的多了去了,怎么没有媒体报道呢?应该说名人出书天然更有保障。所以博客书继续走名人路线是当然的路径之一。
路径之二,选择有收藏价值的内容,是曾策划出版过畅销书《闲话水浒》的尚红科的观点。据《传媒蓝皮书》预测:2006年中国博客规模将超过6000万,2007年博客数量将近1个亿。而目前仅新浪网的博客就已经超过1200万。博客太多了,博客书如果做好筛选工作,博客书还是有存在价值的。尚红科目前虽然没有出版博客书的计划,但他一直在研究博客书现象。他说,《老徐的博客》极具象征意义,网络和纸媒体的阅读状态完全不同。很多博客是快餐、娱乐、新闻的,必须要有回味、有收藏价值的博客出版才有市场。
路径之三,做好售后服务和升值服务。徐小平的博客书《仙人指路》读者很买账,排在国内博客书销售榜的前列。《仙人指路》的文章全部来自徐小平的博客。徐小平被称为“中国人生设计第一人”,他说自己的博客是其日常咨询工作的延伸,他很重留言,如果有人不同意其意见,他会认真思考;他还在博客上发布自己新书的宣传时间,什么时间到哪个城市宣传、讲座;他还给前100(3名留下邮箱地址的网友赠图书。徐小平表示博客会坚持写下去,他热烈拥抱这个全新的传播方式来贩卖自己的思想。书是限量的,博客不限量,从这角度说图书的价值和博客也是不一样的,徐小平很乐意通过博客书将读者引导到博客上来。
《读库》系列书的编辑张立宪也有类似做法。《读库》博客的主要特点是全程直播图书出版,这对很多读者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读库》博客上有征稿、新书介绍、便捷购买、捆绑优惠服务、回复读者,还有很多出版前后的花絮,甚至有热心读者给编辑寄来牛肉干的趣事。
业内人士王一帆认为真正意义的博客出版,就是让博客贯穿于出版的各个环节。包括利用博客寻找作者和作品、搜集读者意见、开展图书营销等。出版业研究者叶芝蕙则认为,由于在出版主体的多元化、出版流程透明度和互动性、出版形式和阅读习惯的多样性等方面具有优势,他甚至认为博客图书最终将颠覆传统的出版方式。
显然,博客书是不会消失的。
博客书这个标签本身,应该说是市场细分和营销进化的结果,如果尊重市场规律进一步做好营销,特别是以博客的形式加强图书的售后服务与互动升值,博客书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就会真正具备自己的特点,也应该有一定的商业前景。
但是现在多数博客书没有得到博客的有力支持,读者的大多数问题都得不到回答,博客书只是一个用于炒作的概念。
而在互联网时代,只要你愿意,任何书都可以是博客书,只是停留在概念层面上的博客书不可能持久地赢得读者。
摘自《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