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如能巧妙而恰当地提问,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给学生带来创造性地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02-0053-02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引导学生一步步登上知识殿堂的台阶。只有对提问进行艺术设计,巧妙使用,恰到好处,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积极的智力活动,对发展学生独立思维、逻辑思维能力有积极的推进作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提问艺术如此重要,那么,怎样才能使提问获得成功呢?
一、一石激起千层浪——抓住兴趣点提问
所谓兴趣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理解的知识点,由此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兴趣点提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之中,成为“好知者”,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思考的乐趣。此处之石即教师之“问”,激起之浪即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发问:“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们都高兴地回答:“喜欢!”接着又问了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学生依次回答后,教师说:“同学们,一艘情况下,一个人有几岁,就过了几个生日。可是小明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学生们听了,个个情绪高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学生的学习热情贯穿整节课的始终。
二、一语惊醒梦中人——找准启发点提问
在中国,“启发”一词,源于古代教育家孔丘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也就是说提问启发要把握时机,选择好突破口。当学生正在发“愤”求“知”,思维正处于困惑之际,及时质疑发问,可牵一发而动全身,事半而功倍。非到学生“愤”、“悱”之时,不可轻易提问。因此要求教师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准确把握时机,找准启发点进行提问。如:在教学《正方形面积计算》,学生在进行自我探索的时候,遇到了困惑,不知如何下手,有的在沉思,有的在商量,有的在挠头,有的在皱眉……正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我抓住时机,及时点拨,让学生首先想想在生活中什么形状和正方形最接近?它的面积又是如何计算的?接着再让学生合作探究如何去计算正方形的面积?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因这几个问题带有较强的启发性,所以能够探究出方法的学生很多,并都基本上能够完整地讲述探究的过程。课堂教学也处于一种“愤而启之”、“悱而发之”的状态。
三、投石击破水中天——找准重难点提问
课堂提问形式多样,如课堂组织的定向性提问;了解学情的摸底性提问;温故而知新的复习性提问等等。提问过多,教师势必面面俱到,学生忙于应付提问,所以,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要少而精,问到要害处、重难点处,用一个问题化解整堂课。例如: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这一节,为证明定理,便设计了如下问题: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否可以“转化”为多个三角形来求呢?老师这样的提问点拨,让学生抓住了问题的关键,茅塞顿开,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突破了重难点,同时也给他们渗透了“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方法,奠定了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
四、纵横比较引深思——在知识的聚合点处提问
聚合点是知识网络上的交叉点或纲。围绕聚合点提问,更能突出重点,使学生理清线索,系统掌握知识。例如:讲解圆柱的表面积时,抓住聚合点提问:正方形的面积、圆的面积和圆柱的表面积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找到三者之间的异同点,这样,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生机盎然的学习境界中,使学生积极地思考、讨论、探究,从而沟通、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五、明镜高悬察秋毫——在知识的模糊点处提问
所谓的模糊点,就是似懂非懂,似明非明的地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及自身的教学经验,准确地捕捉学生认识上模糊的地方来设计提问,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教材,明辨是非,防止产生错误的认识,养成分析思考的习惯,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例如: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与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的条件和结论是什么?区别在哪里。又如:垂线性质(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与平行线公理(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中,为什么平行线公理要加“在直线外”?
总之,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进行思维的一种最经常、最普遍的手段。善教者,必善问,在课堂教学中,一个有质量的提问,会“一石激起千重浪”,荡起思维的层层涟漪;一组有质量的提问,会推波助澜,把课堂教学一步步引向新的境界;一堂讲究提问技巧、策略的课,会一环扣一环,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善于运用提问的艺术,点石成金,让学生学得更愉快,理解得更透彻,记忆得更深刻,让课堂变得更精彩!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02-0053-02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引导学生一步步登上知识殿堂的台阶。只有对提问进行艺术设计,巧妙使用,恰到好处,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积极的智力活动,对发展学生独立思维、逻辑思维能力有积极的推进作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提问艺术如此重要,那么,怎样才能使提问获得成功呢?
一、一石激起千层浪——抓住兴趣点提问
所谓兴趣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理解的知识点,由此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兴趣点提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之中,成为“好知者”,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思考的乐趣。此处之石即教师之“问”,激起之浪即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发问:“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们都高兴地回答:“喜欢!”接着又问了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学生依次回答后,教师说:“同学们,一艘情况下,一个人有几岁,就过了几个生日。可是小明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学生们听了,个个情绪高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学生的学习热情贯穿整节课的始终。
二、一语惊醒梦中人——找准启发点提问
在中国,“启发”一词,源于古代教育家孔丘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也就是说提问启发要把握时机,选择好突破口。当学生正在发“愤”求“知”,思维正处于困惑之际,及时质疑发问,可牵一发而动全身,事半而功倍。非到学生“愤”、“悱”之时,不可轻易提问。因此要求教师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准确把握时机,找准启发点进行提问。如:在教学《正方形面积计算》,学生在进行自我探索的时候,遇到了困惑,不知如何下手,有的在沉思,有的在商量,有的在挠头,有的在皱眉……正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我抓住时机,及时点拨,让学生首先想想在生活中什么形状和正方形最接近?它的面积又是如何计算的?接着再让学生合作探究如何去计算正方形的面积?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因这几个问题带有较强的启发性,所以能够探究出方法的学生很多,并都基本上能够完整地讲述探究的过程。课堂教学也处于一种“愤而启之”、“悱而发之”的状态。
三、投石击破水中天——找准重难点提问
课堂提问形式多样,如课堂组织的定向性提问;了解学情的摸底性提问;温故而知新的复习性提问等等。提问过多,教师势必面面俱到,学生忙于应付提问,所以,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要少而精,问到要害处、重难点处,用一个问题化解整堂课。例如: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这一节,为证明定理,便设计了如下问题: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否可以“转化”为多个三角形来求呢?老师这样的提问点拨,让学生抓住了问题的关键,茅塞顿开,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突破了重难点,同时也给他们渗透了“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方法,奠定了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
四、纵横比较引深思——在知识的聚合点处提问
聚合点是知识网络上的交叉点或纲。围绕聚合点提问,更能突出重点,使学生理清线索,系统掌握知识。例如:讲解圆柱的表面积时,抓住聚合点提问:正方形的面积、圆的面积和圆柱的表面积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找到三者之间的异同点,这样,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生机盎然的学习境界中,使学生积极地思考、讨论、探究,从而沟通、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五、明镜高悬察秋毫——在知识的模糊点处提问
所谓的模糊点,就是似懂非懂,似明非明的地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及自身的教学经验,准确地捕捉学生认识上模糊的地方来设计提问,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教材,明辨是非,防止产生错误的认识,养成分析思考的习惯,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例如: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与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的条件和结论是什么?区别在哪里。又如:垂线性质(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与平行线公理(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中,为什么平行线公理要加“在直线外”?
总之,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进行思维的一种最经常、最普遍的手段。善教者,必善问,在课堂教学中,一个有质量的提问,会“一石激起千重浪”,荡起思维的层层涟漪;一组有质量的提问,会推波助澜,把课堂教学一步步引向新的境界;一堂讲究提问技巧、策略的课,会一环扣一环,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善于运用提问的艺术,点石成金,让学生学得更愉快,理解得更透彻,记忆得更深刻,让课堂变得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