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做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弘扬者

来源 :大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love5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外来文化输入势必会对本土文化产生一定的冲击和影响,无论是现代化的国家或是正在走向现代化的国家,都发生过“文化危机”。党的十九大提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为此,笔者尝试从受众方心理分析的角度入手,探讨如何发掘华夏传统文化宝库中健康有益的精神资源,创新继承,熔铸弘扬,重筑中华传统文化之辉煌。
  [关键词]外来文化; 文化危机;文化认同;文化崇拜;心态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9)04-0021-04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文化转型时期,一方面是精神文化建设相对于经济建设出现滞后性,另一方面是传统文化遇到现代化也面临一个继承与转化的问题。适应现代化的新文化不可能一蹴而就,“文化危机”就此发生。这是任何一个民族、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必然经历的过程。但危机并不可怕,伴随文化的对立冲突就是融合再生。危机意味着文化传统将获得再生和兴盛的契机——在文化危机中寻找自己的出路。因此,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输入,我们不仅要智慧地应对,更应该冷静地分析和思考,找出问题症结,找到应对措施。
  一、普世文明
  1996年,美国著名政治学家萨缪尔·亨廷頓在其著作《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提出:“普世文明是指人类在文化上正在趋同,全世界各民族正日益接受共同的价值、信仰、方向、实践和体制。”围绕该书观点的争论至今依然方兴未艾,一些学者认为“普世文明”从根本上说就是文化入侵,会使西方文明对非西方文明产生文化趋同,甚至会造成本土文明销声匿迹。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种“普世文明”有其较广泛的被接受群体本身就证明,它在一定程度上适应现代社会。首先,它基于人类的普遍共性,即使身处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人们都可能会拥有某些共同的价值观——如对真善美的追求、视杀人放火为罪恶等。但这是否就意味着人们在思想层面有着相同的价值观,人类的文化就会趋同呢?瓦茨拉夫·哈韦尔曾指出“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单一的全球文明中”。它“不过是一块薄板”“掩盖或掩藏了各种各样的文化、民族、宗教、历史传统”。虽然拥有某种相同的价值观,但也并不等同于文化就会被趋同。事实上,西方国家产生的诸如民主、自由、崇尚个人主义等思想是基于其发展历程的,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资本积累,民主可以保证个人财产和权利不受侵犯不被统治,崇尚个人主义激发了其不断努力以积累资本的动力。而如今我国也正在处于相类似的时期,也正在经历相类似的过程,因此,对此类外来文化有相当的接受度。
  二、国人面对外来文化的心态分析
  仅从文化角度看,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各种外来影视剧、音乐等充斥整个中国文化领域,不少民众对这些外来文化的追捧热情远大于对国画、戏曲等。笔者将从接受者的角度,对民众对待外来文化的心态进行分析。
  (一)好奇心
  其实,普通民众所接受的“西方文化”基本还是一种快餐式的消费文化、传媒文化,如麦当劳、好莱坞电影、美剧、日剧、韩剧等。这其实是一种外表文化,即只有形式上的不同而已。如饮食文化,汉堡和比萨对于国人是新奇的,是不同于他们日常饮食的,所以在节假日或日常繁忙单调的、生活节奏单一的日子里,人们会产生一种外出享受“与平日饮食习惯不同的食物”的欲望,或者希望借由吃“外国食物”这一渠道将自己从刻板固定的生活中解放出来,这和期望到外地旅行转换生活环境的心理是趋同的。但美食终归是美食,“外来之风”刮得再“猛烈”,也难以撼动传统美食在本土拥有众多“粉丝”,就像麦当劳再盛行,热爱美食的人们仍然不会因此抛弃东坡肉和麻婆豆腐,《舌尖上的中国》照样能够红遍大江南北。受者之所以接受所谓外来文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新奇,但这种“时尚”并不会改变受者固有的文化。同理,包括影视作品、服装等一系列外来文化受到热捧,都是由于这些外来文化具有和本土文化在表现形式上的差异产生的“新奇”,并没有改变受者的基本文化。更有甚者,受者会运用自己的价值观来解释这些外来娱乐中带来的现象。如中国观众只会将《六人行》中的同居男女定位在“朋友”上,而不去理解他们时而亲密如恋人,时而不过问对方如陌生人的相处模式。
  这种因好奇而引发的对外来文化的趋附只停留在表层,吃着洋快餐穿着白婚纱的中国人骨子里仍然可能存在着深厚的儒、道思想。西方文化中的精髓,包括普通民众心里普遍存在的那种强烈的对上帝的信仰、政治上的分权学说、对自由的执着等,是难以达到“入侵”思想,起到洗脑作用的。
  (二)崇拜心理
  多数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实力都领先于我国,普通民众有不断追求优越的生活的心理,难免会认为西方文化正是使其发达的原因,或是组成他们优质生活的一部分,因而理所当然地对主要来自西方的外来文化产生崇拜心理。
  同时,从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看,一种社会思潮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20世纪90年代兴起“国学热”,不仅是对“文革”造成的文化破坏、思想扭曲的反思,更是很多接受了西方文化的学者们意识到发展会带来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甚至是自然等各方面的挑战,此时,一个国家需要有强有力的文化核心,才能保持国民的民族性以及国家的发展动力。正是接受了西方的例如民主、讲求人权的这样的思想,才促使国人守卫、复兴传统文化的理念的觉醒。不仅在中国,在其他非西方国家地区,也由于西方文化的霸权传播出现了本土化的表现,例如各种民族宗教的复兴。
  从这个角度看,对大国的“趋附”或者说崇拜并非一件坏事,正是不断地接近大国的文化思想,才能更好地对自己国家的文化现状进行反思,从而刺激本土文化的复苏。
  (三)文化认同
  在信息大量充斥的今天,不排除公关理论所说的“什么东西在你面前晃得越多越久就越容易博得好感”的观点,人们对于文化的吸收和接受仍然可以说是主观的。那么,我们是否应该从受者方面进行反思呢?之所以赞同并趋附,一定有对其文化的认同。邓小平的政策理论有力地拓开了中国面对全球化过程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并在2001年以中国进入WTO而进入高潮。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之后,我国的经济发展轨迹和西方国家有相似之处,因而也会有相似的价值观形成。由于人们总是更倾向于和自己本身价值观相似的文化,可以说对于外来文化的狂热,有很大一部分的真实情况是民众自身需求的表现。我们从当下最炙手可热的美国文化和日本文化进行分析发现,美国文化中的追求个人梦想的实现,讲求活在当下,追求身心自由等思想,实际和摆脱了传统“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思想束缚之后,注重个人发展的现代年轻人不谋而合;而日本文化中着重强调的伙伴主义,强调除了亲情、友情、爱情之外第三种以集体而生成的情感联系,更激发了充满梦想的年轻人共同为未来奋斗的激情。由此可看,外来文化之所以能输入,或者可以理解为受众本身就有相应的文化需求。   为何受众的认同会趋附于外来文化而非转向本土文化?笔者认为原因在于认同中的归属感缺失。每个人都需要归属感。商品文化背景下,在我们的本土文化中难以找到让受者产生民族认同、身份认同的元素。而在本土文化社会教育传播中,大多是以说教为主要形式,难以产生吸引力和主动接近的趋势,最常见的传播方式是:众多的影视作品千篇一律的内容与形式是战争、年代、家庭伦理、古装等,观众审美疲劳而且不能从中获得相应的本土认同。
  三、外来文化在本土盛行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政治方面的硬实力
  目前普遍的观点认为:经济的全球化带来了文化的全球化。“全球化犹如浪潮一样席卷了全球各种不同的文化,破坏了稳定”。《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曾经谈到“文化总是伴随着权利”“一个普世文明需要普世的权力”,并提到古罗马就曾经在欧亚大陆上建立过一个近乎普世的文明。历史上几乎所有的领导人都知道,比起武力的政府,用一种意识形态控制民众的精神是更加可靠的手段。
  然而,使一种文化具有吸引力,除了其本身的魅力外,还应强调其根植的土壤——物质基础。软实力(文化)只有建立在硬基础上才能称其为实力。就目前而言,美國和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各方面处于“霸权地位”,因此,其国民比其他民族的人更具优越感和自我认同感,更会鼓吹自己的价值、体制和文化的优点。
  前文提到的“大国趋附”,很大程度上反映的就是民众对于更加完善的社会体系、更加舒适的生活和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的向往和渴求。
  (二)吸收融合,推动本土文化的发展
  随着非西方国家的经济、政治实力不断增强,这些国家会越来越要求有自己的文化话语权,对于强化自身民族文化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因此,不可能有一种文化(包括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可以独霸世界。
  如今的问题是,我们仍然没有很好地处理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关系。既然文化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我们就应该对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进行有选择的整合和融通,从而形成适应当代社会的新的文化传统。如佛教在公元522年传入日本,和其自身的神道文化相融合,最后形成了废除戒律,追求自然和自由的独特的日本佛教,闻名世界的武士道也是由禅宗思想演化而来。日本完成了佛教的本土化,将其吸收壮大为本土的民族文化中独具魅力的一员。
  因此,对待外来文化,采取包容、吸收并转化的态度无疑是更明智的做法。
  (三)文化自身创新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北京的王府井购物中心有一家名为“木真了”的旗袍专卖店,吸引了很多年轻、有品位、追求“小资”的北京人。他们在店里挑选用料讲究、做工精致的旗袍以及其他传统服饰。当然,店里的旗袍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旗袍,而是融合了传统旗袍的经典之处和更符合现代人审美、更方便现代人使用的细节。类似的这种“回归传统”的店铺还有很多,如汉服、茶服等。
  事实证明,对于普通民众,选择一种文化产品更多的是从其是否吸引人来进行判断。并不是选购“木真了”旗袍就是对满族(或者说清朝)文化有更多的认同,也许理由更多地应该归为“纯粹的时尚吸引力”。旗袍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日常单一的现代生活有所区别,又能够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同理,近年来中央电视台推出的《舌尖上的中国》《中国诗词大赛》《成语大赛》等节目的大热,说明了传统文化并非没有市场,只是少有用吸引人的形式表现出来罢了。
  在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与其说外来文化冲击了本土文化的市场,不如说是当下本土文化商品吸引力过弱,如能增强传播方制作诚意——无论其传播的目的是什么,应该都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纵观当下影视市场,西方文化(影视作品)的代表美剧、英剧等受到追捧,东方文化(影视作品)的代表日剧、韩剧也同样抓住了观众的眼球。由此可见,无关文化的地域性,只要制作精良,故事引人入胜,作品就能吸引观众。我们或者可以理解,中华本土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寻求更好的形式来呈现,使期重现光芒。显然,我国目前的传媒作品中,缺少“诚意”的作品太多——影视剧的题材单一,娱乐节目简单模仿甚至直接抄袭,这让人唏嘘:到底是外来文化太凶猛,还是本土文化先投了降?
  四、对策
  面对此种复杂的文化交融的形式,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新加坡的做法很值得借鉴。在新加坡,人人都能随口说出他们的基本价值观:“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社会关怀,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其中的“尊重个人”就是为抗衡儒家文化所衍生的“熟人社会”裙带关系,而强调家庭则区别了美国文化。尽管这个国家的历史非常短暂,本土文化较稀缺,但它仍然规定了自己国家对待外来文化的方式以及在外来(尤其西方)文化的充斥下不断地构建自己的文化内涵。
  由此,笔者尝试总结出以下几条措施,以期抛砖引玉,更好地回答我国如何处理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关系。
  (一)传播内容更具针对性,传播形式更加符合受众要求
  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自信,深信中华传统文化有吸引力,加强对本土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针对性。如在宣传儒学的时候,面对老、中、青、幼各年龄层以及各种职业、文化背景的人都是一贯的“仁义礼智信”,难免缺乏针对性,方式也显得不够诚意。如许多崇尚日本文化的年轻人为日本乐团、日本动漫作品中的伙伴精神所感动,“羁绊”一词在日饭(注:喜欢日本文化的人,“饭”即英文“fan”的音译)中广泛流行。殊不知,这最早的来源就是儒家文化中的集体主义。很显然,日本在运用影视手段传播其思想文化上是成功的。反观国内,例如当下大热的“国学复兴”,面对年轻人这个群体,与其主旋律地宣扬“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理念,不如换个方式,强调一个人需要“归属感”,无论是在集体中与他人的联系,还是个人与自然的感应(如一个人在湖边散步感到安宁即在自然中找到归属感)。这样的宣传引导显然更能让儒学真正为年轻人所接受。   (二)创新使用传统文化元素,以适应现代社会
  坚信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缤纷灿烂,在本土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既要善于创新,给传统文化元素赋予新的时代色彩,又要善于利用,适当地对不同质的文化进行吸收和融合,这样可以使固有传统因注入新的血液而勃发生机,变得更健康、更有免疫力。例如,对北京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的节目《击缶而歌》,朱大可先生在《国家叙事的语文瓶颈》一文中指出:“自先秦以来,击缶之歌就是丧礼之乐,主要用于悲伤的葬礼,而不能出现于喜庆场合……”《墨子·三辩》中记载:“昔诸侯倦于听治,息于钟鼓之乐,士大夫倦于听治,息于竽瑟之乐,农夫春耕夏耘,秋殓冬藏,息于瓴缶之乐。”这说明“缶”当时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农民的娱乐。然而,在2008年的奥运会开幕式这个世界性的盛会上,2008名武士胸系红巾,身着长衫,高呼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豪迈雄健之舞,在让观众感受泱泱大国之气、融融欢迎之情的同时,也展示了华夏几千年的文明。这时,我们并不拘泥于“缶”曾经做何用,我们只觉得它是彼情彼景之下最能表达我们的元素,是适合我们抒发情绪的选择。
  现代化的浪潮,使游戏规则国际化、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更需要中华儿女们思考,如何适应国际环境,如何整合自己、健全自己、发展自己,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提供肥沃的土壤。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进步和发展的永恒标尺。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文化复兴是一个大课题,是一个比经济振兴更为重要,同時也更为艰难的命题”。对于其他外来文化而言,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强有力的竞争力,这需要传播方、管理方以及不同学科的知识分子,摆脱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思想,树立科学态度和求真精神,理性地思考、研究和反省中西文化,怀着诚意怀着敬畏深入了解本土受众心理,对本土文化进行相应的创新发掘,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创造力和生命力,增强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
  [ 参 考 文 献 ]
  [1] 塞穆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2] 马修·弗雷泽.软实力——美国电影、流行乐、电视和全球统治[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3] 李中华.对“国学热”的透视和反思[J].理论视野,2007(1).
  [4] 乔兆红.传承传统文化不是“回归”,而是文化自信的新出发[EB/OL]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43962,2017-02-06.
  [责任编辑:钟 岚]
其他文献
[摘 要]研究性学习作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课程实践教学的一种新方式,主要包括阅读实践、课堂讨论、实践研修、创新实验计划和课程论文等形式,每种形式的特点和作用是不同的,其实施过程也各有差别。充分运用研究性学习,不但可强化课程研究的理论性与科学性,可提升师生教与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提升“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课程教学的吸引力与感染力,从而实现其教学目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实践
期刊
[摘 要]该研究结合水利工程制图课程特点,针对水利工程专业学生在工程制图课程学习过程中图学意识薄弱,空间想象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差的问题,将CAD三维建模应用于水利工程制图教学中,旨在帮助学生实现水利工程制图学习中“平面—空间—平面”思维过程的转换,提高其空间想象力、绘图能力及教师教学效果。  [关键词]水利工程制图;CAD;组合体视图;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期刊
[摘 要]农牧业是西藏的基础产业也是支柱产业。由于生源质量、师资力量、教学资源、职工待遇等因素,农牧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需要进一步提升。为了提高农牧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就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要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健全质量保障体系;要强化科研支撑作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要强化教育教学契合,形成齐抓共管格局。  [关键词]西藏;农牧类专业;人才培养
期刊
[摘 要]课程建设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国际化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高水平全英文课程建设已成为高校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举措。针对高校在研究生全英文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西北工业大学经过近几年的探索与实践,通过选派优秀任课教师出国研修、开展全英文课程建设项目、聘请外籍教师短期授课等措施,构建了一套完善的研究生高水平全英文课程建设体系,培养了一批具
期刊
[摘 要]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民族地区急需大批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职业教育工作者应客观分析当前民族地区技术人才的社会需求,深刻反思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科学定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大力促进职业教育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支持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关键词]民族地区;经济;职
期刊
[摘 要]一般重点高校设立导师制是为了实施学分制。对于师资力量薄弱的地方本科院校,可以通过优秀学生导师制的方式,事先进行周密的计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办法,重点发挥导师的作用。这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有利于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升级。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优秀学生导师制;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
期刊
[摘 要]该研究针对北京农学院新入职教师培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开展问卷分析和焦点访谈,对师资培训和教师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比较分析发现,新入职的年轻高校教师通过师德师风养成、教育教学理论传授、课堂授课模拟训练等多种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可以尽快融入角色,提升师资培训的实效。  [关键词]农林高校;新入职教师;师资培训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
期刊
[摘 要]主动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而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一环的实验教学,也同样需要瞄准国家战略,这是目前我国实验教学所面临的重大机遇。另外,在“一带一路”倡仪的推动下,沿线国家留学生大批来华又为实验教学的语言人才储备、实验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及留学生管理等方面带来挑战。总体说来,只有通过推进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实验教师业务水平、深化国际教育合作等,才
期刊
[摘 要]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创业精神的重要途径,是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针对我国综合性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关键瓶颈问题,以兰州大学物理学院为例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实践,分析讨论了兰州大学物理学院取得重要示范性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的措施和原因,形成了系统的理论性总结和实用的实践性经验,可为综合性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及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期刊
[摘 要]受到高等教育改革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业形势愈加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被重视,建立一套系统、全面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迫在眉睫。X大学化工学院从用人单位维度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进行实证评价分析,用7个方面共计14项指标,对招聘过X大学化工学院毕业生的用人单位进行调研,针对调研结果分析影响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满意度关键和薄弱指标、变量差异性等,并总结用人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