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学法指导是一个由非智力因素、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组成的动力系统、执行系统、控制系统、反馈系统的整体,对其中任何一个系统的忽视,都会直接影响学法指导整体功能的发挥。因此,应以系统整体的观点进行学法指导,以指导学生加强学生修养,激发学习动机,指导学生掌握和形成具有自己个性特点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关键词】数学学法;学习能力;精心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5-0077-02
数学是一种语言,是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方法,运用数学的能力是未来公民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之一,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一直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数学学科本身很抽象,有时候甚至很枯燥,因而课堂教学不应只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机械训练,而是学科间渗透、师生互动、思想碰撞、心灵交流、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教师上课热情洋溢、激情似火,不讥笑学生,就能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火焰。
强调能者为师,才能充分体现和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畅所欲言,尽情表述自己对某知识点的理解与想法,讨论、争论直至面红耳赤,教师适时、适当地给予解释或分析,这不仅不能埋没教师的地位,更能体现教师把握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 “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时一题有多种解法,可以采取学生交流、讲解的办法。通过不同学生的不同解法的展示,使学生意识到知识的灵活性,增强了一部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另外一部分学生的信心,从而对整个班集体的学习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在平常学习过程中,许多同学自我感觉掌握得很好,而一做题,却往往做不出来。老师稍微点拔一下,却又马上豁然开朗。也就是说,这些题并不是绝对做不出来。只要认真地去思考,通过分析、综合,运用各种数学思想和方法,去比比画画、写写算算,经过迂回曲折的推理或演算,就能逐渐发现题目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本质联系。自信是成功的秘诀,这并不是一句空话。面对稍為复杂一点的题,要充满自信,要知道,这些题目一般情况下不会超出自己的知识范畴,是能够用自己所学过的知识把它解出来的。要敢于去思考,并善于去思考,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思维品质。
传统的“先讲后练”教学方法,堂上总是教师先讲,把什么都讲清楚了,学生再根据教师的要求去做练习。这种知识传授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里只是竖起耳朵听教师讲解。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出题,学生答题。学生已经定位在被动的位置上了,怎么能使学生“主动”起来呢。那么能不能倒过来,从“先讲后练”改为“先练后讲”,让学生先试一试,在尝试中学,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尝试练习反馈的情况有针对性进行讲解。让学生先做尝试练习,就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上,如果他们尝试中有困难,引导他们互相讨论,形成学生自己探索的态势,这样就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一步走对,全盘皆活。
新知识的接受,数学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上进行,所以要特点重视课内的学习效率,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上课时要注意使学生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展开思维预测下面的步骤,比较他们的解题思路与教师所讲有哪些不同。特别要抓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课后要及时复习不留疑点。指导他们首先要在做各种习题之前将老师所讲的知识点回忆一遍,正确掌握各类公式的推理过程,庆尽量回忆而不采用不清楚立即翻书之举。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勤于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讲,应不造成不懂即问的学习作风,对于有些题目由于自己的思路不清,一时难以解出,应让自己冷静下来认真分析题目,尽量自己解决。在每个阶段的学习中要进行整理和归纳总结,把知识的点、线、面结合起来交织成知识网络,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学生学习的知识,往往是间接的知识,是抽象化、形式化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在前人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一般不包含探索和思维的过程。因此必须听好老师讲课,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问题。弄清讲得内容是什么?怎么分析?理由是什么?采用什么方法?还有什么疑问?只有这样,才可能对教学内容有所理解。
因此,我们要从教学效果出发,通过精心设计,将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广泛收集数学学科最新成果,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包装,隆重地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数学教学的特点,引导学生注意数学学科知识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实验法、谈话法、调查法等学习方法,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进行自主式、研究性学习,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先进的教学媒体走进了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等先进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
有不少学生把提高数学成绩的希望寄托在大量做题上。我认为这是不妥当的,我认为“不要以做题多少论英雄”,重要的不在做题多,而在于做题的效益要高。做题的目的在于检查你学的知识,方法是否把握得很好。假如你把握得不准,甚至有偏差,那么多做题的结果,反而巩固了你的缺欠,因此,要在准确地把握住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做一定量的练习是必要的。而对于中档题,尤其要讲究做题的效益,即做题后有多大收获,这就需要在做题后进行一定的“反思”,思索一下本题所用的基础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想,是否还有别的想法和解法,本题的分析方法和解法,在解其它新问题时,是否也用到过,把它们联系起来,你就会得到更多的经验和教训,更重要的是养成善于思索的好习惯,这将大大有利于你今后的学习。当然没有一定量(老师布置的作业量)的练习就不能形成技能,也是不行的。
数学来源于生活,只有让数学扎根于生活这个肥沃的土壤,才有强大的生命力。教学中注意选择学生感兴趣并能激发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的生活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加以解决,便会使学生觉得数学学习是有意义的,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开拓意识,也就使学生更加熟悉数学,感受其中浓郁的生活气息。因此,教师的责任不仅是诱发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欲望,更应把数学还原于生活,让学生学会在众多的条件、信息中选出需要的条件、信息,来解决现实生活问题,以提高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体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和快乐,凸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数学学法;学习能力;精心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5-0077-02
数学是一种语言,是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方法,运用数学的能力是未来公民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之一,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一直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数学学科本身很抽象,有时候甚至很枯燥,因而课堂教学不应只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机械训练,而是学科间渗透、师生互动、思想碰撞、心灵交流、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教师上课热情洋溢、激情似火,不讥笑学生,就能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火焰。
强调能者为师,才能充分体现和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畅所欲言,尽情表述自己对某知识点的理解与想法,讨论、争论直至面红耳赤,教师适时、适当地给予解释或分析,这不仅不能埋没教师的地位,更能体现教师把握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 “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时一题有多种解法,可以采取学生交流、讲解的办法。通过不同学生的不同解法的展示,使学生意识到知识的灵活性,增强了一部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另外一部分学生的信心,从而对整个班集体的学习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在平常学习过程中,许多同学自我感觉掌握得很好,而一做题,却往往做不出来。老师稍微点拔一下,却又马上豁然开朗。也就是说,这些题并不是绝对做不出来。只要认真地去思考,通过分析、综合,运用各种数学思想和方法,去比比画画、写写算算,经过迂回曲折的推理或演算,就能逐渐发现题目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本质联系。自信是成功的秘诀,这并不是一句空话。面对稍為复杂一点的题,要充满自信,要知道,这些题目一般情况下不会超出自己的知识范畴,是能够用自己所学过的知识把它解出来的。要敢于去思考,并善于去思考,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思维品质。
传统的“先讲后练”教学方法,堂上总是教师先讲,把什么都讲清楚了,学生再根据教师的要求去做练习。这种知识传授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里只是竖起耳朵听教师讲解。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出题,学生答题。学生已经定位在被动的位置上了,怎么能使学生“主动”起来呢。那么能不能倒过来,从“先讲后练”改为“先练后讲”,让学生先试一试,在尝试中学,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尝试练习反馈的情况有针对性进行讲解。让学生先做尝试练习,就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上,如果他们尝试中有困难,引导他们互相讨论,形成学生自己探索的态势,这样就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一步走对,全盘皆活。
新知识的接受,数学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上进行,所以要特点重视课内的学习效率,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上课时要注意使学生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展开思维预测下面的步骤,比较他们的解题思路与教师所讲有哪些不同。特别要抓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课后要及时复习不留疑点。指导他们首先要在做各种习题之前将老师所讲的知识点回忆一遍,正确掌握各类公式的推理过程,庆尽量回忆而不采用不清楚立即翻书之举。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勤于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讲,应不造成不懂即问的学习作风,对于有些题目由于自己的思路不清,一时难以解出,应让自己冷静下来认真分析题目,尽量自己解决。在每个阶段的学习中要进行整理和归纳总结,把知识的点、线、面结合起来交织成知识网络,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学生学习的知识,往往是间接的知识,是抽象化、形式化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在前人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一般不包含探索和思维的过程。因此必须听好老师讲课,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问题。弄清讲得内容是什么?怎么分析?理由是什么?采用什么方法?还有什么疑问?只有这样,才可能对教学内容有所理解。
因此,我们要从教学效果出发,通过精心设计,将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广泛收集数学学科最新成果,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包装,隆重地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数学教学的特点,引导学生注意数学学科知识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实验法、谈话法、调查法等学习方法,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进行自主式、研究性学习,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先进的教学媒体走进了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等先进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
有不少学生把提高数学成绩的希望寄托在大量做题上。我认为这是不妥当的,我认为“不要以做题多少论英雄”,重要的不在做题多,而在于做题的效益要高。做题的目的在于检查你学的知识,方法是否把握得很好。假如你把握得不准,甚至有偏差,那么多做题的结果,反而巩固了你的缺欠,因此,要在准确地把握住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做一定量的练习是必要的。而对于中档题,尤其要讲究做题的效益,即做题后有多大收获,这就需要在做题后进行一定的“反思”,思索一下本题所用的基础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想,是否还有别的想法和解法,本题的分析方法和解法,在解其它新问题时,是否也用到过,把它们联系起来,你就会得到更多的经验和教训,更重要的是养成善于思索的好习惯,这将大大有利于你今后的学习。当然没有一定量(老师布置的作业量)的练习就不能形成技能,也是不行的。
数学来源于生活,只有让数学扎根于生活这个肥沃的土壤,才有强大的生命力。教学中注意选择学生感兴趣并能激发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的生活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加以解决,便会使学生觉得数学学习是有意义的,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开拓意识,也就使学生更加熟悉数学,感受其中浓郁的生活气息。因此,教师的责任不仅是诱发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欲望,更应把数学还原于生活,让学生学会在众多的条件、信息中选出需要的条件、信息,来解决现实生活问题,以提高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体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和快乐,凸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