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当下社会中为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产生了两种新的理论,即生态伦理学及可持续发展观。基于此,本文针对可持续发展思想下生态伦理学发展的方向,以及生态伦理学影响下的落实可持续发展观的具体要点进行分析,为当下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关系,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伦理学;自然环境;生态保护
中图分类号:TN8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8-0388-01
引言:由西方工业文明发展逐步引起的全球范围内的生态环境恶化,引发了人类对于自身行为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反思。生态伦理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有关生态与人的思考。而可持续发展观则是则是对传统的发展观念一种批判创新,它的本质是将当下的发展与未来的发展共同纳入规划范围。这两种理论在相互作用下共同促进、共同发展。
一、 可持续发展思想下生态伦理学发展方向
(一) 加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研究
生态环境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一直作为资源的获取对象,同时又遭受着各种破坏。人类对于自然资源不可持续的开发现象有很多,例如在我国西北地区,由于大面积砍伐林木资源,造成了严峻的土地沙漠化现象,又或是大面积不合理的排污,导致了海洋、湖泊、河流水污染,种种现象不仅对自然环境造成了破坏,而且还使得深处自然环境之中生存的人类受到影响[1]。步入20世纪中后期,工业化进程已经不仅仅是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进行的,已经逐渐覆盖了全球,同时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成为了一种全球性的问题。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必须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内涵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如上文提到的环境污染损害人类健康,人类工业化污染环境这类的相互作用,其次是人与人的关系,就是对保护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成员的分工与义务做出了要求。
(二) 将生态伦理与不同地域的传统伦理相结合
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深入到全球范围内,并成为当下最为严峻的人类生存威胁要素之一。但是在每一个国家或是民族中,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是不同的,每个国家和民族由于历史各不相同,所形成的传统文化以及伦理道德也具有自己的特征。在丰富生态伦理学的内容时,根据不同国家或民族的传统理论也需要进行具体的调整。生态伦理学的内容和形式,是不断发展的,一方面在对各个民族或国家的传统伦理进行理解时,发掘出传统中优秀的生态伦理思想,融入到自身的学科理念中,另一方面则是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实际应用时,要尊重具体的传统文化。遵循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科学完善生态伦理学的内容,还可以有效进行生态伦理学的推广,使得生态伦理学可以更容易被不同伦理背景的人所接受。
(三) 生态伦理原则与不同社会主体伦理规范相结合
社会主体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可以是一个人,可以是一个企业,可以是一个城镇也可以是一个国家或是区域组织,每一个社会主体对于社会的发展都会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这些影响来自于他们的道德规范,一言一行或是各种决策。生态伦理学是一门追求生态与社会之间平衡的科学,但是每个主体都已经在发展过程形成了自己的伦理原则。生态伦理必须不断寻求和不同的主体传统理论结合的切入点,这样才能使生态伦理对社会发展产生正面引导。从每个社会主体的角度来说,都应当加快建设符合生态伦理的发展规范,才能构架出整个社会的伦理原则。
二、 生态伦理学视角下的可持续发展观实施要点
(一) 转变思想,走资源节约型的道路
生态伦理学视角下的可持续发展观推行,最首要的工作就是从思想上进行转变,把不断消耗自然资源的发展,转变为资源节约型的发展。人类是生物链中较为重要的一环,由于人类属于高智慧生物,并且有高级的科学、工业、武器等所以对整个生物链的运作可以起到主导的作用。但是在过去的百年工业化发展中,人类的发展都是以破坏环境、破坏生物链为手段的,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物种灭绝、土地沙漠化、水污染等等。这种短期产生巨大利益的发展时错误的,不仅破坏了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以及循环,而且也为未来后代的发展留下了“烂摊子”。人类发展利用自然资源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掌握好使用的度,以及控制好由于各种发展带来的破坏,限定在生态环境的自我协调能力之内,就是可持续发展最基本的理念。提升资源的利用率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式,利用同等数量的资源,通过科技的进步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也可以打打减少对于自然环境的损害。在使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也要增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重建,例如在利用林木资源时,也要做好土壤沙化的防治,栽种林木幼苗,为后代的发展提供资源。
(二) 加强生态道德品质的强化力度
生态伦理学对于生态道德的定义是人对自然、对生态得到的认识。生态伦理学是一门在现代发展来的科学,但是它的内容却是伴随着人类发展,已经存在较长时间。保护生态环境,必须要遵循一定的生态道德行为规范,每个社会主体在进行与自然的交互时,都需要具有生态道德品质。人与自然在发展接触时,会产生一种双向的作用效果,人来遵循生态道德,对生态环境有限制开发,有限制破坏,尽量弥补对生态环境的损害,并且挽救生态恶化,这就是生态道德品质最基本的思想。生态环境对于人类来说,不仅仅是资源的获取对象,也不仅仅是污染的排放场地,而应当是人类关心、爱护的对象。生态学对于人类来说,揭示了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生态规律,提供了将最优化的方法论代替为最大化的方法,而环境伦理学人为道德不是人類的专利,人类对于生物、对于自然环境,也应当具有生态道德。依照生态道德的要求面对环境和生物,是一种人的价值体现,同时也是自然的价值体现,是人类道德发展的一个目标。
(三) 提升全人类的整体素质
生态伦理学视角下,进行可持续发展观的具体落实,还需要从整体人类的素质上进行提升。这种提升是一切生态保护工作开展的基础,只有从思想上进行提升,才能在实践中进行建设。最首要的就是从科学文化素质方向入手,以中国为例,在目前我国的小学课堂中,已经通过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教育上,给学生普及了环保的重要作用,并且教导学生在生活中不乱丢垃圾,爱护花草树木小动物等,这些都是提升人类科学文化素质的体现。除了对于孩子,成年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生态保护观念也可以通过大力度的电视、网络宣传等进行。只有科学文化素质提升了,才能提升人类的自我控制能力、理性认知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等。思想决定行为,从思想入手可以有效遏制对于生态的破坏、落实科学发展观,认识到当前的利益与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相统一,不能因小失大,只注重眼下而忽视未来[2]。
结论:秉承生态伦理学以及可持续发展观的思想,就是将经济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与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同等重要的事业来进行建设。不以牺牲子孙后代的资源为代价进行发展,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随着时代发展,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的考验也越来越大,在当下必须谨遵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寻求对自然破坏最小的发展方式,并不断进行已破坏环境的恢复。
参考文献
[1]李春雷.生态文明的伦理基础[D].中共吉林省委党校,2017.
[2]卢晓华.一节生态伦理学选修课“森林”的教学设计[J].生物学教学,2015,40(07):35-37.
作者简介:李佳蔚(1993.07--);性别:女,籍贯:湖南怀化人,学历:硕士在读,长沙理工大学;研究方向:生态伦理学;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伦理学;自然环境;生态保护
中图分类号:TN8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8-0388-01
引言:由西方工业文明发展逐步引起的全球范围内的生态环境恶化,引发了人类对于自身行为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反思。生态伦理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有关生态与人的思考。而可持续发展观则是则是对传统的发展观念一种批判创新,它的本质是将当下的发展与未来的发展共同纳入规划范围。这两种理论在相互作用下共同促进、共同发展。
一、 可持续发展思想下生态伦理学发展方向
(一) 加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研究
生态环境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一直作为资源的获取对象,同时又遭受着各种破坏。人类对于自然资源不可持续的开发现象有很多,例如在我国西北地区,由于大面积砍伐林木资源,造成了严峻的土地沙漠化现象,又或是大面积不合理的排污,导致了海洋、湖泊、河流水污染,种种现象不仅对自然环境造成了破坏,而且还使得深处自然环境之中生存的人类受到影响[1]。步入20世纪中后期,工业化进程已经不仅仅是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进行的,已经逐渐覆盖了全球,同时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成为了一种全球性的问题。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必须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内涵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如上文提到的环境污染损害人类健康,人类工业化污染环境这类的相互作用,其次是人与人的关系,就是对保护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成员的分工与义务做出了要求。
(二) 将生态伦理与不同地域的传统伦理相结合
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深入到全球范围内,并成为当下最为严峻的人类生存威胁要素之一。但是在每一个国家或是民族中,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是不同的,每个国家和民族由于历史各不相同,所形成的传统文化以及伦理道德也具有自己的特征。在丰富生态伦理学的内容时,根据不同国家或民族的传统理论也需要进行具体的调整。生态伦理学的内容和形式,是不断发展的,一方面在对各个民族或国家的传统伦理进行理解时,发掘出传统中优秀的生态伦理思想,融入到自身的学科理念中,另一方面则是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实际应用时,要尊重具体的传统文化。遵循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科学完善生态伦理学的内容,还可以有效进行生态伦理学的推广,使得生态伦理学可以更容易被不同伦理背景的人所接受。
(三) 生态伦理原则与不同社会主体伦理规范相结合
社会主体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可以是一个人,可以是一个企业,可以是一个城镇也可以是一个国家或是区域组织,每一个社会主体对于社会的发展都会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这些影响来自于他们的道德规范,一言一行或是各种决策。生态伦理学是一门追求生态与社会之间平衡的科学,但是每个主体都已经在发展过程形成了自己的伦理原则。生态伦理必须不断寻求和不同的主体传统理论结合的切入点,这样才能使生态伦理对社会发展产生正面引导。从每个社会主体的角度来说,都应当加快建设符合生态伦理的发展规范,才能构架出整个社会的伦理原则。
二、 生态伦理学视角下的可持续发展观实施要点
(一) 转变思想,走资源节约型的道路
生态伦理学视角下的可持续发展观推行,最首要的工作就是从思想上进行转变,把不断消耗自然资源的发展,转变为资源节约型的发展。人类是生物链中较为重要的一环,由于人类属于高智慧生物,并且有高级的科学、工业、武器等所以对整个生物链的运作可以起到主导的作用。但是在过去的百年工业化发展中,人类的发展都是以破坏环境、破坏生物链为手段的,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物种灭绝、土地沙漠化、水污染等等。这种短期产生巨大利益的发展时错误的,不仅破坏了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以及循环,而且也为未来后代的发展留下了“烂摊子”。人类发展利用自然资源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掌握好使用的度,以及控制好由于各种发展带来的破坏,限定在生态环境的自我协调能力之内,就是可持续发展最基本的理念。提升资源的利用率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式,利用同等数量的资源,通过科技的进步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也可以打打减少对于自然环境的损害。在使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也要增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重建,例如在利用林木资源时,也要做好土壤沙化的防治,栽种林木幼苗,为后代的发展提供资源。
(二) 加强生态道德品质的强化力度
生态伦理学对于生态道德的定义是人对自然、对生态得到的认识。生态伦理学是一门在现代发展来的科学,但是它的内容却是伴随着人类发展,已经存在较长时间。保护生态环境,必须要遵循一定的生态道德行为规范,每个社会主体在进行与自然的交互时,都需要具有生态道德品质。人与自然在发展接触时,会产生一种双向的作用效果,人来遵循生态道德,对生态环境有限制开发,有限制破坏,尽量弥补对生态环境的损害,并且挽救生态恶化,这就是生态道德品质最基本的思想。生态环境对于人类来说,不仅仅是资源的获取对象,也不仅仅是污染的排放场地,而应当是人类关心、爱护的对象。生态学对于人类来说,揭示了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生态规律,提供了将最优化的方法论代替为最大化的方法,而环境伦理学人为道德不是人類的专利,人类对于生物、对于自然环境,也应当具有生态道德。依照生态道德的要求面对环境和生物,是一种人的价值体现,同时也是自然的价值体现,是人类道德发展的一个目标。
(三) 提升全人类的整体素质
生态伦理学视角下,进行可持续发展观的具体落实,还需要从整体人类的素质上进行提升。这种提升是一切生态保护工作开展的基础,只有从思想上进行提升,才能在实践中进行建设。最首要的就是从科学文化素质方向入手,以中国为例,在目前我国的小学课堂中,已经通过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教育上,给学生普及了环保的重要作用,并且教导学生在生活中不乱丢垃圾,爱护花草树木小动物等,这些都是提升人类科学文化素质的体现。除了对于孩子,成年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生态保护观念也可以通过大力度的电视、网络宣传等进行。只有科学文化素质提升了,才能提升人类的自我控制能力、理性认知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等。思想决定行为,从思想入手可以有效遏制对于生态的破坏、落实科学发展观,认识到当前的利益与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相统一,不能因小失大,只注重眼下而忽视未来[2]。
结论:秉承生态伦理学以及可持续发展观的思想,就是将经济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与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同等重要的事业来进行建设。不以牺牲子孙后代的资源为代价进行发展,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随着时代发展,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的考验也越来越大,在当下必须谨遵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寻求对自然破坏最小的发展方式,并不断进行已破坏环境的恢复。
参考文献
[1]李春雷.生态文明的伦理基础[D].中共吉林省委党校,2017.
[2]卢晓华.一节生态伦理学选修课“森林”的教学设计[J].生物学教学,2015,40(07):35-37.
作者简介:李佳蔚(1993.07--);性别:女,籍贯:湖南怀化人,学历:硕士在读,长沙理工大学;研究方向:生态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