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一次全国影展都有不同的特点,无论是来稿量,还是作品水平都会引起广大影友极大关注。不过,第20届国展的组织者在参展规则上做了一些新的尝试。对于作品和参展规则的得失,最有发言权的还是本次影展的评委们。下面就是部分评委在评比结束后对本次国展的评述。
高帆
参展作品中表现出了社会生活丰富的内容,但重点不突出,平凡的东西过多,重点应该表现的、更鲜明更有分量的东西没有得到发掘和提炼。
来稿数量很大,因此,评选应该分为几个阶段进行。等大量作品进行“浓缩”后,评委再进行评选。
鲍昆
本次国展的分类做到了摄影视角的全方位和多元化,反映出摄影的成熟。比如纪实摄影的组照成规模地出现,表现了摄影和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对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是本次国展在分类上成功的地方。但也有不足之处,比如,数码作品在这次比赛中大量出现,对它的征稿分类说明还比较含混。数码作品和传统作品在创作方式上还存在着某种联系,有时候对两者很难做出界定,在征稿启事中没有做出明确的量化和精细化。由于分类上的不完善,不论是对数码作品还是对传统作品都不公正。当然出现这种情况也是正常的,因为这是一个发展的新事物,是新旧两个技术交叉时代的特点,还需要我们进行理论探讨和研究。我相信到了下一届,这个问题就会得到很好的解决。从这次人体作品看,许多摄影人对人体的认识非常浮躁。人体是一个非常老的艺术题材,它包含有太多的历史的、文化的内涵。这次人体作品大量出现,一方面说明社会对人体题材的创作禁忌基本上已经消除了,是一个巨大历史进步;另一方面,也暴露了很大的问题,人体创作不是简单地把衣服脱了拍下来那么简单。如果在人体禁忌严重的时代,脱的举动本身象征着一次解放,有意义。但在禁忌已经破除的情况下,还在这个层面上处理人体题材,就显得过于简单了。也因此,我们也对有些人体创作活动的严肃性和纯洁性存在怀疑。
袁毅平
国展是否要设立初评阶段一直是个矛盾。有的比赛考虑到来稿数量大,评委的年龄大,评选起来比较劳累,设置过初评。办法是组织初选小组,有评委成员,也有展览部的人组成。但它不合乎章程,因为每一位参赛者都有权利让评委评自己的作品。另一方面,初评小组拿掉的是那些不符合参赛规格和质量明显差的作品,这样有利于评委下一阶段的专心评选。但总的来说,这次的评法还是对的,要对参赛者负责。这次评选还有一个做法比较好,就是每一轮评选的时候,把作品都摆在桌上让评委们看,评委在评选过程中对作品就有了一个总体印象。过去是“拉洋片”的办法,一张一张从评委眼前过,每张作品在评委眼前只能停留半秒钟,形式感强的作品占便宜,而那些具有深刻内涵的作品容易吃亏。这次评选分类比较细,比较合理。三大类里面又分成若干小项,过去不被人重视的类型被独立地分出来,增加了它们的获奖机会。
贾明祖
这次的组照来稿量很大,水平比单幅作品高,尤其是纪录类的作品更是如此。在新闻报道中,用组照的方式更能反映一个事件的来龙去脉。
人体作品的大量涌现,说明人们的观念有了改变。但是表现好的、艺术水准到位的人体作品太少。所谓表现到位就是从光影、线条到皮肤质感等几个方面达到一定水平,而不是仅仅拍摄的裸体照片。
国展是中国最高水平的摄影展。这次来稿的数量很大,评委的工作量非常大。评委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应该把评委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刀刃上。因此,今后对投稿数量应该有一定的限制。比如一位作者单幅最高投多少幅,组照每组最多多少幅,加以限定。让作者对自己的作品先做个选择,而不是推给评委替他们选择。
刘铁生
这次来稿量很大,评委的工作量也很大。但由于评委有一个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所以我认为,好的作品不会有什么遗漏。但我建议今后的国展应该有一个初评的过程,建立一个初评的机构,进行初步的选择后再由评委评奖。这次国展的分类应该肯定,比过去要细化。同类型的作品放在一起评比才科学。
组照就是摄影故事,有情节,用很好的摄影语言来表达,同时也有严谨的摄影结构。数量的多少并不代表作品是否深刻。
刘榜
投稿人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让评委看一看,不管评得上评不上。这既满足了作者的愿望,也是对他们负责。所以直接让评委们面对六万张作品还是对的。这次对奖项的重新分类是一次改革,应该是肯定的,当然有些不足的地方可以改进。比如,参赛作者填的表格有点繁琐,要是简化一些会更好。
陈长芬
既要评委看到所有参赛作品,又要评委不疲劳,保证评选质量,这是一对矛盾。我的办法是限制每位参赛者的作品数量。参加国家级的比赛的作者应该有能力把握自己的作品,也就是他们在送作品前自己选择作品。初评的做法不可取,由于种种原因它会耽误一些好的作品。
这次分类总的来说是对的,但不必分类过细。许多细小的分类很难界定,一幅作品可以放在这一类里也可以是那一类里,反倒很模糊。
我认为组照一组有十张到头了,五张左右最好。如果一个组照像个小人书或者画册一样,就失去展览的意义了。如果一个摄影者把握不好组照的选择,想用数量来取胜,反倒会起负作用。
从这次的作品可以看出,数码作品和传统作品是含糊的概念。在非数码类作品里,也使用了数码的表现手段,但不准确,不清晰。如果说数码作品还不理想,可能因为许多作者没有把数码技术和艺术语言结合。他们做得过于简单、直接。
尚进
我从第十五届国展开始当评委。过去,解决来稿量大采用的办法是组成两个评委会,一个是初选评委会,一个是评选评委会。这次来稿数量是历史上最多的,今后会更多。一次评选存在很多弊病。比如评委评到最后的时候,已经很疲劳了,这样难免会漏掉一些好作品。初选评委会也应该由具备相当艺术造诣的人组成,年轻人应该更多一些,比如长期从事图片编辑的人。
我们的摄影界有一个毛病,就是跟风的毛病。只要某一题材在什么大赛上获了奖,或者在杂志上登得多一些,大家就一哄而上,像过去的“西北风”、“东北风”、“西藏风”,现在人体也成了一股风。我认为拍好人体有几个必备的条件:作者对人体的理解,对美的认识,加上各种摄影技巧的运用。组照的水平相当高。但是许多组照的数量太多。本来四、五张或五、六张能说明的问题,却用了几十张照片,组照不需要面面俱到。这说明作者没有抓住事件或主题的实质,缺少对图片的选择和编辑能力。
朱恩光
这届国展与往届相比有很大改变:来稿量的明显增加,这就需要一个更好的更科学的评选方法。这次的评选方法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而且有的很成功。比如,商业摄影作为一个独立的大类来参赛,这是历史上第一次,虽然金牌空缺,但这种分类方法值得肯定。
好的人体作品寥寥无几,许多人对人体的理解有偏差。我看过国外好的人体作品,非常含蓄、深沉而且有内涵,我们的许多参赛作品还很直白、肤浅,甚至有格调不高的作品。所以人体摄影的创作还需要探索。
在许多用数码输出的参赛作品中,片子丢掉了摄影的本体语言,越来越靠近电脑美术和平面设计。这种趋势应该引起警惕。
李晓斌
评出的作品具有较高的水平,基本反映了当前的摄影创作现状。但是,这次的商业摄影类的来稿数量少,来稿质量也不高。原因在于媒体的前期宣传不够,没有引起商业摄影人的足够重视。如果我们这次评出了商业摄影类金奖,但是照片还比不上路边广告牌上的图片,那会降低国展的水平。近几年国内外发生了这么多的事情,记者对这些事件都拍了照片,但是反映这些重大历史时刻的照片不多。从这一点看出,许多专业摄影工作者对国展的重视不够。像这样综合性的摄影展览,组织和操作的难度确实很大。它不仅是国家最高水
平的摄影展览,同时也是一个群众性的摄影比赛。
杨恩璞
国家级的展览,应该有国家级的征稿要求,从征稿的时候就应该抬高门槛,如果照片尺寸要求放大十六寸,许多人就会自动退出了。这样做可以减少来稿数量,提高来稿质量。我建议今后的国展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来稿作品必须是近两年各种国内比赛中的获奖作品推荐上来的,由国展再评一次;另一部分是自由来稿。这样做可以吸引高水平作品参加,提高国展威望和水平,也照顾到从专业到业余作者参加的积极性。
这次的评委以老带新,年轻评委带来了一些新观念,老评委保持了历届国展好的传统。
冀运表
这次国展的商业类作品少,商业人像更少。原因有几个方面,过去参加国展的商业摄影师就少,国展在商业摄影师中的影响小。这次参加国展的人像作品水平还是不错的,其中有的作品还在各种比赛中获过奖。当然,国展毕竟是中国最高水平的摄影展览,金牌空缺也有其道理。我相信下一届国展中会出现更多的商业摄影作品。这次国展的分类还是比较合理的。摄影的功能虽然很多,但大体上可以按这次的三大类来分:艺术、纪录和商业。当然,再细分的小类还可以通过这次展览总结经验,在这一基础上加以调整。
解海龙
这次国展的水平还是很高的。作品中有几个题材的作品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像环保题材,过去的各种影展中没有这样集中地出现过,说明摄影人对环保问题的重视和环保意识的提高。从九十年代后,许多人拿着相机想扎扎实实做一个专题,所以很多人都去研究一个课题。这是人们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一个很好的现象。但摄影同样可以反映这些年发生的大的事件和祖国的建设成就。这次展览中,虽然有这类鼓舞人心的题材,但我感觉还不够。今后摄影人在这些题材上还应该下工夫。
吴鹏
本次展览的分类总结了过去十九届影展的经验教训而确定的。往届的国展在征稿中不分类,有时候在评选的时候分类。过去用物质性名词分类,往往容易引起混乱。比如上届国展中,有十二幅放牧或家畜题材的获奖作品放在动物类里,另外有十二幅同样题材的获奖作品却在社会生活类中出现。这种简单的分法造成了一些含糊的东西。同样的创作手法,同样的画面表现形态在分类后却如此不同。
作为中国摄影家协会组织的活动,从学术上、从职责上不应该认为只有艺术才是摄影,应该允许任何人保留、坚持他们各自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主张。但是任何人,尤其是一个组织机构不应该忘掉它的社会责任。而应推进题材和体裁的丰富性,只有有了丰富性才会有个性。设立商业类,是因为中国历史发展到了这个阶段。完全面向市场的摄影师群体已经出现了。像广告,影楼和时装等等。这次分类没有涵盖所有商业类摄影,而是把其中比较突出的三项包括进来。
贺延光
开始看这些参赛作品的时候觉得水平不太高,但经过第一轮评选后,我觉得总体还过得去。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平时见过的有些好照片没有送来参加国展。参加国展的摄影师中大多是业余作者。许多专业作者没有参加,我不是责怪他们,而是组织者动员得不够。
以后的国展还是应该有初评。“荷赛”是不设初评的,但它的参赛要求是参加者必须是职业摄影师,这就保证了参赛作品的基本水平。但作为中国最高水平的摄影展,其中许多作品的基本技术还没有过关。所以我认为,由一个高水平的初评小组做初评还是必要的。
第20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评选委员会
主任:
高帆: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
副主任:
于健: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
委员:
李前光: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
刘榜:中国摄影家协会秘书长
袁毅平:中国摄影家协会顾问
尚进:中国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王文澜:《中国日报》摄影部主任
贺延光:《中国青年报》摄影部主任
任国恩:中国邮票总公司设计师
朱恩光: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刘铁生:中国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
贾明祖:《解放军画报》社社长
鲍昆: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李晓斌: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冀运表:《人像摄影》杂志社社长
陈长芬:中国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
杨恩璞: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解海龙:中国摄影家协会信息中心主任
吴鹏:中国摄影家协会展览中心主任
高帆
参展作品中表现出了社会生活丰富的内容,但重点不突出,平凡的东西过多,重点应该表现的、更鲜明更有分量的东西没有得到发掘和提炼。
来稿数量很大,因此,评选应该分为几个阶段进行。等大量作品进行“浓缩”后,评委再进行评选。
鲍昆
本次国展的分类做到了摄影视角的全方位和多元化,反映出摄影的成熟。比如纪实摄影的组照成规模地出现,表现了摄影和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对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是本次国展在分类上成功的地方。但也有不足之处,比如,数码作品在这次比赛中大量出现,对它的征稿分类说明还比较含混。数码作品和传统作品在创作方式上还存在着某种联系,有时候对两者很难做出界定,在征稿启事中没有做出明确的量化和精细化。由于分类上的不完善,不论是对数码作品还是对传统作品都不公正。当然出现这种情况也是正常的,因为这是一个发展的新事物,是新旧两个技术交叉时代的特点,还需要我们进行理论探讨和研究。我相信到了下一届,这个问题就会得到很好的解决。从这次人体作品看,许多摄影人对人体的认识非常浮躁。人体是一个非常老的艺术题材,它包含有太多的历史的、文化的内涵。这次人体作品大量出现,一方面说明社会对人体题材的创作禁忌基本上已经消除了,是一个巨大历史进步;另一方面,也暴露了很大的问题,人体创作不是简单地把衣服脱了拍下来那么简单。如果在人体禁忌严重的时代,脱的举动本身象征着一次解放,有意义。但在禁忌已经破除的情况下,还在这个层面上处理人体题材,就显得过于简单了。也因此,我们也对有些人体创作活动的严肃性和纯洁性存在怀疑。
袁毅平
国展是否要设立初评阶段一直是个矛盾。有的比赛考虑到来稿数量大,评委的年龄大,评选起来比较劳累,设置过初评。办法是组织初选小组,有评委成员,也有展览部的人组成。但它不合乎章程,因为每一位参赛者都有权利让评委评自己的作品。另一方面,初评小组拿掉的是那些不符合参赛规格和质量明显差的作品,这样有利于评委下一阶段的专心评选。但总的来说,这次的评法还是对的,要对参赛者负责。这次评选还有一个做法比较好,就是每一轮评选的时候,把作品都摆在桌上让评委们看,评委在评选过程中对作品就有了一个总体印象。过去是“拉洋片”的办法,一张一张从评委眼前过,每张作品在评委眼前只能停留半秒钟,形式感强的作品占便宜,而那些具有深刻内涵的作品容易吃亏。这次评选分类比较细,比较合理。三大类里面又分成若干小项,过去不被人重视的类型被独立地分出来,增加了它们的获奖机会。
贾明祖
这次的组照来稿量很大,水平比单幅作品高,尤其是纪录类的作品更是如此。在新闻报道中,用组照的方式更能反映一个事件的来龙去脉。
人体作品的大量涌现,说明人们的观念有了改变。但是表现好的、艺术水准到位的人体作品太少。所谓表现到位就是从光影、线条到皮肤质感等几个方面达到一定水平,而不是仅仅拍摄的裸体照片。
国展是中国最高水平的摄影展。这次来稿的数量很大,评委的工作量非常大。评委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应该把评委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刀刃上。因此,今后对投稿数量应该有一定的限制。比如一位作者单幅最高投多少幅,组照每组最多多少幅,加以限定。让作者对自己的作品先做个选择,而不是推给评委替他们选择。
刘铁生
这次来稿量很大,评委的工作量也很大。但由于评委有一个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所以我认为,好的作品不会有什么遗漏。但我建议今后的国展应该有一个初评的过程,建立一个初评的机构,进行初步的选择后再由评委评奖。这次国展的分类应该肯定,比过去要细化。同类型的作品放在一起评比才科学。
组照就是摄影故事,有情节,用很好的摄影语言来表达,同时也有严谨的摄影结构。数量的多少并不代表作品是否深刻。
刘榜
投稿人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让评委看一看,不管评得上评不上。这既满足了作者的愿望,也是对他们负责。所以直接让评委们面对六万张作品还是对的。这次对奖项的重新分类是一次改革,应该是肯定的,当然有些不足的地方可以改进。比如,参赛作者填的表格有点繁琐,要是简化一些会更好。
陈长芬
既要评委看到所有参赛作品,又要评委不疲劳,保证评选质量,这是一对矛盾。我的办法是限制每位参赛者的作品数量。参加国家级的比赛的作者应该有能力把握自己的作品,也就是他们在送作品前自己选择作品。初评的做法不可取,由于种种原因它会耽误一些好的作品。
这次分类总的来说是对的,但不必分类过细。许多细小的分类很难界定,一幅作品可以放在这一类里也可以是那一类里,反倒很模糊。
我认为组照一组有十张到头了,五张左右最好。如果一个组照像个小人书或者画册一样,就失去展览的意义了。如果一个摄影者把握不好组照的选择,想用数量来取胜,反倒会起负作用。
从这次的作品可以看出,数码作品和传统作品是含糊的概念。在非数码类作品里,也使用了数码的表现手段,但不准确,不清晰。如果说数码作品还不理想,可能因为许多作者没有把数码技术和艺术语言结合。他们做得过于简单、直接。
尚进
我从第十五届国展开始当评委。过去,解决来稿量大采用的办法是组成两个评委会,一个是初选评委会,一个是评选评委会。这次来稿数量是历史上最多的,今后会更多。一次评选存在很多弊病。比如评委评到最后的时候,已经很疲劳了,这样难免会漏掉一些好作品。初选评委会也应该由具备相当艺术造诣的人组成,年轻人应该更多一些,比如长期从事图片编辑的人。
我们的摄影界有一个毛病,就是跟风的毛病。只要某一题材在什么大赛上获了奖,或者在杂志上登得多一些,大家就一哄而上,像过去的“西北风”、“东北风”、“西藏风”,现在人体也成了一股风。我认为拍好人体有几个必备的条件:作者对人体的理解,对美的认识,加上各种摄影技巧的运用。组照的水平相当高。但是许多组照的数量太多。本来四、五张或五、六张能说明的问题,却用了几十张照片,组照不需要面面俱到。这说明作者没有抓住事件或主题的实质,缺少对图片的选择和编辑能力。
朱恩光
这届国展与往届相比有很大改变:来稿量的明显增加,这就需要一个更好的更科学的评选方法。这次的评选方法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而且有的很成功。比如,商业摄影作为一个独立的大类来参赛,这是历史上第一次,虽然金牌空缺,但这种分类方法值得肯定。
好的人体作品寥寥无几,许多人对人体的理解有偏差。我看过国外好的人体作品,非常含蓄、深沉而且有内涵,我们的许多参赛作品还很直白、肤浅,甚至有格调不高的作品。所以人体摄影的创作还需要探索。
在许多用数码输出的参赛作品中,片子丢掉了摄影的本体语言,越来越靠近电脑美术和平面设计。这种趋势应该引起警惕。
李晓斌
评出的作品具有较高的水平,基本反映了当前的摄影创作现状。但是,这次的商业摄影类的来稿数量少,来稿质量也不高。原因在于媒体的前期宣传不够,没有引起商业摄影人的足够重视。如果我们这次评出了商业摄影类金奖,但是照片还比不上路边广告牌上的图片,那会降低国展的水平。近几年国内外发生了这么多的事情,记者对这些事件都拍了照片,但是反映这些重大历史时刻的照片不多。从这一点看出,许多专业摄影工作者对国展的重视不够。像这样综合性的摄影展览,组织和操作的难度确实很大。它不仅是国家最高水
平的摄影展览,同时也是一个群众性的摄影比赛。
杨恩璞
国家级的展览,应该有国家级的征稿要求,从征稿的时候就应该抬高门槛,如果照片尺寸要求放大十六寸,许多人就会自动退出了。这样做可以减少来稿数量,提高来稿质量。我建议今后的国展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来稿作品必须是近两年各种国内比赛中的获奖作品推荐上来的,由国展再评一次;另一部分是自由来稿。这样做可以吸引高水平作品参加,提高国展威望和水平,也照顾到从专业到业余作者参加的积极性。
这次的评委以老带新,年轻评委带来了一些新观念,老评委保持了历届国展好的传统。
冀运表
这次国展的商业类作品少,商业人像更少。原因有几个方面,过去参加国展的商业摄影师就少,国展在商业摄影师中的影响小。这次参加国展的人像作品水平还是不错的,其中有的作品还在各种比赛中获过奖。当然,国展毕竟是中国最高水平的摄影展览,金牌空缺也有其道理。我相信下一届国展中会出现更多的商业摄影作品。这次国展的分类还是比较合理的。摄影的功能虽然很多,但大体上可以按这次的三大类来分:艺术、纪录和商业。当然,再细分的小类还可以通过这次展览总结经验,在这一基础上加以调整。
解海龙
这次国展的水平还是很高的。作品中有几个题材的作品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像环保题材,过去的各种影展中没有这样集中地出现过,说明摄影人对环保问题的重视和环保意识的提高。从九十年代后,许多人拿着相机想扎扎实实做一个专题,所以很多人都去研究一个课题。这是人们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一个很好的现象。但摄影同样可以反映这些年发生的大的事件和祖国的建设成就。这次展览中,虽然有这类鼓舞人心的题材,但我感觉还不够。今后摄影人在这些题材上还应该下工夫。
吴鹏
本次展览的分类总结了过去十九届影展的经验教训而确定的。往届的国展在征稿中不分类,有时候在评选的时候分类。过去用物质性名词分类,往往容易引起混乱。比如上届国展中,有十二幅放牧或家畜题材的获奖作品放在动物类里,另外有十二幅同样题材的获奖作品却在社会生活类中出现。这种简单的分法造成了一些含糊的东西。同样的创作手法,同样的画面表现形态在分类后却如此不同。
作为中国摄影家协会组织的活动,从学术上、从职责上不应该认为只有艺术才是摄影,应该允许任何人保留、坚持他们各自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主张。但是任何人,尤其是一个组织机构不应该忘掉它的社会责任。而应推进题材和体裁的丰富性,只有有了丰富性才会有个性。设立商业类,是因为中国历史发展到了这个阶段。完全面向市场的摄影师群体已经出现了。像广告,影楼和时装等等。这次分类没有涵盖所有商业类摄影,而是把其中比较突出的三项包括进来。
贺延光
开始看这些参赛作品的时候觉得水平不太高,但经过第一轮评选后,我觉得总体还过得去。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平时见过的有些好照片没有送来参加国展。参加国展的摄影师中大多是业余作者。许多专业作者没有参加,我不是责怪他们,而是组织者动员得不够。
以后的国展还是应该有初评。“荷赛”是不设初评的,但它的参赛要求是参加者必须是职业摄影师,这就保证了参赛作品的基本水平。但作为中国最高水平的摄影展,其中许多作品的基本技术还没有过关。所以我认为,由一个高水平的初评小组做初评还是必要的。
第20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评选委员会
主任:
高帆: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
副主任:
于健: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
委员:
李前光: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
刘榜:中国摄影家协会秘书长
袁毅平:中国摄影家协会顾问
尚进:中国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王文澜:《中国日报》摄影部主任
贺延光:《中国青年报》摄影部主任
任国恩:中国邮票总公司设计师
朱恩光: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刘铁生:中国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
贾明祖:《解放军画报》社社长
鲍昆: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李晓斌: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冀运表:《人像摄影》杂志社社长
陈长芬:中国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
杨恩璞: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解海龙:中国摄影家协会信息中心主任
吴鹏:中国摄影家协会展览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