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苏汉臣的《秋庭戏婴图》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ddsteve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江大学艺术学院,湖北 荆州 434000)
  【摘要】:婴戏图是一种以孩童玩乐、嬉戏为主题,来描画儿童生活场景的绘画作品。它从属于人物画的一种,但又拥有相对的独立性,在中国美术史上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宋代,婴戏图不仅题材内容非常丰富,构图也多种多样,在绘画技法上继承前代并加以发展,绘画风格更是区别于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绘画现象。苏汉臣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婴戏图画家,他的代表作品《秋庭戏婴图》生动的描绘了儿童在庭院里游戏玩耍的情状,这幅作品写实生动,表现手法细腻,赋色明快,极其富有生活气息,代表了宋代婴戏图的最高水平。从《秋庭戏婴图》该作品中的内容、构图、笔墨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以及在中国画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人物风俗;苏汉臣;婴戏图;生活场景;嬉戏
  苏汉臣是北宋初期的画家,汴梁人,靖康之难后,追随宋室,移居钱塘。他从前当过民间画工,宣和年间被诏入徽宗画院。他绘画效法刘宗古,多吸收了刘宗古水墨轻成、风景空蒙的婉约风格,在其他表现上又要比刘宗古更加丰富。他擅长于画佛像人物,其中尤以童婴题材的作品最为人欣赏,在他的笔下或有后代在他的影响下缔造出了一大批杰出的婴戏图,体现出婴孩各种各样玩耍的场景,极具生活气息味浓烈。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秋庭戏婴图》是其代表作之一,最能体现他的艺术水平。
  一、构图形式
  1.章法布白
  章法是指文章的組织结构和布局,象征着处理事情的规则和方法,布白是指文章中的各物体之间的关系。中国画中的章法是指安排布置在一幅作品中,画中主题、配景与画面的协调关系,正如南齐谢赫论画《六法》中的“经营位置”。[1]在中国画章法布局中状物立象,首先必须量体裁衣,裁剪取舍,区分主宾,然后根据布局对象关系的往来逆顺的运动变化之势布局画面,迂回起伏,气脉联贯,造成动人心魄的气象。《秋庭戏婴图》的章法体现,在整幅著作中,完全体现了谢赫六法中的“经营位置”。苏汉臣采用了“物为我用”的观点,加上独特的笔墨技巧和别有一番风味的精神思想,勇敢而巧妙的运用通景法、三远法及“近大远小”和“运动透视法”去构造画幅中的景物、人物,从而使画面中心“立意”得到了更完美的体现,让整幅作品的物象和画家的精神思想得到了完美的交融,使观者游目驰怀,赏心悦目,都处于和谐的氛围[2]。
  2.人物安排
  人物安排指的是在一幅作品中,画面上主体人物与景物之间的关联情节,包括人物、景物和动作等情景。在《秋庭戏婴图》中,画面的主角是两个儿童,分别为一男孩和一女孩,都在注意力高度集中地挑拨着陈设在圆板凳上的枣磨,好像早就忘记自己处于安静幽美的秋天庭院之中。“枣磨”为秋季的节令玩物,需要取三颗新鲜的大红枣,细长的竹子一根,细长的竹篾两端都放着一个大红枣并且放在于枣的核上,随着轻轻的拨,不停的旋转,形状好像是二个人在推磨似得,表现的尤为生动活泼[2]。对于人物的处理、安置和描写、绘画方面,苏汉臣刻画非常全面,人物衣服的纹路线条大多采用髙古游丝描,宛转流利顺畅像飘浮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所表现的物体的物质真实感极强。赋予色彩美观而不落俗套,服装花纹的点染精细周密,使官宦人家的孩童,正常的状态表现的非常充分、透彻,看到画面的人都心里产生爱惜。苏汉臣画笔下的孩童,形象渐渐渗入着富裕与荣耀显贵的气息,同时加以衬托或装饰着民间生活,朴素气息的情与景互为融合,这也就是正好与北宋末期的宫廷画院的绘画风格意气相投。
  3.环境场
  苏汉臣的《秋庭婴戏图》是婴戏题材画成熟阶段的传世精品之一。画面用笔精致,背景处多采用游丝描,画面中太湖石处置的单纯整体,并且毫无雕琢的痕迹,显得自然大气。几株怒放的芙蓉花,花微微泛红,花朵的姿态各不相同。在《秋庭戏婴图》这幅作品中,两个小孩之间动态的表达简直是出神入化,姐姐和弟弟之间的眼神的交流,圆凳上枣磨的旋转,和画面整体的空间感都表现的活灵活现。画家深刻地描绘出了宫廷画的特色,也表达了人们借婴孩来寄予未来的渴望。
  二、描绘画面
  1.情景交融
  表现出来儿童游戏和玩耍的婴戏图,是一种很盛行在宋代的風俗画。在这幅绘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儿童所玩的很多游戏及运动,列如:鞭陀螺、斗蟋蟀等一系列游戏。在《古代画人谈略》一书中,陈葆真对《秋庭戏婴图》的画面内容,有着优美和绝妙的描写叙述:“画面偏右湖石耸立,把画面分成左右两半。右半面为芙蓉绽放,稚菊吐芳,暗示秋天的时节。他们那样全神凝注,眼神并交,集中在桌面上那个小小的世界中,忘记了一切[4]”。就像陈葆真所描写叙述的一样,憨态可掬的孩童所专注的是一种“推枣磨”的游戏。
  2.新鲜的“推枣磨”
  所谓“推枣磨”,其实是深秋早熟之后,以旋转枣儿为快乐的一个某个节气的气候和物候的游戏。这种玩法是首先拿一颗大红枣横切取一半,使其超细超硬好像刺的枣核露出尖尖的部分;然后用三只劈好的细竹签将它三方面分立相持;使枣核尖朝上垂立;最后再安排或筹划一个长条竹篾,两端都各放一颗枣。在玩耍的时期把竹篾,有条理、分先后地处理、安置在枣核尖上,使物体成相对的静止状态用手跟水平面平行的推动到另一端,则两段安放着红枣的竹篾,便利的旋转起来了,因为两颗枣儿的旋转形状磨削,类似二人推磨,故名之“推枣磨”。
  3.图文并茂的题画诗
  画面有乾隆的题画诗就在左上角:“庭院秋声落妾红,拾来旋转戏儿童。丹青巧止传神谢,寓意原存相让风”[5]。所说的“寓意原存相让风”是在引用南北朝时王泰的典故。过去的各个朝代“推枣磨”的画作中,很少有单个的小儿拨弄的作品,大多数是作于二个小儿相对的游戏。例如长期以来互相传说为苏汉臣绘画出的婴戏图,同样是绘画着有兴奋得意,精神焕发样子的二个小儿的游戏,爱嬉戏打闹才是孩子们的天性。《秋庭戏婴图》苏汉臣以精致巧妙的神态、动作表现出,“推枣磨”这个节令游戏的使人感到快乐的意味所在,一个“赛”字使两姐弟,眉眼和动态之间一切情态充分地刻画出来。
其他文献
(武警警官学院,四川 成都 610213)  纳兰是横绝一代的词人,在整个清代,他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清词三大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他是“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寒热,那风气故能正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苏樱曾评价道,这许多年来,纳兰词始终是为我遮风避雨的另一个世界,是我心底最后退守的忠贞信仰,是让每一个与我相识或不相识的同类们得以远离现实的精神蜗居。近代
期刊
(聊城大学文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摘要】:现当代文学中关于女性形象的塑造有很多。张爱玲《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和王安忆《长恨歌》中的王琦瑶具有代表性。这两个人物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通过对比分析这两个女性形象可以使我们对这两个人物有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曹七巧;王琦瑶;女性形象  曹七巧和王琦瑶都是以悲剧收场的女性。她们都曾对生活有着美好的期待,都曾为自己的幸福生活而努力
期刊
(曲阜师范大学,山东 曲阜 273165)  【摘要】:青年作家田耳在其长篇小说《夏天糖》中,用亦庄亦谐的文字、多人叙事的手法以及独特的叙述模式为读者呈现了三段错恋,指引着读者在咬文嚼字的同时,力争跳出文本的圈子,展开相应的反思与自省。其文本发人深思,催人内省,于平实而不凡的文字中展现作家的力度与责任感。  【关键词】:田耳;错爱;夏天糖  《夏天糖》本是作家田耳发表在2006年第十一期台湾《联合
期刊
(聊城大学文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摘要】:西方进化论传入中国后给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知识分子将进化论运用到各个领域。梁启超、王国维、胡适、鲁迅以及钱钟书等人分别将进化论运用到文学上,其中胡适将文学进化论发展到了顶峰。他们以文学进化论的观念来研究文学,促使了文学革命的发生,寻找文学自身发展的规律,加快了文学史的演化过程。通过梳理文学进化论的流变,我们应该以辩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摘要】:3-13世纪是东南亚早期国家出现的时期,也是东南亚古代文化的雏形期。这个时期社会文化的发展为今后的东南亚文学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本文以东南亚不同国家在该时期的文学情况的研究为基础,简要分析该时期东南亚地区文学的特点及其社会文化原因。  【关键词】:3-13世纪;东南亚文学;特点  一、以口头文学为主的东南亚古代早期文学  11世纪以前的东南亚还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學,云南 昆明 650500)
期刊
(武警警官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艾略特是20世紀西方文学批评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作为艾略特诗学的核心,“非个性化”的理论旨在反驳浪漫主义,主张诗歌寻求客观化表达,从而脱离个人情感,做到间接表现诗人个性,以表达更为普遍的人类情感。在他的旷世之作《荒原》中,艾略特极大地施展了诗歌艺术技巧,将他的文学观“非个性化理论”充分应用在作品的创作中,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本文要论述的内容正
期刊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人文学院)  【摘要】:《天黑前的夏天》是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之一。文中的主人公凯特是众多中年女性的缩影,小说中也展现了中年女性面对来自各自方面的压力所表现出来的困惑,这些困惑正是作者对中年女性的精神危机的独到审视,见证着女性的一次自我发现的历程。而作者对女性精神危机的思考,一直贯穿于女主人公凯特的“惑”里,这既是小说的叙述主线,也是小说所探讨的主题。  【关键词】
期刊
(云南师范大学华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摘要】:本文试图以《还乡》为例来分析哈代的宿命论。这部小说以埃格敦荒原为背景,描写了几对年轻人的爱情故事。其中,我们可以看到悲剧的女主角游苔莎尽力挣脱荒原的控制,希望成为一名贵妇人。她甚至投入了自己的下半生去达到她的目标,结果却淹死在荒原中。从游苔莎身上,让我们意识到埃格敦荒原推动着故事的发展,塑造着他们的生命。同时,人物的性格对他们的命运也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东南亚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摘要】:20世纪缅甸现实主义文学作家佐基在《他的妻》中塑造了郭盛玛璞夫妇。玛璞是一个泼辣能干,任劳任怨的缅甸妇女形象,她关心丈夫疼爱孩子。而他的丈夫,郭盛,是一个无心皈依佛门,但以穿着袈裟为幌子而享受过寄生活的懒汉形象。作者通过塑造两个个性鲜明的人物,旨在肯定玛璞勤劳睿智的妇女形象,其次,分析郭盛的人物形象旨在反映缅甸社会生活中丈夫在家庭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