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江大学艺术学院,湖北 荆州 434000)
【摘要】:婴戏图是一种以孩童玩乐、嬉戏为主题,来描画儿童生活场景的绘画作品。它从属于人物画的一种,但又拥有相对的独立性,在中国美术史上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宋代,婴戏图不仅题材内容非常丰富,构图也多种多样,在绘画技法上继承前代并加以发展,绘画风格更是区别于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绘画现象。苏汉臣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婴戏图画家,他的代表作品《秋庭戏婴图》生动的描绘了儿童在庭院里游戏玩耍的情状,这幅作品写实生动,表现手法细腻,赋色明快,极其富有生活气息,代表了宋代婴戏图的最高水平。从《秋庭戏婴图》该作品中的内容、构图、笔墨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以及在中国画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人物风俗;苏汉臣;婴戏图;生活场景;嬉戏
苏汉臣是北宋初期的画家,汴梁人,靖康之难后,追随宋室,移居钱塘。他从前当过民间画工,宣和年间被诏入徽宗画院。他绘画效法刘宗古,多吸收了刘宗古水墨轻成、风景空蒙的婉约风格,在其他表现上又要比刘宗古更加丰富。他擅长于画佛像人物,其中尤以童婴题材的作品最为人欣赏,在他的笔下或有后代在他的影响下缔造出了一大批杰出的婴戏图,体现出婴孩各种各样玩耍的场景,极具生活气息味浓烈。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秋庭戏婴图》是其代表作之一,最能体现他的艺术水平。
一、构图形式
1.章法布白
章法是指文章的組织结构和布局,象征着处理事情的规则和方法,布白是指文章中的各物体之间的关系。中国画中的章法是指安排布置在一幅作品中,画中主题、配景与画面的协调关系,正如南齐谢赫论画《六法》中的“经营位置”。[1]在中国画章法布局中状物立象,首先必须量体裁衣,裁剪取舍,区分主宾,然后根据布局对象关系的往来逆顺的运动变化之势布局画面,迂回起伏,气脉联贯,造成动人心魄的气象。《秋庭戏婴图》的章法体现,在整幅著作中,完全体现了谢赫六法中的“经营位置”。苏汉臣采用了“物为我用”的观点,加上独特的笔墨技巧和别有一番风味的精神思想,勇敢而巧妙的运用通景法、三远法及“近大远小”和“运动透视法”去构造画幅中的景物、人物,从而使画面中心“立意”得到了更完美的体现,让整幅作品的物象和画家的精神思想得到了完美的交融,使观者游目驰怀,赏心悦目,都处于和谐的氛围[2]。
2.人物安排
人物安排指的是在一幅作品中,画面上主体人物与景物之间的关联情节,包括人物、景物和动作等情景。在《秋庭戏婴图》中,画面的主角是两个儿童,分别为一男孩和一女孩,都在注意力高度集中地挑拨着陈设在圆板凳上的枣磨,好像早就忘记自己处于安静幽美的秋天庭院之中。“枣磨”为秋季的节令玩物,需要取三颗新鲜的大红枣,细长的竹子一根,细长的竹篾两端都放着一个大红枣并且放在于枣的核上,随着轻轻的拨,不停的旋转,形状好像是二个人在推磨似得,表现的尤为生动活泼[2]。对于人物的处理、安置和描写、绘画方面,苏汉臣刻画非常全面,人物衣服的纹路线条大多采用髙古游丝描,宛转流利顺畅像飘浮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所表现的物体的物质真实感极强。赋予色彩美观而不落俗套,服装花纹的点染精细周密,使官宦人家的孩童,正常的状态表现的非常充分、透彻,看到画面的人都心里产生爱惜。苏汉臣画笔下的孩童,形象渐渐渗入着富裕与荣耀显贵的气息,同时加以衬托或装饰着民间生活,朴素气息的情与景互为融合,这也就是正好与北宋末期的宫廷画院的绘画风格意气相投。
3.环境场
苏汉臣的《秋庭婴戏图》是婴戏题材画成熟阶段的传世精品之一。画面用笔精致,背景处多采用游丝描,画面中太湖石处置的单纯整体,并且毫无雕琢的痕迹,显得自然大气。几株怒放的芙蓉花,花微微泛红,花朵的姿态各不相同。在《秋庭戏婴图》这幅作品中,两个小孩之间动态的表达简直是出神入化,姐姐和弟弟之间的眼神的交流,圆凳上枣磨的旋转,和画面整体的空间感都表现的活灵活现。画家深刻地描绘出了宫廷画的特色,也表达了人们借婴孩来寄予未来的渴望。
二、描绘画面
1.情景交融
表现出来儿童游戏和玩耍的婴戏图,是一种很盛行在宋代的風俗画。在这幅绘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儿童所玩的很多游戏及运动,列如:鞭陀螺、斗蟋蟀等一系列游戏。在《古代画人谈略》一书中,陈葆真对《秋庭戏婴图》的画面内容,有着优美和绝妙的描写叙述:“画面偏右湖石耸立,把画面分成左右两半。右半面为芙蓉绽放,稚菊吐芳,暗示秋天的时节。他们那样全神凝注,眼神并交,集中在桌面上那个小小的世界中,忘记了一切[4]”。就像陈葆真所描写叙述的一样,憨态可掬的孩童所专注的是一种“推枣磨”的游戏。
2.新鲜的“推枣磨”
所谓“推枣磨”,其实是深秋早熟之后,以旋转枣儿为快乐的一个某个节气的气候和物候的游戏。这种玩法是首先拿一颗大红枣横切取一半,使其超细超硬好像刺的枣核露出尖尖的部分;然后用三只劈好的细竹签将它三方面分立相持;使枣核尖朝上垂立;最后再安排或筹划一个长条竹篾,两端都各放一颗枣。在玩耍的时期把竹篾,有条理、分先后地处理、安置在枣核尖上,使物体成相对的静止状态用手跟水平面平行的推动到另一端,则两段安放着红枣的竹篾,便利的旋转起来了,因为两颗枣儿的旋转形状磨削,类似二人推磨,故名之“推枣磨”。
3.图文并茂的题画诗
画面有乾隆的题画诗就在左上角:“庭院秋声落妾红,拾来旋转戏儿童。丹青巧止传神谢,寓意原存相让风”[5]。所说的“寓意原存相让风”是在引用南北朝时王泰的典故。过去的各个朝代“推枣磨”的画作中,很少有单个的小儿拨弄的作品,大多数是作于二个小儿相对的游戏。例如长期以来互相传说为苏汉臣绘画出的婴戏图,同样是绘画着有兴奋得意,精神焕发样子的二个小儿的游戏,爱嬉戏打闹才是孩子们的天性。《秋庭戏婴图》苏汉臣以精致巧妙的神态、动作表现出,“推枣磨”这个节令游戏的使人感到快乐的意味所在,一个“赛”字使两姐弟,眉眼和动态之间一切情态充分地刻画出来。
【摘要】:婴戏图是一种以孩童玩乐、嬉戏为主题,来描画儿童生活场景的绘画作品。它从属于人物画的一种,但又拥有相对的独立性,在中国美术史上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宋代,婴戏图不仅题材内容非常丰富,构图也多种多样,在绘画技法上继承前代并加以发展,绘画风格更是区别于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绘画现象。苏汉臣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婴戏图画家,他的代表作品《秋庭戏婴图》生动的描绘了儿童在庭院里游戏玩耍的情状,这幅作品写实生动,表现手法细腻,赋色明快,极其富有生活气息,代表了宋代婴戏图的最高水平。从《秋庭戏婴图》该作品中的内容、构图、笔墨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以及在中国画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人物风俗;苏汉臣;婴戏图;生活场景;嬉戏
苏汉臣是北宋初期的画家,汴梁人,靖康之难后,追随宋室,移居钱塘。他从前当过民间画工,宣和年间被诏入徽宗画院。他绘画效法刘宗古,多吸收了刘宗古水墨轻成、风景空蒙的婉约风格,在其他表现上又要比刘宗古更加丰富。他擅长于画佛像人物,其中尤以童婴题材的作品最为人欣赏,在他的笔下或有后代在他的影响下缔造出了一大批杰出的婴戏图,体现出婴孩各种各样玩耍的场景,极具生活气息味浓烈。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秋庭戏婴图》是其代表作之一,最能体现他的艺术水平。
一、构图形式
1.章法布白
章法是指文章的組织结构和布局,象征着处理事情的规则和方法,布白是指文章中的各物体之间的关系。中国画中的章法是指安排布置在一幅作品中,画中主题、配景与画面的协调关系,正如南齐谢赫论画《六法》中的“经营位置”。[1]在中国画章法布局中状物立象,首先必须量体裁衣,裁剪取舍,区分主宾,然后根据布局对象关系的往来逆顺的运动变化之势布局画面,迂回起伏,气脉联贯,造成动人心魄的气象。《秋庭戏婴图》的章法体现,在整幅著作中,完全体现了谢赫六法中的“经营位置”。苏汉臣采用了“物为我用”的观点,加上独特的笔墨技巧和别有一番风味的精神思想,勇敢而巧妙的运用通景法、三远法及“近大远小”和“运动透视法”去构造画幅中的景物、人物,从而使画面中心“立意”得到了更完美的体现,让整幅作品的物象和画家的精神思想得到了完美的交融,使观者游目驰怀,赏心悦目,都处于和谐的氛围[2]。
2.人物安排
人物安排指的是在一幅作品中,画面上主体人物与景物之间的关联情节,包括人物、景物和动作等情景。在《秋庭戏婴图》中,画面的主角是两个儿童,分别为一男孩和一女孩,都在注意力高度集中地挑拨着陈设在圆板凳上的枣磨,好像早就忘记自己处于安静幽美的秋天庭院之中。“枣磨”为秋季的节令玩物,需要取三颗新鲜的大红枣,细长的竹子一根,细长的竹篾两端都放着一个大红枣并且放在于枣的核上,随着轻轻的拨,不停的旋转,形状好像是二个人在推磨似得,表现的尤为生动活泼[2]。对于人物的处理、安置和描写、绘画方面,苏汉臣刻画非常全面,人物衣服的纹路线条大多采用髙古游丝描,宛转流利顺畅像飘浮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所表现的物体的物质真实感极强。赋予色彩美观而不落俗套,服装花纹的点染精细周密,使官宦人家的孩童,正常的状态表现的非常充分、透彻,看到画面的人都心里产生爱惜。苏汉臣画笔下的孩童,形象渐渐渗入着富裕与荣耀显贵的气息,同时加以衬托或装饰着民间生活,朴素气息的情与景互为融合,这也就是正好与北宋末期的宫廷画院的绘画风格意气相投。
3.环境场
苏汉臣的《秋庭婴戏图》是婴戏题材画成熟阶段的传世精品之一。画面用笔精致,背景处多采用游丝描,画面中太湖石处置的单纯整体,并且毫无雕琢的痕迹,显得自然大气。几株怒放的芙蓉花,花微微泛红,花朵的姿态各不相同。在《秋庭戏婴图》这幅作品中,两个小孩之间动态的表达简直是出神入化,姐姐和弟弟之间的眼神的交流,圆凳上枣磨的旋转,和画面整体的空间感都表现的活灵活现。画家深刻地描绘出了宫廷画的特色,也表达了人们借婴孩来寄予未来的渴望。
二、描绘画面
1.情景交融
表现出来儿童游戏和玩耍的婴戏图,是一种很盛行在宋代的風俗画。在这幅绘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儿童所玩的很多游戏及运动,列如:鞭陀螺、斗蟋蟀等一系列游戏。在《古代画人谈略》一书中,陈葆真对《秋庭戏婴图》的画面内容,有着优美和绝妙的描写叙述:“画面偏右湖石耸立,把画面分成左右两半。右半面为芙蓉绽放,稚菊吐芳,暗示秋天的时节。他们那样全神凝注,眼神并交,集中在桌面上那个小小的世界中,忘记了一切[4]”。就像陈葆真所描写叙述的一样,憨态可掬的孩童所专注的是一种“推枣磨”的游戏。
2.新鲜的“推枣磨”
所谓“推枣磨”,其实是深秋早熟之后,以旋转枣儿为快乐的一个某个节气的气候和物候的游戏。这种玩法是首先拿一颗大红枣横切取一半,使其超细超硬好像刺的枣核露出尖尖的部分;然后用三只劈好的细竹签将它三方面分立相持;使枣核尖朝上垂立;最后再安排或筹划一个长条竹篾,两端都各放一颗枣。在玩耍的时期把竹篾,有条理、分先后地处理、安置在枣核尖上,使物体成相对的静止状态用手跟水平面平行的推动到另一端,则两段安放着红枣的竹篾,便利的旋转起来了,因为两颗枣儿的旋转形状磨削,类似二人推磨,故名之“推枣磨”。
3.图文并茂的题画诗
画面有乾隆的题画诗就在左上角:“庭院秋声落妾红,拾来旋转戏儿童。丹青巧止传神谢,寓意原存相让风”[5]。所说的“寓意原存相让风”是在引用南北朝时王泰的典故。过去的各个朝代“推枣磨”的画作中,很少有单个的小儿拨弄的作品,大多数是作于二个小儿相对的游戏。例如长期以来互相传说为苏汉臣绘画出的婴戏图,同样是绘画着有兴奋得意,精神焕发样子的二个小儿的游戏,爱嬉戏打闹才是孩子们的天性。《秋庭戏婴图》苏汉臣以精致巧妙的神态、动作表现出,“推枣磨”这个节令游戏的使人感到快乐的意味所在,一个“赛”字使两姐弟,眉眼和动态之间一切情态充分地刻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