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农业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农业人才为目标,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探索高职院校高效培养模式,实现企业、科研与高校的紧密结合,提高就业率,“产学研”教育模式逐渐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方式。该模式对于促进农业科研成果转向一线生产、推动科研发展与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探讨农业高职教育“产学研”运行模式。
【关键词】农业 高职教育 产学研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239-01
一、前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产业,我国是农业大国,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科技化,才能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发展的核心是专业农业人才。高职院校肩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要培养应用型农业人才,需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产学研教育模式,提升教学质量与办学水平,使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满足社会需求。产学研模式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如何采取更有效的策略促进“产学研”模式的运行,是当前农业高职院校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二、“产学研”模式内涵与重要性
“产学研”模式是指学校、企业、科研单位三者合作教育共同培养学生,充分运用这三者的教学资源与环境,挖掘各自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将传授课堂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直接获取实践经验与锻炼实践能力为主的企业和科研实践充分结合的教育形式。
“产学研”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作为核心,从源头上缓解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学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实际需求的差距,提升了学生的竞争力。产学研结合,是农业职业教育模式发展趋势。在专业高技能农业人才培养中,企业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起着学校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学生提供实训基地,通过企业了解农业实践前沿,熟悉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等,从而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为将来从事该工作打下基础。
三、农业高职教育“产学研”模式运行
(一)成立农业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委员会
“产学研”模式得以较好开展的保障是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可聘请企事业单位一线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业内知名专家与学校领导者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科研等重大事宜,进行探讨与决策,指导专业方面的建设,树立全心的教育理念,制定培养目标。专业委员会的成员,应承担相应的职责,如:企事业单位承担教学指导、专题讲座等职责,基于校企合作基础上制定科研规划并确保实施。
(二)构建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联合办学模式运行是否成功在乎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性,农业高职院校可与企业全面沟通与合作,明确基于企业各岗位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需要,制定高职院校各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如:与企业建立订单式培养关系。校企合作模式从目标导向出发,按照职业岗位能力的标准,双方共同参与评价。在整个培养体系中,学校与企业共同完成了课程设置、课程教学、人才培养等工作,双方完美结合,实现互惠互利。
(三)完善校外与校内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的选择,应优先考虑产学研结合模式上取得较好效果的企事业,秉承双方共赢、共同建设、专业对口的宗旨,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同时,要完善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要参考工厂、车间的实际情况布局、选购设备,也可通过企事业投资资金或者投资设备,开展生产性实训项目,积极承接对外技术服务或生产任务,提升设备使用率。校内实训平台的搭建与教学内容可以完美的结合,为学生创造真实的情境参与教学过程,提供完整的校内教学平台。
(四)校企合作科研项目,服务地方经济
校企合作除了在教学与实训方面外,应加大科研中心建设,服务地方经济,促进科技与经济的融合,打造具有农业职业特色的办学模式:“农科教”、“产学研”、服务三农。同时,依托学校现有的实训基地与技能鉴定中心,实现对企业人员的培训。如:高职院校可建立生物科技馆,承担教学实习、科研、生产、技术培训、观光交流等职责。科技馆还可与新技术、成果与品种推广融合,打造现代农业展示中心,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可提升高职院校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
四、结语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在完善既有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产学研”培养模式,以培养专业技能型农业人才,缩小学校培养与企业人才的差距,满足社会需求。本文主要分析“产学研”模式的内涵与重要性,从以下方面探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运行:成立农业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委员会;构建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校外与校内实训基地;校企合作科研项目,服务地方经济。产学研培养模式需要得到不断的完善,其发展之路任重道远,文中观点仅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吴悦,张莉.我国农业产学研联盟模式与机制探析[J].决策咨询.2014,(6)
[2]侯丙孬.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J].人民论坛.2012,(35)
【关键词】农业 高职教育 产学研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239-01
一、前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产业,我国是农业大国,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科技化,才能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发展的核心是专业农业人才。高职院校肩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要培养应用型农业人才,需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产学研教育模式,提升教学质量与办学水平,使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满足社会需求。产学研模式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如何采取更有效的策略促进“产学研”模式的运行,是当前农业高职院校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二、“产学研”模式内涵与重要性
“产学研”模式是指学校、企业、科研单位三者合作教育共同培养学生,充分运用这三者的教学资源与环境,挖掘各自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将传授课堂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直接获取实践经验与锻炼实践能力为主的企业和科研实践充分结合的教育形式。
“产学研”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作为核心,从源头上缓解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学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实际需求的差距,提升了学生的竞争力。产学研结合,是农业职业教育模式发展趋势。在专业高技能农业人才培养中,企业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起着学校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学生提供实训基地,通过企业了解农业实践前沿,熟悉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等,从而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为将来从事该工作打下基础。
三、农业高职教育“产学研”模式运行
(一)成立农业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委员会
“产学研”模式得以较好开展的保障是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可聘请企事业单位一线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业内知名专家与学校领导者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科研等重大事宜,进行探讨与决策,指导专业方面的建设,树立全心的教育理念,制定培养目标。专业委员会的成员,应承担相应的职责,如:企事业单位承担教学指导、专题讲座等职责,基于校企合作基础上制定科研规划并确保实施。
(二)构建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联合办学模式运行是否成功在乎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性,农业高职院校可与企业全面沟通与合作,明确基于企业各岗位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需要,制定高职院校各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如:与企业建立订单式培养关系。校企合作模式从目标导向出发,按照职业岗位能力的标准,双方共同参与评价。在整个培养体系中,学校与企业共同完成了课程设置、课程教学、人才培养等工作,双方完美结合,实现互惠互利。
(三)完善校外与校内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的选择,应优先考虑产学研结合模式上取得较好效果的企事业,秉承双方共赢、共同建设、专业对口的宗旨,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同时,要完善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要参考工厂、车间的实际情况布局、选购设备,也可通过企事业投资资金或者投资设备,开展生产性实训项目,积极承接对外技术服务或生产任务,提升设备使用率。校内实训平台的搭建与教学内容可以完美的结合,为学生创造真实的情境参与教学过程,提供完整的校内教学平台。
(四)校企合作科研项目,服务地方经济
校企合作除了在教学与实训方面外,应加大科研中心建设,服务地方经济,促进科技与经济的融合,打造具有农业职业特色的办学模式:“农科教”、“产学研”、服务三农。同时,依托学校现有的实训基地与技能鉴定中心,实现对企业人员的培训。如:高职院校可建立生物科技馆,承担教学实习、科研、生产、技术培训、观光交流等职责。科技馆还可与新技术、成果与品种推广融合,打造现代农业展示中心,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可提升高职院校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
四、结语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在完善既有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产学研”培养模式,以培养专业技能型农业人才,缩小学校培养与企业人才的差距,满足社会需求。本文主要分析“产学研”模式的内涵与重要性,从以下方面探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运行:成立农业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委员会;构建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校外与校内实训基地;校企合作科研项目,服务地方经济。产学研培养模式需要得到不断的完善,其发展之路任重道远,文中观点仅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吴悦,张莉.我国农业产学研联盟模式与机制探析[J].决策咨询.2014,(6)
[2]侯丙孬.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J].人民论坛.20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