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语文教学之我见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qihua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基本理念。我们的教学应尽量还原生活,链接生活,将教学活动置于逼真的社会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
  
  一、观察生活,再现生活,让生活真正进入语文教学。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1、留心观察,认识生活。
  细心观察教材我们会发现:教材中的很多课文直接来自于生活,有的课文内容还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事物,只是他们常常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而已。教学时如能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就能帮助他们迅速把握课文,同时帮助他们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2、营造情境,再现生活。
  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使学生学习起来觉得很抽象,不易理解。作为教师我们面临这样的问题应该怎么办?我认为教学时就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表演模仿,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教学时除了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外,也可以让学生去表演模仿再现生活,心领神会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二、抓住契机,及时引导,让学生在生活中应用。
  
  作为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基础学科,语文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和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认为语文教学除了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外,还应引导学生做一件事:学做一个大写的“人”。“一撇一捺写个人,一生一世做个人”,从学生的人格发展来说,“学做人”比“学知识”更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应用课内外的有效资源对学生进行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生活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习惯以自我为中心,遇事斤斤计较,经常为了一件小事而争吵,甚至大打出手。前不久我班上一位男同学因为书被别人弄在地上了,就大动干戈,纠集一帮人在操场里大干了一场。针对这种情况,在一次语文课上,我给学生读了《知音》上一篇这样的文章:一位姓陈的民营企业家,妹妹因车祸不幸身亡,在追究事故责任、为妹妹讨回公道的过程中,发现两位肇事者(也在事故中身故)的家庭十分困难,不但原分不动地归还了其中一位肇事者已付的4万元经济补偿,还以德报怨,出钱资助另一位肇事者的家庭。读完后我组织学生讨论,并联系自己及周围的实际生活谈体会。大部分学生对这位企业家的宽容大度表示敬佩,都认为应该向这位大企业家学习,以前打架的同学自觉地站了起来对自己以往的行为作了反省。在此基础上,我趁热打铁,教育学生要以宽容之心对待周围的人和事,要和班上的同学和睦相处。这种以身边切实的事例来开导学生的方法,让学生很容易接受,从而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三、走进社会,体验生活,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资源。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的一片天地。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首先是教师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如学了写自然风光的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又如课外让学生做一些社会调查,环保宣传等实践活动等。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其次是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如参观访问,开展手拉手互帮互助活动等。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优化语文教学过程,而且由于贴近学生生活,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平等、和谐、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王锐钢,语文教师,现居河南安阳。本文编校:洪鸣
其他文献
本期股市动态30指数收于1127点,较上期上涨6.03%,同期上证指上涨4.2%,创业板指上涨7.61%。股市动态30指数成立以来上涨12.7%,同期上证指数下跌2.06%,创业板指上涨13.48%。成分股航发动力、应流股份、中国长城等个股涨幅靠前,丽珠集团、招商蛇口、招商银行等个股跌幅居前。本期成分股重大事项及评论:  航发动力(600893):继对中国半导体产业施压之后,美国政府正将目标延申至
新课标追求的目标是“三个维度”,其中要实现“过程和方法”这一目标,就离不开倾听。只有善于倾听,才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只有善于倾听,才可能了解学生的思维;只有善于倾听,才真正有可能实现“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善于倾听学生的见解,将使我们的课堂更精彩,师生关系更和谐。    一、倾听创新的见解    在课堂上,倾听应是教师竭力承担的责任。教师要用心倾听学生的每一次发言,用心
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生于安徽怀宁县高河查湾。15岁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3年毕业后任教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有长诗《土地》(1990)短诗选集《海子、骆一禾作品集》(1991)。还有《海子的诗》《海子诗全编》等。这里选择他的《亚洲铜》和《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进行解读。    1.亚洲铜    亚洲铜,亚洲铜   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将死在这里   你是唯一的一块
导入——  师:古人常说“人生四大喜事”,指的是哪四大喜事啊?  生:“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师:四大喜排在最后的一个是金榜题名时,金榜题名后就可荣归故里衣锦还乡。古代的读书人谁不向往啊?据此老师设计了一个谜语:“衣锦还乡”打一明代作家,他是谁呢?  生:归有光  检测——  文言文学习一般要求同学们积累的是: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本课比较集中的是词类活用
诗歌是文学之母,诗歌鉴赏是文学鉴赏的最高形式,诗歌是培养学生文学趣味和文学素养的最佳媒介之一。   诗歌以其凝练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自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如果学生还只是单纯地追求矛盾冲突,情节人物,不会透过字面去体味揣摩诗歌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还没有对诗歌的激情、敏感和直觉,那么,诗歌对他而言是味同嚼蜡了;如果老师还是那样把一首首优美的、空灵的、清新的诗歌肢解成字、词、句
华新水泥600801  公司作为华中和西南地区水泥龙头企业,在全国9省区市以及海外共计拥有水泥产能近1亿吨/年,目前国内旧产能置换项目仍在有序推进,在水泥主业上进行了收购和新建,包括重庆拉法基瑞安参天水泥有限公司100%股权收购以及西藏两条3000吨/日的项目建成投产,合计增加水泥产能477万吨/年;骨料业务方面,全年建成投产2条生产线,共计400万吨/年,另外1300万吨产能开工建设;环保业务方
“援引典故,诗家所尚”,用典是我国古代诗文创作的重要特色之一。由于用典乃“作诗者借彼之意,写我之情,自然倍觉深厚”,因此,诗家对于用典是特别重视的。刘勰《文心雕龙·事类》早就指出:“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乎人事,乃圣贤之鸿谟,经籍之通矩也。”在用典的方法上倾向于“虽引古事,而莫取旧辞”,要达到“凡用旧合机,不啻自其口出”的效果。但历代诗家各有差异,“用事之工,起于太冲《咏史》;唐初王、杨、沈、宋,渐
格力地产600185  西安格力地产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房地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的上市公司,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建筑材料的销售及其他业务。近期发布股票交易异常波动暨重大资产重组风险提示公告称,近期公司董事长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本次重组存在暂停或终止的风险。提请广大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二级市场上,该股因为公司拟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珠海市免税企业集团有限公司100%股权,标的公司具备国务院批
文学作品阅读题历来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重点题目,它取材广泛,综合性强,考查目的明确,分值在全卷中所占比例大,容易拉开学生考分的档次。在高考备考中,加强对高考文学作品阅读题命题方式的研究,引导学生掌握其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对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大有裨益。  笔者近来对2005、2006年高考文学作品阅读题做了一个梳理,发现这样的一些问法出现的次数特别多。如:“……的好处是什么?”“……作用是什么?”“结
于坚,1954年出生于云南。出版的诗集有《诗六十首》(1989)、《对一只乌鸦的命名》(1993)、《一枚穿过天空的钉子》(1999)、《便条集》(2002)、《诗集与图象》(2004)《于坚集》5卷(2004)。长诗有《零档案》《飞行》。多次获奖。现供职云南省文联。另有纪录片、戏剧等。这里选择他的《塑料袋》和《鼓浪屿便条》进行赏读。    塑料袋    一只塑料袋从天空里降下来  像是末日的先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