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效性的提高途径目前在两课领域诸说纷纭,见解颇多。其中绝大多数学者都是从教师主体角度出发,阐述自己的观点。笔者另辟蹊径,从课程本身入手,希望通过提升课程趣味性来达到改善“基础课”实效性的目的。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趣味性案例教学法
近年来,关于如何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效性的研究在高校两课领域可谓热闹非凡。一些学者认为要提高“基础课”的教学实效性必须要加强教师在“基础课”教学中的主体地位[1];一些学者则认为可以通过厘定该课程的教学理念提高其教学的实效性[2];还有一些学者则从明确“基础课”的教学目的出发来提高其教学的实效性[3]。笔者通过近几年的授课经历,发现除了上述途径之外,还可以通过提升“基础课”的趣味性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实效性。
一、“基础课”趣味性提升的必要性
纵观“基础课”的教学现实,我们遗憾地看到,尽管许多任课教师尽其所知、倾其所能,但其努力却收效甚微,远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学生对于“基础课” 依旧缺乏学习热情。究其根本原因,笔者认为这主要与一些教师过于偏重教条呆板的理论讲授而忽视了提升课程趣味性密切相关。教学是教师的教授与学生的学习两方面的有机结合,两者缺一不可[4]。不管教师自己花的功夫再多,理论讲得再透彻,但如果学生缺乏兴趣的话,教学的实效性往往得不到根本的改变。这就如同哺育幼兒一样,家长给孩子准备的食物再丰盛,营养再好,但如果这孩子的吸收功能不强大,养分吸收不进去,功夫一样白费。所以,在“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让学生对“基础课”充满着学习的热情。而这取决于一个关键性的要素——“基础课”本身的趣味性。课程有趣了才具有吸引力,有了吸引力,学生才会保持学习的热情。基于此,如何提升“基础课”的趣味性就成了摆在相关教师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基础课”趣味性提升的有效途径
通过近几年教学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笔者总结出了关于提升“基础课”趣味性在课程内容及授课方式两个方面的有效途径。
1.课程内容的选择
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发现,针对“基础课”不同章节的内容从不同的视角去进行诠释,往往可以增加本课程的趣味性,激发起学生的求知热忱。
1)历史知识的运用
针对“基础课”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的内容,笔者认为该章内容具有深厚的人文特征。从历史学的视角出发,运用相关的一些历史典故,即可将该章内容诠释的得淋漓尽致。比如在阐述古代爱国主义的内涵时,我们可以将该时期的爱国主义定义为忠君爱国。而忠君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比爱国更为重要。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笔者从历史学的视角例举了南宋时期汉民族的民族英雄岳飞的事例:南宋高宗皇帝为了阻止北宋徽、钦二帝南归与之争夺皇位,在岳飞拒不从命的情况下,连下12道金牌强令岳飞中止北伐,收复中原故都的军事行动。岳飞的爱国主义与封建时代所奉行的忠君思想的矛盾最终导致了“风波亭惨案”的发生。该事例通过对历史典故的深入分析充分印证了古代爱国主义内涵中忠君思想的重要性,同时也极大加强了该块知识点的趣味性。
2)周边生活的点缀
在阐述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的内容时,笔者认为该章内容与周边的现实生活十分贴近,因此在授课过程中适当地加入一些学生周边生活实例的点缀比单纯的讲述大道理更具说服力,更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比如在讲述道德的调节功能时,笔者例举了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一则实例:一位学生有午休时在寝室唱歌的嗜好,这严重干扰了其他几位室友的学习生活。对于这名学生的不良嗜好,我们不能通过法律手段加以约束,最终还是通过舆论谴责这一道德的调节功能使之幡然醒悟自觉地加以改正而告终。这一事例虽稍显平凡,但却贴近实际,不经意间化解了学生对“基础课”大道理的抵触情绪,将其转变成对这些道理发自内心的认同,心甘情愿的接纳。
3)网络信息的摄入
在讲授第五章尊重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的内容时,笔者发现该章内容具有一种流行性的特征。因为社会公德是社会大众对每个时期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一种总结,其会吸纳进每个时期最新颖的社会内涵、社会元素。针对该章内容流行性的特征,我们可以摄入一些相关的网络信息进行对症下药。比如在讲述社会公共生活领域扩大化的特征时,笔者例举了网络购物的案例。通过这一网络信息的例举,极大地提升了本章内容的时代感,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当今人们的社会公共生活领域已发生了质的改变,由过去传统的现实生活领域扩展到了现今的网络虚拟世界。
2.授课方式的改变
除了通过选择课程内容来提升“基础课”的趣味性外,我们还可以从方法论的角度出发,通过采取新颖的教学方式来提升“基础课”的趣味性。
1)案例式教学法的采纳
毛泽东曾指出:“理性认知依赖于感性认知,如果以为理性认知可以不从感性认知得来,他就是个唯心论者。”[5]在教学中灵活地采用案例可以使“基础课”抽象的理性知识得以感性化,极大地增强课程内容的趣味性、吸引力。比如在讲授第七章健全我国法律法律制度必要性时,笔者例举了闻名全国的赵作海冤案,使得学生深刻地领会到司法制度的缺陷对于社会民众的危害性,从而激发起他们学习法律知识进行自我维权的意识。由此可见案例式教学法的采用可以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地探索知识,既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决策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怀疑、批判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2)情景式教学法的引入
“基础课”的教学目的之一是要唤醒学生在道德方面的自省,而科学地引入情境式教学法,恰恰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阐述第六章大学生爱情观的时候,面对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失恋问题,笔者设计出有关失恋的教学情景,让学生通过扮演角色,从中体会对待失恋理性与非理性处理方法的不同结果。使学生明白不能错置爱情的位置,不能功利化地对待爱情,不能误把过程当成结果,从而树立正确的恋爱观。由此可见引入情景式教学法,有情景,有比较,有冲突,可以大大提升课程的趣味性,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促进他们对课程知识的思考领悟。
3)时尚流行语的点睛
对于“基础课”趣味性的提升,在方法论上除了运用先进的教学方式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运用时尚流行语改善教师的表达方式来达到此目的。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适当引用一些经典流行语不仅可以使课程内容与时俱进,而且还往往起到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笔者在讲述第一章理想信念对于个人成功的重要作用时,运用了2010年最为流行的网络用语“给力”一词。这一词汇在正统严肃的两课领域看似格格不入,但却在提升课程趣味性上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她不仅极大地增加了课程内容的时尚元素,使学生对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充满了一种新奇感,而且还增加了“基础课”的趣味性,大大提升她在学生中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参考文献]
[1]张娜,教师主体地位的引导作用——浅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10第4期
[2]匡促联,《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理念及其张扬,《大学教育科学》[J],2010第2期
[3]吕仓福,深化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新西部》[J], 2010第16期
[4]蔡振京,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学改革之探析,《商场现代化》[J],2010第10期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第2版,第1卷
(作者单位:浙江树人大学基础部)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趣味性案例教学法
近年来,关于如何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效性的研究在高校两课领域可谓热闹非凡。一些学者认为要提高“基础课”的教学实效性必须要加强教师在“基础课”教学中的主体地位[1];一些学者则认为可以通过厘定该课程的教学理念提高其教学的实效性[2];还有一些学者则从明确“基础课”的教学目的出发来提高其教学的实效性[3]。笔者通过近几年的授课经历,发现除了上述途径之外,还可以通过提升“基础课”的趣味性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实效性。
一、“基础课”趣味性提升的必要性
纵观“基础课”的教学现实,我们遗憾地看到,尽管许多任课教师尽其所知、倾其所能,但其努力却收效甚微,远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学生对于“基础课” 依旧缺乏学习热情。究其根本原因,笔者认为这主要与一些教师过于偏重教条呆板的理论讲授而忽视了提升课程趣味性密切相关。教学是教师的教授与学生的学习两方面的有机结合,两者缺一不可[4]。不管教师自己花的功夫再多,理论讲得再透彻,但如果学生缺乏兴趣的话,教学的实效性往往得不到根本的改变。这就如同哺育幼兒一样,家长给孩子准备的食物再丰盛,营养再好,但如果这孩子的吸收功能不强大,养分吸收不进去,功夫一样白费。所以,在“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让学生对“基础课”充满着学习的热情。而这取决于一个关键性的要素——“基础课”本身的趣味性。课程有趣了才具有吸引力,有了吸引力,学生才会保持学习的热情。基于此,如何提升“基础课”的趣味性就成了摆在相关教师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基础课”趣味性提升的有效途径
通过近几年教学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笔者总结出了关于提升“基础课”趣味性在课程内容及授课方式两个方面的有效途径。
1.课程内容的选择
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发现,针对“基础课”不同章节的内容从不同的视角去进行诠释,往往可以增加本课程的趣味性,激发起学生的求知热忱。
1)历史知识的运用
针对“基础课”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的内容,笔者认为该章内容具有深厚的人文特征。从历史学的视角出发,运用相关的一些历史典故,即可将该章内容诠释的得淋漓尽致。比如在阐述古代爱国主义的内涵时,我们可以将该时期的爱国主义定义为忠君爱国。而忠君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比爱国更为重要。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笔者从历史学的视角例举了南宋时期汉民族的民族英雄岳飞的事例:南宋高宗皇帝为了阻止北宋徽、钦二帝南归与之争夺皇位,在岳飞拒不从命的情况下,连下12道金牌强令岳飞中止北伐,收复中原故都的军事行动。岳飞的爱国主义与封建时代所奉行的忠君思想的矛盾最终导致了“风波亭惨案”的发生。该事例通过对历史典故的深入分析充分印证了古代爱国主义内涵中忠君思想的重要性,同时也极大加强了该块知识点的趣味性。
2)周边生活的点缀
在阐述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的内容时,笔者认为该章内容与周边的现实生活十分贴近,因此在授课过程中适当地加入一些学生周边生活实例的点缀比单纯的讲述大道理更具说服力,更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比如在讲述道德的调节功能时,笔者例举了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一则实例:一位学生有午休时在寝室唱歌的嗜好,这严重干扰了其他几位室友的学习生活。对于这名学生的不良嗜好,我们不能通过法律手段加以约束,最终还是通过舆论谴责这一道德的调节功能使之幡然醒悟自觉地加以改正而告终。这一事例虽稍显平凡,但却贴近实际,不经意间化解了学生对“基础课”大道理的抵触情绪,将其转变成对这些道理发自内心的认同,心甘情愿的接纳。
3)网络信息的摄入
在讲授第五章尊重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的内容时,笔者发现该章内容具有一种流行性的特征。因为社会公德是社会大众对每个时期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一种总结,其会吸纳进每个时期最新颖的社会内涵、社会元素。针对该章内容流行性的特征,我们可以摄入一些相关的网络信息进行对症下药。比如在讲述社会公共生活领域扩大化的特征时,笔者例举了网络购物的案例。通过这一网络信息的例举,极大地提升了本章内容的时代感,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当今人们的社会公共生活领域已发生了质的改变,由过去传统的现实生活领域扩展到了现今的网络虚拟世界。
2.授课方式的改变
除了通过选择课程内容来提升“基础课”的趣味性外,我们还可以从方法论的角度出发,通过采取新颖的教学方式来提升“基础课”的趣味性。
1)案例式教学法的采纳
毛泽东曾指出:“理性认知依赖于感性认知,如果以为理性认知可以不从感性认知得来,他就是个唯心论者。”[5]在教学中灵活地采用案例可以使“基础课”抽象的理性知识得以感性化,极大地增强课程内容的趣味性、吸引力。比如在讲授第七章健全我国法律法律制度必要性时,笔者例举了闻名全国的赵作海冤案,使得学生深刻地领会到司法制度的缺陷对于社会民众的危害性,从而激发起他们学习法律知识进行自我维权的意识。由此可见案例式教学法的采用可以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地探索知识,既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决策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怀疑、批判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2)情景式教学法的引入
“基础课”的教学目的之一是要唤醒学生在道德方面的自省,而科学地引入情境式教学法,恰恰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阐述第六章大学生爱情观的时候,面对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失恋问题,笔者设计出有关失恋的教学情景,让学生通过扮演角色,从中体会对待失恋理性与非理性处理方法的不同结果。使学生明白不能错置爱情的位置,不能功利化地对待爱情,不能误把过程当成结果,从而树立正确的恋爱观。由此可见引入情景式教学法,有情景,有比较,有冲突,可以大大提升课程的趣味性,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促进他们对课程知识的思考领悟。
3)时尚流行语的点睛
对于“基础课”趣味性的提升,在方法论上除了运用先进的教学方式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运用时尚流行语改善教师的表达方式来达到此目的。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适当引用一些经典流行语不仅可以使课程内容与时俱进,而且还往往起到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笔者在讲述第一章理想信念对于个人成功的重要作用时,运用了2010年最为流行的网络用语“给力”一词。这一词汇在正统严肃的两课领域看似格格不入,但却在提升课程趣味性上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她不仅极大地增加了课程内容的时尚元素,使学生对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充满了一种新奇感,而且还增加了“基础课”的趣味性,大大提升她在学生中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参考文献]
[1]张娜,教师主体地位的引导作用——浅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10第4期
[2]匡促联,《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理念及其张扬,《大学教育科学》[J],2010第2期
[3]吕仓福,深化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新西部》[J], 2010第16期
[4]蔡振京,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学改革之探析,《商场现代化》[J],2010第10期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第2版,第1卷
(作者单位:浙江树人大学基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