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改革能否收到明显效果,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积极投入。只有引领教师从自身做起,才会实现课堂教学改革的梦想。而教师要想在课堂教学中有所作为,就应当明白:功夫在“课”外。
一、引领之一:读“本”悟“本”
读“本”悟“本”的第一个“本”,是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等做好课堂教学必读的书本,第二个“本”是指课堂教学素养之本。课改以来,阅读已经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路径之一。但不可否认的是,教师必须掌握的教科书等书本却被“冷落”了,它们也许只是在写教案时才会派上用场,有的教师一般不会去精读甚至记忆,更不要说使之内化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素养。教师要想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有所作为,课堂教学就要做到收放自如;教师要想真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进行认真钻研。没有这些“基本功”的铺垫,课堂教学极有可能是机械的、低效的,毫无生成性可言。上海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无论是对经典课文的诵读,还是对精彩习作的记忆,都能够做到随时脱口而出。由此可见,要使课堂教学功力日有所长,就必须下足工夫,进行这些最基础的“阅读”,如此来读“本”悟“本”,课堂教学会步入另一层境界。
二、引领之二:课例研究
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30年教案不一定有效果,但坚持写3年教学反思一定能成为优秀教师。叶澜教授的话更多的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其实,课堂教学反思不妨从课堂案例研究做起。课堂案例研究是目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最直接、最简便、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所谓课堂案例研究,就是把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作为分析对象,借助录像、同伴、文字实录等方式开展的一种系统的教学反思活动。余映潮老师用10年的时间研究了100个课例,写了100个课评,难怪有人说在语文教学界很少有人像余映潮那样,能把每一节课都上得很精彩。由此可见,在尽最大可能用心上好课的前提下,用“理论学习—教学实践—自我反思”的系统反思方式来做好课例研究,是课堂教学产生质变的一条必由之路。
三、引领之三:道术合一
吴正宪老师上公开课时有这样三个细节:(1)上课伊始,面对孩子们的问好,吴老师认认真真地鞠躬回礼。(2)课堂上,一个孩子上台板书,却因为个子矮够不着,吴老师便抱起孩子板书。(3)下课了,吴老师笑眯眯地站在门口,一个一个地对孩子们说“再见”,并向他们挥手。李镇西老师这样来评价这三个细节:在课堂上,吴老师极具亲和力,这亲和力绝非故作姿态,而是发自内心地爱孩子。《孙子兵法》云:“道为术之灵,术为道之体;以道统术,以术得道。”在这里,“道”是说教育的理念、规律和原则等,“术”是方法、技艺等,只有道术合一,才能踏上课堂教学改革的正确轨道。吴正宪老师身上所具有的仁慈、温和、耐性等品质均属于伦理德性,都是为师不可轻视的“道”。近些年,随着教师专业成长步伐的加快,教师的知识储备和专业视野进一步厚实和拓宽。不少地方学习课改经验时热情似火、雄心万丈,可能坚持下来、做出成绩的却寥若晨星。究其原因,似乎我们在课改时只注重了“术”的效仿,而忽视了“道”的修炼。只有在课堂上把“道”和“术”融为一体,课堂教学改革才能春意融融、生机盎然。
一、引领之一:读“本”悟“本”
读“本”悟“本”的第一个“本”,是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等做好课堂教学必读的书本,第二个“本”是指课堂教学素养之本。课改以来,阅读已经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路径之一。但不可否认的是,教师必须掌握的教科书等书本却被“冷落”了,它们也许只是在写教案时才会派上用场,有的教师一般不会去精读甚至记忆,更不要说使之内化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素养。教师要想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有所作为,课堂教学就要做到收放自如;教师要想真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进行认真钻研。没有这些“基本功”的铺垫,课堂教学极有可能是机械的、低效的,毫无生成性可言。上海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无论是对经典课文的诵读,还是对精彩习作的记忆,都能够做到随时脱口而出。由此可见,要使课堂教学功力日有所长,就必须下足工夫,进行这些最基础的“阅读”,如此来读“本”悟“本”,课堂教学会步入另一层境界。
二、引领之二:课例研究
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30年教案不一定有效果,但坚持写3年教学反思一定能成为优秀教师。叶澜教授的话更多的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其实,课堂教学反思不妨从课堂案例研究做起。课堂案例研究是目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最直接、最简便、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所谓课堂案例研究,就是把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作为分析对象,借助录像、同伴、文字实录等方式开展的一种系统的教学反思活动。余映潮老师用10年的时间研究了100个课例,写了100个课评,难怪有人说在语文教学界很少有人像余映潮那样,能把每一节课都上得很精彩。由此可见,在尽最大可能用心上好课的前提下,用“理论学习—教学实践—自我反思”的系统反思方式来做好课例研究,是课堂教学产生质变的一条必由之路。
三、引领之三:道术合一
吴正宪老师上公开课时有这样三个细节:(1)上课伊始,面对孩子们的问好,吴老师认认真真地鞠躬回礼。(2)课堂上,一个孩子上台板书,却因为个子矮够不着,吴老师便抱起孩子板书。(3)下课了,吴老师笑眯眯地站在门口,一个一个地对孩子们说“再见”,并向他们挥手。李镇西老师这样来评价这三个细节:在课堂上,吴老师极具亲和力,这亲和力绝非故作姿态,而是发自内心地爱孩子。《孙子兵法》云:“道为术之灵,术为道之体;以道统术,以术得道。”在这里,“道”是说教育的理念、规律和原则等,“术”是方法、技艺等,只有道术合一,才能踏上课堂教学改革的正确轨道。吴正宪老师身上所具有的仁慈、温和、耐性等品质均属于伦理德性,都是为师不可轻视的“道”。近些年,随着教师专业成长步伐的加快,教师的知识储备和专业视野进一步厚实和拓宽。不少地方学习课改经验时热情似火、雄心万丈,可能坚持下来、做出成绩的却寥若晨星。究其原因,似乎我们在课改时只注重了“术”的效仿,而忽视了“道”的修炼。只有在课堂上把“道”和“术”融为一体,课堂教学改革才能春意融融、生机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