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超市单店营业额不断下降,各种收费却居高不下,甚至还有上升趋势。一升一降给供应商带来的是成本上升,利润下降。
然而这只是开始。由于利润下降,多数厂商纷纷增加促销,以刺激增量,通过增量来保证利润,结果年底一算账,费用大幅度上升,销量却没有同比上升,不仅没多赚钱,原有的利润也无法保持,一些销量较低的门店甚至出现大幅度亏损。
继续做,还是就此放弃,还真是个问题。
单位利润是正是负
要销量还是要利润?回答这个问题,先要分析利润是如何形成的。
首先要说明总费用和单位费用的关系:总费用的高低并不能说明损益情况,某个门店用了10万费用,不一定亏损,因为它的销量可能很高;而只用1万费用的门店,因为销量低,也许亏得很厉害。
真正能反映损益的是单位费用。利润总额=单位利润×销量,如果单位利润是负数,则不管总费用多少、销量多少,结果一定是亏损。
从表1可以看出,营业利润是销售收入和各项成本费用的减项,所以增加利润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一句老话:开源节流。也就是增加收入,减少费用。
可事实却是:销售收入增加几乎不可能,费用却逐年增加,利润下降在所难免。面对老板的责难,“砍费用”成了销售部门最常用、最流行的语言。现在已经不是砍不砍费用的问题,而是怎么砍?砍哪项?砍多少?
KA费用的门道
KA的费用主要由合同费用和促销费用两大类构成,其中又分不同的子目。我们要找出那些既可以节省、又不影响销量的科目。
1.合同费用。
表2的费用,基本可以分成两类:一种是★类费用,和销量没关系,只与相应的事项相联系,另一种是◆类费用,和销售量相关联,一般是销量越大,费用越高。
这些费用基本是由合同约定的,一旦约定,合同期内很难变动。
2.促销费用。
在表3中,促销费用中☆类费用是固定费用,◆类也是随量增加的费用。
通过归纳表2、表3的费用构成,可以看出,所有的费用实际上可以归纳成三种:
★类:与销量没有任何关系,只要合同关系存续,就要支付;
☆类:表现为固定费用,但和销量成反比关系,销量越大,单位费用越低;
◆类:称为随量费用,费用总额和销量成正比关系,销量越大费用越高,但是单位费用恒定不变。
不同类型费用对损益的影响
三种类型的费用对产品损益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下面以某产品的实际活动为例说明(见表4)。
某产品分别在A、B两店同时做一个档期、一仓板的堆箱陈列,A店销量较好,B店销量较差,费用分别是5000元、4000元(根据门店的位置和销售情况不同,门店的收费会略有差异,但这种差异和实际销量的差异并不成比例关系)。
堆箱陈列结束后,A店销量是5000件,B店销量是2000件,那么单件费用在A店为1元/件,B店为2元/件。
显然,由于门店销量不同,虽然B的总费用要低于A,但单位费用却明显高于A。如果该产品在不促销情况下单位利润是1.5元,那么A的利润是2500元,B则亏损1000元(0.5元/件)。
从这个财务结果看来,进B店只能是赔本赚吆喝。这也正是单店效益下降、甚至亏损的两难局面。我们当然可以从市场展示效应、打击对手的角度来看亏损,不过,财务结果真的只能是这样吗?
过了一段时间,该产品又在A、B两店进行了同样的活动(为了对比直观,我们剔除季节等不可比因素),基本条件与第一次活动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在活动期间,对B店追加了0.5元/件的消费者促销优惠。
活动结束后,A店销量仍然是5000件,财务结果不变。B店有促销拉动,销量大幅上升,达到4000件。
令人吃惊的是,虽然B店总费用增加了2000元,但是单件费用却下降了0.5元,不再出现亏损,达到了持平的状态。“B店(假设)”说明了即使只增加1000件销量,单件费用也比上次下降0.17元/件。
可以看出,虽然增加了消费者促销费用,但由此带来的增量,分摊了堆箱的固定费用,使单件费用有所下降,其盈亏平衡点是2000件的增量。无论增量多少,都只减少单件费用,而不会增加单件费用。
提高费用的使用效率
总销售费用相同,费用使用方式不同,对产品损益的影响就大不一样,有时甚至截然相反。关键就在于在投入费用的门店中,得到的产出销量不同。
在单店效益不断下降的今天,必然有一些门店的销量达不到厂商的预期。销售管理人员要不厌其烦地逐店分析,合理测算。一般可按下列步骤:
数据①:计算合同中的固定费用年预计总额;
数据②:预测所有门店的年销售总量,
数据③:计算平均单件产品的合同固定费用(③=①÷②),该费用实际上成为类似产品成本的一部分,
数据④:单件可使用销售费用,是在年预算单位销售费用中扣除③(单件产品合同固定费用),剩余的才是真正可使用的单件费用。
数据⑤:年可使用销售费用总额(⑤=④×②)。
在得到“年可使用销售费用总额(数据⑤)”和“单件平均可使用销售费用(数据④)”后,接下来我们就可以针对不同门店的销售状况,统筹考虑费用的使用方式:哪些门店需要的费用总额多?哪些门店可以适当减少?
用哪种方式投放都可以有所不同,主要分配原则是:
销量相对较大的门店,费用投入以固定性费用为主(或优先),比如DM、陈列、促销人员等,这样单件分摊的平均费用较低;
而销量相对较少的门店,费用投入则尽量优先考虑随量费用,比如买赠、折扣、特价促销等,这样在销量较低的情况下,费用总额不会急剧攀升,而且,如果单件费用能控制在一定的预算范围内,往往不一定出现亏损,即使亏一点,亏损总额也不至于失控。
需要指出的是,不管在哪种类型的门店,费用的使用方式都不是像上文分析得那样绝对和唯一。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时候是几种方式并用,就像案例中B店的第二次促销一样,既有固定费用的堆箱陈列,也有随量的消费者促销费用。哪种方式合适,必须根据门店的实际销售情况(有时还需要根据和门店的谈判情况)仔细测算、合理组合,虽然最终的结果不一定都是对我们最有利的,但一定能通过比较,找到相对较好、或亏损较少的方案。
然而这只是开始。由于利润下降,多数厂商纷纷增加促销,以刺激增量,通过增量来保证利润,结果年底一算账,费用大幅度上升,销量却没有同比上升,不仅没多赚钱,原有的利润也无法保持,一些销量较低的门店甚至出现大幅度亏损。
继续做,还是就此放弃,还真是个问题。
单位利润是正是负
要销量还是要利润?回答这个问题,先要分析利润是如何形成的。
首先要说明总费用和单位费用的关系:总费用的高低并不能说明损益情况,某个门店用了10万费用,不一定亏损,因为它的销量可能很高;而只用1万费用的门店,因为销量低,也许亏得很厉害。
真正能反映损益的是单位费用。利润总额=单位利润×销量,如果单位利润是负数,则不管总费用多少、销量多少,结果一定是亏损。
从表1可以看出,营业利润是销售收入和各项成本费用的减项,所以增加利润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一句老话:开源节流。也就是增加收入,减少费用。
可事实却是:销售收入增加几乎不可能,费用却逐年增加,利润下降在所难免。面对老板的责难,“砍费用”成了销售部门最常用、最流行的语言。现在已经不是砍不砍费用的问题,而是怎么砍?砍哪项?砍多少?
KA费用的门道
KA的费用主要由合同费用和促销费用两大类构成,其中又分不同的子目。我们要找出那些既可以节省、又不影响销量的科目。
1.合同费用。
表2的费用,基本可以分成两类:一种是★类费用,和销量没关系,只与相应的事项相联系,另一种是◆类费用,和销售量相关联,一般是销量越大,费用越高。
这些费用基本是由合同约定的,一旦约定,合同期内很难变动。
2.促销费用。
在表3中,促销费用中☆类费用是固定费用,◆类也是随量增加的费用。
通过归纳表2、表3的费用构成,可以看出,所有的费用实际上可以归纳成三种:
★类:与销量没有任何关系,只要合同关系存续,就要支付;
☆类:表现为固定费用,但和销量成反比关系,销量越大,单位费用越低;
◆类:称为随量费用,费用总额和销量成正比关系,销量越大费用越高,但是单位费用恒定不变。
不同类型费用对损益的影响
三种类型的费用对产品损益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下面以某产品的实际活动为例说明(见表4)。
某产品分别在A、B两店同时做一个档期、一仓板的堆箱陈列,A店销量较好,B店销量较差,费用分别是5000元、4000元(根据门店的位置和销售情况不同,门店的收费会略有差异,但这种差异和实际销量的差异并不成比例关系)。
堆箱陈列结束后,A店销量是5000件,B店销量是2000件,那么单件费用在A店为1元/件,B店为2元/件。
显然,由于门店销量不同,虽然B的总费用要低于A,但单位费用却明显高于A。如果该产品在不促销情况下单位利润是1.5元,那么A的利润是2500元,B则亏损1000元(0.5元/件)。
从这个财务结果看来,进B店只能是赔本赚吆喝。这也正是单店效益下降、甚至亏损的两难局面。我们当然可以从市场展示效应、打击对手的角度来看亏损,不过,财务结果真的只能是这样吗?
过了一段时间,该产品又在A、B两店进行了同样的活动(为了对比直观,我们剔除季节等不可比因素),基本条件与第一次活动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在活动期间,对B店追加了0.5元/件的消费者促销优惠。
活动结束后,A店销量仍然是5000件,财务结果不变。B店有促销拉动,销量大幅上升,达到4000件。
令人吃惊的是,虽然B店总费用增加了2000元,但是单件费用却下降了0.5元,不再出现亏损,达到了持平的状态。“B店(假设)”说明了即使只增加1000件销量,单件费用也比上次下降0.17元/件。
可以看出,虽然增加了消费者促销费用,但由此带来的增量,分摊了堆箱的固定费用,使单件费用有所下降,其盈亏平衡点是2000件的增量。无论增量多少,都只减少单件费用,而不会增加单件费用。
提高费用的使用效率
总销售费用相同,费用使用方式不同,对产品损益的影响就大不一样,有时甚至截然相反。关键就在于在投入费用的门店中,得到的产出销量不同。
在单店效益不断下降的今天,必然有一些门店的销量达不到厂商的预期。销售管理人员要不厌其烦地逐店分析,合理测算。一般可按下列步骤:
数据①:计算合同中的固定费用年预计总额;
数据②:预测所有门店的年销售总量,
数据③:计算平均单件产品的合同固定费用(③=①÷②),该费用实际上成为类似产品成本的一部分,
数据④:单件可使用销售费用,是在年预算单位销售费用中扣除③(单件产品合同固定费用),剩余的才是真正可使用的单件费用。
数据⑤:年可使用销售费用总额(⑤=④×②)。
在得到“年可使用销售费用总额(数据⑤)”和“单件平均可使用销售费用(数据④)”后,接下来我们就可以针对不同门店的销售状况,统筹考虑费用的使用方式:哪些门店需要的费用总额多?哪些门店可以适当减少?
用哪种方式投放都可以有所不同,主要分配原则是:
销量相对较大的门店,费用投入以固定性费用为主(或优先),比如DM、陈列、促销人员等,这样单件分摊的平均费用较低;
而销量相对较少的门店,费用投入则尽量优先考虑随量费用,比如买赠、折扣、特价促销等,这样在销量较低的情况下,费用总额不会急剧攀升,而且,如果单件费用能控制在一定的预算范围内,往往不一定出现亏损,即使亏一点,亏损总额也不至于失控。
需要指出的是,不管在哪种类型的门店,费用的使用方式都不是像上文分析得那样绝对和唯一。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时候是几种方式并用,就像案例中B店的第二次促销一样,既有固定费用的堆箱陈列,也有随量的消费者促销费用。哪种方式合适,必须根据门店的实际销售情况(有时还需要根据和门店的谈判情况)仔细测算、合理组合,虽然最终的结果不一定都是对我们最有利的,但一定能通过比较,找到相对较好、或亏损较少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