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位并不必然带来同仁的尊敬

来源 :销售与市场·渠道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h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杜书伍先生现任联强国际集团总裁兼执行长。杜先生首创销售、配送、维修三合一的创新经营模式,在杜先生的领导下,联强国际集团已成长为亚太最大5c通路商,入选美国《商业周刊》评选的全球IT百强,并获“台湾十大国际品牌”、“台湾最佳管理企业”等殊誉,杜先生个人也被推选为“台湾信息产业开拓史十大关键人物”。
  在公司的组织架构下,因层级之分而有不同的职位。依照一个人经验与能力的不同,公司会授予他合适的职位,并赋予相对应的职权。然而,这只不过是法定的授予,并不必然意味着担任的职位越高,所获得他人欣赏、尊敬的程度也越高。
  每个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能力、经验的持续增长也需要过程,所以,一个人刚开始担任某一职位时,并不必然能立即完全胜任,毫无瑕疵。初上任者通常也会因为自己还未进入该职位所要求的状态,对职权的拿捏还不够纯熟,心态上比较战战兢兢、戒慎恐惧,于是便会广纳他人意见、虚心求教,在待人处事、沟通协调方面也会格外注意方方面面,藉此希望尽快胜任新职位,获得他人的认同。
  而公司与全体同仁通常也知道初上任者需要一个调适期,他们会给予一定的时间,和某种程度的包容。亦即,一开始能力或许稍显不足,但是会等待其持续提升;经验也并非绝对丰富,但是会等待其逐步增长。
  一段时间之后,随着能力、经验逐步提升,加上为人处事方面能够公正客观地处断,遇到问题勇于承担责任并加以解决,细心热诚地辅导同仁,冷静耐心地沟通协调,配合持续不断的虚心学习,任职者的工作能力将得到认可,为人处事也会被欣赏,赢得同仁的尊敬。
  这种尊敬,完全是经由他自己平日点点滴滴的累积而得,因为公司虽然给了职位,但是却无法强迫同仁发自内心地产生对他的尊敬。许多受到同仁尊敬的主管,通常都是经由这样的过程而来。
  但是我们也看到,有些人被授予职位后,初期或许还非常谦虚,凡事不耻下问,没有架子,可一段时间之后,等到他对于该职位上的事物熟悉了、进入状况了,原本战战兢兢、戒慎恐惧的态度便逐渐松懈下来,慢慢显露出喜欢品尝权力滋味的本性,享受透过职权支配他人的快感,严重者甚至滥用权力。这种人往往不能持续虚心地自我提升,学习如何更准确地拿捏职权的分寸以提升整体的运作。我们常说某个人“官僚”、“官气”,往往便是这种情形。他们即使坐上了某个较高的职位,也很难赢得同仁对他的尊敬。
  在一家公司里,每一位同仁心中都有一把尺,主管平日需要评核同仁的工作表现,同仁同时也在心里仔细观察、衡量着每一个看得到的主管:哪些主管官僚官气,遇事便会摆姿态?哪些主管经常报喜不报忧,遮掩瑕疵,回避问题?哪些主管常常不自觉地夸大自己的功劳与绩效?哪些主管爱面子甚于辨是非,讨论事情常会做防卫性的辩解?而又有哪些主管是让大部分人打从心底里尊敬、佩服?
  事实上,公司赋予一个人职位与职权,是给他一个空间、舞台。要成为受尊敬的主管,除了提升自身的见解、能力,把部门效能发挥到最好,细心辅导同仁,使其从工作中获致成长之外,更要随时切记,能力强只是正面的加分,性格上的缺点带给别人的负面印象,却会产生很大的减分效应,须格外提防。
  一个稍有理性判断能力的人,也大多能认知到官僚、掩饰、自夸、爱面子等现象都应该避免。但这些现象往往是一个人的性格因素使然,常常在一举手、一投足之间,不知不觉地流露出来。在组织中那么多双眼睛下,加上长时间的相处互动,这些性格必然无所遁形。唯有用健康、开放的心态,不断地提醒自己,调整自己内在的性格,假以时日,必能重新赢得他人的尊敬。
  
  编辑:张斌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星巴克店的客单价虽然较高,但翻台率却不高。而翻台率是不太可能改变的,除非降低顾客的满意度。因此星巴克不得不着眼于将客单价提得更高,或者提高顾客到店频率。它做到了。  自从星巴克成为一家数百亿美元市值的企业后,诸多的对手、跟随者,甚至其他行业的“学生”都在收集星巴克的营销和管理要诀。如今,对于星巴克营销模式的解析已可汗牛充栋,然而,无论对于其他咖啡店、餐饮店,还是对于日用品零售商,星巴克仍有诸多营销
期刊
每笔费用,看起来好像部是不花不行,但其中隐藏着的低效与无效,让每一位管理者都探不到底。    广告并不是营销中的最大浪费    有一些问题经常让企业主头疼:营销费用占销售额多少比重为合适?为什么放宽了预算,销售并没有明显增长?有时降低了审批额度,销售却涨势不减?每次五六位数的费用拿出去,心里总在打鼓,可鞭长莫及,又无从下手,能怎么办呢?  即使你不是企业主,也会遇到类似问题。如果你是一名销售总监、
期刊
老太太为了给儿媳妇补充营养买一斤李子,她愿意花多少钱?顶多十块。如果是为了一个健康聪明的孙子,老太太愿意花多少钱?几万块都肯花。如果能找到并帮助客户满足深层次的需求,客户会愿意花更多的钱。    [引子]  捷克公司成功举办了客户研讨会,销售人员们通过这次活动找到了许多销售机会,纷纷去追踪。周锐团队的销售数字虽然没有起色,但是大家都看到了希望。又到了本周的培训时间。    从表面需求看到燃眉之急 
期刊
T方便面公司H省会市场城市经理刘林遇到了麻烦。原来占据整个销售额60%多的B、C类连锁超市、便利店,去年销量一直在下滑,而进店费用、促销费用一分都不能少。  公司定的销量目标每年都在增长,但最近两年单店销量提升却非常缓慢。现在可好,掉头朝下了。  怎么办?墙内损失墙外补吗?大卖场门槛太高,进了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小店单店销量又太小,费人、费时、费力,操作起来麻烦多多。  刘林调出了05年、06年的
期刊
激烈的同商圈竞争    单店产出下降,对所有零售商而言,都是个非常严峻的现实问题。目前的调查已经发现,随着新开门店的增加,连锁零售商的效率性指标都在下跌,包括商品毛利率、采购收入率、营业利润率、净利润率、坪效、人效、库存周转、投资回报率等,凡是跟“率”相关的,全线下跌。仔细一查财务报表,往往是新店拖了后腿。  开始,亏损新店数量还不多,老店的盈利还可以补贴得起。但按目前的速度开下去,新店数总有一天
期刊
四套个性拳法    在很多医药公司,都有产品管理者的岗位,有的叫产品专员,有的则是产品主任、产品经理等。他们是干什么的?  公司的职位说明书上写得很清楚:更好地提升药品的销售,管理好产品生命周期,让产品尽可能处在成长期与成熟期。  但是对这套“拳谱”,不同的“拳师”有不同的理解,也各自打出了不一样的套路。    第一类  A主管是刚刚提升的大区产品主任,下辖三个省区。他年龄不大,刚满25岁,之前他
期刊
黄林在高达饮品公司(均为化名)任职8年时间,一直转战西北。随着销售业绩的不断攀升,从业务代表、片区主管、区域经理一路做到了大区总监。2006年,黄林被公司一纸调令,从西北大区调到了经济富庶的江浙地区。公司在这里成立了事业部,黄林被任命为掌管一方权杖的营销总经理。  这被很多人看成是企业培养人才、重用人才的典范。然而出乎意料的是,黄林这个新官推出的三把火,在半年内相继熄灭,市场做死,黄林最后被迫辞职
期刊
电梯法则    “老常,你能不能用一句话讲出来,我们的‘新思维’究竟怎么个新法。”朋友笑着问我。  我明白他在讲什么,麦肯锡称之为“电梯法则”——你与总裁交谈只有上下电梯的那点时间。你要在三到五句话内,让他明白你近百页的报告究竟是什么。扬州八怪郑板桥的一副对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试一试,不过有点吃力。”我假想自己在电梯中遇到了海尔的张锐敏。  “张总,营销
期刊
设不设驻外办事处,这没有标准答案。设不设,首先要搞清楚是不是非设不可?没有足够的理由。这个办事处还是不设为好。    办事处逐渐失去价值    T公司专做小木制品的,主要以梳子、镜子等饰品为主。目前全国有500多家专卖店,分散在近300个城市。在初期,公司每发展一个城市,就设一个办事处,先后设了十多个办事处,业务人员基本上半年或一年才回公司总部一次。  那时企业没有形成连锁专卖系统,每个办事处都附
期刊
10年前的某一天,一批外资连锁超市的本土中层骨干正围坐一桌,听公司的资深外籍培训师跟他们讲解门店运营的原则。  老师提了一个问题:我们都知道,门店收入=客流量×客单价。如果有一天你发现门店收入正在下降,而只允许你在提高客流量和提高客单价之间选一项作为应对措施,你会选择哪个?  10个人里,有9个选择了“提高客流量”。  老师问为什么这么选。  回答是:有顾客上门,才谈得上客单价。门店的人流稀稀拉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