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科学教学应慎用交互式多媒体技术

来源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学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yang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交互性将成为未来多媒体技术的一个主要特征。无论你喜欢与否,多媒体技术特别是交互式媒体技术已进入教育教学领域。在法律系学生课堂,交互式视频能让学生看到实际法庭的程序操作;在医学院的教学中,交互式视频能提供视频图像,快速进入诊断所需要的大量数据之中,让学生进行外科模拟操作;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交互式视频提供与可视伙伴的对话练习,创造语言学习的情境。然而,这些令人着迷的新技术的运用存在一种危险:我们会简单地认为新技术的使用会延伸至所有不同种类知识领域的教学,当然包括人文科学。笔者认为,在人文科学教学中引入交互式媒体技术手段,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应当谨慎,其理由如下:
  1.人文科学的特点决定它不是通过简单地接受数据就能获得或掌握的知识。有学者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进行了区分,认为自然科学是企图按照因果规律的归类来解释自然事物的,而人文科学只能从个体的意图和意义来理解事物。有关交互式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程序的研究可归入前者,在这里,扩展数据库和交互程序被视为纯粹而简单的工具,通过它们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促进交叉参照。而在人文科学中,知识是手段,是用于“理解”而非工具应用的手段。
  2.人文科学知识是关于有意义的语言背景的创造和发展,而交互式媒体技术至少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反语言背景的。毫无疑问,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将会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各层面的语言运用方式,根植于印刷文字系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将会逐渐被一种更像电报文体式的“直言”替代。出于语言视频技术发展的需要,简单的语言预构已成为规范,而歧义性、反讽、含蓄的语言表达正快速地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单一的“视觉形象”和其他的什么东西。多媒体教学不可避免地趋向于多种不同学科的综合训练,不断增加关系和参照,频繁地越过学科领域,力图使语言背景扩大到包含一切。在同一语言背景下,对语言个性化的理解、感受和体验将不复存在,语言将变得日益枯竭,能够读懂文学和思想领域中的精品之作的人将会越来越少。
  3.人文科学教学引入交互式媒体技术,在取得横向成就的同时,却可能付出其纵深的代价。就交互式媒体技术而言,印象和影像起主要作用,逻辑性和线性的有序性已退居次席。由于跳格剪接增加的驱动,运行速度很快,基本的运动时横向联系而不是纵向的累积。交互式媒体技术获得了信息的横向宽度,促使学习者形成对现时强烈而不断变化的意识,但同时也可能因此失去了知识和智慧的深度,与历史概念背道而驰。
  4.对于交互式媒体技术而言,新的信息吸收处理过程可能使短期记忆库得到扩充,而使长期记忆相应地退化。研究表明,神经网络有一种吸收速度——一种可以加快的速度——而保留的速度却是另一种。交互式多媒体技术可能再一次超越我们,不仅使高速运用信息成为可能,而且是势不可挡。当我们的神经系统经过几千年的进化到现在有能力自我调节并容纳不断增大的负荷时,将会发生什么?交互式多媒体技术支持者坚信,新技术的运用能接受并处理更多的信息,将使我们变得更聪明。对此,我表示怀疑,我想可能的结果是有得有失,一个可能的结论就是吸收得越多可能产生的认知越少。过去,由于缺少相关技术的支持,我们的祖先只能依靠书籍和记忆去记录所有的事情;今天,交互式媒体技术减少了我们对于书籍的依赖,不论学习对象是什么,我们的技术总能使我们直接到达那里,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电子部落的“酋长”将不再是懂得最多的人,而是操纵技术功能范围最广的人。也许,在新技术的推崇者看来,传统的人文科学教学方式已显得落伍,但要知道,人文科学的教与学是极具个性色彩的过程,无论是知识的获得、情感的涵养还是智慧的生成,都离不开人的体验、感悟和沉淀,而这些是旨在增加短期视听信息刺激量的交互式媒体技术所不能替代的。
  尽管交互式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上优点明显,但人文科学的性质与特点决定了它可能与交互式多媒体技术并不相容,我想还是应在人文科学的教学中慎重运用它。
其他文献
“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教学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吕淑湘说的这句话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开放式教育,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主动发展需要的开放式教育,由苦学变乐学。善于利用知识自身固有的乐趣,来引导学生把全部的注意力投入到学习中去,达到得意、超然之境。  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在教学方法上避免采取死记,满堂
期刊
这是一所处于城乡交界处的小学,刚来到这所学校,我便接收了这样一个班级,对这个班级及班里学生较为了解后,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对这个特殊的班级进行了管理,收到一些成效,现分析如下:  一、从日常行为与思想交流中了解其心理  接这个班一段时间后,通过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及与他们之间进行的思想交流,我对他们的心理有了一定的了解。我发现这些孩子的心理和行为普遍存在着这样几个共同问题:1.想读好书,但却心有余而力
期刊
一、奖与惩的作用  俗话说:“数子十过不如赞子一功。”但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却说:“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没有权利不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也是一种义务。”由此看来,在教育孩子上奖与惩都是必要的,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表扬、赏识、赞许都是给予孩子行为或思想的肯定,给予孩子自信心;批评、惩罚则是给孩子指出做事的不足之处或自身缺点,起到警示、纠正的作用。正确恰当的奖惩方
期刊
所谓后进生,一般是指无远大理想、不守纪律、道德品质差、学习成绩低劣的学生。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只要教育得法,后进生能够并且一定能够成为优秀生。下面就转变后进生工作谈谈个人看法:  一、针对学生特点,采取相应措施  一个班集体的组成应该说是比较复杂的,这一点不仅表现在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主要的是其所处的环境、各自的基础不尽相同。所以,教育学生必须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有的学生所谓“
期刊
兴趣是人对认识和活动的情绪表现,是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达尔文在总结自己的成功时,曾说过:“就我记得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入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可见,兴趣作用之大。兴趣的培养不仅对学生求知及升学深造有着深远影响,而且对于从事活动乃至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呢?  一、融洽师生关系,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爱”是教育中重要的因素,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热情,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前提,也是教师的一种教学和能力。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都把热爱学生看作是教师最基础的美德,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则说得更为直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呢?  一、认识爱  爱的程度的深浅决定着教师爱的行为所能达成的效果。要教育学生认识爱,教师要给孩子十二
期刊
一、“用”、“学”、“积”——课外阅读的“航向”  “用”即应用,就是把课内所得之法,及时应用于课外阅读之中,以求“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叶老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利用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  “学”即学习,就是从广泛的课外读物中学习知识,增长见闻,以求“
期刊
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品德教材的呈现与教学活动的设计都是静态的结构,而课堂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偶然的、随机的因素,难以完全按照教學活动的预设去进行。因而,我们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必须更多地关注课堂中生成的新问题、新内容、新方法、新过程,更多地关注学生在
期刊
活动目标  1.认识自己身体各部位的不同作用,尝试运用身体不同部位移动身体,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身体动作的表现力。  2.积极探索新的动作,独立或合作设计完成动作,发展创新技能。  3.在活动中体验身体游戏的乐趣,培养互助合作的精神。  活动准备  1.音乐磁带,各类数字卡装扮的数字园,草坪、小河、电网的标志图。  2.预设的各种图示、白纸、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准备活动  熱身运动:“洗澡”
期刊
在实施口语交际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学到交际的本领,如何让学生真正实现交际,显得尤为重要。我觉得我们应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会交际,在生活中实践交际的能力,实现练于课堂,得益于课外,让学生掌握交际的技能,养成与人交往、待人处事的交往能力。  一、练交际能力于课堂  1.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自然交际  ⑴师生共演,进入情境  教师能参与学生的活动,便会成为学生更想活动的催化剂。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