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奖与惩的作用
俗话说:“数子十过不如赞子一功。”但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却说:“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没有权利不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也是一种义务。”由此看来,在教育孩子上奖与惩都是必要的,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表扬、赏识、赞许都是给予孩子行为或思想的肯定,给予孩子自信心;批评、惩罚则是给孩子指出做事的不足之处或自身缺点,起到警示、纠正的作用。正确恰当的奖惩方式和尺度,能增强学生对真善美的认识,提高学生甄别假丑恶的能力,使其对生活有更美好的憧憬,对学习和生活充满信心。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以表扬为主,惩罚为辅,两者缺一不可,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处理方式,方可达到教育的目的。笔者尝试以下几种工作中总结的奖惩方式,与读者共同分享。
二、奖与惩的方式
1. 口头表扬法
奖励的最常见方式是口头表扬,当差生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时,家长和老师对他投来赞许的目光,并对他说:“你真棒!”这其中的喜悦不是物质所能给予的,但是如果优生仅仅勉强把学习任务完成,长辈们对他说:“你真棒!”这就完全成了一句讽刺的话语。所以说奖励或表扬都要把握好时机,根据对象的层次来把握赞扬的语言。此外,夸奖学生的次数也不宜过多,当奖则奖,如果奖励的次数过多,就失去了表扬应有的作用。表扬者同样要注意表扬语言的口气,最好要中肯,符合客观实际,热情、真诚,否则会适得其反。
2.操行量化管理法
近年来,大多数学校都采取一种叫量化常规管理的方法,即每位学生一开学或每周一都有一定数额的操行分,根据一学期或一周的表现(表现通常包括是否遵守校纪校规、班规)给予其加减的分数,班主任再给予学生最后或者是阶段性的分数评价。遵守校纪校规,并出色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将会获得加操行分的奖励。虽然它不如物质奖励来得直接,但是学生们却把它视作荣誉的象征,每次在公布栏公布学生的操行分数,公布栏前总会站满学生,由此可说明学生对它的关注程度。但是操行量化分的加减把握不当,则会失去它的“号召力”。
3.树立榜样法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所以能成为榜样将是无尚光荣的。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学生树立榜样:第一,可通过每周的班会课表扬本周纪律上、学习上、劳动上进步最大的学生,将其最美的生活照贴在班级公布栏上,一来可动态地观察学生的表现,二来可以将学生的虚荣心合理地炫耀一番,能较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二,可通过学生家长会。众所周知,学校每学期都有至少两次的家长会,家长会上有的家长信心满满,有的家长垂头丧气,有的家长无脸见人,而有的学生则带着期盼,有的学生则是提心吊胆。带着期盼的学生一般都是进步的或是本来就比较优秀的学生,他们期盼家长会上能给自己更多的鼓励,若能获得向全班家长传授进步经验的机会,无疑是其一辈子都值得回味的经历。
4.定协议法
陈某某同学酷爱踢足球,但是学习成绩不佳,父母想了很多办法都无济于事,老师和父母都担心参加学校足球队之后成绩会更加糟糕,于是家長、老师以及学生本人,三者定了个小协议,要求学生写下自己期望达到的名次,全班前20名(原来成绩全班30名之后),并在期末能达到此目标。据观察,陈同学平时在享受足球给他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努力地、尽可能地接近既定目标,结果在期末考试时,他惊奇地发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证明,得到了家长、老师的表扬,得到了同学们赞赏的目光,为此精神大振,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5.表演法(适用对象:性格内向的学生)
此类学生的特点是平时不善于言语,尽管私底下和同学能和平相处,但是总是不显山露水,连回答问题都是只见其嘴唇在蠕动,却听不见声音。对于这类学生的惩罚方式,仅靠扣操行分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当操行分已经失去束缚时,可以让其在每周的班会课上表演自己的才能。但是前提是要征得其同意,只要全班有2/3的学生同意,这项制度就算通过了。
6.劳动教育法(适用对象:平时较为懒惰的学生)
歌德曾说过:“劳动可以使我们摆脱三大灾祸:寂寞、恶习、贫困。”由此看来,当学生犯错时,给他施加适当的劳动,不仅可以美化班级,受到同学的赞扬,还可束缚犯错生的行为。但是劳动量要适当,场合也尽量选在班级内,一来可以有效地监督他劳动的完成情况,二来还可以让同班同学看到犯错生的劳动成果。
7.强化兴趣爱好法(适用对象:平时较为自觉,偶尔犯错的学生)
此类学生的特点是平时学习成绩还不错,但是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上偶尔会犯些小错误。一天,在上科学课时,刘同学和方同学拿出一张白纸在上面画漫画,被科学老师抓住,送给我处理。虽然我以前就知道他们俩喜欢漫画,但是却没想到他们会在课堂上画漫画。笔者认为,如果简单地扣操行分有可能下次会再犯,于是笔者便将计就计,让他俩每天都利用下课时间就当天的所见所闻画一幅漫画,坚持了一个多月,一直到期末。他们主动找到我,要求暂停此项惩罚,要好好复习,并再三保证以后绝对不在课堂上画漫画。经过笔者认真观察,这两位学生在这次惩罚后也确实没有在上课时画漫画。同时,透过漫画,笔者不仅看到了他们的世界,了解了他们周围发生的事情,而且这些漫画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笔财富,因为我把他们画给我的所有漫画都累积起来,订成了一个小册子,送给了他们,这也令他们万分感激。但是如果将这种惩罚方式放在一个平时学习成绩就不好,非常不自觉的学生身上,他只会变本加厉地在课堂上做出各种各样的搞笑漫画,找借口把原本就不喜欢的学习丢在一旁专心作画,成绩会越来越糟糕。
8.冷处理法(适用对象:情绪波动较大的学生)
此类学生的特点是情绪较为激动时,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但事后能发现自己的过失。本班温某某同学有情绪障碍症。一次他犯了错误,我要求其认错,但是他坚决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还用侮辱性的语言顶撞老师。我一看这位学生还在气头上,就把他领到办公室,令其对错误作出深刻的反省。但是这位学生情绪较为激动,趁我不注意,二话不说撒腿就跑,完全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看到他这种失控的行为,我决定采取冷处理的方法:一个多月都没有看他一眼。看到他渴望我关注的眼神,我就知道他虽然嘴上不说,但是在心里已经投降了。果然,过了不久,他偷偷地塞给我一封叠成心型的信,信里的内容大致是,对于上次的事情,他已经知道自己错了,希望老师以后还能像以前一样多多关注他。笔者认为,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时间的长短和学生的态度,否则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不但无法达到教育效果,反而会伤害学生的情绪。
三、奖与惩的底线
奖与惩只是一种教育方法,而不是教育目的。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发育期,需要成年人的关爱和呵护,但是我们出于教育的善良之心往往会被学生理解成虚假的、可恨的,付出的关爱不被学生所接受。归根结底,是我们教育学生的时候忘记了把学生当作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中国有句古话:“玉不琢,不成器。”不经历风雨,不经过惩罚的孩子也不会成大器。所以,对犯错孩子的惩罚是必要的。然而,赏不能过多,罚不能过重。经典试验“不准动的玩具”证明了这一结论,这个实验找来两组实验儿童,把他们带到一个装满很多儿童喜欢的玩具的实验室里,告诉第一组实验儿童,不准去碰实验室里的玩具,否则会受到较轻的惩罚,也同样告诉第二组儿童不准碰实验室里的玩具,否则会受到较为严厉的惩罚。警告完之后发现,两组儿童都没有去触摸玩具。过了一段时间,两组儿童又被带到上次的实验室里,发现受到较为严厉警告的第二组儿童接触玩具较为频繁,而受到较轻警告的第一组儿童较少地甚至拒绝触摸玩具。由此可见,罚不是越重越好,惩罚的程度并不与教育目的成正比,恰恰相反,过重的惩罚往往会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同样,过多的表扬在孩子心目中就会失去了它原本的作用。只有恰如其分的奖与惩,才能为教育事业增光添彩、锦上添花。
俗话说:“数子十过不如赞子一功。”但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却说:“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没有权利不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也是一种义务。”由此看来,在教育孩子上奖与惩都是必要的,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表扬、赏识、赞许都是给予孩子行为或思想的肯定,给予孩子自信心;批评、惩罚则是给孩子指出做事的不足之处或自身缺点,起到警示、纠正的作用。正确恰当的奖惩方式和尺度,能增强学生对真善美的认识,提高学生甄别假丑恶的能力,使其对生活有更美好的憧憬,对学习和生活充满信心。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以表扬为主,惩罚为辅,两者缺一不可,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处理方式,方可达到教育的目的。笔者尝试以下几种工作中总结的奖惩方式,与读者共同分享。
二、奖与惩的方式
1. 口头表扬法
奖励的最常见方式是口头表扬,当差生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时,家长和老师对他投来赞许的目光,并对他说:“你真棒!”这其中的喜悦不是物质所能给予的,但是如果优生仅仅勉强把学习任务完成,长辈们对他说:“你真棒!”这就完全成了一句讽刺的话语。所以说奖励或表扬都要把握好时机,根据对象的层次来把握赞扬的语言。此外,夸奖学生的次数也不宜过多,当奖则奖,如果奖励的次数过多,就失去了表扬应有的作用。表扬者同样要注意表扬语言的口气,最好要中肯,符合客观实际,热情、真诚,否则会适得其反。
2.操行量化管理法
近年来,大多数学校都采取一种叫量化常规管理的方法,即每位学生一开学或每周一都有一定数额的操行分,根据一学期或一周的表现(表现通常包括是否遵守校纪校规、班规)给予其加减的分数,班主任再给予学生最后或者是阶段性的分数评价。遵守校纪校规,并出色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将会获得加操行分的奖励。虽然它不如物质奖励来得直接,但是学生们却把它视作荣誉的象征,每次在公布栏公布学生的操行分数,公布栏前总会站满学生,由此可说明学生对它的关注程度。但是操行量化分的加减把握不当,则会失去它的“号召力”。
3.树立榜样法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所以能成为榜样将是无尚光荣的。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学生树立榜样:第一,可通过每周的班会课表扬本周纪律上、学习上、劳动上进步最大的学生,将其最美的生活照贴在班级公布栏上,一来可动态地观察学生的表现,二来可以将学生的虚荣心合理地炫耀一番,能较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二,可通过学生家长会。众所周知,学校每学期都有至少两次的家长会,家长会上有的家长信心满满,有的家长垂头丧气,有的家长无脸见人,而有的学生则带着期盼,有的学生则是提心吊胆。带着期盼的学生一般都是进步的或是本来就比较优秀的学生,他们期盼家长会上能给自己更多的鼓励,若能获得向全班家长传授进步经验的机会,无疑是其一辈子都值得回味的经历。
4.定协议法
陈某某同学酷爱踢足球,但是学习成绩不佳,父母想了很多办法都无济于事,老师和父母都担心参加学校足球队之后成绩会更加糟糕,于是家長、老师以及学生本人,三者定了个小协议,要求学生写下自己期望达到的名次,全班前20名(原来成绩全班30名之后),并在期末能达到此目标。据观察,陈同学平时在享受足球给他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努力地、尽可能地接近既定目标,结果在期末考试时,他惊奇地发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证明,得到了家长、老师的表扬,得到了同学们赞赏的目光,为此精神大振,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5.表演法(适用对象:性格内向的学生)
此类学生的特点是平时不善于言语,尽管私底下和同学能和平相处,但是总是不显山露水,连回答问题都是只见其嘴唇在蠕动,却听不见声音。对于这类学生的惩罚方式,仅靠扣操行分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当操行分已经失去束缚时,可以让其在每周的班会课上表演自己的才能。但是前提是要征得其同意,只要全班有2/3的学生同意,这项制度就算通过了。
6.劳动教育法(适用对象:平时较为懒惰的学生)
歌德曾说过:“劳动可以使我们摆脱三大灾祸:寂寞、恶习、贫困。”由此看来,当学生犯错时,给他施加适当的劳动,不仅可以美化班级,受到同学的赞扬,还可束缚犯错生的行为。但是劳动量要适当,场合也尽量选在班级内,一来可以有效地监督他劳动的完成情况,二来还可以让同班同学看到犯错生的劳动成果。
7.强化兴趣爱好法(适用对象:平时较为自觉,偶尔犯错的学生)
此类学生的特点是平时学习成绩还不错,但是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上偶尔会犯些小错误。一天,在上科学课时,刘同学和方同学拿出一张白纸在上面画漫画,被科学老师抓住,送给我处理。虽然我以前就知道他们俩喜欢漫画,但是却没想到他们会在课堂上画漫画。笔者认为,如果简单地扣操行分有可能下次会再犯,于是笔者便将计就计,让他俩每天都利用下课时间就当天的所见所闻画一幅漫画,坚持了一个多月,一直到期末。他们主动找到我,要求暂停此项惩罚,要好好复习,并再三保证以后绝对不在课堂上画漫画。经过笔者认真观察,这两位学生在这次惩罚后也确实没有在上课时画漫画。同时,透过漫画,笔者不仅看到了他们的世界,了解了他们周围发生的事情,而且这些漫画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笔财富,因为我把他们画给我的所有漫画都累积起来,订成了一个小册子,送给了他们,这也令他们万分感激。但是如果将这种惩罚方式放在一个平时学习成绩就不好,非常不自觉的学生身上,他只会变本加厉地在课堂上做出各种各样的搞笑漫画,找借口把原本就不喜欢的学习丢在一旁专心作画,成绩会越来越糟糕。
8.冷处理法(适用对象:情绪波动较大的学生)
此类学生的特点是情绪较为激动时,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但事后能发现自己的过失。本班温某某同学有情绪障碍症。一次他犯了错误,我要求其认错,但是他坚决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还用侮辱性的语言顶撞老师。我一看这位学生还在气头上,就把他领到办公室,令其对错误作出深刻的反省。但是这位学生情绪较为激动,趁我不注意,二话不说撒腿就跑,完全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看到他这种失控的行为,我决定采取冷处理的方法:一个多月都没有看他一眼。看到他渴望我关注的眼神,我就知道他虽然嘴上不说,但是在心里已经投降了。果然,过了不久,他偷偷地塞给我一封叠成心型的信,信里的内容大致是,对于上次的事情,他已经知道自己错了,希望老师以后还能像以前一样多多关注他。笔者认为,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时间的长短和学生的态度,否则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不但无法达到教育效果,反而会伤害学生的情绪。
三、奖与惩的底线
奖与惩只是一种教育方法,而不是教育目的。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发育期,需要成年人的关爱和呵护,但是我们出于教育的善良之心往往会被学生理解成虚假的、可恨的,付出的关爱不被学生所接受。归根结底,是我们教育学生的时候忘记了把学生当作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中国有句古话:“玉不琢,不成器。”不经历风雨,不经过惩罚的孩子也不会成大器。所以,对犯错孩子的惩罚是必要的。然而,赏不能过多,罚不能过重。经典试验“不准动的玩具”证明了这一结论,这个实验找来两组实验儿童,把他们带到一个装满很多儿童喜欢的玩具的实验室里,告诉第一组实验儿童,不准去碰实验室里的玩具,否则会受到较轻的惩罚,也同样告诉第二组儿童不准碰实验室里的玩具,否则会受到较为严厉的惩罚。警告完之后发现,两组儿童都没有去触摸玩具。过了一段时间,两组儿童又被带到上次的实验室里,发现受到较为严厉警告的第二组儿童接触玩具较为频繁,而受到较轻警告的第一组儿童较少地甚至拒绝触摸玩具。由此可见,罚不是越重越好,惩罚的程度并不与教育目的成正比,恰恰相反,过重的惩罚往往会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同样,过多的表扬在孩子心目中就会失去了它原本的作用。只有恰如其分的奖与惩,才能为教育事业增光添彩、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