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道是: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校长不是专门的教育理论家,也不是单纯的实践者,而是用理性的实践架起现实与理想桥梁的人,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刘彭芝校长正是这样一位卓越的架桥人。用刘彭芝校长自己的话说:“你要深入了解一个中学校长的教育思想,可以去读他的文章,但更重要的是要到他的学校看一看,由‘行’来探‘知’,才是理解中学校长教育思想的钥匙。”的确,刘彭芝校长的教育思想已融入到了她所从事的工作中,体现在人大附中的卓著成就上。
为了探寻刘彭芝校长在人大附中创立的教育奇迹,前不久,笔者走进了美丽的人大附中校园。一踏进校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刘彭芝校长倡导的“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一切为了人类的进步”的校训。为了实现这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刘彭芝校长十年磨一剑,呕心沥血,把人大附中从一所普通中学发展建设成为一所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中学。十年风霜雨雪,其间付出的汗水与智慧也许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走进人大附中的荣誉室,扑面而来的是数以千计的奖杯和证书。而实际上,人大附中的办学成果不仅得到了社会各界高度评价,也让一些名闻遐迩的世界名校更加关注中国的中学教育。盘点人大附中最近十年间所取得的成绩,简直让人难以置信。而在奇迹的背后,我们不由得去细细品味刘彭芝校长的办学理念。
一、创新基础教育,育人德育为先
众所周知,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传统教育的冲击是超乎人们想象的。在改革开放中,基础教育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情况。但刘彭芝校长认为:“基础教育的特点,就是强调人文社会科学的内核,对成长中的学生,不仅是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传道’,即奠定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对真善美的追求,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也是教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如何推进素质教育,说到底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那就是有伟大的理想、高尚的人格、健全的心理,能将自已的本事用来服务于祖国、造福人类的人。”
像人大附中这样的重点中学,集中了全市许多学习成绩出众的学生,他们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为此造就了这批学生的如下优点:思想活跃、聪明伶俐、知识面宽、求知欲望强、情感丰富。但独生子女的生长环境又使他们在生活上养成了放纵、任性的毛病,由此在他们身上也存在一些特有的缺点,如缺乏毅力、狭隘自私、追求享受、责任心不强等。面对这群先天智力素质优秀的学生,怎样提高他们的非智力素质,使之成为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成了刘校长带领人大附中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
爱,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而社会主义的和谐“大爱”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刘彭芝校长首先从“爱”的教育入手,使其成为学校常抓不懈的工作。学校利用各种方式来引导学生体会接受他人帮助之后的感恩,尝试给予他人帮助,自已从中获得的快乐与幸福,使之成为他们学会做人的第一课。如“爱的传递”活动,以及以“爱父母”“爱同学”“爱老师”“爱祖国”“爱民族”“爱人类”等为中心的主题班会。通过接受“爱”的教育,学生们在心灵深处种下了“真、善、美”的种子。
当代基础教育的重要特征是让学生参与和体验。刘校长在教育指导思想上反复强调这个理念,工作中特别重视拓展学生自我成长的空间。为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兴趣爱好,学校安排他们参加丰富多彩的、新颖而具有挑战性的课内外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拓展训练,让学生向自已的体能、毅力发出挑战,从活动中锻炼吃苦精神,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人大附中注重创设友谊情境,引导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学会宽容,提高学生抗挫折心理承受能力,锻炼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就这样,通过点滴渗透,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刘彭芝校长还支持学生走向社会,在繁杂的社会环境中锻炼自己。自2003年接受刘校长的亲自授旗以来,人大附中校学生志愿团这面鲜艳的旗帜就一届一届地传递至今,很多地方留下了它的光和热。不论是到弱智学校、孤儿院、敬老院的走访,还是对奥运会、“爱护动物、保护环境”、预防艾滋病“心系红丝带”活动的参与,以及对全国各地受灾地区的捐赠等,都使学生们真切地体会到“生命的另一种形式的存在,体会到那种坚强与永不放弃。真诚地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大家暂缓匆匆的脚步,留意那些同在一片蓝天下,却需要和等待关怀的人,为他们献一份爱心”。
此外,刘彭芝校长还把德育和研究性学习整合起来,让学生们带着积极参与的态度去了解社会。在这样的学习之后,学生们取得了“如何提升北京市民‘利他’意识”“对民工生活情况和民工子女教育情况的调查报告”“北京博物馆现状的调查研究与服务社会”等研究成果。毋庸置疑,让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用自已的眼睛去发现世界,用自已的头脑思索世界,用自已的心体会世界,对于帮助、引领他们发现自已的人生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二、放飞理想,给学生们一片自由的天空
刘彭芝校长从数十年的教学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中学阶段是人生最美好的阶段,是人生的花季,教育者们不可对这些花季少年施行愚弄式“教育”,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沉重的负担,使他们成为可悲的学习机器,残酷地剥夺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教育成为一种奴役。她清醒地认识到:如果学校能为人的个性和潜能的发展创造条件,将对人一生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因为青少年时期的发展状况将会影响人的一生。
用刘彭芝校长的话说:“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而丰富的生命,自由幸福地发展是他们的需要,教育应该是尊重与宽容,是欣赏与关爱,是引导与激励,是平等与合作。”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是无限的,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注入资本,是人大附中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善于发现和保护不同学生的特长和潜能,致力于为具有不同禀赋和潜能的学生创设充分展示才能和发展潜能的机会,已成为人大附中教师自觉的教育责任。为此教师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成为教育发展的主体,改变了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教师不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应当是什么”“不应当是什么”,而是让学生先进行研究与思考,然后让学生来讲“应当是什么”“不应当是什么”。如此拓展思维的教学方法,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学习深度,又能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达到一种综合素质的提高。
刘彭芝校长在教育实践中还不拘一格地采取了各种措施,使学生在校期间能获得全面、充分、自由的发展。比如人大附中在主课之外,开设了120多种选修课,包括数学、足球、篮球、天文、陶艺、象棋、烹饪、西方经济、动漫、电影欣赏等,涉及领域十分广泛,可以让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得到满足;在加强了知识的广度之外,还注意了知识的深度。就拿英语类的选修课来说,就有英语数学、英语物理、英语化学、英语戏剧、英语演讲、英语影视鉴赏、英语诗歌等课程,在向学生们提供多种学习英语的途径之外,也加强了语言学习的深度。
另外,刘彭芝校长十分鼓励学生们参加丰富的课外活动。人大附中的社团竟多达二十多个,这些社团都是让学生唱主角,在其中自主地策划、设计、组织有关活动,充分地表达他们的意愿,教师只是在幕后给予必要的支持与鼓励。这些活动不但培养了学生们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思考能力,还使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以充分的释放和提升。
刘彭芝校长曾这样说过:“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表现自已的舞台,每个人都希望能表现自已的精彩,而学校就应该是那个搭建舞台、为学生拉开大幕的人。”为此,人大附中为一个酷爱舞蹈的15岁女孩举行舞蹈专场晚会;使一个酷爱赛车的男孩成为世界上最年青的F1方程式赛车手;将对科学研究感兴趣的孩子送到国家尖端的人类基因研究所实习,使他们从小就体会科研工作的严谨和崇高;重用几个破坏校园网的“电脑黑客”学生,使他们不仅成为IT高手,还如愿考上了清华、北大;举办敢与“奥斯卡”媲美的电影节,唤醒并激发了诸多孩子的艺术梦想……在刘校长的亲自带领下,人大附中的教师们不知为多少学生拉开了他们人生的“大幕”!
人大附中十年的发展成果,突破了传统的划一性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多种多样的途径释放了学生的创造潜能,给学生们提供了一片广袤、自由、尽情飞翔的天空,使他们能展开自已独特的羽翼,飞翔于蓝天,画出自已绚丽的曲线。“让人的潜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让生命的能力得到释放,获得一种愉悦身心的成就感。”而这样的成就感,对每一学生的成长又是何等的宝贵和重要,这将是他们末来生命之花绽放的源泉!
三、搭建平台,给教师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
作为一名优秀的校长,在追求学生的发展、学校的发展的同时,尤其要注重教师的成长、员工的进步,否则学校的发展就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刘彭芝校长曾这样说过:“我要让工作、学习在校园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快乐的、充实的、幸福的。”
教师的幸福感和事业成就感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一环,因为一个教师的思想情感、精神状态、生活习惯,会直接影响到他的学生。人大附中的教师个个都有干劲、有责任感,个个都是拼命三郎,个个都有自信,个个都有非我莫属的气概,个个都有精益求精、不断追求的精神。刘彭芝校长努力使每一位教师在学校当中都有自已的位置和发展前景。刘校长除了用“无欲则刚”“有容乃大”、充满爱心、激情工作等个人品质为教职员工们树立榜样外,还把对人的尊重放在了首位。在人大附中工作的人都会感到“特别累”,然而,在这种“累”的同时,大家却保持了充足的干劲和昂扬的精神。这与刘校长善于采用激励的管理制度是分不开的。学校不拘一格地给员工创造各种学习进修的机会;“激活每一个细胞”,给员工舞台让他去表现自已、尽情施展,让他闪光的一面真正亮起来。
“一个学校绝不能藏龙卧虎,是龙就得让他腾,是虎就得让他跃。龙藏着,虎卧着,就是对人才的最大浪费。”刘彭芝校长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如一个实验室的实验员,经过进修,当起了西方经济史的教师,自编教材开设了选修课;一名来自黄土高坡的清洁工,因为平时喜欢电器,又踏实肯干,领导就为他创造进修学习的机会,现在他已是学校电教的负责人;而一名食堂的临时工,因为喜欢雕刻,刘校长就送他去专门的学校学习,最后成为食品雕刻能手,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在附中开设了烹饪选修课;一名能力突出、工作出色的年轻教师,被破格提升为校长助理;多名博士毕业生,心甘情愿地留在附中任教,成为学校教科研的骨干。人大附中的激励突出地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现在尊重每个人的人格上。在这所学校里,没有身份的差异,也无论职位的高低,每一个人、每一份工作都会受到校长及校领导发自内心的尊重与肯定。在这样一个工作环境中,每个员工的心情是愉悦的,态度是积极的,从而产生的工作热情使全校各个部门的工作无形中就形成了一种合力和凝聚力。二是体现在教师的自觉学习与提升上。与人大附中的教师接触,会发现他们的课余时间都在各种学习机构学习进修,只要有学习和进步的愿望,就会得到刘校长不遗余力的支持。为此教师注重自身知识的重新构建已在校园内蔚然成风,为教师乃致学校与时俱进的发展提供了无尽的源泉。
“你能翻多大的跟头,学校就给你铺多大的垫子。”这充分体现了刘校长的管理理念,即管理的本质应该是人文的、人性的,管理应该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应该使人的潜能、人的天性、人的尊严得到最大的实现和发展。人大附中是一个使人可以全面、充分、自由发展的天地。人大附中的教师由衷地感到自已是幸运的,因为这所学校的管理目标,是使每一个人都有成为“主人翁”的动力和条件。
四、创新进取,追求永无止境
曾有业内人士总结,人大附中的特色就是创新,表现为创新的意识浓厚、创新的领域广、创新的成果多。人大附中的创新活动可追溯到十年以前。那时各学校都有的劳动技术课,在很多学校成了一种义务劳动的代名词。当时刘校长却敏锐地认识到,劳动技术教育不仅是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而且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为此,她组织相关力量,加大力度改革了传统的劳动技术教育,加大劳动技术教育的科技含金量,提高有关创造发明等新的学习项目,从编写教材到添置新设备,直至使该校的劳技课成为以发明创造为龙头,以金工、木工、电子为基础,以21世纪人必备的技能如计算机的使用等为必学项目的劳动技术教育新体系,探索出了一条通过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路子。人大附中从中引申出来的“发明创造课”,不仅成为日后学生们在国内外创新大赛上摘金夺银的摇篮,也成为每一个学生创新思维、素质教育的新领地。
除此之外,人大附中还在课程改革上有许多创新。刘彭芝校长提倡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强调学生的发展是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现代少年”课的创立就是对当时政治课的改革,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刘校长还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破除了对学生同一模式的教学,创立了分层教学的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无论是在科学领域,还是在人文领导域,注重实行“研究性学习”,不仅增添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大大地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使学生们的知识、能力、态度、情感协调发展。
十多年来,在刘彭芝校长的带领下,人大附中创造了中国基础教育领域的多项“第一”:第一个与美国、日本等学校开通远程教学,率先建成中学校园网、虚拟科学实验室,创建了第一个中学生足球俱乐部……特别是创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多元开放的课程体系,建立了以“创造发明”课、“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和“少年科学院”为载体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搭建起以“三高”足球俱乐部、艺术团、围棋队、国际象棋队、健美操队等旨在发展学生潜能的多元的素质教育大舞台。人大附中的育人目标,已远远不是在于对“升学率”追求的层面上,而是对“教育”、对“人的发展”、对“如何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人”等方面进行深刻的领悟和探索上。
总结刘彭芝校长的创新之举,是她以对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前瞻性思考和把握,熔铸中外精华,在继承的基础上坚持的综合创新。她坚持观念创新,努力在校园营造实施素质教育的环境氛围;坚持思路创新,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为主,盘活各种社会教育资源,多、快、好、省地促进教育发展;坚持机制创新,让政府办学与吸引社会办学相结合,体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坚持体制创新,把扩建改造校园同深化基础教育改革、调整学校布局相结合,做到资源整合;坚持教学创新,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正是这些“敢为人先”的创新之举,使人大附中的教育和发展形成了新的活力和可持续性。“创新”已成为一种文化,一种时尚,一种特色,在人大附中生根发芽,因为人大附中的师生们懂得,“领先只是暂时的,创新才是永恒的”。
学生家长们深有感触地评价:人大附中是个既要学生分数、更要学生能力的学校。一位获得国际奥赛金牌的学生激动地说:“我能以满分的成绩夺得金牌,不仅在于有坚实的知识基础,而且在于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为国争光的志气。”一位现在美国继续深造的人大附中优秀毕业生充满感激的说:“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而人大附中正是培养这灵魂的地方。在人大附中,你得到的是知识,是自由,是机遇,是未来。”
五、牢记责任,积极履行教育家的事业使命
“一花独放不是春,满园花开才是春。”刘彭芝校长时刻牢记中国人民大学附中的“人民”二字,不忘人民的希望和嘱托,在谋求自身的创新发展的同时,不忘自己身为教育家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坚持探索如何实现人大附中优质教育资源的最大化。
为了探寻刘彭芝校长在人大附中创立的教育奇迹,前不久,笔者走进了美丽的人大附中校园。一踏进校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刘彭芝校长倡导的“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一切为了人类的进步”的校训。为了实现这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刘彭芝校长十年磨一剑,呕心沥血,把人大附中从一所普通中学发展建设成为一所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中学。十年风霜雨雪,其间付出的汗水与智慧也许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走进人大附中的荣誉室,扑面而来的是数以千计的奖杯和证书。而实际上,人大附中的办学成果不仅得到了社会各界高度评价,也让一些名闻遐迩的世界名校更加关注中国的中学教育。盘点人大附中最近十年间所取得的成绩,简直让人难以置信。而在奇迹的背后,我们不由得去细细品味刘彭芝校长的办学理念。
一、创新基础教育,育人德育为先
众所周知,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传统教育的冲击是超乎人们想象的。在改革开放中,基础教育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情况。但刘彭芝校长认为:“基础教育的特点,就是强调人文社会科学的内核,对成长中的学生,不仅是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传道’,即奠定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对真善美的追求,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也是教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如何推进素质教育,说到底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那就是有伟大的理想、高尚的人格、健全的心理,能将自已的本事用来服务于祖国、造福人类的人。”
像人大附中这样的重点中学,集中了全市许多学习成绩出众的学生,他们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为此造就了这批学生的如下优点:思想活跃、聪明伶俐、知识面宽、求知欲望强、情感丰富。但独生子女的生长环境又使他们在生活上养成了放纵、任性的毛病,由此在他们身上也存在一些特有的缺点,如缺乏毅力、狭隘自私、追求享受、责任心不强等。面对这群先天智力素质优秀的学生,怎样提高他们的非智力素质,使之成为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成了刘校长带领人大附中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
爱,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而社会主义的和谐“大爱”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刘彭芝校长首先从“爱”的教育入手,使其成为学校常抓不懈的工作。学校利用各种方式来引导学生体会接受他人帮助之后的感恩,尝试给予他人帮助,自已从中获得的快乐与幸福,使之成为他们学会做人的第一课。如“爱的传递”活动,以及以“爱父母”“爱同学”“爱老师”“爱祖国”“爱民族”“爱人类”等为中心的主题班会。通过接受“爱”的教育,学生们在心灵深处种下了“真、善、美”的种子。
当代基础教育的重要特征是让学生参与和体验。刘校长在教育指导思想上反复强调这个理念,工作中特别重视拓展学生自我成长的空间。为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兴趣爱好,学校安排他们参加丰富多彩的、新颖而具有挑战性的课内外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拓展训练,让学生向自已的体能、毅力发出挑战,从活动中锻炼吃苦精神,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人大附中注重创设友谊情境,引导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学会宽容,提高学生抗挫折心理承受能力,锻炼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就这样,通过点滴渗透,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刘彭芝校长还支持学生走向社会,在繁杂的社会环境中锻炼自己。自2003年接受刘校长的亲自授旗以来,人大附中校学生志愿团这面鲜艳的旗帜就一届一届地传递至今,很多地方留下了它的光和热。不论是到弱智学校、孤儿院、敬老院的走访,还是对奥运会、“爱护动物、保护环境”、预防艾滋病“心系红丝带”活动的参与,以及对全国各地受灾地区的捐赠等,都使学生们真切地体会到“生命的另一种形式的存在,体会到那种坚强与永不放弃。真诚地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大家暂缓匆匆的脚步,留意那些同在一片蓝天下,却需要和等待关怀的人,为他们献一份爱心”。
此外,刘彭芝校长还把德育和研究性学习整合起来,让学生们带着积极参与的态度去了解社会。在这样的学习之后,学生们取得了“如何提升北京市民‘利他’意识”“对民工生活情况和民工子女教育情况的调查报告”“北京博物馆现状的调查研究与服务社会”等研究成果。毋庸置疑,让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用自已的眼睛去发现世界,用自已的头脑思索世界,用自已的心体会世界,对于帮助、引领他们发现自已的人生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二、放飞理想,给学生们一片自由的天空
刘彭芝校长从数十年的教学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中学阶段是人生最美好的阶段,是人生的花季,教育者们不可对这些花季少年施行愚弄式“教育”,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沉重的负担,使他们成为可悲的学习机器,残酷地剥夺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教育成为一种奴役。她清醒地认识到:如果学校能为人的个性和潜能的发展创造条件,将对人一生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因为青少年时期的发展状况将会影响人的一生。
用刘彭芝校长的话说:“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而丰富的生命,自由幸福地发展是他们的需要,教育应该是尊重与宽容,是欣赏与关爱,是引导与激励,是平等与合作。”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是无限的,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注入资本,是人大附中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善于发现和保护不同学生的特长和潜能,致力于为具有不同禀赋和潜能的学生创设充分展示才能和发展潜能的机会,已成为人大附中教师自觉的教育责任。为此教师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成为教育发展的主体,改变了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教师不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应当是什么”“不应当是什么”,而是让学生先进行研究与思考,然后让学生来讲“应当是什么”“不应当是什么”。如此拓展思维的教学方法,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学习深度,又能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达到一种综合素质的提高。
刘彭芝校长在教育实践中还不拘一格地采取了各种措施,使学生在校期间能获得全面、充分、自由的发展。比如人大附中在主课之外,开设了120多种选修课,包括数学、足球、篮球、天文、陶艺、象棋、烹饪、西方经济、动漫、电影欣赏等,涉及领域十分广泛,可以让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得到满足;在加强了知识的广度之外,还注意了知识的深度。就拿英语类的选修课来说,就有英语数学、英语物理、英语化学、英语戏剧、英语演讲、英语影视鉴赏、英语诗歌等课程,在向学生们提供多种学习英语的途径之外,也加强了语言学习的深度。
另外,刘彭芝校长十分鼓励学生们参加丰富的课外活动。人大附中的社团竟多达二十多个,这些社团都是让学生唱主角,在其中自主地策划、设计、组织有关活动,充分地表达他们的意愿,教师只是在幕后给予必要的支持与鼓励。这些活动不但培养了学生们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思考能力,还使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以充分的释放和提升。
刘彭芝校长曾这样说过:“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表现自已的舞台,每个人都希望能表现自已的精彩,而学校就应该是那个搭建舞台、为学生拉开大幕的人。”为此,人大附中为一个酷爱舞蹈的15岁女孩举行舞蹈专场晚会;使一个酷爱赛车的男孩成为世界上最年青的F1方程式赛车手;将对科学研究感兴趣的孩子送到国家尖端的人类基因研究所实习,使他们从小就体会科研工作的严谨和崇高;重用几个破坏校园网的“电脑黑客”学生,使他们不仅成为IT高手,还如愿考上了清华、北大;举办敢与“奥斯卡”媲美的电影节,唤醒并激发了诸多孩子的艺术梦想……在刘校长的亲自带领下,人大附中的教师们不知为多少学生拉开了他们人生的“大幕”!
人大附中十年的发展成果,突破了传统的划一性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多种多样的途径释放了学生的创造潜能,给学生们提供了一片广袤、自由、尽情飞翔的天空,使他们能展开自已独特的羽翼,飞翔于蓝天,画出自已绚丽的曲线。“让人的潜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让生命的能力得到释放,获得一种愉悦身心的成就感。”而这样的成就感,对每一学生的成长又是何等的宝贵和重要,这将是他们末来生命之花绽放的源泉!
三、搭建平台,给教师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
作为一名优秀的校长,在追求学生的发展、学校的发展的同时,尤其要注重教师的成长、员工的进步,否则学校的发展就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刘彭芝校长曾这样说过:“我要让工作、学习在校园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快乐的、充实的、幸福的。”
教师的幸福感和事业成就感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一环,因为一个教师的思想情感、精神状态、生活习惯,会直接影响到他的学生。人大附中的教师个个都有干劲、有责任感,个个都是拼命三郎,个个都有自信,个个都有非我莫属的气概,个个都有精益求精、不断追求的精神。刘彭芝校长努力使每一位教师在学校当中都有自已的位置和发展前景。刘校长除了用“无欲则刚”“有容乃大”、充满爱心、激情工作等个人品质为教职员工们树立榜样外,还把对人的尊重放在了首位。在人大附中工作的人都会感到“特别累”,然而,在这种“累”的同时,大家却保持了充足的干劲和昂扬的精神。这与刘校长善于采用激励的管理制度是分不开的。学校不拘一格地给员工创造各种学习进修的机会;“激活每一个细胞”,给员工舞台让他去表现自已、尽情施展,让他闪光的一面真正亮起来。
“一个学校绝不能藏龙卧虎,是龙就得让他腾,是虎就得让他跃。龙藏着,虎卧着,就是对人才的最大浪费。”刘彭芝校长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如一个实验室的实验员,经过进修,当起了西方经济史的教师,自编教材开设了选修课;一名来自黄土高坡的清洁工,因为平时喜欢电器,又踏实肯干,领导就为他创造进修学习的机会,现在他已是学校电教的负责人;而一名食堂的临时工,因为喜欢雕刻,刘校长就送他去专门的学校学习,最后成为食品雕刻能手,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在附中开设了烹饪选修课;一名能力突出、工作出色的年轻教师,被破格提升为校长助理;多名博士毕业生,心甘情愿地留在附中任教,成为学校教科研的骨干。人大附中的激励突出地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现在尊重每个人的人格上。在这所学校里,没有身份的差异,也无论职位的高低,每一个人、每一份工作都会受到校长及校领导发自内心的尊重与肯定。在这样一个工作环境中,每个员工的心情是愉悦的,态度是积极的,从而产生的工作热情使全校各个部门的工作无形中就形成了一种合力和凝聚力。二是体现在教师的自觉学习与提升上。与人大附中的教师接触,会发现他们的课余时间都在各种学习机构学习进修,只要有学习和进步的愿望,就会得到刘校长不遗余力的支持。为此教师注重自身知识的重新构建已在校园内蔚然成风,为教师乃致学校与时俱进的发展提供了无尽的源泉。
“你能翻多大的跟头,学校就给你铺多大的垫子。”这充分体现了刘校长的管理理念,即管理的本质应该是人文的、人性的,管理应该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应该使人的潜能、人的天性、人的尊严得到最大的实现和发展。人大附中是一个使人可以全面、充分、自由发展的天地。人大附中的教师由衷地感到自已是幸运的,因为这所学校的管理目标,是使每一个人都有成为“主人翁”的动力和条件。
四、创新进取,追求永无止境
曾有业内人士总结,人大附中的特色就是创新,表现为创新的意识浓厚、创新的领域广、创新的成果多。人大附中的创新活动可追溯到十年以前。那时各学校都有的劳动技术课,在很多学校成了一种义务劳动的代名词。当时刘校长却敏锐地认识到,劳动技术教育不仅是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而且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为此,她组织相关力量,加大力度改革了传统的劳动技术教育,加大劳动技术教育的科技含金量,提高有关创造发明等新的学习项目,从编写教材到添置新设备,直至使该校的劳技课成为以发明创造为龙头,以金工、木工、电子为基础,以21世纪人必备的技能如计算机的使用等为必学项目的劳动技术教育新体系,探索出了一条通过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路子。人大附中从中引申出来的“发明创造课”,不仅成为日后学生们在国内外创新大赛上摘金夺银的摇篮,也成为每一个学生创新思维、素质教育的新领地。
除此之外,人大附中还在课程改革上有许多创新。刘彭芝校长提倡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强调学生的发展是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现代少年”课的创立就是对当时政治课的改革,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刘校长还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破除了对学生同一模式的教学,创立了分层教学的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无论是在科学领域,还是在人文领导域,注重实行“研究性学习”,不仅增添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大大地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使学生们的知识、能力、态度、情感协调发展。
十多年来,在刘彭芝校长的带领下,人大附中创造了中国基础教育领域的多项“第一”:第一个与美国、日本等学校开通远程教学,率先建成中学校园网、虚拟科学实验室,创建了第一个中学生足球俱乐部……特别是创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多元开放的课程体系,建立了以“创造发明”课、“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和“少年科学院”为载体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搭建起以“三高”足球俱乐部、艺术团、围棋队、国际象棋队、健美操队等旨在发展学生潜能的多元的素质教育大舞台。人大附中的育人目标,已远远不是在于对“升学率”追求的层面上,而是对“教育”、对“人的发展”、对“如何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人”等方面进行深刻的领悟和探索上。
总结刘彭芝校长的创新之举,是她以对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前瞻性思考和把握,熔铸中外精华,在继承的基础上坚持的综合创新。她坚持观念创新,努力在校园营造实施素质教育的环境氛围;坚持思路创新,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为主,盘活各种社会教育资源,多、快、好、省地促进教育发展;坚持机制创新,让政府办学与吸引社会办学相结合,体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坚持体制创新,把扩建改造校园同深化基础教育改革、调整学校布局相结合,做到资源整合;坚持教学创新,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正是这些“敢为人先”的创新之举,使人大附中的教育和发展形成了新的活力和可持续性。“创新”已成为一种文化,一种时尚,一种特色,在人大附中生根发芽,因为人大附中的师生们懂得,“领先只是暂时的,创新才是永恒的”。
学生家长们深有感触地评价:人大附中是个既要学生分数、更要学生能力的学校。一位获得国际奥赛金牌的学生激动地说:“我能以满分的成绩夺得金牌,不仅在于有坚实的知识基础,而且在于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为国争光的志气。”一位现在美国继续深造的人大附中优秀毕业生充满感激的说:“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而人大附中正是培养这灵魂的地方。在人大附中,你得到的是知识,是自由,是机遇,是未来。”
五、牢记责任,积极履行教育家的事业使命
“一花独放不是春,满园花开才是春。”刘彭芝校长时刻牢记中国人民大学附中的“人民”二字,不忘人民的希望和嘱托,在谋求自身的创新发展的同时,不忘自己身为教育家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坚持探索如何实现人大附中优质教育资源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