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52617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文化与校本课程集中反映了学校的特色与个性,所以学校文化建设和校本课程开发应该成为学校的自觉行动。学校文化的形成是历史积淀的结果,校本课程的开发有赖于师生对学校文化的认同和接受程度。
  高品位的学校文化建设和高质量的校本课程开发,需要一支奉献精神强、专业水平高的教师队伍。教师是学校文化建设和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教育观、人才观、教学观、教育价值观如何,直接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行为乃至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校本课程开发本身就是学校文化提炼和加工的过程。虽然校本课程开发只是学校课程开发和建设其中的一个方面,但通过考察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案例可以看出,他们都充分挖掘了自己学校所有的资源,从中或提炼或强化或升华了学校自身的特色,形成了浓郁的具有本校个性的文化氛围,这种氛围即学校文化的一种重要体现。如为了更好地推动学校的文化品牌建设,鉴于我校为深圳大学师范学院的附属中学,确立了深圳市“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校本课程建设个案研究》,聘请大学教授为课程建设顾问和指导教师,利用得天独厚的大学教育资源,归纳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感发意志、开拓智慧、厚积薄发、各成乃器”的课程理念,并提炼出新的“少年心事当拿云”的校训,以此作为学校文化的精髓来培养人和塑造人。
  校本课程建设的过程,就是传承学校文化的过程。校本课程建设不仅局限于课程文本的传递,更是整个学校文化空间(既包括非成文的体现学校传统、舆论、风气、习惯等的观念形态,又包括成文的规范教育教学工作的规章制度和学校的物理环境因素等隐性文化)的传递。这些文化因子的传递,可以使校本课程所要表达的内容建构起一种稳定的氛围,使得学校文化得以不断传承。
  校本课程不仅传递着文化,校本课程本身也是一种文化。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校本课程开发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新亮点,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新机遇。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是学校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课程管理和课程计划,以满足学生需要和体现学校办学理念为目的,按一定程序开发的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学校文化即学校积累和建构起来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是包含精神、物质在内的学校意识和经验体系。校本课程强调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和多样化需求,继承学校传统并参照学校的发展走向,是学校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组成部分。
  校本课程与学校文化是一种“共生”关系。学校文化是课程发展的土壤,任何课程的实施都会打上学校文化的烙印。校本课程实施的真正实现,依赖于学校文化的支撑。校本课程的实施与学校文化的创造有着共同的目标,即实现“人的发展”,因此,二者的“共生”既具有深厚基础,又具有现实可能。校本课程只有扎根于学校文化,才能体现学校特色,才能生存和发展;学校文化也只有与校本课程携手共进,才能塑造有特色的学校文化,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发展”。我们应努力实现校本课程与学校文化的“共生”,在学校文化重建过程中,深化校本课程建设,以校本课程开发为突破口,突出校本课程在学校文化中的地位,提升校本课程理念为校园精神文化。
  基于校本课程与学校文化的这种“共生”关系,我们既要从学校文化构建的高度来开发校本课程,又要以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契机,从课程与教学的层面全面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应考虑学生的需求及学生对学校文化的认可。校本课程虽然可以由众多内容构成,但必须以一个“核心”为纲,将众多的校本课程组成有机的整体,构成课程系统,才能产生应有的教育功效。学校文化就是校本课程系统的“内核”,我们必须从学校文化建构的高度去全面规划校本课程的开发,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将学校文化视为一种固化的、可组合的东西,而且还要关注其超越性、动态性、时代性及整体性的特点,这样才能避免造成校本课程对学校文化的误读。
  从学校文化建构的角度开发校本课程,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提升学校文化,对于学校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是一条内涵式和谐发展之路。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责任编辑:朱蒙)
其他文献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改革决定着素质教育实践的成效。打破传统班级授课模式,实施“分组学习”,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使他们拥有更广阔的学习和发展空间,让课堂充溢着人文关怀,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    一、“分组学习”教学模式的内涵    “分组学习”教学模式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模式。它把一个班
第一讲    刘院长,各位先生,各位同学:  今天我到这里来讲杜威先生的哲学,我感到有点班门弄斧。在师范学院里当然有许多研究教育学说和教育哲学的专家,也有这些必修和选修的课程,想来诸位对于杜威先生的哲学一定研究过。  我在国外收到钱校长和刘院长的电报,他们邀请我到台大和师院来作一种学术性的演讲,我以为他们还会写信来,给我一点详细的指示。后来一直没有信来;我看时候到了,就打了一个电报,提出两个题目;
周日几个同学吃了个饭,“酒神”大李很反常,酒不喝,肉少吃。用他的话说,这是他的新常态。有同学不服,起劲地劝。但不管别人怎么说,大李就是不端酒杯。听到有人说他 ,他哈哈大笑,爽快承认:“说得太对了,我现在就是人一个。”  大李以前可是有名的李大胆,不说别的,喝酒,他怕过谁?从来都是手里端杯酒,谁喝和谁斗。你喝八两我就喝一斤,在喝酒这件事上,大李从不占别人的便宜。那些年,有他在,酒局不愁不熱闹,再冷的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语文教师不仅要“授业”,传授给学生基本的语言文字知识,还要“传道”,传授做人之道。  在一堂作文讲评课上,我发现平时写作较好的一位同学又写出一篇佳作,也没细究,便把它当作范文拿来宣读。  “这文章是抄来的!”我刚读完这篇作文,一个学生就举起手大声地说。他的话音刚落,全班哗然。大家议论纷纷,目光齐刷刷地扫向那个抄袭的同学,她羞
与新课改同行,蒿泊小学—— 一所普通袖珍小学并非一路高歌前进,而是不断成长、发展、蜕变。回味着个中的艰辛,盘点着收获的果实,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新课程改革,我们的优势来自内涵与特色。    一、艰难求索:背上智慧的行囊     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全面铺开了,我校的课程改革却举步维艰:校舍硬件设施简单得令人不能恭维,“花园式校园”之于我们只能望尘莫及;全校教师平均年龄不到30岁,“名师”之于我
2009年3月15日,我和檀传宝教授利用在台北参加会议的间隙,来到了美丽的台湾大学。  三月的台北,和北京的春寒料峭相比,已是一派亚热带风光。明媚的天气,洁净的校园,一种空灵之感悄然沁入心底。大学真是一个神奇的所在。  我们一边在校园里游走,一边熟悉着台湾大学的历史。  台湾大学始建于1928年,原名日本台北帝国大学。这所日本占领台湾时期为了对台湾人民推行殖民教育而建立的大学,随着1945年日本的
大会,小会,整整近两周时间,我们学校关于绩效工资的讨论暂时落下帷幕。然而,这并不是一个完美的结局,因为方案并没有被教代会通过。  为了开好这次教代会,学校事先做了大量准备工作。按校长的意思,要广泛听取教师职工的意见,用最大化的民主来确定绩效工资实施方案。从筹备会议开始,到教研组长会议,接着是教师代表会议,然后学校领导层会议,最后再次听取教师代表意见。在此基础上,学校修正了之前已经三易其稿的实施方案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全方位地学习苏联办学经验,实行封闭的教师教育培养体系,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几十年。从20世纪90年代初,在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国际潮流下,这一封闭的教师教育体系才逐步被打破,综合大学开始整合校内资源,成立教育学院,积极参与教师培养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教师短缺问题,极大地满足了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对教师数量的需求。然而,时至今日,在教师数量基本得到满足、开始从数量满足走
“母亲邮包”发放现场  “这是我在母亲节第一次收到礼物,我感到温暖又快乐。我一定会把这份爱和温情传递给周围的姐妹,鼓起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勇敢和病魔斗争,创造美好生活。”一位刚领到的“母亲邮包”的母亲激动地说。她患有乳腺癌,但脸上显露着朴实的笑容,她就像千千万万的陇原女性一样开朗、坚毅而自信。  “母亲邮包”项目是由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发起、以中国邮政开启的邮政绿色通道为服务支撑、以关爱贫困母亲为主
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这一切都使教师充满着激情,学生充满期待,化学课堂教学也因此变得丰富多彩。然而,经过了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仍然听到不少化学教师这样或那样地抱怨:教学内容太多,课时太紧;教材知识系统性不强,难把握教学的深浅度;经常给学生加菜加料,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笔者不禁想起了一则寓言。说的是驴子背盐渡河,在河边滑了一跤,跌在水里,那盐溶化了。驴子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