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高考,作文都是大家普遍关注的焦点。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占分多,150分它占60分,举足轻重。作文题很难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又不可以不评价,因为作文是在全面考查考生的语文素养、能力上占据重要位置,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在对2010年高考作文评析之前,让我们先来全面了解全国卷及各省市作文题目:
从上表可以看出2010年高考作文的某些特点:
从作文文题材看,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社会,思考现实问题,发表个人见解的题目明显增多
这一类作文有的直接指向现实生活中的新鲜概念和热点话题,如全国卷II作文题“浅阅读”, 江苏的作文题《绿色生活》,北京卷的作文《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还有的是通过暗示、隐喻方式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如全国卷1漫画作文“有鱼吃还捉老鼠?”,广东卷命题作文“与你为邻”, 天津卷话题作文“我生活的世界”,上海卷材料作文“丹麦人钓鱼”,(暗扣“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浙江卷的命题作文 “角色转换之间”,(要求考生谈文化反哺现象)等。
这些高考作文题目都给人一个鲜明的感受:即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社会,思考现实问题,发表个人见解。考生如果在过去的一年中只埋头书海,读死书、死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周围发生的一切不闻不问,既未关注过关于阅读日的广泛讨论,也不知道温家宝总理到几所大学考察所提出的“当代大学生应当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观点以及他发表的诗作《仰望星空》,对“绿色”、“可持续发展” 等理念更闻所未闻,那么在高考作文时就会一片茫然。反之,如果考生经常关注关注现实社会,并不断地进行思考,作文就有话可说。今年高考作文有半数以上涉及社会热点,这说明有意在将学生与社会拉近,也表明了国家选拔人才的一个明显的趋势。让年轻人从学生时代就开始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培养现代公民意识和公共意志,无疑是非常正确的。这就是高考正面的、积极的“指挥棒作用”。这种命题思路是完全正确的。
但令人遗憾的是,还有一些作文题目陈旧俗套,缺乏时代精神。如湖南卷的以“早”为题,辽宁的以“幸福是------”为题,江西卷的以“找回童年”为题,湖北的以“幻想与现实”为话题、安徽的读诗作文…
从作文形式看,命题作文、材料作文二分天下,话题作文日渐式微
近几年,高考作文的类别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话题作文逐年减少,材料作文逐年增加,命题作文近两三年稳中有升。比如,2005年话题作文比例超过了50%, 2008高考18个作文题中,命题作文8个,材料作文8个,话题作文2个; 2009年的18道作文题中,话题作文只剩下了一道。今年,20个作文题中,命题作文8个,(其中辽宁卷为半命题)材料作文10个,话题作文2个,(天津卷和江苏卷),看漫画作文1个(全国卷Ⅰ),高考作文板块“三足鼎立”之势已成历史。
话题作文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主题比较虚,作文要求过于宽泛,太容易套作,难以考查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从题目内涵看,更注重题目的开放性,提供广阔选择空间。
综观全国卷及各省市作文题目均能注重发散思维的考查,即便是命题作文,也都具有开放性,可以从多角度立意,可以选择擅长的文体,给考生留下了广阔的选择空间。
全国卷I这篇漫画作文形式新颖,紧扣现实,令人耳目一新。给出的漫画是餐桌上许多猫在吃鱼,只有一只猫去捉老鼠,别的猫说有鱼还用捉老鼠。类似现象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屡见不鲜,(“啃老族”即是一例)这个题目,能引导青年人思考当今社会的特殊现象,思考和检讨自身的问题。另外,也可从环境变化的角度思考 “猫有了鱼吃,谁去抓老鼠”这个现象产生的原因。现在都市里的猫,大多是作为宠物来养的,捉老鼠已经不是他的职责了,那么猫与时俱进不捉老鼠亦有其合理之处,所以怎么样来看待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些特定现象可以辩证地来看。
全国卷II今年的高考作文话题是“浅阅读”。“阅读”不是一个新话题。2006年的作文材料就是关于国人阅读的一组调查数据。但今年的作文关于“浅阅读”的观点是以平等讨论的形式呈现,指向性较弱,自由发挥的余地更大。命题思路很清晰——拒绝言语霸权,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鼓励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
山东卷作文题选取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一句话“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作为材料,要求考生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作文。由于所选材料内涵较为丰富,考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如人生的复杂多样和丰富多彩,人生的魅力和美来自于生活的复杂和变化,光明和阴影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阴影”对于人生之美的价值和意义,等等。这样有利于更好地区分考生的能力水平,有利于实现分层级考核的目标。从文体选择的角度看,考生可记叙、可议论,或描写、或抒情,也可以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这样,既体现高考的选拔功能,又有利于更充分地展示考生的实际写作水平。
广东卷“与你为邻”这个题目看似较虚,但给考生留下的想象空间很大。题目中的“你”字,既可以是有形的人、物,也可以是无形的思想、精神、名言等等,“邻”除了通常意义上的“邻居”,还可以理解为“接近、靠近”的意思。此题既可叙事写人,亦可说理抒情,回旋余地甚大。且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着笔可大可小(小则邻里,大则邦国),可实可虚,既不难写,亦有区分度,是个非常好的题目。
湖南的高考作文《早》,是一个较难写的作文题,但发议论可从正反两面立论:早,可以是先下手为强,可以是未雨绸缪,可以是“预则立”;一味求“早”也可能违背规律办坏事。这个题目编故事写小说亦未尝不可。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写“时文”;注重发散思维训练,写“新”(立意新)文,应该是高考作文指导的正确方向。
从上表可以看出2010年高考作文的某些特点:
从作文文题材看,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社会,思考现实问题,发表个人见解的题目明显增多
这一类作文有的直接指向现实生活中的新鲜概念和热点话题,如全国卷II作文题“浅阅读”, 江苏的作文题《绿色生活》,北京卷的作文《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还有的是通过暗示、隐喻方式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如全国卷1漫画作文“有鱼吃还捉老鼠?”,广东卷命题作文“与你为邻”, 天津卷话题作文“我生活的世界”,上海卷材料作文“丹麦人钓鱼”,(暗扣“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浙江卷的命题作文 “角色转换之间”,(要求考生谈文化反哺现象)等。
这些高考作文题目都给人一个鲜明的感受:即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社会,思考现实问题,发表个人见解。考生如果在过去的一年中只埋头书海,读死书、死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周围发生的一切不闻不问,既未关注过关于阅读日的广泛讨论,也不知道温家宝总理到几所大学考察所提出的“当代大学生应当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观点以及他发表的诗作《仰望星空》,对“绿色”、“可持续发展” 等理念更闻所未闻,那么在高考作文时就会一片茫然。反之,如果考生经常关注关注现实社会,并不断地进行思考,作文就有话可说。今年高考作文有半数以上涉及社会热点,这说明有意在将学生与社会拉近,也表明了国家选拔人才的一个明显的趋势。让年轻人从学生时代就开始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培养现代公民意识和公共意志,无疑是非常正确的。这就是高考正面的、积极的“指挥棒作用”。这种命题思路是完全正确的。
但令人遗憾的是,还有一些作文题目陈旧俗套,缺乏时代精神。如湖南卷的以“早”为题,辽宁的以“幸福是------”为题,江西卷的以“找回童年”为题,湖北的以“幻想与现实”为话题、安徽的读诗作文…
从作文形式看,命题作文、材料作文二分天下,话题作文日渐式微
近几年,高考作文的类别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话题作文逐年减少,材料作文逐年增加,命题作文近两三年稳中有升。比如,2005年话题作文比例超过了50%, 2008高考18个作文题中,命题作文8个,材料作文8个,话题作文2个; 2009年的18道作文题中,话题作文只剩下了一道。今年,20个作文题中,命题作文8个,(其中辽宁卷为半命题)材料作文10个,话题作文2个,(天津卷和江苏卷),看漫画作文1个(全国卷Ⅰ),高考作文板块“三足鼎立”之势已成历史。
话题作文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主题比较虚,作文要求过于宽泛,太容易套作,难以考查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从题目内涵看,更注重题目的开放性,提供广阔选择空间。
综观全国卷及各省市作文题目均能注重发散思维的考查,即便是命题作文,也都具有开放性,可以从多角度立意,可以选择擅长的文体,给考生留下了广阔的选择空间。
全国卷I这篇漫画作文形式新颖,紧扣现实,令人耳目一新。给出的漫画是餐桌上许多猫在吃鱼,只有一只猫去捉老鼠,别的猫说有鱼还用捉老鼠。类似现象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屡见不鲜,(“啃老族”即是一例)这个题目,能引导青年人思考当今社会的特殊现象,思考和检讨自身的问题。另外,也可从环境变化的角度思考 “猫有了鱼吃,谁去抓老鼠”这个现象产生的原因。现在都市里的猫,大多是作为宠物来养的,捉老鼠已经不是他的职责了,那么猫与时俱进不捉老鼠亦有其合理之处,所以怎么样来看待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些特定现象可以辩证地来看。
全国卷II今年的高考作文话题是“浅阅读”。“阅读”不是一个新话题。2006年的作文材料就是关于国人阅读的一组调查数据。但今年的作文关于“浅阅读”的观点是以平等讨论的形式呈现,指向性较弱,自由发挥的余地更大。命题思路很清晰——拒绝言语霸权,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鼓励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
山东卷作文题选取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一句话“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作为材料,要求考生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作文。由于所选材料内涵较为丰富,考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如人生的复杂多样和丰富多彩,人生的魅力和美来自于生活的复杂和变化,光明和阴影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阴影”对于人生之美的价值和意义,等等。这样有利于更好地区分考生的能力水平,有利于实现分层级考核的目标。从文体选择的角度看,考生可记叙、可议论,或描写、或抒情,也可以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这样,既体现高考的选拔功能,又有利于更充分地展示考生的实际写作水平。
广东卷“与你为邻”这个题目看似较虚,但给考生留下的想象空间很大。题目中的“你”字,既可以是有形的人、物,也可以是无形的思想、精神、名言等等,“邻”除了通常意义上的“邻居”,还可以理解为“接近、靠近”的意思。此题既可叙事写人,亦可说理抒情,回旋余地甚大。且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着笔可大可小(小则邻里,大则邦国),可实可虚,既不难写,亦有区分度,是个非常好的题目。
湖南的高考作文《早》,是一个较难写的作文题,但发议论可从正反两面立论:早,可以是先下手为强,可以是未雨绸缪,可以是“预则立”;一味求“早”也可能违背规律办坏事。这个题目编故事写小说亦未尝不可。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写“时文”;注重发散思维训练,写“新”(立意新)文,应该是高考作文指导的正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