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 R4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0128-02动态脑电图是通过对脑电活动及睡眠周期的动态观察,来评价脑功能的反应状态,是反映全脑功能的一个较好的指标,并且脑电图的变化可以比临床症状出现更早,因此对昏迷患者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我院自2007年1月到2011年6月60例昏迷病人实施动态脑电图监测,旨在探讨昏迷病人的脑电图表现和临床预后的关系,为昏迷患者的预后评估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60例均来自本院重症监护病房及神经外科及神经内科的病人,男40例,女20例,年龄2~85岁,平均43.5岁。昏迷原因:颅脑损伤23例,缺氧性脑病12例,脑血管病8例,有机磷中毒3例,电击伤1例,病毒性脑炎3例,心肺复苏后8例,其他2例。根据MayoClinic学派提出的昏迷临床分类法与分级标准[1]。按临床表现分为深昏迷41例,中昏迷10例,浅昏迷9例。本组收集的病例中不包括嗜睡及昏睡的病人。
1.2 方法 采用上海诺诚电气有限公司生产Nation 8128WH 16导动态脑电图检测系统。电极安置采用国际10~20系统法,采用参考导联记录。盘状电极用日本光电导电膏固定于头皮。监测结束后取回记录盒,回放结果由经验丰富的的医师参照黄氏异常脑电图标准进行阅读判定[2]。所有患者均经我院相关科室系统治疗,以患者好转(临床上不同程度觉醒反应)及死亡为预后评价指标。
2 结 果
2.1 脑电图表现类型
2.1.1 中~高幅慢波型 共计34例(56.7%),①表现为各导持续性慢波24例(70.58%),以4~7Hz/s低~中幅θ活动和1~3Hz/s中~高幅δ活动呈广泛性持续性分布,一侧或局部偏胜者与损伤部位有关。②阵发性慢波8例(23.52%),在θ活动为背景的基础上,各导联以高幅2~3Hz/s复合型慢波呈节律性阵发性或两侧对称同步出现。③爆发-抑制性慢波2例(5.9%),以高幅不规则δ波或θ波与极低幅(小于5微伏)慢波有规律的交替出现。其中颅脑损伤1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脑梗死5例,有机磷中毒1例、肺性脑病1例。
2.1.2 发作性波型 共计10例(16.67%),5例为高位脑干受损,脑电图表现呈两侧性或以病侧为主的发作性2~3Hz/s中~高幅δ活动及4~7Hz/s中幅θ活动;3例为皮层梗塞,脑电图表现以患例为主慢波基础上阵发性出现中~高幅尖波、棘波、尖慢综合波的发放。1例为低位脑干受损,脑电图为阵发性出现低波幅快波;1例肺性脑病,脑电图呈局限性、发作性尖波或棘波发放。
2.1.3平坦波型 共计10例(占16.67%),表现为各导出现极低波幅5uv以下的平坦波或近似直线的脑电图状态,对各种刺激无反应,个别导联可见心电伪差。本组颅脑损伤7例,有机磷中毒1例,肺性脑病2例。
2.1.4 α-昏迷型 3例(占5%),以8~12 Hzα样活动为主,在α波基础了混杂少量θ波,低-高波幅,呈弥散性分布。 本组颅脑损伤(脑干出血)、有机磷中毒、电击伤各1例。
2.1.5 β-昏迷型 3例(5%),以14~25Hz低~中幅β波,两侧基本对称,呈广泛性分布,持续性出现,对各种刺激均无反应。本组颅脑损伤2例,脑梗死1例。
2.2 脑电图表现与预后关系 本研究60例昏迷患者,根据AEEG与临床表现综合分析,以平坦波型波的可逆性差,病死率高。本组10例出现这类波型的患者均死亡,其他脑电图表现类型在临床上均有不同程度的觉醒反应(表1)
表1 脑电图表现类型与临床预后的关系(n;%)
2.3 睡眠周期波及睡眠纺锤波关系 60例中有42例脑电图表现在浅睡期时出现为14Hz/s两侧对称的梭形节律。
3讨 论
昏迷是指病人的意识完全丧失,既不能被唤醒,也不能对外界刺激做出行为反应。急性缺氧、脑血管病、颅脑外伤,脑肿瘤、颅内炎症、中毒及代谢性疾病等多种病因均可引起昏迷。不伦什么病因引起的昏迷,脑电图都有助于判断昏迷的深度和预后。在大多数情况下,脑电图改变与脑功能损伤的程度具有很好的相关性[3]。如出现广泛性中~高幅θδ活动,阵发性θδ活动,实际上是一种觉醒反应;慢波型昏迷时,出现慢波的程度,包括频率、指数和分布的广泛性,与意识障碍的程度有密切关系,频率较快,波幅较高者提示预后良好;频率越慢,波幅越低者提示昏迷的程度越深,而脑波呈平坦波或“爆发-抑制”型的则提示预后不良。慢波型意识障碍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本组占56.7%,主要由于大脑皮质广泛性受损或脑干网状结构受损所致。而睡眠周期及纺锤波的对称出现亦表现脑电觉醒度增加,这一反应的存在提示预后相对较好。另外,意识的维持有赖于大脑皮质、皮质下和脑干网状结构的正常功能[4] 。
急性破坏性脑病(急性脑出血、脑梗死、肿瘤和慢性破坏性脑病伴一些突发诱因如中毒等,脑电图可出现痫样放电,异常放電的部位与受累部位一致。
α昏迷较少见(3例,占5%)),多见急生缺氧性脑病、中毒及代谢性脑病等,本组颅脑损伤(脑干出血)、有机磷中毒、电击伤各1例。而β昏迷(3例,占5%),多系由于颅脑外伤和脑干血液循环障碍所引起的低位脑干损伤,皮层损伤则轻微。本组颅脑损伤2例,脑梗死1例。其中1例病人意识恢复后β昏迷被局限性慢波取代。关于β昏迷及α昏迷病人的预后,各文献报道多不一致,有人认为预后好(例如急性有机磷中毒和药物中毒),有人认为预后不好,本组结果与其一致,1例重型颅脑损伤(脑干出血)、1例脑梗死、1例脑干脑炎均死亡。这也可能与收集到的标本数太少有关。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器官移植的快速发展,脑死亡的早期诊断起来越倍受重视,目前,电静息已被许多国家列为脑死亡诊断的基本条件,脑死亡患者的脑电图必然是脑电静息。但并非所有表现为脑电静息的患者都是脑死亡,在排除药物、低温等因素影响后,若脑电图24小时持续为脑电静息,对刺激无反应,始能诊断为脑死亡,这与张志芳[5]等观点基本一致。本组10例在24小时监测中均为持续性电静息,且电静息脑波对刺激无任何反应,并且在短时间内死亡。结果以平坦波型病死率最高(100%),提示预后不良;而其他波型的好转率大多在60%以上,提示预后较好,与文献资料报道基本一致。因此,AEEG监测为临床提供了较为及时、可信、准确的脑电活动病理生理依据,可提高对昏迷病人的预后和脑死亡的正确判断率,为临床病人的抢救价值提供参考。
参 考 文 献
[1] 张基漠. 昏迷的基础与临床[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22-125.
[2] 黄远桂,吴声伶.临床脑电图学.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261-270.
[3] 刘小燕 临床脑电图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25
[4] 刘卫星.曹怡雯.戴艳萍等.脑血管病的脑电地形图28例观察与分析.武警医学.2001.12(4):219.
[5] 张志芳.俞丽华.贾莉娟.等.37例心肺复苏后昏迷病人的脑电图分析[J].临床脑电学杂志.2000.9(4):216-218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60例均来自本院重症监护病房及神经外科及神经内科的病人,男40例,女20例,年龄2~85岁,平均43.5岁。昏迷原因:颅脑损伤23例,缺氧性脑病12例,脑血管病8例,有机磷中毒3例,电击伤1例,病毒性脑炎3例,心肺复苏后8例,其他2例。根据MayoClinic学派提出的昏迷临床分类法与分级标准[1]。按临床表现分为深昏迷41例,中昏迷10例,浅昏迷9例。本组收集的病例中不包括嗜睡及昏睡的病人。
1.2 方法 采用上海诺诚电气有限公司生产Nation 8128WH 16导动态脑电图检测系统。电极安置采用国际10~20系统法,采用参考导联记录。盘状电极用日本光电导电膏固定于头皮。监测结束后取回记录盒,回放结果由经验丰富的的医师参照黄氏异常脑电图标准进行阅读判定[2]。所有患者均经我院相关科室系统治疗,以患者好转(临床上不同程度觉醒反应)及死亡为预后评价指标。
2 结 果
2.1 脑电图表现类型
2.1.1 中~高幅慢波型 共计34例(56.7%),①表现为各导持续性慢波24例(70.58%),以4~7Hz/s低~中幅θ活动和1~3Hz/s中~高幅δ活动呈广泛性持续性分布,一侧或局部偏胜者与损伤部位有关。②阵发性慢波8例(23.52%),在θ活动为背景的基础上,各导联以高幅2~3Hz/s复合型慢波呈节律性阵发性或两侧对称同步出现。③爆发-抑制性慢波2例(5.9%),以高幅不规则δ波或θ波与极低幅(小于5微伏)慢波有规律的交替出现。其中颅脑损伤1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脑梗死5例,有机磷中毒1例、肺性脑病1例。
2.1.2 发作性波型 共计10例(16.67%),5例为高位脑干受损,脑电图表现呈两侧性或以病侧为主的发作性2~3Hz/s中~高幅δ活动及4~7Hz/s中幅θ活动;3例为皮层梗塞,脑电图表现以患例为主慢波基础上阵发性出现中~高幅尖波、棘波、尖慢综合波的发放。1例为低位脑干受损,脑电图为阵发性出现低波幅快波;1例肺性脑病,脑电图呈局限性、发作性尖波或棘波发放。
2.1.3平坦波型 共计10例(占16.67%),表现为各导出现极低波幅5uv以下的平坦波或近似直线的脑电图状态,对各种刺激无反应,个别导联可见心电伪差。本组颅脑损伤7例,有机磷中毒1例,肺性脑病2例。
2.1.4 α-昏迷型 3例(占5%),以8~12 Hzα样活动为主,在α波基础了混杂少量θ波,低-高波幅,呈弥散性分布。 本组颅脑损伤(脑干出血)、有机磷中毒、电击伤各1例。
2.1.5 β-昏迷型 3例(5%),以14~25Hz低~中幅β波,两侧基本对称,呈广泛性分布,持续性出现,对各种刺激均无反应。本组颅脑损伤2例,脑梗死1例。
2.2 脑电图表现与预后关系 本研究60例昏迷患者,根据AEEG与临床表现综合分析,以平坦波型波的可逆性差,病死率高。本组10例出现这类波型的患者均死亡,其他脑电图表现类型在临床上均有不同程度的觉醒反应(表1)
表1 脑电图表现类型与临床预后的关系(n;%)
2.3 睡眠周期波及睡眠纺锤波关系 60例中有42例脑电图表现在浅睡期时出现为14Hz/s两侧对称的梭形节律。
3讨 论
昏迷是指病人的意识完全丧失,既不能被唤醒,也不能对外界刺激做出行为反应。急性缺氧、脑血管病、颅脑外伤,脑肿瘤、颅内炎症、中毒及代谢性疾病等多种病因均可引起昏迷。不伦什么病因引起的昏迷,脑电图都有助于判断昏迷的深度和预后。在大多数情况下,脑电图改变与脑功能损伤的程度具有很好的相关性[3]。如出现广泛性中~高幅θδ活动,阵发性θδ活动,实际上是一种觉醒反应;慢波型昏迷时,出现慢波的程度,包括频率、指数和分布的广泛性,与意识障碍的程度有密切关系,频率较快,波幅较高者提示预后良好;频率越慢,波幅越低者提示昏迷的程度越深,而脑波呈平坦波或“爆发-抑制”型的则提示预后不良。慢波型意识障碍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本组占56.7%,主要由于大脑皮质广泛性受损或脑干网状结构受损所致。而睡眠周期及纺锤波的对称出现亦表现脑电觉醒度增加,这一反应的存在提示预后相对较好。另外,意识的维持有赖于大脑皮质、皮质下和脑干网状结构的正常功能[4] 。
急性破坏性脑病(急性脑出血、脑梗死、肿瘤和慢性破坏性脑病伴一些突发诱因如中毒等,脑电图可出现痫样放电,异常放電的部位与受累部位一致。
α昏迷较少见(3例,占5%)),多见急生缺氧性脑病、中毒及代谢性脑病等,本组颅脑损伤(脑干出血)、有机磷中毒、电击伤各1例。而β昏迷(3例,占5%),多系由于颅脑外伤和脑干血液循环障碍所引起的低位脑干损伤,皮层损伤则轻微。本组颅脑损伤2例,脑梗死1例。其中1例病人意识恢复后β昏迷被局限性慢波取代。关于β昏迷及α昏迷病人的预后,各文献报道多不一致,有人认为预后好(例如急性有机磷中毒和药物中毒),有人认为预后不好,本组结果与其一致,1例重型颅脑损伤(脑干出血)、1例脑梗死、1例脑干脑炎均死亡。这也可能与收集到的标本数太少有关。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器官移植的快速发展,脑死亡的早期诊断起来越倍受重视,目前,电静息已被许多国家列为脑死亡诊断的基本条件,脑死亡患者的脑电图必然是脑电静息。但并非所有表现为脑电静息的患者都是脑死亡,在排除药物、低温等因素影响后,若脑电图24小时持续为脑电静息,对刺激无反应,始能诊断为脑死亡,这与张志芳[5]等观点基本一致。本组10例在24小时监测中均为持续性电静息,且电静息脑波对刺激无任何反应,并且在短时间内死亡。结果以平坦波型病死率最高(100%),提示预后不良;而其他波型的好转率大多在60%以上,提示预后较好,与文献资料报道基本一致。因此,AEEG监测为临床提供了较为及时、可信、准确的脑电活动病理生理依据,可提高对昏迷病人的预后和脑死亡的正确判断率,为临床病人的抢救价值提供参考。
参 考 文 献
[1] 张基漠. 昏迷的基础与临床[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22-125.
[2] 黄远桂,吴声伶.临床脑电图学.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261-270.
[3] 刘小燕 临床脑电图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25
[4] 刘卫星.曹怡雯.戴艳萍等.脑血管病的脑电地形图28例观察与分析.武警医学.2001.12(4):219.
[5] 张志芳.俞丽华.贾莉娟.等.37例心肺复苏后昏迷病人的脑电图分析[J].临床脑电学杂志.2000.9(4):216-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