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截至2018年1月21日,第十三届创新作文大赛高中组初赛已进行了20余场网上限时竞赛,每场竞赛时间为3个小时,考核内容包含文学素养测试和在线写作两部分,其中文学素养测试题为随机抽取,作文题目每场不一样。相比往届大赛初赛提前公布试题,本届大赛的新赛制让写作难度增加了不少。
为帮助同学们更深入地了解新赛制下创新作文大赛高中组初赛的命题规律,更全面地掌握创新作文的写作方法,在本期杂志中,我们特邀创新作文大赛命题评审专家、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后赵昱老师为大家解读已公布的初赛试题,并进行权威的写作指导。
每次拿到作文题目,“写什么”和“怎么写”或许都是困扰学生的两大难题,而參加创新作文大赛的同学也不例外。下面,笔者就通过分析第十三届创新作文大赛高中组初赛的两道试题,来为同学们解惑。
试题一
请以“新旧之间”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除诗歌外不限,1500字左右。
《中国新歌声》舞台上唱响的一曲《从前慢》,勾起了多少人的昔时回忆:“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从前的日子过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仿佛那些曾经的过往,无论怎样都挥之不去。
2016年,上海交通大学迎来建校120周年。这便是一张将该校老图书馆新旧照片左右拼接的图片。单纯就建筑物的对称构图而言,似乎从左到右,没什么明显的变化。的确,不管是10年、50年、80年前,只要这座图书馆存在,它的外观就一直是那样。不过一旦在图片中辅以从传统到现代的光影变换,它就一下子立体起来了——有了历史的流动,有了生命的承续,从而引起每一位观者的无限遐想。
这就是一幅图片所呈现出的“新旧之间”。
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中,QQ是人们网络交流时最方便也最时尚的聊天软件,那只微胖的企鹅成就了一个永恒的经典。而2010年之后不久,适应了智能手机的微信开始出现,并随着智能手机的使用群体日渐扩大而广泛普及;到了2018年的今天,全中国有了几亿的微信用户,通过打字、发语音、视频等各种形式,人与人之间实现了随时随地的沟通联系。那么这样纵向地比较,QQ旧而微信新,也是一个毫无疑问的事实了。
这是我们日常交流中的“新旧之间”。
由此观之,所谓“新旧之间”,其实在每个人的生活细节中都如影随形地存在着,它绝不是如哲学命题般遥不可及。并且,“新”与“旧”从来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过去以为“新”的东西,现在看来当然是“旧”的;现在风靡一时的“新”,很快也会成为“旧”。所以我们认为,每个参赛选手面对这个题目,可以想到的、能够进入表达的话题应该俯拾即是,关键看大家如何选材立意、想要怎么裁剪组织了。
仍以上面的内容为例,大概没有哪一位读者喜欢看到这样一篇作文——空泛地在谈QQ已经过时、微信方兴未艾。这不是创新作文大赛希望参赛选手呈现的内容,我们也不是在训练产品说明式的写作。那么我们期待看到的是什么?我们期待,从QQ到微信,你有你的故事,你有你的成长,这是就记叙性的文字而言;从打开电脑才能聊天到无处不在的语音或者视频通话,人们的交流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与人的关系是变得亲近了还是疏远了?这是就议论性的内容而言。
当然,选择记叙还是议论,这主要是表达方式上的不同;而将宏观的时代动向和微观的个体生活相结合,由远及近或者以小见大,承“旧”而“新”,才是“新旧之间”的题中之义。作为命题者和评阅者,自然希望看到参赛选手用有趣的文字讲有趣的故事,但反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故作深沉和毫无感情可言的胡编乱造、矫揉造作;同时希望通过关注时代、关注历史、关注宏大叙事、关注哲学思考的笔触发掘到闪耀着光芒的青春思考,但反对空思辨、空说理、言之无物的车轱辘话。因为这些形式,没有生活、没有体验、没有思考,何谈人文的创新?
总而言之,现在的高中生正处在全新的时代,视野开阔,想法也更多,“新旧之间”可以写作的题材内容理应丰富多彩、创意无限。另外,大家对于“新旧之间”的比较,也要注意避免形成绝对化的刻板印象,或认为“新”的一定好而“旧”的一定不好,或认为“旧”的一定好而“新”的一定不好。任何脱离生活、脱离思考的观念先行,都不可能造就一篇真正的好文章。
试题二
闰土是鲁迅笔下的经典人物,请以“闰土进城”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除诗歌外不限,1500字左右。
闰土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经典人物,借由《故乡》这篇作品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而广为人知。在《故乡》中,少年闰土的形象借助作者的回忆浮现出来: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脖子上戴着银项圈、给少年时的迅哥儿绘声绘色地描述捕鸟捉猹的这些经历,少年闰土新鲜而生动的形象,都借着作者的笔端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紧接着,在一个天气很冷的午后,就是作者直面的中年闰土的形象了: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長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这两段内容,是鲁迅所塑造的闰土形象的对比。这里最能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首先是闰土这一人物的肖像变化——他“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红活圆实的手”变得“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站住之后“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这一切细致入微的刻画,让中年闰土的贫苦、卑微跃然纸上,也使每一个读者的心中因怜悯、不忍而隐隐作痛。其次,传统的主题分析,都侧重于强调在封建社会的压制、束缚之下,以闰土为代表的农民阶级的悲苦生活,继而由此抨击封建观念、封建礼教造成的纯真人性的扭曲、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隔阂。这些思想主题的提炼都没有错,鲁迅作品的深刻现实意义也正在于此。
但是,回到“闰土进城”这道题目上来看,它无疑更多地限制了叙述的表达指向。并且,除了需要开动脑筋设计出一个全新的故事场景之外,还在于要求参赛选手在写作时能够做到切换视角——不必以作者(鲁迅)的角度展开闰土进城的叙述,而应以闰土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角度展开进城的叙述。
闰土是谁?他是迅哥儿幼时的一个玩伴,小说《故乡》中的一个农民,更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活人,无论是少年时的活泼、淳朴,还是中年之后的苦闷、木讷,都是他的精神气质所在。因而体现在闰土进城的情境中,少年的姿态与中年的姿态都是可以切入的角度。
闰土是一百年前的中国农民,少年时的他天真、单纯、与自然亲近,中年时的他满脸皱纹、皮肤皴裂,为生活所累。这样的人物形象,虽然时间跨度近乎一个世纪,可是我们在今天的新闻报道中似乎并不觉得过于陌生。那么同样的,这样两种不同形象的人群从农村进入城市,会看到什么样的风景、经历什么样的事情,我们也都可以通过身边的例子捕捉到一些素材。只不过,一百年前的具体城乡情景,对于如今的高中生来说并不好贴切地把握;而将焦点集中在闰土的农民身份,着力展现他进城之后的大开眼界、目不暇接、无所适从、格格不入,或许古今文学作品中的呈现都具有相似性,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样,尴尬得顺理成章。所以,从立意的角度来说,“闰土进城”这道题目,选取了经典作品中的一个知名人物,移置了全新的场景,重在展现城乡二元关系中的小故事、大思考,看似是意想不到的创新,其实背后的思想支点、社会视角,离我们在当代生活中所面对的现实问题并不遥远。
小结
本届创新作文大赛高中组初赛的这两道题目——“新旧之间”和“闰土进城”,类型显然有别:前者从一些抽象的概念化的命题入手,看似玄而又玄;后者移置了经典文本中的人物并重新塑造场景,对象本身限定明确。但是,它们又有着共同的命题指向,即前者要求写作者更好地联系现实生活,后者要求写作者基于对现实的准确理解进行想象创作。生动地描述现实中的人、事、物,锤炼蓬勃活泼的青春文字;积极地关注现实、思考现实,形成个性飞扬的青春解读。这才是创新作文的精神所在。
为帮助同学们更深入地了解新赛制下创新作文大赛高中组初赛的命题规律,更全面地掌握创新作文的写作方法,在本期杂志中,我们特邀创新作文大赛命题评审专家、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后赵昱老师为大家解读已公布的初赛试题,并进行权威的写作指导。
每次拿到作文题目,“写什么”和“怎么写”或许都是困扰学生的两大难题,而參加创新作文大赛的同学也不例外。下面,笔者就通过分析第十三届创新作文大赛高中组初赛的两道试题,来为同学们解惑。
试题一
请以“新旧之间”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除诗歌外不限,1500字左右。
《中国新歌声》舞台上唱响的一曲《从前慢》,勾起了多少人的昔时回忆:“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从前的日子过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仿佛那些曾经的过往,无论怎样都挥之不去。
2016年,上海交通大学迎来建校120周年。这便是一张将该校老图书馆新旧照片左右拼接的图片。单纯就建筑物的对称构图而言,似乎从左到右,没什么明显的变化。的确,不管是10年、50年、80年前,只要这座图书馆存在,它的外观就一直是那样。不过一旦在图片中辅以从传统到现代的光影变换,它就一下子立体起来了——有了历史的流动,有了生命的承续,从而引起每一位观者的无限遐想。
这就是一幅图片所呈现出的“新旧之间”。
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中,QQ是人们网络交流时最方便也最时尚的聊天软件,那只微胖的企鹅成就了一个永恒的经典。而2010年之后不久,适应了智能手机的微信开始出现,并随着智能手机的使用群体日渐扩大而广泛普及;到了2018年的今天,全中国有了几亿的微信用户,通过打字、发语音、视频等各种形式,人与人之间实现了随时随地的沟通联系。那么这样纵向地比较,QQ旧而微信新,也是一个毫无疑问的事实了。
这是我们日常交流中的“新旧之间”。
由此观之,所谓“新旧之间”,其实在每个人的生活细节中都如影随形地存在着,它绝不是如哲学命题般遥不可及。并且,“新”与“旧”从来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过去以为“新”的东西,现在看来当然是“旧”的;现在风靡一时的“新”,很快也会成为“旧”。所以我们认为,每个参赛选手面对这个题目,可以想到的、能够进入表达的话题应该俯拾即是,关键看大家如何选材立意、想要怎么裁剪组织了。
仍以上面的内容为例,大概没有哪一位读者喜欢看到这样一篇作文——空泛地在谈QQ已经过时、微信方兴未艾。这不是创新作文大赛希望参赛选手呈现的内容,我们也不是在训练产品说明式的写作。那么我们期待看到的是什么?我们期待,从QQ到微信,你有你的故事,你有你的成长,这是就记叙性的文字而言;从打开电脑才能聊天到无处不在的语音或者视频通话,人们的交流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与人的关系是变得亲近了还是疏远了?这是就议论性的内容而言。
当然,选择记叙还是议论,这主要是表达方式上的不同;而将宏观的时代动向和微观的个体生活相结合,由远及近或者以小见大,承“旧”而“新”,才是“新旧之间”的题中之义。作为命题者和评阅者,自然希望看到参赛选手用有趣的文字讲有趣的故事,但反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故作深沉和毫无感情可言的胡编乱造、矫揉造作;同时希望通过关注时代、关注历史、关注宏大叙事、关注哲学思考的笔触发掘到闪耀着光芒的青春思考,但反对空思辨、空说理、言之无物的车轱辘话。因为这些形式,没有生活、没有体验、没有思考,何谈人文的创新?
总而言之,现在的高中生正处在全新的时代,视野开阔,想法也更多,“新旧之间”可以写作的题材内容理应丰富多彩、创意无限。另外,大家对于“新旧之间”的比较,也要注意避免形成绝对化的刻板印象,或认为“新”的一定好而“旧”的一定不好,或认为“旧”的一定好而“新”的一定不好。任何脱离生活、脱离思考的观念先行,都不可能造就一篇真正的好文章。
试题二
闰土是鲁迅笔下的经典人物,请以“闰土进城”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除诗歌外不限,1500字左右。
闰土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经典人物,借由《故乡》这篇作品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而广为人知。在《故乡》中,少年闰土的形象借助作者的回忆浮现出来: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脖子上戴着银项圈、给少年时的迅哥儿绘声绘色地描述捕鸟捉猹的这些经历,少年闰土新鲜而生动的形象,都借着作者的笔端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紧接着,在一个天气很冷的午后,就是作者直面的中年闰土的形象了: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長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这两段内容,是鲁迅所塑造的闰土形象的对比。这里最能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首先是闰土这一人物的肖像变化——他“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红活圆实的手”变得“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站住之后“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这一切细致入微的刻画,让中年闰土的贫苦、卑微跃然纸上,也使每一个读者的心中因怜悯、不忍而隐隐作痛。其次,传统的主题分析,都侧重于强调在封建社会的压制、束缚之下,以闰土为代表的农民阶级的悲苦生活,继而由此抨击封建观念、封建礼教造成的纯真人性的扭曲、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隔阂。这些思想主题的提炼都没有错,鲁迅作品的深刻现实意义也正在于此。
但是,回到“闰土进城”这道题目上来看,它无疑更多地限制了叙述的表达指向。并且,除了需要开动脑筋设计出一个全新的故事场景之外,还在于要求参赛选手在写作时能够做到切换视角——不必以作者(鲁迅)的角度展开闰土进城的叙述,而应以闰土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角度展开进城的叙述。
闰土是谁?他是迅哥儿幼时的一个玩伴,小说《故乡》中的一个农民,更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活人,无论是少年时的活泼、淳朴,还是中年之后的苦闷、木讷,都是他的精神气质所在。因而体现在闰土进城的情境中,少年的姿态与中年的姿态都是可以切入的角度。
闰土是一百年前的中国农民,少年时的他天真、单纯、与自然亲近,中年时的他满脸皱纹、皮肤皴裂,为生活所累。这样的人物形象,虽然时间跨度近乎一个世纪,可是我们在今天的新闻报道中似乎并不觉得过于陌生。那么同样的,这样两种不同形象的人群从农村进入城市,会看到什么样的风景、经历什么样的事情,我们也都可以通过身边的例子捕捉到一些素材。只不过,一百年前的具体城乡情景,对于如今的高中生来说并不好贴切地把握;而将焦点集中在闰土的农民身份,着力展现他进城之后的大开眼界、目不暇接、无所适从、格格不入,或许古今文学作品中的呈现都具有相似性,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样,尴尬得顺理成章。所以,从立意的角度来说,“闰土进城”这道题目,选取了经典作品中的一个知名人物,移置了全新的场景,重在展现城乡二元关系中的小故事、大思考,看似是意想不到的创新,其实背后的思想支点、社会视角,离我们在当代生活中所面对的现实问题并不遥远。
小结
本届创新作文大赛高中组初赛的这两道题目——“新旧之间”和“闰土进城”,类型显然有别:前者从一些抽象的概念化的命题入手,看似玄而又玄;后者移置了经典文本中的人物并重新塑造场景,对象本身限定明确。但是,它们又有着共同的命题指向,即前者要求写作者更好地联系现实生活,后者要求写作者基于对现实的准确理解进行想象创作。生动地描述现实中的人、事、物,锤炼蓬勃活泼的青春文字;积极地关注现实、思考现实,形成个性飞扬的青春解读。这才是创新作文的精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