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流行歌曲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它能反映当时的社会心理和思想面貌。本文就是通过分析国内在改革开放以来新时期流行歌曲中对爱情的认知和价值取向,来把握和揭示社会大众的爱情观,樹立正确的爱情观、婚姻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爱情;消融;建构;价值取向
一、流行歌曲与爱情
爱情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流行歌曲从古代的诗词歌赋演变成今天的通俗歌曲,谷建芬指出,流行歌曲是以爱情和生活作为两大主题。[1]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爱情在流行歌曲中所占的比重逐年提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情歌越来越多,并且越来越为人们所知晓和接受。
那么什么是流行歌曲呢?所谓流行歌曲,是指那些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并被广大群众所喜爱,广泛传唱或欣赏,流行一时的甚至流传后世的歌曲。这些歌曲,植根于大众生活的丰厚土壤之中。流行歌曲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传播流通,又具有了商品性,并且它的商品性是主要的,艺术性是次要的。所以现在市场上的歌曲越来越多,艺术成就普遍不高,真正能广为流传的只是一部分。一首歌曲能够流行,不仅是它曲子符合本时代的音乐审美,还有它歌词符合大众化的审美倾向,通俗易懂,能朗朗上口。当流行经典定格无法超越以后,同一首曲子可以通过不同歌手不同唱法以及不同的填词,就又会变成一首新歌。例如香港组合Twins粤语歌曲《下一站天后》,曲子不变,重新填入普通话发音的歌词以后就变成了《莫斯科没有眼泪》,还有张敬轩的粤语歌曲《酷爱》和普通话《吻得太逼真》,周传雄的《春神曲》和《春天的花恁拢无开》,日本Kiroro组合本来是用来描述母亲亲情的歌曲《未来》,拿到台湾被刘若英改成了写分手的歌曲《后来》等等,如同我国古代的词一样,换词不换曲,一个词牌名就是一种曲调,词人填词吟唱就变成另一首词,比如晏殊的《菩萨蛮》和刘禹锡的《菩萨蛮》。由此可见,曲调是当代流行歌曲的骨肉,歌词则是灵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歌词就是一种文学表达,流行歌曲就是通俗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流行歌曲能够流行则是表现出一种大众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一种肯定的文化价值判断,即指文化群体或文化成员承认群内新文化或群外异文化因素的价值效用符合传统文化价值标准的认可态度与方式,经过认同后的新文化或异文化因素将被接受、传播。流行歌曲因为文化认同而能广泛传播。[2]
爱情是一个人最美好的情感,是人性的组成部分。狭义的爱情是指情侣之间强烈的依恋、亲近、向往以及无私专一并且无所不尽其心的情感。广义的爱情还包括亲人和朋友之间的爱。爱情在流行歌曲中的一直都占有比重。改革开放之初,流行歌曲以表现社会生活为主,包括《南泥湾》、《在希望的田野上》、《十五的月亮》等一批歌颂人民军队和新中国,向往新未来,讴歌新生活的歌曲。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们观念改变和思想进一步解放,歌曲内容从“大我”走向“小我”,从社会生活转向关注个人情感,在八九十年代以邓丽君为代表的港台歌手们“启蒙”了大陆的流行歌曲,[3]将爱情再次引入了人们的视野。邓丽君歌曲中所表现的普通人的丰富情感得到了人们的理解与共鸣, 像《我只在乎你》、《月亮代表我的心》、《酒醉的探戈》、《在水一方》等蕴含古典风味与现代人情感于一体的爱情歌曲给大众带来的审美享受也说明了人们对于歌曲表情达意功能与审美功能的认识,体现出社会变革给人们审美态度与思维方式带来的改变,而对于真实人性的呼唤则是其流行的深层心理原因。同时,由于其歌曲纯粹表达了以个人为中心的爱情主题,喜怒哀乐均以自我为核心,不为社会规范所左右,因而在当时仍然被某些受意识形态禁锢已久的人贬为“黄色歌曲”。[4]从九十年代后到今天,歌曲创作完全个人化,流行歌曲斩断了历史和政治,转而关注个人内心历程和情感体验,流行歌曲开始了以爱情为主导的审美追求,比如“音乐教父”罗大佑的《恋曲1990》,“情歌王子”张信哲《爱如潮水》,台湾第一支青春组合小虎队《爱》《星星的约会》《红蜻蜓》等等,他们带来了青春岁月的梦想,带来了纯真年代的爱恋,也带来了美好的欢乐时光。[3]进入新世纪以后,周杰伦、梁静茹、孙燕姿、蔡依林、林俊杰、陶喆、王力宏等一批新生代歌手将爱情变成了流行歌曲最强势最重要的主题,不再是与生活并列,而是以爱为主导,多元参入的市场分配形式。张静和龚宇针对爱情类流行歌曲的传播对大学生的心理及行为影响作了实证研究,他们发现歌曲情景和现实情境的爱情观和表达方式呈现同构的状况,因此流行歌曲跟随了爱情观的脚步。然而也应该注意到,流行歌曲对爱情观的表达,会进一步强化受众已有的爱情观。[5]现在,爱情是青年一代最渴求、最憧憬向往的,青年一代又是流行歌曲的主要传播人群,流行歌曲的审美情感和价值取向也以爱情为主了。
二、爱情的消融与建构
消融是指融化消失。爱情的消融我们可以理解为爱情慢慢地消解融合。放在流行歌曲中来谈,歌曲中表现出爱情的消融,不是消失,而是一种同化:理想和现实中的爱情的同化,歌曲和现实中的爱情同化。比如陶喆和蔡依林合唱的《今天你要嫁给我》中有一段口白歌词:“听着礼堂的钟声,我们在上帝和亲友面前见证,这对男女生就要结为夫妻,不要忘了这一切是多么的神圣,你愿意生死苦乐永远和她在一起,爱惜她、尊重她、安慰她、保护着她,两人同时建立起美满的家庭,你愿意这样做吗?Yes I do!”这就是最直白地表现出现实中获得了理想中的爱情,并且有了结果,步入婚姻的殿堂。这样的爱情消融了,也同化到现实中去了,组建了新的家庭。歌词中的这个恋爱现象也表现出一种爱情观,爱情的结果就是步入婚姻,组建家庭。相对于过去讲究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观念来说,这种自由恋爱的婚姻观是一种前卫的价值观,当然在现在已经是普遍存在了。另外,还有“手牵手我们一起走, 把你一生交给我。昨天不要回头, 明天要到白首, 今天你要嫁给我。”婚姻本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 本应该是一件很严肃、庄重的事情, 但在流行歌曲中却表现得这么轻松、潇洒, 这绝对属于新人类语言, 反映了青年一代的前卫时尚特征,尽管在家长们的眼中是叛逆的。 同时,这种前卫价值观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成是一种爱情的建构。建构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打破原有的来建立新的构造,我们可以看作是一种革新。改变过去的爱情婚姻观,引领一种新的爱情婚姻观。比如梁静茹和品冠合唱的《明明很爱你》的歌詞:“我平凡无奇而你像灿烂星星让我担心,明明很爱你,明明想靠近,但是你的身边有人捧花总是拥挤,我凭什么一一打败情敌,敢大声说要做你的唯一,我的唯一。明明很爱你,明明想靠近,为什么还要浪费时间不把你抱紧,够真心才是最厉害的武器,我会拼命让你更满意。”歌词表现的是一种暗恋而不敢表白的状态,也同时表达出暗恋者的爱情观:虽然我平凡无奇,你很优秀,我对你是绝对真心才是最重要的,不在乎般不般配,我会尽最大的可能让你满意。这也是当今社会中很多青年一代选择另一半的标准,抛开物质至上的择偶观念,对爱情的认知不在停留在物质层面,而是要追求忠贞不渝、同甘共苦的爱情。这对近年来完全以“我”为中心的思想观念是一种冲击,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一种人性的回归。
表达爱情的流行歌曲中,不仅有单独表现消融和建构的,还有同时包含二者的,比如信乐团的《死了都要爱》:“死了都要爱,不淋漓尽致不痛快,感情多深只有这样,才足够表白;死了都要爱,不哭到微笑不痛快,宇宙毁灭心还在。”在现实中追求理想的爱情,即便是死了也不放弃爱情,在现实中追求爱情的忠诚和持久,同化理想与现实、歌曲与现实的同时,又建构一种新的情感体验——追求至死不渝的爱情。
我们从流行歌曲的类型来看,爱情的消融可以是失去爱情,比如失恋分手和暗恋无果,这一类主要是伤心情歌,例如欧得洋《孤单北半球》、许志安《为什么你背着我爱别人》和张信哲的《过火》等;爱情的建构是得到爱情,比如日久生情和一见钟情,例如梁静茹的《暖暖》、林俊杰和金莎合唱的《被风吹过的夏天》和张信哲《有一点动心》等甜蜜情歌。爱情的消融和建构不再局限于陌生的两个人走在一起,甚至不局限于性别,讲述同性之间的流行歌曲也有一些,比如张智成的《暗恋》,范玮琪和张韶涵合唱的《如果的事》,萧亚轩的《类似爱情》,王心凌的《还是好朋友》等等。这些歌曲将同性之间的爱带入了人们的视野,这是对传统爱情观念的挑战和革新,随着社会的发展,“同性恋”爱情也慢慢为社会所接受。[6]当代社会,人们的爱情婚姻观是平等自由的,不再以“一切不以婚姻为目的的谈恋爱都是耍流氓”这种强制爱情和婚姻相关联的思想来束缚爱情(当然这里不提倡少年儿童自由恋爱,早恋目前并不能被社会所认可,讨论的范围仅限成年人),而是倡导平等恋爱,婚姻自由,恋爱不等于婚姻的爱情婚姻观念。
三、爱情与现实
流行歌曲中的爱情所表现出的消融和建构并不能完全代表现实生活中的爱情变化。当下社会里的爱情不再像过去一样纯真,而是被物欲所腐蚀,爱情已经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了,而且物质比爱情更重要。俗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仅仅拥有爱情的两个人是不幸福的,流行歌曲中表现的爱情都是有物质基础的,这也是流行歌曲商品化的体现。幸福的婚姻等于爱情加上物质,但是在如今社会,只要双方能努力拼搏,不愁温饱,幸福与否已经是一种心态所决定的了。爱情的消融是消解传统婚姻观,融合现代爱情观,取长补短,所表现出一种对爱情和婚姻的态度。建构的不仅是一种爱情观,而是一种爱情体系,贯穿爱情过程的始终,包括情愫的发生、恋爱现象的开始、爱情观和婚姻观在现实的实践、意识形态的转变和爱情开花结果步入婚姻,建构出一种摒弃物欲至上,追求纯真无邪、矢志不渝的爱情的价值取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人们在快速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精神生活的节奏没有随之提高。人们内心空虚、对精神生活的渴求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和深层心理原因。与古代婚姻观相比,人们渴望自由平等;近年来,人们又在希望自由平等的同时对物质又有了要求,来缩减爱情的自由程度;而现在,人们希望有一种主流的健康的理性的爱情观,拥有能够满足基本生理需求的物质条件和自由、平等、纯真的爱情。这在流行歌曲中的体现和现实基本一致,婚姻不再是爱情的坟墓,而是桃花源,并且深化了家的概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实不再是爱情的负担,爱情的意义得到更大的发挥空间,给予现实更多色彩,流行歌曲的取材内容就更加丰富,更能够推陈出新。
流行歌曲,尤其是爱情流行歌曲,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是通俗文化的一个缩影,反映了大众群体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所表现出的爱情观就是一种文化认同,符合大众审美需求,它所面对的人群层次会越来越广,不再局限于青年一代。爱情的消融与建构的本质就是大众爱情观的变化,是社会发展必然的正常的现象,它的变化过程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情感性和抽象性。
爱情这一抽象的情感体验通过流行歌曲的歌词来表达,流行歌曲中的爱情是作词人他个人的爱情价值取向,通过歌手这个群体来演绎并在大众传播,而大众中主要的接受群体则是我们的青年一代。对流行歌曲中爱情的文学表达,能够让人真切感受到爱情的变化,反映出大众的价值取向,会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的一些思想观念,进而影响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和婚姻观。正确的价值取向能对现实造成积极影响,改善人们的意识形态。流行歌曲的歌词这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通过展现爱情这一抽象内涵,对社会生活所起到的文化功能远大于它的艺术价值。
流行歌曲歌词所引导的爱情观和情感体验应当是积极向上的,它能消解不良影响,融合积极因素,建构一个科学的爱情体系,并且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倡导理性爱情。现实中爱情的最高境界应当是“有一种爱叫放手”,例如阿杜的《他一定很爱你》,这是爱情的自愿自由的体现。这个建构起来的爱情体系,既要摒弃物欲至上,也要避免脱离现实的爱情,在物欲和真正的感情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回归人性,还原爱情的本来面目。只有这样,个人才会有一个健康的价值取向,进而对他的人生观、爱情观、婚姻观、家庭观造成积极影响,有利于组成幸福家庭,从而促进社会稳定,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曹彩娟.试论我国最新流行歌曲中的爱情隐喻[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6月
[2]冯天瑜.中华文化辞典[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0页
[3]夏希.“神圣”的消解和“诗意”的失落——从大众文化的视角看爱情流行歌曲的走向[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8月
[4]朱银辉.当代爱情流行歌曲的流变及其原因[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12月
[5]张静,龚宇.流行歌曲的传播与大学生的心理及行为分析-以爱情类歌曲为例[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月
[6]郭宏斌,刘敏.当代流行爱情歌曲歌词研究述评[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1月
【关键词】爱情;消融;建构;价值取向
一、流行歌曲与爱情
爱情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流行歌曲从古代的诗词歌赋演变成今天的通俗歌曲,谷建芬指出,流行歌曲是以爱情和生活作为两大主题。[1]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爱情在流行歌曲中所占的比重逐年提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情歌越来越多,并且越来越为人们所知晓和接受。
那么什么是流行歌曲呢?所谓流行歌曲,是指那些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并被广大群众所喜爱,广泛传唱或欣赏,流行一时的甚至流传后世的歌曲。这些歌曲,植根于大众生活的丰厚土壤之中。流行歌曲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传播流通,又具有了商品性,并且它的商品性是主要的,艺术性是次要的。所以现在市场上的歌曲越来越多,艺术成就普遍不高,真正能广为流传的只是一部分。一首歌曲能够流行,不仅是它曲子符合本时代的音乐审美,还有它歌词符合大众化的审美倾向,通俗易懂,能朗朗上口。当流行经典定格无法超越以后,同一首曲子可以通过不同歌手不同唱法以及不同的填词,就又会变成一首新歌。例如香港组合Twins粤语歌曲《下一站天后》,曲子不变,重新填入普通话发音的歌词以后就变成了《莫斯科没有眼泪》,还有张敬轩的粤语歌曲《酷爱》和普通话《吻得太逼真》,周传雄的《春神曲》和《春天的花恁拢无开》,日本Kiroro组合本来是用来描述母亲亲情的歌曲《未来》,拿到台湾被刘若英改成了写分手的歌曲《后来》等等,如同我国古代的词一样,换词不换曲,一个词牌名就是一种曲调,词人填词吟唱就变成另一首词,比如晏殊的《菩萨蛮》和刘禹锡的《菩萨蛮》。由此可见,曲调是当代流行歌曲的骨肉,歌词则是灵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歌词就是一种文学表达,流行歌曲就是通俗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流行歌曲能够流行则是表现出一种大众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一种肯定的文化价值判断,即指文化群体或文化成员承认群内新文化或群外异文化因素的价值效用符合传统文化价值标准的认可态度与方式,经过认同后的新文化或异文化因素将被接受、传播。流行歌曲因为文化认同而能广泛传播。[2]
爱情是一个人最美好的情感,是人性的组成部分。狭义的爱情是指情侣之间强烈的依恋、亲近、向往以及无私专一并且无所不尽其心的情感。广义的爱情还包括亲人和朋友之间的爱。爱情在流行歌曲中的一直都占有比重。改革开放之初,流行歌曲以表现社会生活为主,包括《南泥湾》、《在希望的田野上》、《十五的月亮》等一批歌颂人民军队和新中国,向往新未来,讴歌新生活的歌曲。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们观念改变和思想进一步解放,歌曲内容从“大我”走向“小我”,从社会生活转向关注个人情感,在八九十年代以邓丽君为代表的港台歌手们“启蒙”了大陆的流行歌曲,[3]将爱情再次引入了人们的视野。邓丽君歌曲中所表现的普通人的丰富情感得到了人们的理解与共鸣, 像《我只在乎你》、《月亮代表我的心》、《酒醉的探戈》、《在水一方》等蕴含古典风味与现代人情感于一体的爱情歌曲给大众带来的审美享受也说明了人们对于歌曲表情达意功能与审美功能的认识,体现出社会变革给人们审美态度与思维方式带来的改变,而对于真实人性的呼唤则是其流行的深层心理原因。同时,由于其歌曲纯粹表达了以个人为中心的爱情主题,喜怒哀乐均以自我为核心,不为社会规范所左右,因而在当时仍然被某些受意识形态禁锢已久的人贬为“黄色歌曲”。[4]从九十年代后到今天,歌曲创作完全个人化,流行歌曲斩断了历史和政治,转而关注个人内心历程和情感体验,流行歌曲开始了以爱情为主导的审美追求,比如“音乐教父”罗大佑的《恋曲1990》,“情歌王子”张信哲《爱如潮水》,台湾第一支青春组合小虎队《爱》《星星的约会》《红蜻蜓》等等,他们带来了青春岁月的梦想,带来了纯真年代的爱恋,也带来了美好的欢乐时光。[3]进入新世纪以后,周杰伦、梁静茹、孙燕姿、蔡依林、林俊杰、陶喆、王力宏等一批新生代歌手将爱情变成了流行歌曲最强势最重要的主题,不再是与生活并列,而是以爱为主导,多元参入的市场分配形式。张静和龚宇针对爱情类流行歌曲的传播对大学生的心理及行为影响作了实证研究,他们发现歌曲情景和现实情境的爱情观和表达方式呈现同构的状况,因此流行歌曲跟随了爱情观的脚步。然而也应该注意到,流行歌曲对爱情观的表达,会进一步强化受众已有的爱情观。[5]现在,爱情是青年一代最渴求、最憧憬向往的,青年一代又是流行歌曲的主要传播人群,流行歌曲的审美情感和价值取向也以爱情为主了。
二、爱情的消融与建构
消融是指融化消失。爱情的消融我们可以理解为爱情慢慢地消解融合。放在流行歌曲中来谈,歌曲中表现出爱情的消融,不是消失,而是一种同化:理想和现实中的爱情的同化,歌曲和现实中的爱情同化。比如陶喆和蔡依林合唱的《今天你要嫁给我》中有一段口白歌词:“听着礼堂的钟声,我们在上帝和亲友面前见证,这对男女生就要结为夫妻,不要忘了这一切是多么的神圣,你愿意生死苦乐永远和她在一起,爱惜她、尊重她、安慰她、保护着她,两人同时建立起美满的家庭,你愿意这样做吗?Yes I do!”这就是最直白地表现出现实中获得了理想中的爱情,并且有了结果,步入婚姻的殿堂。这样的爱情消融了,也同化到现实中去了,组建了新的家庭。歌词中的这个恋爱现象也表现出一种爱情观,爱情的结果就是步入婚姻,组建家庭。相对于过去讲究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观念来说,这种自由恋爱的婚姻观是一种前卫的价值观,当然在现在已经是普遍存在了。另外,还有“手牵手我们一起走, 把你一生交给我。昨天不要回头, 明天要到白首, 今天你要嫁给我。”婚姻本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 本应该是一件很严肃、庄重的事情, 但在流行歌曲中却表现得这么轻松、潇洒, 这绝对属于新人类语言, 反映了青年一代的前卫时尚特征,尽管在家长们的眼中是叛逆的。 同时,这种前卫价值观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成是一种爱情的建构。建构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打破原有的来建立新的构造,我们可以看作是一种革新。改变过去的爱情婚姻观,引领一种新的爱情婚姻观。比如梁静茹和品冠合唱的《明明很爱你》的歌詞:“我平凡无奇而你像灿烂星星让我担心,明明很爱你,明明想靠近,但是你的身边有人捧花总是拥挤,我凭什么一一打败情敌,敢大声说要做你的唯一,我的唯一。明明很爱你,明明想靠近,为什么还要浪费时间不把你抱紧,够真心才是最厉害的武器,我会拼命让你更满意。”歌词表现的是一种暗恋而不敢表白的状态,也同时表达出暗恋者的爱情观:虽然我平凡无奇,你很优秀,我对你是绝对真心才是最重要的,不在乎般不般配,我会尽最大的可能让你满意。这也是当今社会中很多青年一代选择另一半的标准,抛开物质至上的择偶观念,对爱情的认知不在停留在物质层面,而是要追求忠贞不渝、同甘共苦的爱情。这对近年来完全以“我”为中心的思想观念是一种冲击,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一种人性的回归。
表达爱情的流行歌曲中,不仅有单独表现消融和建构的,还有同时包含二者的,比如信乐团的《死了都要爱》:“死了都要爱,不淋漓尽致不痛快,感情多深只有这样,才足够表白;死了都要爱,不哭到微笑不痛快,宇宙毁灭心还在。”在现实中追求理想的爱情,即便是死了也不放弃爱情,在现实中追求爱情的忠诚和持久,同化理想与现实、歌曲与现实的同时,又建构一种新的情感体验——追求至死不渝的爱情。
我们从流行歌曲的类型来看,爱情的消融可以是失去爱情,比如失恋分手和暗恋无果,这一类主要是伤心情歌,例如欧得洋《孤单北半球》、许志安《为什么你背着我爱别人》和张信哲的《过火》等;爱情的建构是得到爱情,比如日久生情和一见钟情,例如梁静茹的《暖暖》、林俊杰和金莎合唱的《被风吹过的夏天》和张信哲《有一点动心》等甜蜜情歌。爱情的消融和建构不再局限于陌生的两个人走在一起,甚至不局限于性别,讲述同性之间的流行歌曲也有一些,比如张智成的《暗恋》,范玮琪和张韶涵合唱的《如果的事》,萧亚轩的《类似爱情》,王心凌的《还是好朋友》等等。这些歌曲将同性之间的爱带入了人们的视野,这是对传统爱情观念的挑战和革新,随着社会的发展,“同性恋”爱情也慢慢为社会所接受。[6]当代社会,人们的爱情婚姻观是平等自由的,不再以“一切不以婚姻为目的的谈恋爱都是耍流氓”这种强制爱情和婚姻相关联的思想来束缚爱情(当然这里不提倡少年儿童自由恋爱,早恋目前并不能被社会所认可,讨论的范围仅限成年人),而是倡导平等恋爱,婚姻自由,恋爱不等于婚姻的爱情婚姻观念。
三、爱情与现实
流行歌曲中的爱情所表现出的消融和建构并不能完全代表现实生活中的爱情变化。当下社会里的爱情不再像过去一样纯真,而是被物欲所腐蚀,爱情已经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了,而且物质比爱情更重要。俗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仅仅拥有爱情的两个人是不幸福的,流行歌曲中表现的爱情都是有物质基础的,这也是流行歌曲商品化的体现。幸福的婚姻等于爱情加上物质,但是在如今社会,只要双方能努力拼搏,不愁温饱,幸福与否已经是一种心态所决定的了。爱情的消融是消解传统婚姻观,融合现代爱情观,取长补短,所表现出一种对爱情和婚姻的态度。建构的不仅是一种爱情观,而是一种爱情体系,贯穿爱情过程的始终,包括情愫的发生、恋爱现象的开始、爱情观和婚姻观在现实的实践、意识形态的转变和爱情开花结果步入婚姻,建构出一种摒弃物欲至上,追求纯真无邪、矢志不渝的爱情的价值取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人们在快速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精神生活的节奏没有随之提高。人们内心空虚、对精神生活的渴求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和深层心理原因。与古代婚姻观相比,人们渴望自由平等;近年来,人们又在希望自由平等的同时对物质又有了要求,来缩减爱情的自由程度;而现在,人们希望有一种主流的健康的理性的爱情观,拥有能够满足基本生理需求的物质条件和自由、平等、纯真的爱情。这在流行歌曲中的体现和现实基本一致,婚姻不再是爱情的坟墓,而是桃花源,并且深化了家的概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实不再是爱情的负担,爱情的意义得到更大的发挥空间,给予现实更多色彩,流行歌曲的取材内容就更加丰富,更能够推陈出新。
流行歌曲,尤其是爱情流行歌曲,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是通俗文化的一个缩影,反映了大众群体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所表现出的爱情观就是一种文化认同,符合大众审美需求,它所面对的人群层次会越来越广,不再局限于青年一代。爱情的消融与建构的本质就是大众爱情观的变化,是社会发展必然的正常的现象,它的变化过程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情感性和抽象性。
爱情这一抽象的情感体验通过流行歌曲的歌词来表达,流行歌曲中的爱情是作词人他个人的爱情价值取向,通过歌手这个群体来演绎并在大众传播,而大众中主要的接受群体则是我们的青年一代。对流行歌曲中爱情的文学表达,能够让人真切感受到爱情的变化,反映出大众的价值取向,会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的一些思想观念,进而影响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和婚姻观。正确的价值取向能对现实造成积极影响,改善人们的意识形态。流行歌曲的歌词这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通过展现爱情这一抽象内涵,对社会生活所起到的文化功能远大于它的艺术价值。
流行歌曲歌词所引导的爱情观和情感体验应当是积极向上的,它能消解不良影响,融合积极因素,建构一个科学的爱情体系,并且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倡导理性爱情。现实中爱情的最高境界应当是“有一种爱叫放手”,例如阿杜的《他一定很爱你》,这是爱情的自愿自由的体现。这个建构起来的爱情体系,既要摒弃物欲至上,也要避免脱离现实的爱情,在物欲和真正的感情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回归人性,还原爱情的本来面目。只有这样,个人才会有一个健康的价值取向,进而对他的人生观、爱情观、婚姻观、家庭观造成积极影响,有利于组成幸福家庭,从而促进社会稳定,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曹彩娟.试论我国最新流行歌曲中的爱情隐喻[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6月
[2]冯天瑜.中华文化辞典[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0页
[3]夏希.“神圣”的消解和“诗意”的失落——从大众文化的视角看爱情流行歌曲的走向[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8月
[4]朱银辉.当代爱情流行歌曲的流变及其原因[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12月
[5]张静,龚宇.流行歌曲的传播与大学生的心理及行为分析-以爱情类歌曲为例[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月
[6]郭宏斌,刘敏.当代流行爱情歌曲歌词研究述评[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