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笔者从呼吸、发声及歌唱的表现、心态等几大方面进行两者间的比较,借以表明少数民族音乐的独特演唱方式,并希望在工作和学习实践中,能够有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少数民族音乐 不同 比较 呼吸 发声 表现方式
云南是多民族文化的聚集之地。形成系统的三大文化革命在此交结,互动和融合,形成云南文化的多元特色,正是这特殊的文化地理,使各民族在适应自然,把握世界的过程中,建构了不同的生存环境和文化体系,创造了文化意蕴丰富又浸透民族个性的音乐文化。
由于当今信息的高速发展,云南音乐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逐渐形成外来音乐文化和本土音乐文化相互对立又统一的现象,在学校,我学习的是西方音乐文化体系,自学习了本土的音乐文化后,内心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至始在思索一个问题,西方音乐体系从建立到现在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状态,从技术理论到演唱、演奏已经相对成熟,再从器物层面审视云南民族音乐,我们会受到这样的启示:生活在山村中的民族本与自然声息相通,他们从自然中获取物质生活的养料,也从自然中建构精神乐园,在这种建构中,艺术“发生”了,音乐“起源"了,人的精神,物化为成百上千的乐器、凭借着它,云南各民族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一个属于自己,又属于人类的文化世界。那我们应如何立足于本土展望西方世界的音乐呢?
我在校学习的是声乐专业,从呼吸到发声,再到演唱歌曲,都是全方位的一套西方体系。但自从看了云南少数民族演唱后,心中有了疑问,是否非要用“正确的呼吸”,“正确的方法”才能唱歌,才能唱好歌?方法不对就不能上高音?但从红河花腰彝唱的、“海菜腔"来看,她们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方法,什么是气息,但一声唱腔又高又亮,又能拖一分多钟,这又如何解释?虽然我们不能像她们那样,但经过思索之后,也可以从她们身上学到很多唱歌的方法,归根到底就是一个自然。下面我们就可以从几方面看出:
一、呼吸
呼吸,对于任何一个学声乐的人来说,是首要基础,在学校里学到的方法是胸腹式呼吸法,吸气时,先抬胸再吸气,先抬胸,肺中自然地就己储备了一点气息,这样会使喉头自动向下稳定,两肋肌肉伴随有扩张感觉。这一点储备性的气息,可使喉头稳定,胸部不致塌下。抬胸后不要憋气,要有神采,保持自然优美的风度。当歌唱起声前,再重新吸气,它是由腹肌灵活地向外扩张并“保持凸出”的感觉来完成的。这时的气息,就是歌唱时可以用的。先抬胸再吸气这种姿势,可以保证在演唱进行中,整个呼吸的活动都是在腹部范围内进行,比较容易控制横膈膜。呼气时上腹部先微微凸出并“保持”着这种凸出的感觉,回拍以后,腹肌才缓慢地朝里收缩。这种呼气的方法,不用考虑横膈的控制,就自然地感觉到呼吸有了支点,呼气肌肉群与吸气肌肉群自然产生又拉扯又对抗的“压挤感觉”,一要掌握胃壁先凸出(保持声音平稳、圆滑所必须的条件),呼气肌肉群与吸气肌肉群上下相反力量的对抗与平衡的感觉,这时再收小腹,可更增加呼吸与声带的阻挠与逆阻抗的力度,这种对抗的力度平衡,使声音和呼吸连成一体,声音听起来好像从肚脐下发出一样,从而使声音产生一种“深度感”和“距离感”。这样说起来似乎有些抽象,其实简单地说,可以分四步:吸气,先抬胸,再吸气。呼气,先使胃凸出,再收小腹。这四个动作是连续而统一平衡的,其中提胸和使胃凸出——保持吸气状态——是控制摸膈膜和呼吸的两个关键动作。
二、发声
声乐训练中,发声也是一大难题,因要求声音的专业性,从基本条件开始就要求了每一个人,这应该就是所谓的“天赋"吧。学唱的基本条件首先
要有健康的声带、健康的体魄,敏锐的听觉,良好的节奏感,善于思考,学唱的年龄划分。有了这些先天的条件,才能为学好声乐打下基础,于是就开始了发声,稳定喉结与调整声门,是歌唱发声,声音训练关键的方法,许多发音现象都与它们的运动状态有着直接的关系。喉结的运动影响声带的工作,而声带闭合的声门状态又影响气息作用在声带上的压力,这些连锁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发声的质量。一般的发声分为初、中、高这三个阶段。巩固中声区,是初级阶段练唱应该达到目的。中声区发声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音区的发声质量。沈湘教授说:“在中声区练唱时,先找出几个最容易唱响,唱起来最省力的音来练。这几个音音域既不高,也不低。练好这几个音,再向上,下两头儿的音域逐渐扩展。在练唱的初级阶段,是最重要的打基础的工作,必须认真地按照正确的发声要求,去寻找呼吸与噪子合作的感觉。用意大利的五个基本元音(母音)a、e、i、o、u,在一个八度内唱好每一个音。其中以a、i母音的练唱为主。中级阶段的练唱,要通过呼吸、发音、共鸣、语言等歌唱基本要素全方位调整,使声音在声区的音域中得到强化训练。重点是掌握共鸣技巧,使声音的单色不断趋于完美。在发声的感觉上主要强调声音轻松的特点。高级阶段,是声乐学习趋于成熟的阶段。当中声区有了巩固的基础,唱起来感觉轻松、自如毫不费力,听起来声音轻松、自然,优美动听,在咬字吐词上不存在任何困难,这时就可以向高音区发展了。确定“高声区”的高音唱法,并使其达到熟练的程度,这是学唱的高级阶段所要追求的目标,从发声就可以引出。共鸣发声区,换声区等等一些专业术语,每一次发声,从气息到喉头打开,声带振动,借助共鸣把声音传出去,这些单一的动作都要结合起来一同运用才能发声。音似条理很清楚,但运作起来却很困难,它是要经过反复和持久的训练,才能全体运用,当然,在此过程中还要碰到各种问题从而解决,无疑是一个从放松到紧张,再到协调概括的一个过程。
从学唱的基本条件来看,民族群众本身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有没有喜庆节日,都是要唱歌的,很多地方的女性还抽烟,如:独龙族等,生活习惯的影响,使她们不一定具有健康的声带,因常年劳作倒是有一副健康的身体,在有限的知识层面上有一定的思考能力,但敏锐的听觉(在音乐方面,对音乐的敏感度)和良好的节奏感就不一定了,在她们的理念里根本就没有节奏这些说法,再从学唱的年龄看,她们都是从小唱到大的,跟着大人吼山歌,对着情人唱山歌,对着孩子教山歌,就不存在有什么年龄的划分,更不讲究“声音的位置”,“喉头的放松"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下,又有大自然这个辽阔的场。
三、歌唱的表现和心态
对于一个人从事声乐表演的人来说,歌唱时的表现很重要,要想把一部作品表现得很完美那就要求演唱者从基础开始做起,如理解并记忆歌词,通过对歌曲的创作意图,
时代背景等的充分了解,再隔入自己个人的思想感情,通过娴熟的技巧和个人设计的方式成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但一提到歌唱的表现就不得不提一个心态的问题,因为心态的良好与否直接关系到表现的好坏。紧张的情绪会导致演唱者站在台上脑中空空如也,当然,这也是和演唱者的心理素质,准备充分程度有很大的关系。总之,要想在台前唱好并完美地表现出一首歌来的确是一件很难的事。
我们再来看看民族群众们是怎样表演的:首先,他们的音乐是从小耳濡目染,在脑子里形成对自己本民族的根深蒂固的了解,在表现音乐的同时也是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同的歌曲有不同的表现,如:古歌的表现就和舂米歌有很大的区别,婚嫁歌又和儿歌有很大的区别,但不管是表达哪一种,他们用的都是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唱的都是自己最真实的音调,是因为想表情达意而借歌唱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而不是因为歌唱而歌唱。因为他们的歌就像他们的灵魂一样,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在表达时根本就不存在紧张与否,一种质朴的,真挚的,完全放松的状态,很容易就把听众深深吸引进去。
总而言之,我在看到和听到民族群众的表演时,他们虽然没有华丽的衣服,惊艳的妆扮,夸张的动作,虚而不实的唱腔,但却以真空,自然、纯朴、真诚的表演打动我,从他的身上,我们的确可以吸收很多东西,声乐只是一个小部分,更多的还需要大家去挖掘去领悟,去融会贯通,把一些好的优点借鉴到自己身上来!
参考文献
[1] 《云南民族音乐论》云南大学出版社.
[2] 周凯模,2000年7月第一版.
[3] 《云南特有民族原生音乐》云南民族出版社.
【关键词】少数民族音乐 不同 比较 呼吸 发声 表现方式
云南是多民族文化的聚集之地。形成系统的三大文化革命在此交结,互动和融合,形成云南文化的多元特色,正是这特殊的文化地理,使各民族在适应自然,把握世界的过程中,建构了不同的生存环境和文化体系,创造了文化意蕴丰富又浸透民族个性的音乐文化。
由于当今信息的高速发展,云南音乐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逐渐形成外来音乐文化和本土音乐文化相互对立又统一的现象,在学校,我学习的是西方音乐文化体系,自学习了本土的音乐文化后,内心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至始在思索一个问题,西方音乐体系从建立到现在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状态,从技术理论到演唱、演奏已经相对成熟,再从器物层面审视云南民族音乐,我们会受到这样的启示:生活在山村中的民族本与自然声息相通,他们从自然中获取物质生活的养料,也从自然中建构精神乐园,在这种建构中,艺术“发生”了,音乐“起源"了,人的精神,物化为成百上千的乐器、凭借着它,云南各民族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一个属于自己,又属于人类的文化世界。那我们应如何立足于本土展望西方世界的音乐呢?
我在校学习的是声乐专业,从呼吸到发声,再到演唱歌曲,都是全方位的一套西方体系。但自从看了云南少数民族演唱后,心中有了疑问,是否非要用“正确的呼吸”,“正确的方法”才能唱歌,才能唱好歌?方法不对就不能上高音?但从红河花腰彝唱的、“海菜腔"来看,她们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方法,什么是气息,但一声唱腔又高又亮,又能拖一分多钟,这又如何解释?虽然我们不能像她们那样,但经过思索之后,也可以从她们身上学到很多唱歌的方法,归根到底就是一个自然。下面我们就可以从几方面看出:
一、呼吸
呼吸,对于任何一个学声乐的人来说,是首要基础,在学校里学到的方法是胸腹式呼吸法,吸气时,先抬胸再吸气,先抬胸,肺中自然地就己储备了一点气息,这样会使喉头自动向下稳定,两肋肌肉伴随有扩张感觉。这一点储备性的气息,可使喉头稳定,胸部不致塌下。抬胸后不要憋气,要有神采,保持自然优美的风度。当歌唱起声前,再重新吸气,它是由腹肌灵活地向外扩张并“保持凸出”的感觉来完成的。这时的气息,就是歌唱时可以用的。先抬胸再吸气这种姿势,可以保证在演唱进行中,整个呼吸的活动都是在腹部范围内进行,比较容易控制横膈膜。呼气时上腹部先微微凸出并“保持”着这种凸出的感觉,回拍以后,腹肌才缓慢地朝里收缩。这种呼气的方法,不用考虑横膈的控制,就自然地感觉到呼吸有了支点,呼气肌肉群与吸气肌肉群自然产生又拉扯又对抗的“压挤感觉”,一要掌握胃壁先凸出(保持声音平稳、圆滑所必须的条件),呼气肌肉群与吸气肌肉群上下相反力量的对抗与平衡的感觉,这时再收小腹,可更增加呼吸与声带的阻挠与逆阻抗的力度,这种对抗的力度平衡,使声音和呼吸连成一体,声音听起来好像从肚脐下发出一样,从而使声音产生一种“深度感”和“距离感”。这样说起来似乎有些抽象,其实简单地说,可以分四步:吸气,先抬胸,再吸气。呼气,先使胃凸出,再收小腹。这四个动作是连续而统一平衡的,其中提胸和使胃凸出——保持吸气状态——是控制摸膈膜和呼吸的两个关键动作。
二、发声
声乐训练中,发声也是一大难题,因要求声音的专业性,从基本条件开始就要求了每一个人,这应该就是所谓的“天赋"吧。学唱的基本条件首先
要有健康的声带、健康的体魄,敏锐的听觉,良好的节奏感,善于思考,学唱的年龄划分。有了这些先天的条件,才能为学好声乐打下基础,于是就开始了发声,稳定喉结与调整声门,是歌唱发声,声音训练关键的方法,许多发音现象都与它们的运动状态有着直接的关系。喉结的运动影响声带的工作,而声带闭合的声门状态又影响气息作用在声带上的压力,这些连锁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发声的质量。一般的发声分为初、中、高这三个阶段。巩固中声区,是初级阶段练唱应该达到目的。中声区发声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音区的发声质量。沈湘教授说:“在中声区练唱时,先找出几个最容易唱响,唱起来最省力的音来练。这几个音音域既不高,也不低。练好这几个音,再向上,下两头儿的音域逐渐扩展。在练唱的初级阶段,是最重要的打基础的工作,必须认真地按照正确的发声要求,去寻找呼吸与噪子合作的感觉。用意大利的五个基本元音(母音)a、e、i、o、u,在一个八度内唱好每一个音。其中以a、i母音的练唱为主。中级阶段的练唱,要通过呼吸、发音、共鸣、语言等歌唱基本要素全方位调整,使声音在声区的音域中得到强化训练。重点是掌握共鸣技巧,使声音的单色不断趋于完美。在发声的感觉上主要强调声音轻松的特点。高级阶段,是声乐学习趋于成熟的阶段。当中声区有了巩固的基础,唱起来感觉轻松、自如毫不费力,听起来声音轻松、自然,优美动听,在咬字吐词上不存在任何困难,这时就可以向高音区发展了。确定“高声区”的高音唱法,并使其达到熟练的程度,这是学唱的高级阶段所要追求的目标,从发声就可以引出。共鸣发声区,换声区等等一些专业术语,每一次发声,从气息到喉头打开,声带振动,借助共鸣把声音传出去,这些单一的动作都要结合起来一同运用才能发声。音似条理很清楚,但运作起来却很困难,它是要经过反复和持久的训练,才能全体运用,当然,在此过程中还要碰到各种问题从而解决,无疑是一个从放松到紧张,再到协调概括的一个过程。
从学唱的基本条件来看,民族群众本身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有没有喜庆节日,都是要唱歌的,很多地方的女性还抽烟,如:独龙族等,生活习惯的影响,使她们不一定具有健康的声带,因常年劳作倒是有一副健康的身体,在有限的知识层面上有一定的思考能力,但敏锐的听觉(在音乐方面,对音乐的敏感度)和良好的节奏感就不一定了,在她们的理念里根本就没有节奏这些说法,再从学唱的年龄看,她们都是从小唱到大的,跟着大人吼山歌,对着情人唱山歌,对着孩子教山歌,就不存在有什么年龄的划分,更不讲究“声音的位置”,“喉头的放松"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下,又有大自然这个辽阔的场。
三、歌唱的表现和心态
对于一个人从事声乐表演的人来说,歌唱时的表现很重要,要想把一部作品表现得很完美那就要求演唱者从基础开始做起,如理解并记忆歌词,通过对歌曲的创作意图,
时代背景等的充分了解,再隔入自己个人的思想感情,通过娴熟的技巧和个人设计的方式成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但一提到歌唱的表现就不得不提一个心态的问题,因为心态的良好与否直接关系到表现的好坏。紧张的情绪会导致演唱者站在台上脑中空空如也,当然,这也是和演唱者的心理素质,准备充分程度有很大的关系。总之,要想在台前唱好并完美地表现出一首歌来的确是一件很难的事。
我们再来看看民族群众们是怎样表演的:首先,他们的音乐是从小耳濡目染,在脑子里形成对自己本民族的根深蒂固的了解,在表现音乐的同时也是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同的歌曲有不同的表现,如:古歌的表现就和舂米歌有很大的区别,婚嫁歌又和儿歌有很大的区别,但不管是表达哪一种,他们用的都是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唱的都是自己最真实的音调,是因为想表情达意而借歌唱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而不是因为歌唱而歌唱。因为他们的歌就像他们的灵魂一样,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在表达时根本就不存在紧张与否,一种质朴的,真挚的,完全放松的状态,很容易就把听众深深吸引进去。
总而言之,我在看到和听到民族群众的表演时,他们虽然没有华丽的衣服,惊艳的妆扮,夸张的动作,虚而不实的唱腔,但却以真空,自然、纯朴、真诚的表演打动我,从他的身上,我们的确可以吸收很多东西,声乐只是一个小部分,更多的还需要大家去挖掘去领悟,去融会贯通,把一些好的优点借鉴到自己身上来!
参考文献
[1] 《云南民族音乐论》云南大学出版社.
[2] 周凯模,2000年7月第一版.
[3] 《云南特有民族原生音乐》云南民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