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电影的文化表征与传播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hu_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功夫电影是以展现中华武术技艺为主要内容的影片。国产功夫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就凭借中国特有的武术技艺、浓厚的中华民族特色以及惩恶扬善等价值观和文化表征,一跃成为中国电影史中的一颗明珠。在中国影视中占据重要角色的以中华武术技巧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功夫电影,蕴含了大量的中国文化元素,是一种独特和经典的艺术形态。
  【关键词】功夫电影;中华武术技艺;民族文化;文化表征;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J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6-0087-02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传媒学院2020年校级科研项目“基于语料库的功夫电影文化表征与传播”(项目编号:校20200084)的研究成果。
  一、功夫电影发展
  《电影艺术词典》一书中指出:“功夫电影是在中国本土诞生以及发展,展现中国功夫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功夫片。”功夫电影是我国特有的电影体裁,诞生于1920年,在1927达到功夫电影创作高峰,第一部功夫电影代表作是商务印书馆于1920年拍摄的《车中盗》,同时期的代表作有《火烧红莲寺》和《王氏四侠》。这个时期的功夫电影多表达封建社会消极避世的思想以及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具体内容,融入了一定的传统民族文化,表现了战乱时期人们物质的缺乏和安全感缺失的现状,对中国文化元素和世俗价值观传播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作用。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李小龙掀起了港台功夫电影创作高潮,其将功夫电影的创作风格转变为娱乐观赏的多元风格,创作了很多名扬国外的功夫电影,如《精武门》和《猛龙过江》等。这一时期的功夫电影强调时代背景,增加了历史责任感和对统治阶级的厌恶表达,在武打技术上,吸收了京剧的武打格式和传统中国武术,并且电影中会加入舞蹈、建筑、文学和思想等中国文化元素。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这一时期功夫电影的主要发展趋势是开创了一个新类型的功夫电影——功夫喜剧,主要代表人物就是成龙,其充分吸收国外电影娱乐元素的表达形式,以幽默风趣作为电影的主要基调,还充分采用中国文化元素作为渲染工具。功夫电影逐渐适应时代变迁和国内电影市场需求,转向娱乐化、多元化和世俗化。同时,国内还涌现了一大批功夫明星,包括李连杰、洪金宝、元彪等,不断推动功夫电影发展。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功夫电影又开始向武侠风格和多元化风格转变,代表人物就是徐克的新武侠风格电影,例如《蝶变》和《笑傲江湖》,这个时期的功夫电影主要给观众传输中国文化中的惩恶扬善、忠善仁义等道德观和价值观,并且对中国文化中的舞蹈和服饰有大量表达。进入新时代,面对多元化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国功夫电影选择借助传统历史题材来表达民族精神,更加注重中国文化彰显和民族精神的挖掘,主要代表作有《卧虎藏龙》《英雄》和《叶问》,再次向人们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风采。
  二、功夫电影的文化表征
  (一)中国文化特征
  根据文化传播研究员爱德华·霍尔的文化分类研究,文化可以分为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拥有悠久历史积淀的文化是高语境文化,具有普遍接受性的文化元素是低語境文化。高语境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国文化,低语境文化的代表是美国文化。中国文化的基础是华夏文明,其整合了全国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组成的文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反映,在整个东南亚深深受到中国文化的重要影响。中国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有琴棋书画、民间工艺、地域文化、民风民俗、衣冠服饰、工具技艺、艺术文化、传统美德和中华武术等等,受到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普遍存在隐蔽、委婉的信息和大量非言语译码,其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中国文化形象的塑造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影视文化凭借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广泛的传播市场,能够充分展现历史、艺术、风俗、思想和价值观等,成了文化传播、碰撞和交流的重要载体以及各国传播和塑造文化形象的主要方式。通过影视文化这种拥有广大受众的影像语言,在影视中加入中国文化元素,可以帮助世界理解中国文化,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在中国影视中占据重要角色的以中华武术技巧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功夫电影,蕴含了大量的中国文化元素,是一种独特和经典的艺术形态。
  (二)功夫电影的中华武术表征
  功夫电影中最明显的中国文化表征就是独有特色的中华武术,中华武术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主要表现形态为攻击、防守和搏击,具体内容为丰富与精湛的招式、套路和功法,其融会贯通儒家、释家以及道家三家思想学说,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武学体系。中国武术蕴藏着独特的民族风格、民族智慧和民族文化色彩,在我国文化遗产上占据一席之地,主要包括:少林拳、醉拳、咏春、太极、八级、南拳和北腿等等。中华武术是中国功夫电影的主要艺术表现元素和方式,功夫电影最直白的中国文化表征就是中国武术。例如在电影《太极张三丰》中,李连杰向观众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以“以柔克刚、借力发力、以静制动”为技击特点的太极拳;在电影《师父》中,向观众展现了中华武术中琳琅满目的兵器以及各式各样的中国传统功夫。通过中国功夫电影对中国功夫的表达和传播,使得观众对中国功夫的动作和术语已颇为熟悉,中国功夫的神秘感和陌生感也逐渐消失。中国武术的精髓就是强种保国、强民自卫和推崇武术精神,中国武术是一种独特的中国文化,中国功夫电影的责任就是传承和宣传中国武术,弘扬中国文化。
  (三)功夫电影的武术精神表征
  功夫电影受到广大观众喜爱的原因不仅仅是功夫电影中精彩的打斗场景和曲折深刻有趣的故事情节,更为重要的是功夫电影中传达的武术精神,是中国功夫电影的灵魂所在,主要包括惩恶扬善的侠义精神、坚忍不拔的自强精神以及重悟随性的禅道精神,这种武术精神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   1.惩恶扬善的侠义精神
  侠义精神是中国文化中比较鲜明的精神特质,一直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而流传,侠义精神的本质就是惩恶扬善与锄强扶弱,在很多功夫电影中都有侠义精神的刻画。在电影《黄飞鸿》系列中,黄飞鸿武术高强、行侠仗义,开医馆救人,打破英国人贩卖鸦片和强迫华人劳工的美梦。在电影《功夫熊猫》中,熊猫阿宝通过学习中国功夫,和乌龟仙人等人团结协作打败邪恶化身黑豹太郎,最终除暴安良。
  2.坚忍不拔的自强精神
  中华民族从来就是一个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民族,中华民族多次面临外来威胁和各种灾难,都通过自强不息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发奋图强,实现国家的繁荣稳定。功夫电影中就特别突出刻画人物坚忍不拔的精神,强调功夫大师都是通过冬练三九和夏练三伏不断地练习功夫,从一个普通人走向了一个功夫大师,从而维护公平正义。功夫电影中也常常展现主人公通过克服重重困难,不断地挑战和战胜对手,充分地体现了主人公坚忍不拔的自强精神。中国武术就是坚忍不拔的自强精神的真实写照。
  3.重悟随性的禅道精神
  中华武术在发展过程中深受中国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华武术追求顺应人性,强调悟性,追寻一种天人合一的状态,学习中华武术的过程就是一个领悟的过程。要想成为一个功夫大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功夫基础,从有形进化为无形,不受功夫招式的限制,从而达到功夫的最高境界。这就是中国文化中的重悟随性的禅道精神。在中国功夫电影中,很多影片都对其展开了具体地表达,如:电影《功夫熊猫》中,熊猫阿宝通过学习领悟,参透了武学的真谛,最终使出绝招战胜了敌人。
  (四)功夫电影中其他中华文化表征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含的内容和种类众多。在功夫电影中也经常可以看到中国书法、古建筑等等,这些都成了中国功夫电影的标签。在电影《英雄》中,短短一个半小时,向观众展现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琴棋书画、国学哲学等等,充分向人们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功夫电影的文化传播效果分析
  功夫电影的传播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培养和民族团结,可以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载体成为不同地域和民族文化交流的有效工具,推动中国文化在全球的交流和溝通。作为曾经在全球风靡一时的功夫电影,其独特的魅力和对中国文化的搭载,自然而然可以成为塑造中国良好形象的关键方法。功夫电影的创作过程是一个融合中国文字、中国武术、歌舞艺术、哲学思想、精神品质等中国文化的过程,追求的不是将中国文化逐一罗列和表现,而是借助影视语言、场景设计、镜头效果表达象征化和潜移默化地表现出中国文化以及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价值,从而突出功夫电影独具一格的美学品格和审美价值。
  进入新时代,中国功夫电影应该跟随时代的脚步,在功夫电影的体裁内容上不断创新,充分加入影视虚拟技术、科学元素、中国文化元素,突出对中国文化的宣传和表达,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创作出结合艺术和中国文化独具一格的中国功夫电影。
  参考文献:[1]谭诚.功夫电影的跨文化传播效果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
  [2]王娜.功夫电影中“大同”文化的表现和翻译[D].浙江师范大学,2016.
  [3]郑炀.国产新大片与IP新标杆:《叶问3》及其功夫形象解析[J].电影新作,2016,(02):77-79.
  [4]冯仁娇.浅析功夫电影对武术精神文化的阐释[A].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分会.中华武术研究2015年全国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集(下)[C].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分会: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2015:3.
  [5]崔晓灿.功夫电影初探[J].少林与太极(中州体育),2015,(12):4-7+43.
  作者简介:杨忆,女,汉族,浙江金华人,浙江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 :跨文化传播、语言学、翻译。
其他文献
【摘要】在中国社会史、近代城市史研究领域,王笛的《走进中国城市内部》是一部集史学理论与个案研究于一体的著作。其方法论价值,尤其值得关注。在问题意识上,该著从对民众历史的重新建构角度追求宏大的理论意义,关注大众文化和中国社会文化、公共领域中民众与国家权力的冲突,展示作者逐渐转变历史研究范式以及探索城市历史过程中的思想观念。在理论与方法上,打破传统史学路径,凸显了微观史和新文化史的叙事风格和民众与公共
期刊
【摘要】汉文化是影响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重要文化之一,武威与徐州两地的汉文化最具代表性,而两者之间的汉文化虽然相似,却具有一定的差别。研究武威与徐州两地的汉文化可以为我国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新理念,能够让相似又具有差异化的两地汉文化继续为我国的文化发展提供助力,进而实现我国战略发展目标,提高我国的综合文化实力。  【关键词】武威;徐州;漢文化;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归明人,即北宋中央王朝政权对外族国家归顺北宋政权人的称谓。由于北宋时期周围少数民族政权林立、战事频繁,加之北宋经济繁荣及相应的招抚政策,有大量少数民族民众归顺宋朝,并为宋朝所用,其中抽调归明人建立相应的军事组织就是其中一方面,而归明人军事组织也是北宋军队的重要构成部分。  【关键词】北宋;归明人;军事组织  【中图分类号】K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6-
期刊
【摘要】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八百多年的建都史,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北京史的研究是以北京城為研究对象。北京成为都城以后就成为了中华民族文明的中心地,因此对北京史的研究已经不仅仅是将其作为一般地方史看待,它有着更加丰富的内容和更加深刻的意义。在有关北京史研究的古代文献中,明清文献资料占有较大比例及具有重要价值,以明代节日的研究视角叙述北京史能够实现再认识北京地方史价值。  【关
期刊
【摘要】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天人合一思想是人类同整个宇宙尤其是与人类密切相关的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理想状态,它把人类的追求和生生不息的自然完美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生命系统。这种与自然结合的生命观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传统美学,产生了自然美的哲学理念和自然美的美学理念。自然美也成为美学研究的重要范畴,尤其是以自然美为基础,蕴含在自然美里
期刊
【摘要】《乡土中国》是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站在中国本土的视角上突破传统“坐在摇椅上”的研究方法来探索中国乡土社会的一部著作,其中最具影响力的部分是“差序格局”,后者被看作是前者的基本特征之一,这一概念十分契合中国传统社会人际关系本质概念。传统社会中血缘与地缘影响着人们关系的远近,也是差序格局产生的基础,但随着乡村振兴,乡镇企业的发展,差序格局也融入了新的因素。  【关键词】费孝通;《乡土中
期刊
【摘要】仁是孔子思想中最核心的内容,体现了人之所以为人最内在的本质与根据。从超越性上看,仁作为诸德之首,贯穿于其他诸德之中;从现实性上看,仁的实现要以各种社会关系为根据,具体表现在家庭关系、交往关系及政治实践当中。从家庭关系到交往关系到政治关系,都是以“仁”一以贯之,体现了一种深层的道德意识和自然的道德感情。这种道德感情、道德意识存在于家庭关系、交往关系及政治关系中,通过仁来贯通这三者,体现了仁的
期刊
【摘要】大运河所提供的便利交通,为济宁地区带来了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与文化交流的渠道。明清时期大运河的疏散,给予济宁地区新的生机与机遇。伴随的货物往来包括了各类食材与饮食文化,促进周边地区的饮食生活变迁,饮食市场进一步拓展。可见,运河对济宁的饮食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济宁;运河;饮食生活;明清时期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城市形象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当下,城市的历史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或群体的文化及其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每个人或群体以至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认同,民族精神的承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廊坊地处京津冀城市群核心地带,其历史文脉传承颇具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明珠璀璨。截至目前,廊坊市已成功入选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项目
期刊
【摘要】新型城镇化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村镇的保护与新型城镇化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正确处理二者关系是乡村振兴面临的关键问题。新型城镇化不是一味追求建设,盲目上马项目,而是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将历史文脉传承延续,将文化基因保留遗传,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之下古镇保护与传承的前提与根本原则。从“人、自然、环境、社会”四者关系着手,互联网、5G网络、VR虚拟现实等技术运用到古镇文化景观的保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