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简析]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大修订教材第十一册中的一篇文言课文。文章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小孩凭自己的直觉判断太阳离人的远近并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断。这个故事既渗透了要主动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并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也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该实事求是的道理。
[学习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课,经典对答,温故知新
师:听说咱们班的学生都很爱阅读,积累也很丰富,老师想考考你们,敢不敢接受挑战。
师:三人行——
生:必有吾师焉。
师:温故——
生:而知新。
师:不错,这些话和我们平时说的不一样,它叫文言。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叫文言文。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篇新的文言文《两小儿辩日》。(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实现对新知的联系,具体体现出“温故而知新”的意义。开头揭示出本课新的知识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古今对读,读通读顺
师: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现在:(1)请同学大声自由的朗读这篇文言文,把它读通读顺。(2)谁愿意来给我们读读课文。(3)齐读全文。(4)无标点读全文。(5)竖排无标点读全文。(6)读竖排无标点繁体文。
设计意图:文言文与现代文不同,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通过这些不同形式、层次的“读”,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课文,并学会了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增进了对文言文的喜爱,培养了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正确的断词断句,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精读,质疑问难,品词析句
师:同学们现在已经能把课文读通读顺了,能说说你们不理解的地方吗?
设计意图:转变自己的角色,让学生提出难句,以学定教。为学生提供平等交流、自主学习的平台,通过学生自主提问,在交流中小结文言文的几种学习方法。
1.图片理解:盘盂,车盖。
2.问题:看到图片你发现了什么,读出来。
注释理解:①以,探汤,沧沧凉凉。要求:把注释带入课文里,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意思。②乎,相当于现代文中哪个字?(吗?呢?)要求:读出语气,进行句子范读并说出最后一小节的意思。
3.组词理解:决,决断,判决。
4.古今对照:汤:①今:食物加热煮熟后的汁液;②古:热水。
5.拓展理解:当书上没有注释怎么办?我们也可以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看老师查到了“故”的四种解释,你觉得哪种对呢?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故的意思是不同的,老师这里还有几个“故”字,你知道它们的意思吗?①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家乡)②温故而知新。(旧的)③故国神游。(故国:旧地,这里指赤壁古战场。)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老朋友)
设计意图:没有注释的情况下,查字典联系上下文选择正确的解释也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进行知识的拓展,学会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同一个字
师:在本文中故的意思是缘故。知道孔子东游的缘故吗?(讲述东游背景)
师:原来东游不是游玩,而是游学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看,故事的开头,古人只用了13个字,就交代了蕴含丰富内容的故事背景,可见文言文的语言是多么精炼。
设计意图:从课内引申到课外,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了解孔子东游的缘故,也从深层次上理解了孔子的为人,树立孔子高大的形象。并以实例展现了文言文语言精练的特点。
四、赏读,熟读成诵,再现“辩斗”
师:大家看这个“辩”字中间是什么?你是怎么分辨它和“辨、辫”的?
师:文中两个孩子是怎样辩斗的?把两小儿辩斗时说的话用不同的记号画出来。请大家仔细读两小儿的话,掌握他们的观点和理由,用自己的话说说。(板书)这两种情况咱们生活中都见过、感受过,是吗?他们说的都有道理,所以这两小儿也在为自己的观点据理力争。书上叫——辩斗。(板书)
近 大 远 小
晨 午
远 凉 近 热
师:同学们猜想一下,他们为了坚持自己的观点是怎么辩斗的?
师:进入了辩斗的场景,想不想再现一下当时的情景。赶紧选好角色,找到自己的观点和依据,记一记吧。记住了吗?赶快找到你的对手辩一辩吧。
师:现在我们有请两小儿 上台现场辩斗。
设计意图:辨析形近字也是体现语文课堂工具性的体现。在精读文本中抓重点句,初步建立自己的印象,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展开想象,训练说话,初步感知辩斗的情景和两小儿大胆质疑、勇于坚持、天真可爱的品行,层层递进,潜向文本深处,浸入学生心灵。
师:刚才辩的很好,老师也有自己的观点也想来辩一辩,谁愿意接受挑战。(师生辩斗)
师: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生: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师: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生: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语速加快)此言差矣!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生:(一愣,迅速做出反应)此言差矣!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语气加强摇着手)非也非也!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生:(机敏的抢上一步)非也非也非也!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看到了吧?这才叫——大家一起说!
生:(齐答)辩斗!
师:两小儿可爱吗?你喜欢他们什么呢?(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于坚持)
设计意图:引起了学生的辩斗兴趣后再引导他们通过熟记观点进行辩斗的现场展示,通过辩斗,挖掘、深化文本内涵,教法上突出了辩斗的层次性,达到了熟读成诵的目标。
五、结课,提升明理,拓展导读
师:观点清楚了,辩来辩去,没有个结果。齐读最后一段。依当时的情况,古人是无法解释这种自然想象,但现在的科技手段,却不难解释的。
师:快速抢答,图中两个中心圆,哪个大。这个测试对你有什么启发吗?这就是我们的视觉造成了近大远小的错觉,令圣人孔子不能决也。(视觉错觉)
设计意图:学生指出哪个圆大,利用色彩和参照物的不同给学生造成一种视觉错觉,从而轻松揭示文中科学道理。直观、简单是本文教学的一处亮点。
师:所以,“两小儿笑曰”。你认为这个笑是什么笑?带着这种表情读读这句。孔子面对小儿的嘲笑,会说什么呢?
生:孔子曰(生联系课文引用孔子名言)。
设计意图:学生由品读到感悟,懂得了为学为人的道理,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实现了情感目标,突破了教学难点。
师:同学们能学以致用,说的精彩纷呈。还记得课前抢答的这些句子吗?这些经典语句都出自于《论语》这本书。《论语》是一部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有人说:“半部论语知天下。”请大家课后把它找来读一读,品一品, 相信会对你的人生有所启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已经过去两千五百多年了,但是,作为一种人生智慧,两小儿的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孔子的实事求是、虚心好学,却像每天升起的太阳一样依然照耀着我们。
设计意图:教师充满激情的总结语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向学生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限魅力,增强了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继承和发扬祖国传统文化的决心。
(责编 张翼翔)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大修订教材第十一册中的一篇文言课文。文章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小孩凭自己的直觉判断太阳离人的远近并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断。这个故事既渗透了要主动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并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也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该实事求是的道理。
[学习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课,经典对答,温故知新
师:听说咱们班的学生都很爱阅读,积累也很丰富,老师想考考你们,敢不敢接受挑战。
师:三人行——
生:必有吾师焉。
师:温故——
生:而知新。
师:不错,这些话和我们平时说的不一样,它叫文言。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叫文言文。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篇新的文言文《两小儿辩日》。(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实现对新知的联系,具体体现出“温故而知新”的意义。开头揭示出本课新的知识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古今对读,读通读顺
师: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现在:(1)请同学大声自由的朗读这篇文言文,把它读通读顺。(2)谁愿意来给我们读读课文。(3)齐读全文。(4)无标点读全文。(5)竖排无标点读全文。(6)读竖排无标点繁体文。
设计意图:文言文与现代文不同,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通过这些不同形式、层次的“读”,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课文,并学会了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增进了对文言文的喜爱,培养了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正确的断词断句,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精读,质疑问难,品词析句
师:同学们现在已经能把课文读通读顺了,能说说你们不理解的地方吗?
设计意图:转变自己的角色,让学生提出难句,以学定教。为学生提供平等交流、自主学习的平台,通过学生自主提问,在交流中小结文言文的几种学习方法。
1.图片理解:盘盂,车盖。
2.问题:看到图片你发现了什么,读出来。
注释理解:①以,探汤,沧沧凉凉。要求:把注释带入课文里,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意思。②乎,相当于现代文中哪个字?(吗?呢?)要求:读出语气,进行句子范读并说出最后一小节的意思。
3.组词理解:决,决断,判决。
4.古今对照:汤:①今:食物加热煮熟后的汁液;②古:热水。
5.拓展理解:当书上没有注释怎么办?我们也可以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看老师查到了“故”的四种解释,你觉得哪种对呢?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故的意思是不同的,老师这里还有几个“故”字,你知道它们的意思吗?①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家乡)②温故而知新。(旧的)③故国神游。(故国:旧地,这里指赤壁古战场。)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老朋友)
设计意图:没有注释的情况下,查字典联系上下文选择正确的解释也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进行知识的拓展,学会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同一个字
师:在本文中故的意思是缘故。知道孔子东游的缘故吗?(讲述东游背景)
师:原来东游不是游玩,而是游学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看,故事的开头,古人只用了13个字,就交代了蕴含丰富内容的故事背景,可见文言文的语言是多么精炼。
设计意图:从课内引申到课外,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了解孔子东游的缘故,也从深层次上理解了孔子的为人,树立孔子高大的形象。并以实例展现了文言文语言精练的特点。
四、赏读,熟读成诵,再现“辩斗”
师:大家看这个“辩”字中间是什么?你是怎么分辨它和“辨、辫”的?
师:文中两个孩子是怎样辩斗的?把两小儿辩斗时说的话用不同的记号画出来。请大家仔细读两小儿的话,掌握他们的观点和理由,用自己的话说说。(板书)这两种情况咱们生活中都见过、感受过,是吗?他们说的都有道理,所以这两小儿也在为自己的观点据理力争。书上叫——辩斗。(板书)
近 大 远 小
晨 午
远 凉 近 热
师:同学们猜想一下,他们为了坚持自己的观点是怎么辩斗的?
师:进入了辩斗的场景,想不想再现一下当时的情景。赶紧选好角色,找到自己的观点和依据,记一记吧。记住了吗?赶快找到你的对手辩一辩吧。
师:现在我们有请两小儿 上台现场辩斗。
设计意图:辨析形近字也是体现语文课堂工具性的体现。在精读文本中抓重点句,初步建立自己的印象,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展开想象,训练说话,初步感知辩斗的情景和两小儿大胆质疑、勇于坚持、天真可爱的品行,层层递进,潜向文本深处,浸入学生心灵。
师:刚才辩的很好,老师也有自己的观点也想来辩一辩,谁愿意接受挑战。(师生辩斗)
师: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生: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师: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生: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语速加快)此言差矣!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生:(一愣,迅速做出反应)此言差矣!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语气加强摇着手)非也非也!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生:(机敏的抢上一步)非也非也非也!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看到了吧?这才叫——大家一起说!
生:(齐答)辩斗!
师:两小儿可爱吗?你喜欢他们什么呢?(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于坚持)
设计意图:引起了学生的辩斗兴趣后再引导他们通过熟记观点进行辩斗的现场展示,通过辩斗,挖掘、深化文本内涵,教法上突出了辩斗的层次性,达到了熟读成诵的目标。
五、结课,提升明理,拓展导读
师:观点清楚了,辩来辩去,没有个结果。齐读最后一段。依当时的情况,古人是无法解释这种自然想象,但现在的科技手段,却不难解释的。
师:快速抢答,图中两个中心圆,哪个大。这个测试对你有什么启发吗?这就是我们的视觉造成了近大远小的错觉,令圣人孔子不能决也。(视觉错觉)
设计意图:学生指出哪个圆大,利用色彩和参照物的不同给学生造成一种视觉错觉,从而轻松揭示文中科学道理。直观、简单是本文教学的一处亮点。
师:所以,“两小儿笑曰”。你认为这个笑是什么笑?带着这种表情读读这句。孔子面对小儿的嘲笑,会说什么呢?
生:孔子曰(生联系课文引用孔子名言)。
设计意图:学生由品读到感悟,懂得了为学为人的道理,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实现了情感目标,突破了教学难点。
师:同学们能学以致用,说的精彩纷呈。还记得课前抢答的这些句子吗?这些经典语句都出自于《论语》这本书。《论语》是一部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有人说:“半部论语知天下。”请大家课后把它找来读一读,品一品, 相信会对你的人生有所启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已经过去两千五百多年了,但是,作为一种人生智慧,两小儿的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孔子的实事求是、虚心好学,却像每天升起的太阳一样依然照耀着我们。
设计意图:教师充满激情的总结语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向学生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限魅力,增强了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继承和发扬祖国传统文化的决心。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