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m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所谓健康,并不仅仅是不得病,还应包括心理健康以及社会交往方面的健康。也就是说,健康是在精神上、身体上和社会交往上保持健全的状态。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没有某种心理疾病或病态心理,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对中学生来说,是指在心理上有比较完善的发展,以形成健全的品格个性,能做到自然应用自己的智慧去适应客观环境,使个人的心理倾向和行为与社会现实要求之间有着和谐的关系。具体地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判断:①精力充沛,能从容不紧张地完成学习任务。②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做事不苛刻,对学习,有乐趣。③能较快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并和他人建立良好关系;④不过高或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能采取适合自己能力的行为;⑤有理想,并能够创造出一个符合自己理想的环境而努力学习和生活。⑥有安全感,生活目标切合实际;⑦情绪适度,能恰当地控制自己的情绪,⑧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保持个人人格的和谐完整;⑨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使个人的基本需求得到恰如其分的满足;⑩善于调节,生活有节奏,劳逸结合,睡眠好。如果符合上述情况,那么,这个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正常的。
  一、 良好的校风
  一个学校的校风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深刻而久远。良好的校风使他们一生受益。一般来讲,良好校风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优良传统和良好风气,是反映学校特色的稳定的心理环境因素。校风具有一定渗透力、感染力,能成为学生行动的动力和方向。良好的校风一经形成,就会成为一种集体的力量,具有约束每个学生行为的尺码。同时,校风有暗示性与激励性,能使学生自觉地接受好的规范与品质,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 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热爱学生,师生平等相处,彼此关怀,使学生对教师有一种亲近感、安全感、信任感、共鸣感。在这样的心理气氛环境下,学生的心理、智力、能力都能得到良好地发展。
  三、 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
  教师的情绪、气质、意志、兴趣、爱好,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以及社会交往、人际关系,对学生都有直接影响,特别是教师的性格与情感对学生影响最深。性格开朗,为人随和,爱护学生,富有同情心的教师,往往受到学生的喜爱。反之,如果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性格孤僻,脾气暴躁,独断专横,处事不公平,极易造成学生的心理障碍。因此,教师应重视自身的心理品质修养,以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四、 良好的家庭环境
  良好的家庭环境是中学生健康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家庭环境的创造主要靠父母。俗话讲,孩子是父母的影子,这个影子不是父母身体在光照下的影子,而是他们的心理在孩子身上的折光,父母的心理素质高,心理修养好,就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如果父母的情绪积极,家庭就会出现喜气洋洋、生动活泼的气氛,孩子就会感到轻松愉快。如果父母的情绪低沉,消极,总之这也不满,那也不对,家庭气氛就会紧张,就会给子女造成心理负担,长期发展,孩子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因此,家长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五、 良好社会环境
  良好的社会环境也是中学生健康心理形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例如形成健康向上、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就会使学生感到安全、幸福、无忧无虑,充满对社会、生活的热爱。如果社会环境恶劣,凶杀、抢劫、色情时有可见,就会使学生恐惧、惊吓,对现实和社会产生忧虑。因此,要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方方面面的支持,坚决打击和取缔污染社会的场所,使学生有一个安静、和谐、健康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
  总的说来,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各个方面,必须予以重视和加强,以使他们具有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和激发他们旺盛的生命力,使他们处于稳定协调的健康状态,才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成为健康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南阳油田第四中学)
其他文献
数学不仅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地位越来越高,作用越来越大。教学过程既是一个可控制的信息流通过程,又是完成数学教学任务的主要途径。在从事了多年的数学教学后,有几点感悟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在小学阶段给学生打好数学初步基础,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培养学习数学的能力,加强学法的指导尤其显得特别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因
语文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更应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内容上,要从单纯的语言教学转向既学习语言,又学习文化和科技知识;在教学方法上,不仅研究教法,而且要研究学法,以便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现结合本人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轻松愉快、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气
当今社会最需要创新型人才,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就成为了新课改的根本指向。那么,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 以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 恰当运用评价方式  对学生活动多种评价方式的恰当运用,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历史的自信,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使其产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评价的方式有很多,而在课堂教学中正面赞赏学生、鼓励学生则成
担任班主任工作,总要遇到一些后进生。要把班主任工作做好,转化后进生是不容忽视的,那么应该怎样做呢?  (1)用爱感化后进生。热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后进生大多傲慢骄横,同时心里又很自卑,比其他学生更爱犯错误,犯了错误又常常表现出满不在乎的样子。对这样的学生,班主任切忌挖苦讽刺,把学生的错误攥在手里,作为惩治他们的武器,否则学生更反感。要冷静、耐心地对待他们的过错,以真诚的爱生之情,激起他们感
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离开了情感教育,一切素质教育都将无从谈起。李吉林老师曾说:“情感素养是人的一切素养的血肉,没有了情感,就没有什么素质可言。”所以语文教学必须加强情感教育,以情感人,寓情于理,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教育。   一、吃透教材,把握真情实感  通过语言文字表达情感是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娴雅精致、脍炙人口,从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