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应试教育制度下,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和中招中体育成绩计入总录取分数的政策的颁布,初中体育得到了重视,对于这样的改革方向,初中体育教学也应该也做出相应调整,本文首先分析了当下的应试教育下初中体育教学落实情况,落实的情况表明了我们教学是否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然后分析当下体育教学的要求即素质教育,接着本文给出了素质教育的落实情况改善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应试教育 初中体育教学 落实情况 具体要求 具体对策
当今的应试教育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逐渐由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学生的身体素质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转变,例如:新课改的实施和中招体育成绩计入总成绩的政策的颁布,这说明体育越来越受到重视,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需要良好的体育教学,这不是纸上谈兵,不是光说不练假把式,是要落到实处,但是在应试教育制度下,我们的初中体育教学的落实情况并不乐观,所以需要进行调整,如何调整,我们说先要分析一下应试教育制度下初中体育教学的特点,再分析其落实情况。
一、应试教育下初中体育教学的特点
1.基础性学科
体育学科作为初中课程的基础性学科之一,主要的教学目的是体育教师通过课堂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项目的运动技巧和规则,让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锻炼自身的身体素质、磨炼坚韧不拔的意志、顽强拼搏的品质和团队协作的团队精神,在体育竞技中不断挑战自我、锻炼体质。
2.重视程度不够,被学生当成副科,学习积极性不高
体育课一直以来不被学生重视,应试教育制度过分看重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导致学生只重视文化课而忽视体育课等素质教育课程,学生上课不专心,逃课,不重视,教师的教学无法高质量的完成,教学无法高效进行,长期以往,体育课在学生的定义下就是一门副科,可有可无的学科,这样的学习态度给体育的教学带来的极大的干扰。
二、当下的初中体育教学的落实的具体要求
1.向素质教育转变
新课改的颁布落实要求当下的体育教学要向素质教育转变,素质教育即要求老师的教学中注重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注重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开发,初中体育教学要从实处落实学生的体育素质教育,包括体育项目的运动技巧和比赛规则,运动员精神,公平的参赛精神,裁判员精神,团队合作的精神等,着力将体育学科作为素质教育的强有力的后盾。
2.重视学生体育兴趣的开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育教学应当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这样学生能够参与到体育课的实践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老师的教学更加高效,体育课的质量也会提高,所以,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的开发。
3.体育教学模式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体育教学是否受到学生的喜爱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学模式的影响,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必然会让学生觉得无趣,再加上素质教育的要求即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所以体育教学必须要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4.体育精神在教学中的渗透
体育精神是一种在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中产生于有规则,有组织,竞争性强或者无规则、无组织、无竞争的身心活动的价值观念体系。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体育活动中,体育精神对于人们有着积极的影响,对于小学生也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有利于培养塑造团队精神;有利于培养恪守规则的意识;有利于优秀人格精神的培育。体育精神的独特之处在于能够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精神。体育活动的竞争性在体育精神中有极大的表现,竞争性会提高学生的上进心和积极性,有利于形成学生积极向上的人格精神。赛事的规则公正有利于学生对于公平正义的理解,让他们在遵守体育规则中领悟公平正义的深刻含义,利于他们追求公平正义,遵守规则的公正正直的人格精神的培养。体育精神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不怕吃苦耐劳,现在的独生子女很多都很娇气,不能吃苦,学校里不吃苦,以后在社会上遇到一点儿小问题就会受不了,吃苦耐劳的体育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能吃苦,能耐劳,不怕困难,不怕经历挫折的顽强人格精神。这样体育精神有利于学生优秀人格精神的培育。所以体育精神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的渗透是有必要的。
三、体育教学落实情况的具体改善对策
1.教师自身的素质提高
体育教师要根据应试教育的特点和当下体育教学的困难之处,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提高自身的的教学素养和教育能力,提高自身对学生的认知水平,积极听取学生的需求。
2.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学生是体育教学的主体,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来。特别对于体育课这类实践课来说学生的主动参与才能让学生的学习质量更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
3.坚持体育精神教育的内化于行外化于行
体育精神教育要求教师不仅从认知水平上教授学生的体育精神,还要将这种体育精神落实到实践中,即内化于行和外化于行。
内化于心:教师要进行体育精神的课堂教学,教授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比赛规则,运动员精神,讲解体育精神的具体内涵,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精神的伟大内涵。
外化于行:教师可以组织有关体育精神培育的相关体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知体育精神,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参与者,学生是主导者,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和话语权,让他们自己在实践中将体育精神外化于行。
4.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第一,体验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学生自身体验了,才能理解体育精神的具体内涵,教师要精心设计体育精神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
第二,标榜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应该将一些突出的具有有体育精神的人和事介绍给学生,让他们对这些事产生认知和认同,给予他们学习的榜样,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第三,,合作学习法。教师让学生自由分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体育技能的学习比赛,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与人们合作,培养他们团队协作的能力。
第四,多元的评价机制。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学生,学生之间的评价更加有利于学生形成对于体育精神的理解和学习,在他人的评价中寻找不足并及时改正,也利于学生自身的的反思和评价。
第五,案例分析法。对于体育中一些经典案例可以给予学生讨论的事件,让他们在讨论中思考体育精神的真正含义,思考出真知。
本文首先分析了当下的应试教育下初中体育教学落实情况,然后分析当下体育教学的要求即素質教育,接着本文给出了素质教育的落实情况改善的具体对策。希望体育教学的落实情况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朱解伟.浅谈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落实素质教育[J].学周刊,2017,(03):74-75.
[2]晁晓静.河南省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研究[D].河南大学,2015.
[3]黄振.皖西大别山区初中体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
【关键词】应试教育 初中体育教学 落实情况 具体要求 具体对策
当今的应试教育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逐渐由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学生的身体素质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转变,例如:新课改的实施和中招体育成绩计入总成绩的政策的颁布,这说明体育越来越受到重视,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需要良好的体育教学,这不是纸上谈兵,不是光说不练假把式,是要落到实处,但是在应试教育制度下,我们的初中体育教学的落实情况并不乐观,所以需要进行调整,如何调整,我们说先要分析一下应试教育制度下初中体育教学的特点,再分析其落实情况。
一、应试教育下初中体育教学的特点
1.基础性学科
体育学科作为初中课程的基础性学科之一,主要的教学目的是体育教师通过课堂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项目的运动技巧和规则,让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锻炼自身的身体素质、磨炼坚韧不拔的意志、顽强拼搏的品质和团队协作的团队精神,在体育竞技中不断挑战自我、锻炼体质。
2.重视程度不够,被学生当成副科,学习积极性不高
体育课一直以来不被学生重视,应试教育制度过分看重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导致学生只重视文化课而忽视体育课等素质教育课程,学生上课不专心,逃课,不重视,教师的教学无法高质量的完成,教学无法高效进行,长期以往,体育课在学生的定义下就是一门副科,可有可无的学科,这样的学习态度给体育的教学带来的极大的干扰。
二、当下的初中体育教学的落实的具体要求
1.向素质教育转变
新课改的颁布落实要求当下的体育教学要向素质教育转变,素质教育即要求老师的教学中注重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注重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开发,初中体育教学要从实处落实学生的体育素质教育,包括体育项目的运动技巧和比赛规则,运动员精神,公平的参赛精神,裁判员精神,团队合作的精神等,着力将体育学科作为素质教育的强有力的后盾。
2.重视学生体育兴趣的开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育教学应当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这样学生能够参与到体育课的实践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老师的教学更加高效,体育课的质量也会提高,所以,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的开发。
3.体育教学模式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体育教学是否受到学生的喜爱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学模式的影响,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必然会让学生觉得无趣,再加上素质教育的要求即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所以体育教学必须要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4.体育精神在教学中的渗透
体育精神是一种在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中产生于有规则,有组织,竞争性强或者无规则、无组织、无竞争的身心活动的价值观念体系。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体育活动中,体育精神对于人们有着积极的影响,对于小学生也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有利于培养塑造团队精神;有利于培养恪守规则的意识;有利于优秀人格精神的培育。体育精神的独特之处在于能够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精神。体育活动的竞争性在体育精神中有极大的表现,竞争性会提高学生的上进心和积极性,有利于形成学生积极向上的人格精神。赛事的规则公正有利于学生对于公平正义的理解,让他们在遵守体育规则中领悟公平正义的深刻含义,利于他们追求公平正义,遵守规则的公正正直的人格精神的培养。体育精神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不怕吃苦耐劳,现在的独生子女很多都很娇气,不能吃苦,学校里不吃苦,以后在社会上遇到一点儿小问题就会受不了,吃苦耐劳的体育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能吃苦,能耐劳,不怕困难,不怕经历挫折的顽强人格精神。这样体育精神有利于学生优秀人格精神的培育。所以体育精神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的渗透是有必要的。
三、体育教学落实情况的具体改善对策
1.教师自身的素质提高
体育教师要根据应试教育的特点和当下体育教学的困难之处,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提高自身的的教学素养和教育能力,提高自身对学生的认知水平,积极听取学生的需求。
2.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学生是体育教学的主体,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来。特别对于体育课这类实践课来说学生的主动参与才能让学生的学习质量更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
3.坚持体育精神教育的内化于行外化于行
体育精神教育要求教师不仅从认知水平上教授学生的体育精神,还要将这种体育精神落实到实践中,即内化于行和外化于行。
内化于心:教师要进行体育精神的课堂教学,教授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比赛规则,运动员精神,讲解体育精神的具体内涵,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精神的伟大内涵。
外化于行:教师可以组织有关体育精神培育的相关体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知体育精神,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参与者,学生是主导者,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和话语权,让他们自己在实践中将体育精神外化于行。
4.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第一,体验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学生自身体验了,才能理解体育精神的具体内涵,教师要精心设计体育精神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
第二,标榜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应该将一些突出的具有有体育精神的人和事介绍给学生,让他们对这些事产生认知和认同,给予他们学习的榜样,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第三,,合作学习法。教师让学生自由分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体育技能的学习比赛,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与人们合作,培养他们团队协作的能力。
第四,多元的评价机制。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学生,学生之间的评价更加有利于学生形成对于体育精神的理解和学习,在他人的评价中寻找不足并及时改正,也利于学生自身的的反思和评价。
第五,案例分析法。对于体育中一些经典案例可以给予学生讨论的事件,让他们在讨论中思考体育精神的真正含义,思考出真知。
本文首先分析了当下的应试教育下初中体育教学落实情况,然后分析当下体育教学的要求即素質教育,接着本文给出了素质教育的落实情况改善的具体对策。希望体育教学的落实情况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朱解伟.浅谈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落实素质教育[J].学周刊,2017,(03):74-75.
[2]晁晓静.河南省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研究[D].河南大学,2015.
[3]黄振.皖西大别山区初中体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