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耀着“五四精神”的中国艺术歌曲

来源 :陕西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796766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赵元任先生的《新诗歌集·上山》是用胡适的新体诗创作的一首艺术歌曲。该曲在创作思维、作曲技巧以及词曲结合方面都有着鲜明的特点,更因其中所蕴含的“五四精神”而使其具有时代意义。本文将从音乐学的角度出发,运用音乐史学和音乐作品分析等方法,从多维视角发掘该作的历史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赵元任 新诗歌集 《上山》 艺术歌
  赵元任先生(1892年-1982年)的《新诗歌集》,不仅是他个人重要的音乐代表作,也是中国20世纪初期艺术歌曲创作方面的经典之作①。其中的歌词取材于当时诗人的新诗。他的这些乐曲,正是长年旅居国外之时的作品,其在国内活跃的时间前后仅约十四年②。但是,这十四年恰是五四运动扩大影响的时候,因此,五四运动后,所兴起的白话文运动,新文体的创建,新思想的吸收以及社会的改革,便很自然地在他的艺术歌曲创作中反映出来。赵元任的艺术歌曲在音乐方面深受西方音乐的影响,但又不失中国传统曲味;在文学方面吸纳诗体的解放,让新诗无论在形式上或内容上,都能反映五四新文化的精神风貌。
  本文所分析的《上山》,其歌词为胡适先生的新体诗。歌词描写了一位积极进取、不畏艰难、不怕困苦的登山者:他努力冲破环境的限制,开辟出一条道路,完成了高远的理想与目标。这样叙写塑造了登山者勇往直前,迎向朝阳的形象,恰好地呈现出当时的民主革命人士面临时代环境的剧变,所蕴含的澎湃思潮,故而,《上山》一作可说是富含着深刻的历史意义。《上山》一曲的音乐富于变化,且情感活泼。故而笔者采用这些素材,来探讨赵元任艺术歌曲的创作手法以及曲中所蕴含的五四精神。
  胡适诗词《上山》之解析
  由于赵元任的《上山》曲中词的部分是取材于胡适的《上山》,因此,若欲探求赵元任乐曲的艺术特征,必先从《上山》新诗的时代背景与内涵谈起。
  1.社会与政治的变动
  胡适的新诗作品《上山》原载于1919年12月1日《新潮》第二卷第二号中,其创作的时间是五四运动爆发后的1919年9月28日[1]。当时的社会政治混乱,局势不稳,北京政府为压制五四之后所引发的全国性运动,采取压迫的手段,如拘捕学生和封禁、监视报纸,想让急欲投身民族主义革命的民众难以实现理想。文学方面,自五四运动后,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学的主流,除了《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等主要的刊物登载时使用白话文外,其他重要大城里也纷纷涌现出不少的白话报刊、杂志,如《星期评论》、《建设》、《解放与改造》等,皆是致力于提倡白话文学的重要刊物。胡适也在各类文集中,论述了当时文艺论坛的现况,这反映了当时社会与文化的变动性是对旧时代与旧观念的一种反对,同时又传达出爱国及爱民族的真挚情感。
  2.新诗文体的解放
  胡适曾提及:“文学革命的目的是要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的文学’——活的文学。这两年来的成绩,国语的散文是已过了辩论的时期,到了多数人实行的时期了。只有国语的韵文——所谓‘新诗’——还脱不了许多人的怀疑。但是现在作新诗的人也就不少了。报纸上所载的,自北京到广州,自上海到成都,多有新诗出现。”[2]此段文字主要论述文学革命是为创造活的语言而生。由于当时白话文运动的推行已行之有年,因而散文的文体早已普及大众,成为平日书信写作的主要形式。然而,近现代发展出来的白话韵文——新诗,还未能让全民完全接受,仍有不少的质疑声存在。其实,新诗的产生,本是文言文自然进化的结果,它的发展不受旧体韵文的平仄与字数等规范所约束,而保有文学中节奏美与音调美的特征。况且,新体诗一旦为多数人所用,这种风潮便随之不断地传播于全国各大城与乡间中,故而新诗的诗体与实际的写作至此便逐步地扎根于全国上下,通行全国。因此,文学革命所带来的影响力不容忽视。
  3.文学革命的产物
  关于胡适《上山》诗,则是在当时多变的环境下,历经多次的锤炼而产生的重要产物。他的新诗全文如下:
  “努力!努力!努力望上跑!”
  “我头也不回,汗也不揩,拼命地爬上山去。”
  “半山了!努力!努力望上跑!”
  “上面已没有路,我手攀着石上的青藤,脚尖抵住岩石缝里的小树,一步一步地爬上山去。”
  “小心点!努力!努力望上跑!”
  “树桩扯破了我的衫袖,荆棘刺伤了我的双手,我好容易打开了一条线路爬上山去。”
  “上面果然是平坦的路,有好看的野花,有遮阴的老树。”
  “但是我可倦了,衣服都被汗湿遍了,两条腿都软了。”
  “我在树下睡倒,闻着那扑鼻的草香,便昏昏沉沉地睡了一觉。睡醒来时,天已黑了,路已行不得了,努力的喊声也灭了。”
  “猛省!猛省!我且坐到天明,明天绝早跑上最高峰,去看那日出的奇景”![3]
  由于作者写作的外部环境,深刻地影响着《上山》作品的情感。因此,诗中所刻画的登山者精力丰沛、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好似象征着孤苦奋斗,勇于突破环境限制的革命之士。尤其是最后“最高峰”一词,仿佛暗喻着尚有高远的理想还未实现,因而胡适笔下的登山者,虽已登上一个山峰,仍就努力向前迈进,直到看见“那日出的奇景”方达到最终的理想目标。因此,新诗中无不蕴含着胡适在民主革命中的澎湃激情,彰显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下白话诗所提倡的:纯用口语、不雕琢、节奏明快的特点与积极向上的特殊风貌。
  此外,当时文学革命运动的风起云涌,使诗体不再拘泥于旧有的形式。《上山》于诗中发挥爱国家、爱民族的坚强意志,试图凝聚群众力量突破困难环境的限制,以保卫国家的主权与争取应有的自由。因此,诗作的完成,有发扬“五四”新文化运动和宣传民族主义思想的深刻用意。
  赵元任《上山》的创作手法
  赵元任《上山》曲的创作时间是1926年。诗歌本身节奏明快,活泼生动,将登山者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了。赵元任为诗篇谱曲的举动,透露出他个人对于原诗作思想内涵的认同,也为当时的乐坛注入了新生命。下面,笔者主要从原作与歌词的关系,意境与调性的关联以及字音与音高的安排等三方面来说明。   1.原作与歌词的关系
  (1)增字
  曲中歌词的使用略与胡先生的原作不同。如:原诗作第二节第一句的“我头也不回”,赵元任将它末尾增加一个“呀”字,而作“我头也不回呀”一句,笔者以为,赵元任在此处增字,为的是让歌词的意境上语气能前后衔接,而音乐的旋律也能在同一乐句中一气呵成。
  (2)重复
  原诗作第五节的“小心点!努力!努力望上跑!”,其中,“小心点!努力!”二句之间,赵元任则多增加了“小心点!小心点努力!”二句于曲中,由于诗歌音节多次的复沓,本身会让积极向上的气氛更为浓厚,因此,赵元任这里的铺排,从文学上强化了新诗的主题,于音乐上也由于音律的回旋往复而形成特有的韵律美。
  (3)更替
  原诗作第八节的“但是我可倦了”一节,其中的第三句“两条腿都软了”,赵元任则改作:“四肢都觉软了”。赵元任曾于歌注中提及更动原诗作的目的,即每次“唱到‘两条腿都软了’,常常有人听了笑,倒笑坏了这地方的音乐了······唱‘四肢都觉软了’,后来居然就没有人笑了。”[4]
  2.意境与调性的关联
  赵元任在安排调式布局时,有意识地从诗词的意境入手,使调式的走向与诗词的内容以及表现出来的情景相融合。在笔者看来,其色彩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从最开头到“好了,好了,努力望上跑!”为止,此段主要是降B大调,音乐所呈现的是积极、轻快、愉悦而明亮的色彩。而其中6/8拍中的“小心点!爬上山去!”一段的旋律,则进入了商调式七声音阶,后面的2/4拍,才回到原先的降B大调来。此处的音乐,由于调性的关系,加上歌词展现出的历经艰险后好不容易终于开辟出一条道路来的心境,与前面的色彩略微幽暗相比较,符合情境。
  第二部分则从“上面果然是平坦的路”直至“努力的喊声也灭了”结束,这里主要是G大调的呈现,最后则穿插着其关系小调——e小调。“睡醒来时”一段,赵元任曾于歌注提及:此为“中国味”最多的部份,即曲调采用徵调式五声音阶来呈现。而本段的最末“灭了”二字,赵元任做了些变化,他让“了”字于e小调的“V”级和弦上收尾,即在“了”字的“B”音上,以大调三和弦的主音,承接到第三部份的B大调上。③
  至于第三部分的调性,则全为B大调,这当中并无其他的调性变化,但与第一部分的降B大调相较之下,其实较原调又高了一个半音。再者,歌曲的伴奏是采用与旋律相同的和声搭配主题,先是以每小节颤音(tremolo或tremolando)来弹奏,然后,才以每小节四个八分音符的分解和弦来呈现。因此,音乐便能与歌词“猛省!猛省!我且坐到天明,去看那日出的奇景!”意境中那积极勇往向前,登高观日出的恢宏之感有所照映。
  3.字音与音高的安排
  至于字音平仄与音高音长的关系,赵元任在论及音乐与歌词的安排时讲到,应注重平仄格律与音乐曲调的配合,即“作曲家们有一个公认的处理歌词声调的规则就是按照传统的分法,把声调归纳成平仄两大类,这样凡是遇到平声字旋律就用比较长一点的音或是略为下降的几个音。凡是遇到仄声字的时候,旋律上就用比较短也比较高的音,或是变动很快、跳跃很大的音。”[5],另外,赵元任也认同把声调归纳成平仄两大类,它在音乐歌词的处理上,是以近乎“中州派”的作法来配曲④,即遇到平声字时,旋律就搭配较长一点或略微下降的音,若遇仄声字时,旋律就采用较短且较高的音,这种配曲的方式,成为赵元任经常采用的搭配方法。
  从《上山》曲来说,“努力!努力!努力望上跑!”,这一小节全是仄声字,此处赵元任在音乐的处理上,以八分音符与附点八分音符的短拍来呈现,步步努力向上的诗境。另外,“我头也不回呀!”,此句的仄声字,包括“我”、“也”、“不”,平声字则有“头”、“回”、“呀”,而仄声的“不”字,音高“d2”是此乐句的最高音,且它的音长也较平声字的“头”、“回”、“呀”为短,恰与赵元任论平仄格律与曲调音高的规则,相为吻合。而平声“呀”字的音高“c2-a1”,却未较其他仄声字的最低音“f1(我)”来的低,因此,这里的用法与赵元任前述的观点,略有不同。再者,“汗也不擦”,这里的平仄依次为“仄仄仄平”,最后的“平声”,音高则为“g1”,音长二拍,虽然较仄声的四分音符、附点八分音符与十六分音符的音长长些,但音高“d1”则未必较仄声的“汗”字“g1”音为低。由此可见,这段新诗不论是平声字或仄声字,它的音长与音高皆不受传统配曲的影响,赵元任则是依据音乐的需要,来调整音乐与歌词的关系。
  结 语
  总而言之,胡适先生的《上山》,是以登山者的心路历程塑造出积极进取、不畏艰难、企图冲破环境限治的勇者形象,并隐含着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民族主义革命的讴歌和鼓励。赵元任将此诗予以谱曲,无非对于这种坚强的意志力和蕴含的精神,有着深刻的认同感。故而他谱曲的举动,实有着发扬与扩大宣传的意味存在。赵元任的《上山》曲本是由歌词与音乐所构成,由于《上山》曲的歌词本是首新体诗,将新诗用来谱曲,除了具有新诗的不拘字数、长短,用字简洁,音节段落安排自由的显著特征之外,谱曲者也将中国的曲调融于乐曲中,将文学与音乐作了适切的融合,这恰恰开启了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一代风尚。笔者认为,《上山》可视作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一个鲜明的例子,它既反映了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诉求与探索,也宣示着一种崭新的声乐创作风格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注释:
  ①萧友梅的《新诗歌集》中将赵元任誉为中国的舒伯特。详见陈聆群,齐毓怡,戴彭海.萧友梅音乐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0:284.
  ②赵元任于1920年回国任教清华学校物理学、数学、心理学讲师,担任英国哲学家罗素翻译,与杨步伟女士结婚,婚后再次赴美于哈佛大学攻读语言学,并任教哲学及中国语言学。1925年携妻及二女回国,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教授。1929年至1938年,任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语言组主任。参见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10:121-122.
  ③《新诗歌集》文字部分出自《本集的音乐》,第118—119页:“上山的中段,教我如何不想他其余的部分,海韵当中‘女郎’独唱的部分,虽然不是抄哪个调儿,也都是做成显然的中国派的调儿,因为它们都以五音阶为主的。”。《新诗歌集》文字部分出自《歌注》,第134页,“第二段从‘上面果然是平坦的路’到‘努力的喊声也灭了’是G调(这是‘中国味’最多的部分,这一部从‘睡醒来时’,就入相关小调(小E调)”。
  ④赵元任在《中国音韵里的规范问题》中说,“关于字调与乐调的配合有三派作法。一是近乎中州派,平声向下或比上一字较下,仄声向上或比上一字较上。我作曲多半是这样的。二是国音派,大致跟着阴阳上去的高扬起降。我偶尔用这种配调法,例如我在抗战时期编的《糊涂老,糊涂老,一生糊涂真可笑》的曲,差不多跟说话一样。第三派是完全不管四声,例如李惟宁的歌曲是这样的。”见:赵如兰.赵元任音乐论文集合[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4:18.
  参考文献:
  [1] [2] [3]欧阳哲生.胡适文集9·尝试集·自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1.
  [4] [5]赵如兰.赵元任音乐论文集合[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4.
  作者单位: 西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陕西西安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国传统养生观主要包括“三观”,即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阴阳平衡的健康观、内外兼修的修养观,具体体现为“三养”,即养身、养心与养气的和谐统一。只要具备“三观”,坚持“三养”,理论联系实践,知行合一,人类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便自然可以实现。  【关键词】传统养生观 三观 三养  陕西省教育厅课题,陕西健康产业发展研究,项目编号:JK041。  中国传统养生观主要包括“三观”,即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期刊
本刊讯(杨希)10月17日,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各高等学校要认真学习贯彻由中共中央辦公厅印发的《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通知指出,《实施意见》体现了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体现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体现了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要求,体现了各地各高校实践探
期刊
【摘 要】慕课已成为全球教育发展的新方向,仅简单照搬国外慕课进入中国大学课堂不符合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但慕课教育体现出的全新授课理念,是传统大学课堂教育改革很好的借鉴。本文在分析研究慕课教育理念的基础上,以医学英语课程为例,完整阐述借鉴慕课理念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慕课 医学英语改革  本文为陕西中医学院校级综合课程改革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No.12JK0280)、陕西省教育厅
期刊
【摘 要】本文在分析陕西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对高层次文化翻译人才需求的基础上,从课程设置、产学研结合的课外实践方面探讨了适合陕西地方经济发展的复合型文化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文化产业 课程设置 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 陕西省文化翻译产业现状分析及复合型文化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课题编号: 12JK1052)的研究成果之一。  陕西是中国旅游资源最富
期刊
【摘 要】文章在系统阐述大学物理课程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列举了目前陕西省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并通过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广大从事大学物理教学的教师等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陕西省 大学物理课程 普遍性问题 应对措施  基金项目: 陕西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010JK530);商洛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09sky012)。  引言 
期刊
【摘 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及数理统计法,对西安市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体育融合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缺乏认识;社会排斥;体育设施匮乏以及经济基础薄弱是影响他们与城市体育融合的主要因素。文章提出:完善政策、法规;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推进体育公共设施的均等化以及营造平等、和谐的城市体育文化氛围。为进一步改善西安市新生代农民工体育状况,实现西安市新生代农民工与社会融合及与城市体育的有
期刊
【摘 要】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应用型本科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应用型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同时,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本文以西安翻译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为例,就应用型工科本科生毕业设计的现状
期刊
“晚清以来的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民族屈辱史,也是一部民族振兴的探索史,是中华儿女前赴后继不断探索民族自强的过程、不断探寻中国道路的过程,更是不断实现向现代化国家迈进的过程。推进晚清史研究,以史资治,对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熊月之在“第六届晚清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如是说。  7月17日至20日,这场以“清末新政·边疆新政与清末民族关系”为主题
期刊
【摘 要】随着网络、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的应用,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产生碰撞,如何有机结合两者对应解决课堂教学方法产生的问题,重点突破教学方法难点,成为了教学方法研究的方向。“多位一体化”教学方法的提出是对高校大学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的整合,其本身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结合”,“课堂教学与网络资源结合”,形成了一个有效的教学方法体系。  【关键词】多位一体化 传统教学模式 互动式教学 网络教学  
期刊
【摘 要】在英国小说界,斯特恩的《项狄传》以其荒诞无厘头风格,独树一帜,成为英国文学艺术中的另类。在这部作品中,传统小说形式被彻底打破,各种元素交叉混合运用。无论叙事、人物设定,还是表现人物特征,都以颠覆性表现手法再现了一部另类旁通的文学作品。《项狄传》的无厘头表现,正是作者以混乱表象揭示社会深层内涵的体现,这也使得这部小说成为一部给人启迪,过目难忘的作品。  【关键词】摄斯特恩 叙事另类 语言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