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智能建筑物内应按弱電系统的分布要求建立一个科学的、系统的、有规律的弱电系统。本文主要对现代建筑智能化弱电系统的设计出现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现代建筑;智能化弱电系统;设计
弱电智能化系统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提升建筑物的整体功能,提升建筑物的智能化水平。弱电智能化系统是未来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弱电智能化系统的设计对建筑物的整体性能,对智能化水平有重要影响。科学合理地弱电智能化系统设计技术有助于提升建筑物的智能化水平。笔者认为加强弱电智能化系统的研究,是建筑企业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弱电智能化系统设计
从某种意义上说,设计是工程成功之根本,是一项非常重要而充满挑战的工作,一个优秀的弱电设计更是如此。然而,目前我国国内弱电设计工作现状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弱电系统的子系统多,所牵涉的高新技术也多,现有的理论体系规范不是很完善,有些焦点问题还未形成定论,目前成功的、值得借鉴的工程建设经验寥寥,这些是造成弱电设计难度大的客观原因。
2、优秀设计人员的匮乏及广大设计者的素质亟待提高则是人为原因。现在的一些弱电设计者往往是闭门造车,严重脱离实际,一味地追求高标准、高档次,设计千篇一律,毫无特色和新意,这些设计造成许多弱电工程“先天不足”。弱电的高科技性和复杂性需要设计者(特别是总设计师)有高素质,至少具有广博的计算机、通信、电气、水、暖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有丰富的设计经验与施工经验和对新技术敏锐的前瞻能力。
3、与其它专业如土建、水暖不同,弱电设计在实际工程中很容易受其它专业、单位人员的制约,这是由专业性质决定的。如:往往在工程后期设计才能全面展开,造成设计时间紧张,来不及深思熟虑;工程实施中招投标行为不规范,系统产品随意变更,造成许多设计工作的浪费;施工图与装修严重脱节,用户要求的不恰当、不明确,使设计人员做了很多的无用功;用户功能随时变更,更给设计带来很多的不便。
4、许多业主,政府主管部门、一些甲级设计院、大型的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工程公司对整个弱电设计存在误区,对设计的程序、过程、内容不是很明确,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设计者间的水平存在差异,设计分工也不合理。
综上分析,要使弱电设计情况有个质的提高和改善,不仅需要全行业加大投入,而且需要通过各种途径(特别是高校行动起来)积极培养出高素质设计人才,除了这两项需长期努力外,另一个很重要的、成效较快的办法就是改变观念,理顺整个建设工作程序,加强宣传与规范,使人们对弱电设计的程序、过程、内容由混沌走向明了,并充分保证设计人员素质的一致性,就能改观弱电设计的被动局面,如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让大家都了解并都遵守规矩程序,才能使设计走向规范化
二、建筑物弱电进出线管的位置选择和预留
对一个建筑来说,尽管弱电系统复杂多样,但需要与外界联系的弱电线路一般仅有通讯线路和有线电视线路。网络虽然作为楼内所有弱电系统的支持平台,但它一般只是在建筑内部自成体系,与外界的联系通过通讯线路即可。但是,政府、电力、司法等部门可能有自己的内部网络,需要在进线时考虑预埋保护管。此外,某些建筑可能还有外界周边的安防线路以及消防报警线路。进出线位置的选择依据外网来向,以建筑内布线便利为原则,避免出现大转角。一般在地下或首层设置一间弱电进线间,进线位置注意避让建筑的主要出入口、地下汽车坡道、消防水池等位置。出于运营方面的考虑,规模大的建筑预留两间弱电进线间,留给电信、移动(铁通)和联通,其他有线电视等线路一般直接进竖井。对于规模较大的住宅小区会给有线电视留一间专门的设备用房。
三、机房功能及位置的确认
弱电系统相关的机房包括网络机房、安防控制室、楼控机房、消防控制室等,应根据建筑需要进行选择。一般来说,安防控制室可以与消防控制室或楼控机房合用一室,但各自有专用的工作区域,而且重要建筑的控制中心(机房)应设置值班人员卫生间和专用空调设备。楼控机房应该毗邻消防安防控制中心,若建筑物面积较大控制项目较多,不宜再与消防安防合用控制室,否则显得较为混乱。弱电机房一般要考虑防静电及防尘,电源应当可靠,一般采用双电源末端互投的方式供电,同时应设置UPS室提供备用电源。机房内一般来说设备发热量较大,可不考虑采暖仅需考虑制冷,制冷量一般可按照400W/㎡考虑。控制室内要考虑采暖,单独设置空调设备,有条件的可以考虑地板送风的方式。
UPS室荷载较大,应提醒结构专业设计人员予以考虑。弱电系统相关机房一般设置在首层或地下一层。消防控制室要求设置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入口,适于选择在建筑物中间的地方,但有时这些位置属于建筑的黄金地点,不愿意提供给机房,可以另外考虑选择阴面或者布局不太好的房间,但一定要离进线间不远且要方便线路敷设。进出机房的线槽应敷设在公共空间内,不要穿越楼梯间及前室,适当远离变电、X射线等存在干扰的区域。
四、弱电竖井的分布与面积需求
弱电竖井的选择一般可以不受防火分区的限制,但是网络布线有距离限制。一般从弱电井至走廊末端的距离≯80m,对于大空间来说,由弱电井至最远处的网络出线座的距离不应该超过95m。考虑到弱电机柜的深度,弱电井一般进深应在1.2m左右。弱电井的发热量比较大,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在井上部做排风管,竖井门上可以考虑采用防火百叶进风。弱电井应该设置在方便走线的位置且开向公共区域,一般不应该与烟道、电梯、卫生间相邻。但如果不从建筑物设计方案阶段就介入,那么建筑专业预留的管井就很难满足这些要求。
五、平面中弱电点位的布置
弱电系统设计首先要在现场布置出信息采集点,然后通过线路传输到机房。需要在现场设点的包括电话、电视、网络,其他数据采集器一般通过86盒接入系统。输送信息的线路一般也不外乎双绞线、视频线、光纤、六类线等。设计过程中,在平面中布置出各种点位是设计的第一步。
平面中布点相当考验设计人员的耐心与细致,设计人员需要对建筑平面有所了解,具有装修经验,清楚家具放置位置,熟悉线路走向,也要了解其他专业的需求,能够根据建筑性质选择适当的布点方式。例如:可视对讲一般放在门的固定扇一侧,但如果建筑的门厅为全玻璃时则需要灵活布置。
六、建筑平面中弱电通道的预留
土建施工阶段一般只预留管而不穿线,所以平面中的布点要经过预留通道连接到机房,从机房到竖井采用线槽,每层采用金属线槽竖井引出本层的线路,金属线槽一般沿走廊敷设,进房间的部分采用穿金属管保护的方式。消防线路与一般弱电线路应该使用单独的线槽,但是,有一种特殊情况,即广播、扩声系统一般兼做火灾应急广播。这种情况下应该满足消防的相应要求,线路明敷时一般要求穿金属管并刷防火涂料。由线槽引出的线路到末端点位一般不应该超过3个直角弯,否则穿线比较困难;电话、网络线路在末端分别穿管;设计师应该熟悉线路的实际走向和作法并且在制图时要明确的表示出来。例如,如果设计图上从会议桌到吊顶上的投影仪简单连根线,施工方就有可能从会议桌上直接立管到吊顶,因此制图时要将线路先引至墙上的过线盒再引至投影仪,不能寄希望于施工队去研究图面上文字、规范表述的内容。
结束语:随着社会的进步,建筑的内涵和功能日趋丰富和多样化,弱电系统也随之不断发展和更新。建筑行业的进步客观上对建筑电气设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相关设计人员能够与时俱进,跟踪建筑行业的最新动态,熟练掌握满足各类建筑需求的电气设计理念和方法。
参考文献:
[1]黄辉.智能建筑网络系统弱电设计[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
[2]孟宪全.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的实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
[3]陈建文,张素兰.浅谈智能建筑弱电工程防雷接地[J].智能家居,2010
【关键词】 现代建筑;智能化弱电系统;设计
弱电智能化系统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提升建筑物的整体功能,提升建筑物的智能化水平。弱电智能化系统是未来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弱电智能化系统的设计对建筑物的整体性能,对智能化水平有重要影响。科学合理地弱电智能化系统设计技术有助于提升建筑物的智能化水平。笔者认为加强弱电智能化系统的研究,是建筑企业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弱电智能化系统设计
从某种意义上说,设计是工程成功之根本,是一项非常重要而充满挑战的工作,一个优秀的弱电设计更是如此。然而,目前我国国内弱电设计工作现状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弱电系统的子系统多,所牵涉的高新技术也多,现有的理论体系规范不是很完善,有些焦点问题还未形成定论,目前成功的、值得借鉴的工程建设经验寥寥,这些是造成弱电设计难度大的客观原因。
2、优秀设计人员的匮乏及广大设计者的素质亟待提高则是人为原因。现在的一些弱电设计者往往是闭门造车,严重脱离实际,一味地追求高标准、高档次,设计千篇一律,毫无特色和新意,这些设计造成许多弱电工程“先天不足”。弱电的高科技性和复杂性需要设计者(特别是总设计师)有高素质,至少具有广博的计算机、通信、电气、水、暖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有丰富的设计经验与施工经验和对新技术敏锐的前瞻能力。
3、与其它专业如土建、水暖不同,弱电设计在实际工程中很容易受其它专业、单位人员的制约,这是由专业性质决定的。如:往往在工程后期设计才能全面展开,造成设计时间紧张,来不及深思熟虑;工程实施中招投标行为不规范,系统产品随意变更,造成许多设计工作的浪费;施工图与装修严重脱节,用户要求的不恰当、不明确,使设计人员做了很多的无用功;用户功能随时变更,更给设计带来很多的不便。
4、许多业主,政府主管部门、一些甲级设计院、大型的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工程公司对整个弱电设计存在误区,对设计的程序、过程、内容不是很明确,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设计者间的水平存在差异,设计分工也不合理。
综上分析,要使弱电设计情况有个质的提高和改善,不仅需要全行业加大投入,而且需要通过各种途径(特别是高校行动起来)积极培养出高素质设计人才,除了这两项需长期努力外,另一个很重要的、成效较快的办法就是改变观念,理顺整个建设工作程序,加强宣传与规范,使人们对弱电设计的程序、过程、内容由混沌走向明了,并充分保证设计人员素质的一致性,就能改观弱电设计的被动局面,如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让大家都了解并都遵守规矩程序,才能使设计走向规范化
二、建筑物弱电进出线管的位置选择和预留
对一个建筑来说,尽管弱电系统复杂多样,但需要与外界联系的弱电线路一般仅有通讯线路和有线电视线路。网络虽然作为楼内所有弱电系统的支持平台,但它一般只是在建筑内部自成体系,与外界的联系通过通讯线路即可。但是,政府、电力、司法等部门可能有自己的内部网络,需要在进线时考虑预埋保护管。此外,某些建筑可能还有外界周边的安防线路以及消防报警线路。进出线位置的选择依据外网来向,以建筑内布线便利为原则,避免出现大转角。一般在地下或首层设置一间弱电进线间,进线位置注意避让建筑的主要出入口、地下汽车坡道、消防水池等位置。出于运营方面的考虑,规模大的建筑预留两间弱电进线间,留给电信、移动(铁通)和联通,其他有线电视等线路一般直接进竖井。对于规模较大的住宅小区会给有线电视留一间专门的设备用房。
三、机房功能及位置的确认
弱电系统相关的机房包括网络机房、安防控制室、楼控机房、消防控制室等,应根据建筑需要进行选择。一般来说,安防控制室可以与消防控制室或楼控机房合用一室,但各自有专用的工作区域,而且重要建筑的控制中心(机房)应设置值班人员卫生间和专用空调设备。楼控机房应该毗邻消防安防控制中心,若建筑物面积较大控制项目较多,不宜再与消防安防合用控制室,否则显得较为混乱。弱电机房一般要考虑防静电及防尘,电源应当可靠,一般采用双电源末端互投的方式供电,同时应设置UPS室提供备用电源。机房内一般来说设备发热量较大,可不考虑采暖仅需考虑制冷,制冷量一般可按照400W/㎡考虑。控制室内要考虑采暖,单独设置空调设备,有条件的可以考虑地板送风的方式。
UPS室荷载较大,应提醒结构专业设计人员予以考虑。弱电系统相关机房一般设置在首层或地下一层。消防控制室要求设置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入口,适于选择在建筑物中间的地方,但有时这些位置属于建筑的黄金地点,不愿意提供给机房,可以另外考虑选择阴面或者布局不太好的房间,但一定要离进线间不远且要方便线路敷设。进出机房的线槽应敷设在公共空间内,不要穿越楼梯间及前室,适当远离变电、X射线等存在干扰的区域。
四、弱电竖井的分布与面积需求
弱电竖井的选择一般可以不受防火分区的限制,但是网络布线有距离限制。一般从弱电井至走廊末端的距离≯80m,对于大空间来说,由弱电井至最远处的网络出线座的距离不应该超过95m。考虑到弱电机柜的深度,弱电井一般进深应在1.2m左右。弱电井的发热量比较大,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在井上部做排风管,竖井门上可以考虑采用防火百叶进风。弱电井应该设置在方便走线的位置且开向公共区域,一般不应该与烟道、电梯、卫生间相邻。但如果不从建筑物设计方案阶段就介入,那么建筑专业预留的管井就很难满足这些要求。
五、平面中弱电点位的布置
弱电系统设计首先要在现场布置出信息采集点,然后通过线路传输到机房。需要在现场设点的包括电话、电视、网络,其他数据采集器一般通过86盒接入系统。输送信息的线路一般也不外乎双绞线、视频线、光纤、六类线等。设计过程中,在平面中布置出各种点位是设计的第一步。
平面中布点相当考验设计人员的耐心与细致,设计人员需要对建筑平面有所了解,具有装修经验,清楚家具放置位置,熟悉线路走向,也要了解其他专业的需求,能够根据建筑性质选择适当的布点方式。例如:可视对讲一般放在门的固定扇一侧,但如果建筑的门厅为全玻璃时则需要灵活布置。
六、建筑平面中弱电通道的预留
土建施工阶段一般只预留管而不穿线,所以平面中的布点要经过预留通道连接到机房,从机房到竖井采用线槽,每层采用金属线槽竖井引出本层的线路,金属线槽一般沿走廊敷设,进房间的部分采用穿金属管保护的方式。消防线路与一般弱电线路应该使用单独的线槽,但是,有一种特殊情况,即广播、扩声系统一般兼做火灾应急广播。这种情况下应该满足消防的相应要求,线路明敷时一般要求穿金属管并刷防火涂料。由线槽引出的线路到末端点位一般不应该超过3个直角弯,否则穿线比较困难;电话、网络线路在末端分别穿管;设计师应该熟悉线路的实际走向和作法并且在制图时要明确的表示出来。例如,如果设计图上从会议桌到吊顶上的投影仪简单连根线,施工方就有可能从会议桌上直接立管到吊顶,因此制图时要将线路先引至墙上的过线盒再引至投影仪,不能寄希望于施工队去研究图面上文字、规范表述的内容。
结束语:随着社会的进步,建筑的内涵和功能日趋丰富和多样化,弱电系统也随之不断发展和更新。建筑行业的进步客观上对建筑电气设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相关设计人员能够与时俱进,跟踪建筑行业的最新动态,熟练掌握满足各类建筑需求的电气设计理念和方法。
参考文献:
[1]黄辉.智能建筑网络系统弱电设计[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
[2]孟宪全.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的实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
[3]陈建文,张素兰.浅谈智能建筑弱电工程防雷接地[J].智能家居,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