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颇有一些内地音乐人走出商业中文歌套路,与国际接轨,打造出时髦有趣的唱片。其中之一便是“快男”出身的吉杰,离开大公司之后,与同样出身选秀的谭维维合组唱片公司,自由自在做音乐,有很大的空间去实现自己的想法。2013年年初出版的《自深深处》,将彝族元素与黑人灵歌融合获得业内赞誉。年底,把概念进一步玩转,将《自深深处》中的部分歌曲及少量旧作重新混音,成为一张70年代怀旧Disco概念的混音舞曲EP《Yisco》。
《Yisco》是一张很有意思的专辑,这个意思既有音乐层面的,也有音乐以外的意义。从音乐制作团队的定位来看,《Yisco》被称为《自深深处》的“番外篇”,很明显是想和《自深深处》的Yisoul概念相对应、相呼应。而无论是Yisco还是Yisoul,作为一种新的音乐名词,它们很明显就是来自于Disco和Soul这两种音乐类型,在吉杰彝族身份上的一种音乐变异。而用两种不同的音乐类型去解读同一些主题的作品,既可以说是一人分饰两角式分工,从音乐类型上来讲,也可以说《Yisco》很像是《自深深处》的Remix版本。
至少对于70后这个群体来讲,《摇摆吧70后》所能带来的,绝对并不仅仅只是节奏的律动和身体的摆动,更有着记忆深处那些片断的复活,曾经的年轻生命体的重新晃动。如果每个人是自己记忆的导演,那在《摇摆吧70》的音乐声中出现在的画面,必定少不了歌舞片《霹雳舞》、《摇滚青年》,少不了ABBA名曲《Gimme Gimme Gimme》或者说中文版《恼人的秋风》那经典的旋律,当然更少不了Michael Jackson的太空步,以及那一声声独特的嚎叫……
当然,作为职业音乐人和歌手的吉杰,除了苏醒自己的记忆之外,更多的还是从专业的角度,去润泽这样的记忆,让当年的一知半解、感官摇摆和年少懵懂,以音乐的方式变得更圆满。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70后一代的回忆。
《Yisco》采用了大量的迪斯科经典艺人、经典作品的采样。主打曲《摇摆吧70后》和《疼 啊博博》里,都能听到已故的迪斯科女王Donna Summer的风采。前者让人想起《Bad Girls》,后者也让人想起那首经典的《I Feel Love》。而从Daft Punk汲取灵感的《花儿》,则在用嘹亮的管乐为Yi和Disco的结合,营造了更纵深的回响。《失去的年华》里标志性的迪斯科Bass Line,弹性又富有张力,更还原出了Disco源头Funk的那种野性和推动力,恍惚中,来自大山的吉杰和出身自奥古斯塔的James Brown,也有种交着并合体的感觉。
以作品为主导,用记忆来圆梦,也让《Yisco》和《自深深处》,就是一对孪生兄弟。像《疼 啊博博》和《失去的年华》等作品各自的版本,无论听哪个版本,都觉得音乐与作品具有天生的粘合度和完成度,选择相对最好的版本这种述求,也在这样的情况下,很难让人说的出口,两难。
当然,《Yisco》绝对不是一张纯粹的Disco专辑。不过也正是这种不纯粹,保证了音乐里的人味。它没有追求音乐由里到外对于Disco音乐和Disco时代模仿的惟妙惟肖,它还保留着吉杰自身的灵与肉,以及《花儿》里彝族的山水彝族的调。它或许唤醒了所有70后关于迪斯科时代共通的记忆点,最终的终点,则是通向吉杰自己这个个体。
吉杰《YISCO彝斯科》一听上去会想起了“好声音”导师杨坤在2010年出版过的一张专辑《Disco》。杨坤的Disco里,能听到更多上世纪80年代熟悉的旧歌被装进新瓶子里,而吉杰的Yisco更多的是凸显他的民族性。要玩民族与现代结合,稍有不慎,很容易变得不土不洋。这次吉杰找来了英国音乐人制作专辑,有些旋律很彝族,有些故事也唱得很自我。像《那时的我》讲述的那些成名故事,旋律已经变得其次,个人经历才是主菜,有点随性说唱的味道,又有些自由爵士的即兴风格。
作为一张可以归类化复古电音的专辑,吉杰的《Yisco》无疑在近几年的出品中,显得比较突出。这种突出,不完全在于音乐制作的精致和严苛。实际上,在这个音乐制作拼音色、拼硬件拼制作人资历的时代,音乐制作的导向,已经因为过多的技术流,而被导向一条歧路。尽管音乐很满,但却越满越空洞。
吉杰的这张专辑,虽然也有着饱满和靓丽的音色,不过却更多留白了他人声及作品本身的拓展空间。这也让音乐在迪斯科的韵味下,依然不失吉杰本身的特点以及现阶段吉杰对于音乐习惯的位置与姿势。
《Yisco》是一张很有意思的专辑,这个意思既有音乐层面的,也有音乐以外的意义。从音乐制作团队的定位来看,《Yisco》被称为《自深深处》的“番外篇”,很明显是想和《自深深处》的Yisoul概念相对应、相呼应。而无论是Yisco还是Yisoul,作为一种新的音乐名词,它们很明显就是来自于Disco和Soul这两种音乐类型,在吉杰彝族身份上的一种音乐变异。而用两种不同的音乐类型去解读同一些主题的作品,既可以说是一人分饰两角式分工,从音乐类型上来讲,也可以说《Yisco》很像是《自深深处》的Remix版本。
至少对于70后这个群体来讲,《摇摆吧70后》所能带来的,绝对并不仅仅只是节奏的律动和身体的摆动,更有着记忆深处那些片断的复活,曾经的年轻生命体的重新晃动。如果每个人是自己记忆的导演,那在《摇摆吧70》的音乐声中出现在的画面,必定少不了歌舞片《霹雳舞》、《摇滚青年》,少不了ABBA名曲《Gimme Gimme Gimme》或者说中文版《恼人的秋风》那经典的旋律,当然更少不了Michael Jackson的太空步,以及那一声声独特的嚎叫……
当然,作为职业音乐人和歌手的吉杰,除了苏醒自己的记忆之外,更多的还是从专业的角度,去润泽这样的记忆,让当年的一知半解、感官摇摆和年少懵懂,以音乐的方式变得更圆满。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70后一代的回忆。
《Yisco》采用了大量的迪斯科经典艺人、经典作品的采样。主打曲《摇摆吧70后》和《疼 啊博博》里,都能听到已故的迪斯科女王Donna Summer的风采。前者让人想起《Bad Girls》,后者也让人想起那首经典的《I Feel Love》。而从Daft Punk汲取灵感的《花儿》,则在用嘹亮的管乐为Yi和Disco的结合,营造了更纵深的回响。《失去的年华》里标志性的迪斯科Bass Line,弹性又富有张力,更还原出了Disco源头Funk的那种野性和推动力,恍惚中,来自大山的吉杰和出身自奥古斯塔的James Brown,也有种交着并合体的感觉。
以作品为主导,用记忆来圆梦,也让《Yisco》和《自深深处》,就是一对孪生兄弟。像《疼 啊博博》和《失去的年华》等作品各自的版本,无论听哪个版本,都觉得音乐与作品具有天生的粘合度和完成度,选择相对最好的版本这种述求,也在这样的情况下,很难让人说的出口,两难。
当然,《Yisco》绝对不是一张纯粹的Disco专辑。不过也正是这种不纯粹,保证了音乐里的人味。它没有追求音乐由里到外对于Disco音乐和Disco时代模仿的惟妙惟肖,它还保留着吉杰自身的灵与肉,以及《花儿》里彝族的山水彝族的调。它或许唤醒了所有70后关于迪斯科时代共通的记忆点,最终的终点,则是通向吉杰自己这个个体。
吉杰《YISCO彝斯科》一听上去会想起了“好声音”导师杨坤在2010年出版过的一张专辑《Disco》。杨坤的Disco里,能听到更多上世纪80年代熟悉的旧歌被装进新瓶子里,而吉杰的Yisco更多的是凸显他的民族性。要玩民族与现代结合,稍有不慎,很容易变得不土不洋。这次吉杰找来了英国音乐人制作专辑,有些旋律很彝族,有些故事也唱得很自我。像《那时的我》讲述的那些成名故事,旋律已经变得其次,个人经历才是主菜,有点随性说唱的味道,又有些自由爵士的即兴风格。
作为一张可以归类化复古电音的专辑,吉杰的《Yisco》无疑在近几年的出品中,显得比较突出。这种突出,不完全在于音乐制作的精致和严苛。实际上,在这个音乐制作拼音色、拼硬件拼制作人资历的时代,音乐制作的导向,已经因为过多的技术流,而被导向一条歧路。尽管音乐很满,但却越满越空洞。
吉杰的这张专辑,虽然也有着饱满和靓丽的音色,不过却更多留白了他人声及作品本身的拓展空间。这也让音乐在迪斯科的韵味下,依然不失吉杰本身的特点以及现阶段吉杰对于音乐习惯的位置与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