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B不是我的学生,也不在我的学校就读。他的父母在他小学时就离异了,现在亲生父母仍共同承担着孩子的教育责任。B的性格因此变得内向,却没有不良习惯,还考上了本市的一所重点中学,读上了文科重点班。但B进入高中后,成绩始终不见提高,一直处于班级中等,从不会大起大落,相当的稳定。班主任说可能是他用的时间不够,他就在父母的督促下连周末、寒假都泡在了书堆题海里,半年下来只有历史增长了10来分,总成绩进步仍不大。后来文理分科后,新班主任又说可能是孩子还没有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建议了几种学习方法并实施后B的成绩也不见提高。最后新班主任给了B一个“需要坚持到底,注意细节”的评价就没有后续了。至今,B的成绩仍稳稳当当的,提不高,也降不下。朋友联系我,让我帮着想想办法。
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听话”的孩子(老师和家长怎么建议,他就怎么做)成绩总是停滞不前呢?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约B在周末交流了一个多小时。通过相互了解,建立初步信任后,B非常乐意地做了一次词语联想:
人:事、物、男人、女人、小孩、老人、房子、家人、朋友、同学、友情、感情、睡觉、吃饭、迷路、上学、心情、未来、一切
网:篮网、猎人、鸟、枪、狗、陷井(阱)、网易、蜘蛛网、网络、蜘蛛侠、骗子、好人、善良、回报、报应、该遭、上网、渔网、漏网之鱼
跑:跑得快、扑克、冠军、金牌、荣誉、还乡、干瞪眼、走、走路、漫步、快跑、追赶、超越、赶上、卡位、冲刺、发力、冲线、第一
天空:极限、飞机、蓝天、白云、太阳、宇宙、星球、飞碟、外星人、星球大战、航天、休斯敦、美国、波士顿、洛杉矶、太平洋、湛蓝、一望无际、永恒
可是:如果、假如、因为、所以、但是、并且、马上、立刻、迅速、雷厉风行、缓慢、蜗牛、向上、恒心、努力、何况、也许、不过、OK
这样的词语联想一看就不像是一个高分生的,就是没有读过高中,没有读过文科的人也能写成这样。初步分析,有以下特点:
1. 词汇不丰富,涉及面很狭窄,视野不开阔,多是眼前生活化的东西,很感官化,几乎看不到书面语(仅有三个成语)。
2. 缺乏与学习相关的词汇。如没有抽象词汇(特别是关于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概念性的词汇),没有专业名词(仅有几个地理名词)等。完全体现不出是一名高中文科生应有的词汇量和词汇水平。
3. 严重缺少大词,整个词语联想没有涉及民族精神、国家命运、生命成长、宏伟志愿等表现大问题的词汇。
4. 词语间关系简单。B的词语联想几乎都是围绕着领词产生的,只有简单的表面联系(近义词、同类词较多),缺乏必要的逻辑关系和逻辑跳跃。
通过这样的分析,再根据他平时很努力的表现,我推断他的学科结构应该是这样的:需要积累的学科英语比较好;语文的基础题能过关,但主观题特别是阅读理解和作文的分数不高;高中的历史和政治由于不再像初中那样只需要记忆而更多的需要理解与分析,变成了他的弱项;他的地理成绩要稍好一些,极大可能是兴趣的原因;数学是他最弱的学科,对做过的题目可能好些,但是对新题就会无从下手。
我逐一询问了B的学科情况,得到的答复与我的推断惊人的吻合。但现在孩子已经高二,学校课程也很紧张,如果从头补救很难实施。我又询问了关于他所在学校的一些基本情况,如作息时间、教师特点、作业特点、自习情况等,为他拟定了以下干预方案:
1. 根据当天语文课上新学的重点新词(特别是成语、谚语、名言名句),英语课上学到的固定短语、句式等每日造句或者写短语,以提高他对词汇和固定短语的运用能力。
2. 根据每周历史课中的核心问题,从政治的经济学常识、哲学认识论,地理学的地理位置、文化背景等方面加以分析和理解,写一份读书笔记或者分析报告。
3. 在数学上建立“例题信息库”,就是将当天习题完成后,再回头把所做的习题页码题号写在例题旁边,并注明例题与习题之间的关系。这样做不仅能加强他对例题的认识,提高做题的熟练程度,还能加强他的分析能力,找到题目之间的变与不变。
4. 订阅《杂文报》或者《杂文月刊》,晚饭后自习前的时间可以拿来读一读,特别注意文中新颖、尖锐、辛辣的论点、论调以及论证过程,重在思辨的提高,引起思维的碰撞。
5. 每日睡觉前冥想几分钟,回顾今天的所得所获,欣赏自己完成的劳动成果,自我满足一下。
B爽快地答应了,并在家长适时的关注(我建议家长逐渐减少对孩子的影响,放手不放眼,不能罗嗦,更不能强迫孩子完成)下完成得很好。一个学期后,B的年级排名取得了显著进步,由原来的900多名,期末考到了592名,进步了300多。孩子很高兴,去年寒假主动约我陪他散步聊天,不过这次是他唱主角,高兴地让我分享一学期以来的改变和收获。与上次相比,B少了几分腼腆,多了几分自信和快乐。看着他的变化,我的心里也跟着洋溢起大大的满足感、幸福感和成就感。得意之余,我写成案例请王老师给予指导,本想因此获得王老师的肯定,王老师的回复却令正自鸣得意的我无地自容:
从这个孩子的词语联想可以得出这样的初步印象:他的知识背景不宽,知识结构也不够好。思维能力不强,线性思维和平面思维比较明显,缺乏纵深,发散性不够,有些呆板。这些缺点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也可以看出端倪,但是做了词语联想这样的心理测验,就看得更清楚了。您的对策正是针对知识背景和思维能力的,对症下药,所以见到了成效。不过我对这个孩子的非智力情况还是不大清楚,要是能做个早期记忆分析,就更有把握了。我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对一个人,只要没测他的早期记忆,就总是觉得不算了解他,测了早期记忆,心里才比较踏实。早期记忆是一个人心理结构的核心。
王老师的点评很委婉,却一针见血地指出我的干预只是停留在了针对智力因素的技术层面而忽略了非智力因素的探究。王老师的话令我如梦方醒,B的早期记忆在之前就被我采集过的:
1. 爸爸说两科考试上了一定的分数就给我买电脑,后来我考上了,可爸爸却没有给我买。
2.每次去外婆那里,都要坐电梯多上一层楼,再走下楼到外婆家。
3. 第一次去成都晕车,一路上都在吐,一直吐到了成都。
4. 小时候和表弟在床上玩耍,不小心把他推下了床。
我当时初步推断B很注重内心的感受,害怕失望、麻烦、痛苦、后悔,与他的聊天中也得到了证实。所以,他变得对周围人的行为敏感,自己又缺乏信心,有意回避能引起不愉快的事情,学习上就会表现出不愿意多想,不愿意深入思考,不愿意多付出,害怕多付出不能得到应有的回报甚至与愿望相反,所以宁肯停滞不前。但当时我却想,B没有在我们学校读书,而且已上高二,家长又焦急成绩,若要建立整套方案很困难(学生需要一个老师在他平时的学习中具体指导,可惜我不熟悉他们学校老师的具体情况,父母也只能完成监管,很难落实非智力因素的指导,而且时间也比较紧迫)。考虑了以上因素,最后就决定从思维训练和扩充语言能力为切入口对他的思维方式和语言储备进行干预。现经王老师的点评和建议,我简直无地自容,羞愧于先前那种功利性的想法,羞愧于取得一点点成绩就孤芳自赏、沾沾自喜。
我再次分析了B的早期记忆,有了新的发现:我之前的分析只停留在了第一感官上,只关注了4条记忆分别表达的意义。如果将它们整合就会发现B各种表现的本质是内心的不安全感,对生活乃至生存有不确定感。这样的不安全感极有可能是他家庭离异后又分别组建了新家庭造成的,但他的反应不是强烈外显,而是变得性格内向,温和乖顺,逐渐形成了表面很听家长和老师的话,但对所做的事情又缺乏确定感的心理问题。也就不能提升自我的认识和意识,学习成绩停滞不前只是诸多现象中比较显现的一个。我对他的干预之所以有效,可能是无意中给了他“确定感”,让他的心灵安宁了一些。那这样的指导就只涉及到了认知方面,停留在了技术层面,没能深入到人格的整体结构,也即没有能深入他的心灵。他所取得的进步就会有局限,甚至只是暂时的缓解,因为他成绩停滞不前的根源在于心理而非学习能力。但我呢?自以为是,夜郎自大,还贴上了成功教育的“美丽”标签,实质却是一次失败的“成功”教育。
所幸的是,如果B成绩的进步能给他以自信和“确定感”,那也是找到了一个突破口,接下来的工作就应该一方面顺着这个突破口扩大指导范围,从学习上的指导扩展到生活体验上的指导;另一方面就是联系他的家长和老师,共同为他营造一种和谐的发展氛围,帮助他在不断的成功感(主要是成功的确定感)中自身建立起安全感和确定感。只有这样,B的一系列表面问题才能得到真正的转化和转变。所以,我迄今对B的教育以及取得的成绩,都只是表面,没能深入到人格的整体结构中,对B的认识和教育其实才刚刚开始。
通过这次案例,我深刻体会到了教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无论面对的是自己的学生还是他人的学生,都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不可功利冒进,更不可在取得一点点成绩就头脑发热。我的自以为是,结果连学生问题的根源都没有搞清楚,连学生为什么取得了进步也没有搞清楚,还乱贴标签。这样的教育过程是不能提高专业素养的,因为这样的教育不够科学,不够严谨。其次,我真正体会到了王老师说过的“早期记忆要反复解读”的奥义。早期记忆的信息非常丰富,绝不是一两次就能读得明白的。
这次特殊的失败的“成功”教育对我的触动很大,我越来越敬畏生命的成长,敬畏教育的力量,敬畏心灵的解读。
责任编辑罗峰
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听话”的孩子(老师和家长怎么建议,他就怎么做)成绩总是停滞不前呢?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约B在周末交流了一个多小时。通过相互了解,建立初步信任后,B非常乐意地做了一次词语联想:
人:事、物、男人、女人、小孩、老人、房子、家人、朋友、同学、友情、感情、睡觉、吃饭、迷路、上学、心情、未来、一切
网:篮网、猎人、鸟、枪、狗、陷井(阱)、网易、蜘蛛网、网络、蜘蛛侠、骗子、好人、善良、回报、报应、该遭、上网、渔网、漏网之鱼
跑:跑得快、扑克、冠军、金牌、荣誉、还乡、干瞪眼、走、走路、漫步、快跑、追赶、超越、赶上、卡位、冲刺、发力、冲线、第一
天空:极限、飞机、蓝天、白云、太阳、宇宙、星球、飞碟、外星人、星球大战、航天、休斯敦、美国、波士顿、洛杉矶、太平洋、湛蓝、一望无际、永恒
可是:如果、假如、因为、所以、但是、并且、马上、立刻、迅速、雷厉风行、缓慢、蜗牛、向上、恒心、努力、何况、也许、不过、OK
这样的词语联想一看就不像是一个高分生的,就是没有读过高中,没有读过文科的人也能写成这样。初步分析,有以下特点:
1. 词汇不丰富,涉及面很狭窄,视野不开阔,多是眼前生活化的东西,很感官化,几乎看不到书面语(仅有三个成语)。
2. 缺乏与学习相关的词汇。如没有抽象词汇(特别是关于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概念性的词汇),没有专业名词(仅有几个地理名词)等。完全体现不出是一名高中文科生应有的词汇量和词汇水平。
3. 严重缺少大词,整个词语联想没有涉及民族精神、国家命运、生命成长、宏伟志愿等表现大问题的词汇。
4. 词语间关系简单。B的词语联想几乎都是围绕着领词产生的,只有简单的表面联系(近义词、同类词较多),缺乏必要的逻辑关系和逻辑跳跃。
通过这样的分析,再根据他平时很努力的表现,我推断他的学科结构应该是这样的:需要积累的学科英语比较好;语文的基础题能过关,但主观题特别是阅读理解和作文的分数不高;高中的历史和政治由于不再像初中那样只需要记忆而更多的需要理解与分析,变成了他的弱项;他的地理成绩要稍好一些,极大可能是兴趣的原因;数学是他最弱的学科,对做过的题目可能好些,但是对新题就会无从下手。
我逐一询问了B的学科情况,得到的答复与我的推断惊人的吻合。但现在孩子已经高二,学校课程也很紧张,如果从头补救很难实施。我又询问了关于他所在学校的一些基本情况,如作息时间、教师特点、作业特点、自习情况等,为他拟定了以下干预方案:
1. 根据当天语文课上新学的重点新词(特别是成语、谚语、名言名句),英语课上学到的固定短语、句式等每日造句或者写短语,以提高他对词汇和固定短语的运用能力。
2. 根据每周历史课中的核心问题,从政治的经济学常识、哲学认识论,地理学的地理位置、文化背景等方面加以分析和理解,写一份读书笔记或者分析报告。
3. 在数学上建立“例题信息库”,就是将当天习题完成后,再回头把所做的习题页码题号写在例题旁边,并注明例题与习题之间的关系。这样做不仅能加强他对例题的认识,提高做题的熟练程度,还能加强他的分析能力,找到题目之间的变与不变。
4. 订阅《杂文报》或者《杂文月刊》,晚饭后自习前的时间可以拿来读一读,特别注意文中新颖、尖锐、辛辣的论点、论调以及论证过程,重在思辨的提高,引起思维的碰撞。
5. 每日睡觉前冥想几分钟,回顾今天的所得所获,欣赏自己完成的劳动成果,自我满足一下。
B爽快地答应了,并在家长适时的关注(我建议家长逐渐减少对孩子的影响,放手不放眼,不能罗嗦,更不能强迫孩子完成)下完成得很好。一个学期后,B的年级排名取得了显著进步,由原来的900多名,期末考到了592名,进步了300多。孩子很高兴,去年寒假主动约我陪他散步聊天,不过这次是他唱主角,高兴地让我分享一学期以来的改变和收获。与上次相比,B少了几分腼腆,多了几分自信和快乐。看着他的变化,我的心里也跟着洋溢起大大的满足感、幸福感和成就感。得意之余,我写成案例请王老师给予指导,本想因此获得王老师的肯定,王老师的回复却令正自鸣得意的我无地自容:
从这个孩子的词语联想可以得出这样的初步印象:他的知识背景不宽,知识结构也不够好。思维能力不强,线性思维和平面思维比较明显,缺乏纵深,发散性不够,有些呆板。这些缺点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也可以看出端倪,但是做了词语联想这样的心理测验,就看得更清楚了。您的对策正是针对知识背景和思维能力的,对症下药,所以见到了成效。不过我对这个孩子的非智力情况还是不大清楚,要是能做个早期记忆分析,就更有把握了。我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对一个人,只要没测他的早期记忆,就总是觉得不算了解他,测了早期记忆,心里才比较踏实。早期记忆是一个人心理结构的核心。
王老师的点评很委婉,却一针见血地指出我的干预只是停留在了针对智力因素的技术层面而忽略了非智力因素的探究。王老师的话令我如梦方醒,B的早期记忆在之前就被我采集过的:
1. 爸爸说两科考试上了一定的分数就给我买电脑,后来我考上了,可爸爸却没有给我买。
2.每次去外婆那里,都要坐电梯多上一层楼,再走下楼到外婆家。
3. 第一次去成都晕车,一路上都在吐,一直吐到了成都。
4. 小时候和表弟在床上玩耍,不小心把他推下了床。
我当时初步推断B很注重内心的感受,害怕失望、麻烦、痛苦、后悔,与他的聊天中也得到了证实。所以,他变得对周围人的行为敏感,自己又缺乏信心,有意回避能引起不愉快的事情,学习上就会表现出不愿意多想,不愿意深入思考,不愿意多付出,害怕多付出不能得到应有的回报甚至与愿望相反,所以宁肯停滞不前。但当时我却想,B没有在我们学校读书,而且已上高二,家长又焦急成绩,若要建立整套方案很困难(学生需要一个老师在他平时的学习中具体指导,可惜我不熟悉他们学校老师的具体情况,父母也只能完成监管,很难落实非智力因素的指导,而且时间也比较紧迫)。考虑了以上因素,最后就决定从思维训练和扩充语言能力为切入口对他的思维方式和语言储备进行干预。现经王老师的点评和建议,我简直无地自容,羞愧于先前那种功利性的想法,羞愧于取得一点点成绩就孤芳自赏、沾沾自喜。
我再次分析了B的早期记忆,有了新的发现:我之前的分析只停留在了第一感官上,只关注了4条记忆分别表达的意义。如果将它们整合就会发现B各种表现的本质是内心的不安全感,对生活乃至生存有不确定感。这样的不安全感极有可能是他家庭离异后又分别组建了新家庭造成的,但他的反应不是强烈外显,而是变得性格内向,温和乖顺,逐渐形成了表面很听家长和老师的话,但对所做的事情又缺乏确定感的心理问题。也就不能提升自我的认识和意识,学习成绩停滞不前只是诸多现象中比较显现的一个。我对他的干预之所以有效,可能是无意中给了他“确定感”,让他的心灵安宁了一些。那这样的指导就只涉及到了认知方面,停留在了技术层面,没能深入到人格的整体结构,也即没有能深入他的心灵。他所取得的进步就会有局限,甚至只是暂时的缓解,因为他成绩停滞不前的根源在于心理而非学习能力。但我呢?自以为是,夜郎自大,还贴上了成功教育的“美丽”标签,实质却是一次失败的“成功”教育。
所幸的是,如果B成绩的进步能给他以自信和“确定感”,那也是找到了一个突破口,接下来的工作就应该一方面顺着这个突破口扩大指导范围,从学习上的指导扩展到生活体验上的指导;另一方面就是联系他的家长和老师,共同为他营造一种和谐的发展氛围,帮助他在不断的成功感(主要是成功的确定感)中自身建立起安全感和确定感。只有这样,B的一系列表面问题才能得到真正的转化和转变。所以,我迄今对B的教育以及取得的成绩,都只是表面,没能深入到人格的整体结构中,对B的认识和教育其实才刚刚开始。
通过这次案例,我深刻体会到了教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无论面对的是自己的学生还是他人的学生,都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不可功利冒进,更不可在取得一点点成绩就头脑发热。我的自以为是,结果连学生问题的根源都没有搞清楚,连学生为什么取得了进步也没有搞清楚,还乱贴标签。这样的教育过程是不能提高专业素养的,因为这样的教育不够科学,不够严谨。其次,我真正体会到了王老师说过的“早期记忆要反复解读”的奥义。早期记忆的信息非常丰富,绝不是一两次就能读得明白的。
这次特殊的失败的“成功”教育对我的触动很大,我越来越敬畏生命的成长,敬畏教育的力量,敬畏心灵的解读。
责任编辑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