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世纪80~90年代,席慕蓉以她的诗歌倾倒了无数台湾读者,也赢得了许多大陆读者的青睐。在其众多爱情诗中,《一棵开花的树》是公认的情诗中的明珠。在我看来,这首诗的魅力不仅在于它写尽了爱的坚贞与真诚,爱的失落与惆怅,更在于它将这份爱由彼岸回归于现实,升华为一种深沉而又理性的悲剧美,达到了对我国古代爱情诗的超越。
从物理时间来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时间是永恒的。相对于无限的时间来说,生命的存在表现出不可避免的悲剧性。但从心理时间上,人又可以在与心灵的交流与碰撞中达到永恒,从而使生命呈现出澄澈、透明的超越性。为了获得这种超越性的“美丽”,我“在佛前求了五百年”,终于感动了佛,“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这里由于“我”的真诚而美丽的祈求,心理时间战胜了物理时间,实现了对现实此岸的超越,达到了“化作一棵树”的彼岸。在理想的彼岸中,这棵树任心灵自由的驰骋,可以“长在你必经的路旁”,可以为你“慎重地开满了花”,可以让你细听“我等待的热情”,他感受着那份热情,努力地开着美丽的花。自然化的人似乎要得到了幸福的空间,但作者并没有让美好的爱情在营构的物我合一的世界中实现,“我”并没有沉迷于虚幻的彼岸世界里,并没有在彼岸中忘却了一切,而是在现实中“你”的“无视”中,终于“落了一地”的“花瓣”,回到了无奈而又忧伤的此岸现实。这正是席慕蓉的深刻与伟大之处,她不但看到了人与人在心灵的碰撞与融合中实现的永恒之美,更清醒地意识到生命由于偶然性因素而导致的终极性的悲剧。生命从开始降生,就一天天接近死亡,面对死亡前短暂的生命,死亡后的无限的虚无,不同时代不同的人,开始了艰难的探索,或对功名的追逐,或对真理的追求,或皈依宗教,或反叛现实。席慕蓉这里的选择是:爱。她视爱为生命的本源,她说“我一直相信,世间应该有这样一种爱情,绝对的宽容﹑绝对的真挚﹑绝对的无怨﹑绝对的美丽。假如我能享有这样的爱,那么,就让我的诗来作它的证明”{1}。“我在佛前求了五百年”的爱便是这种绝对的爱,这种对抗死亡,对抗虚无,提升生命高度带有宗教信仰性质的爱情。生命在漫长的等待与期盼中,终于感受到这种爱情的闪现,觉察到了刹那即永恒的美,然而这种美却终于抵不过现实中一个偶然——“你”的“无视”。苦苦的寻觅,绚丽的爱情却毁于一个小小的偶然,似乎有些戏剧的意味,其实骨子里是对生命面对遍布的偶然性时一种无奈的扼腕感叹。这是一种对茫茫世界各种色相背后的无处不在的偶然性的深刻的觉悟。
我国历代的爱情诗中大多表现的是一种“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温柔敦厚之美。从《诗经》中的《关雎》到南朝的《西洲曲》,从李白的《长相思》到李商隐的《无题》,民歌中有男欢女爱,也有婉诉衷肠,文人爱情诗中,有怨妇之哀,有闺中之思,大都难以突破现实悲欢,理想圆满的樊篱。当然也有“我欲与君相知,长命绝无衰”的生死不渝之爱,“锲臂饮清血,牛羊持祭天”的铁血丹心之情,但都缺乏对永恒的追问、对终极的思考,没有震撼而发人深思的悲剧性。只有《孔雀东南飞》和白居易的《长恨歌》两篇巨制歌写了爱情的穿越时空的永恒。刘兰芝与焦仲卿的殉情在化为鸳鸯中实现了圆满,《长恨歌》中的爱情主人公虽然有“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长恨,但是月宫相会毕竟给了他们美好的时刻。梁祝式的爱情固然令人荡气回肠,透露着古希腊式的悲壮,但那终觉如云天雾海,千山万水,是远离世俗的神话。它们无一例外地在彼岸世界实现了圆满,而席慕蓉则在现实中寻求圆满。既然我跨越时空的努力仍要落回到现实中的“一地花瓣”,那么就让我为自己的执著精神而自我感动,既然我已感受到了那种刹那的永恒之美,那种偶然的无视不只是永恒中的一瞬吗?就让我来以悲悯的情怀来对生命中的一切充满感恩,充满怀恋吧。因为她知道“爱必得忧伤”,她“愿意接受上苍一切的赐予和安排”{2}。因为不可避免的遗憾,她分外珍惜拥有,她的“心中因而常常充满了感动与感谢”{3}。这是一种明知残缺而无怨无悔﹑明知失去仍心存感激的席慕蓉式的圆满。这种现实中的圆满比古代爱情诗中那些或奉旨完婚,或化为连理的“大团圆”式的圆满,无疑具有一种超越性。它虽向往彼岸但不迷失,虽渴望完美但仍看到残缺,这是一种现实的人生态度,这是一种理性而不缺乏温情的爱情哲学。尤其是在工业社会进程中的今天,此岸的具体早已覆盖在彼岸的玄思之上,即便所有的爱情都要令人垂泪,生死许诺也不宜重于泰山了。所以人对爱情世界的向往已不再是终生的坚守与忠贞了,如果现实的偶然阻碍了爱情完美,那也无法抹杀爱情存在时的灿烂的曾经。因此在人的真实情感日益为物质生存困扰﹑爱情的保质期渐短的今天,这种对于爱情的态度,更具亲和力,更具现实意义。
席慕蓉的这首小诗,不但实现了从此岸向彼岸的超越,而且实现了由彼岸向此岸的回归。在这种超越与回归中,我们感受到幸福与遗憾,甜蜜与忧伤两种相反相成的生命情感构成了一种张力。在这种张力之美中,我们领略着生命的苍凉与美丽。
注 释
{1}席慕蓉. 七里香 [Z] 广州:花城出版社,1987 第109页
{2}席慕蓉. 有一首歌 [Z]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 第32页
{3}席慕蓉. 有一首歌 [Z]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 第13页
从物理时间来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时间是永恒的。相对于无限的时间来说,生命的存在表现出不可避免的悲剧性。但从心理时间上,人又可以在与心灵的交流与碰撞中达到永恒,从而使生命呈现出澄澈、透明的超越性。为了获得这种超越性的“美丽”,我“在佛前求了五百年”,终于感动了佛,“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这里由于“我”的真诚而美丽的祈求,心理时间战胜了物理时间,实现了对现实此岸的超越,达到了“化作一棵树”的彼岸。在理想的彼岸中,这棵树任心灵自由的驰骋,可以“长在你必经的路旁”,可以为你“慎重地开满了花”,可以让你细听“我等待的热情”,他感受着那份热情,努力地开着美丽的花。自然化的人似乎要得到了幸福的空间,但作者并没有让美好的爱情在营构的物我合一的世界中实现,“我”并没有沉迷于虚幻的彼岸世界里,并没有在彼岸中忘却了一切,而是在现实中“你”的“无视”中,终于“落了一地”的“花瓣”,回到了无奈而又忧伤的此岸现实。这正是席慕蓉的深刻与伟大之处,她不但看到了人与人在心灵的碰撞与融合中实现的永恒之美,更清醒地意识到生命由于偶然性因素而导致的终极性的悲剧。生命从开始降生,就一天天接近死亡,面对死亡前短暂的生命,死亡后的无限的虚无,不同时代不同的人,开始了艰难的探索,或对功名的追逐,或对真理的追求,或皈依宗教,或反叛现实。席慕蓉这里的选择是:爱。她视爱为生命的本源,她说“我一直相信,世间应该有这样一种爱情,绝对的宽容﹑绝对的真挚﹑绝对的无怨﹑绝对的美丽。假如我能享有这样的爱,那么,就让我的诗来作它的证明”{1}。“我在佛前求了五百年”的爱便是这种绝对的爱,这种对抗死亡,对抗虚无,提升生命高度带有宗教信仰性质的爱情。生命在漫长的等待与期盼中,终于感受到这种爱情的闪现,觉察到了刹那即永恒的美,然而这种美却终于抵不过现实中一个偶然——“你”的“无视”。苦苦的寻觅,绚丽的爱情却毁于一个小小的偶然,似乎有些戏剧的意味,其实骨子里是对生命面对遍布的偶然性时一种无奈的扼腕感叹。这是一种对茫茫世界各种色相背后的无处不在的偶然性的深刻的觉悟。
我国历代的爱情诗中大多表现的是一种“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温柔敦厚之美。从《诗经》中的《关雎》到南朝的《西洲曲》,从李白的《长相思》到李商隐的《无题》,民歌中有男欢女爱,也有婉诉衷肠,文人爱情诗中,有怨妇之哀,有闺中之思,大都难以突破现实悲欢,理想圆满的樊篱。当然也有“我欲与君相知,长命绝无衰”的生死不渝之爱,“锲臂饮清血,牛羊持祭天”的铁血丹心之情,但都缺乏对永恒的追问、对终极的思考,没有震撼而发人深思的悲剧性。只有《孔雀东南飞》和白居易的《长恨歌》两篇巨制歌写了爱情的穿越时空的永恒。刘兰芝与焦仲卿的殉情在化为鸳鸯中实现了圆满,《长恨歌》中的爱情主人公虽然有“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长恨,但是月宫相会毕竟给了他们美好的时刻。梁祝式的爱情固然令人荡气回肠,透露着古希腊式的悲壮,但那终觉如云天雾海,千山万水,是远离世俗的神话。它们无一例外地在彼岸世界实现了圆满,而席慕蓉则在现实中寻求圆满。既然我跨越时空的努力仍要落回到现实中的“一地花瓣”,那么就让我为自己的执著精神而自我感动,既然我已感受到了那种刹那的永恒之美,那种偶然的无视不只是永恒中的一瞬吗?就让我来以悲悯的情怀来对生命中的一切充满感恩,充满怀恋吧。因为她知道“爱必得忧伤”,她“愿意接受上苍一切的赐予和安排”{2}。因为不可避免的遗憾,她分外珍惜拥有,她的“心中因而常常充满了感动与感谢”{3}。这是一种明知残缺而无怨无悔﹑明知失去仍心存感激的席慕蓉式的圆满。这种现实中的圆满比古代爱情诗中那些或奉旨完婚,或化为连理的“大团圆”式的圆满,无疑具有一种超越性。它虽向往彼岸但不迷失,虽渴望完美但仍看到残缺,这是一种现实的人生态度,这是一种理性而不缺乏温情的爱情哲学。尤其是在工业社会进程中的今天,此岸的具体早已覆盖在彼岸的玄思之上,即便所有的爱情都要令人垂泪,生死许诺也不宜重于泰山了。所以人对爱情世界的向往已不再是终生的坚守与忠贞了,如果现实的偶然阻碍了爱情完美,那也无法抹杀爱情存在时的灿烂的曾经。因此在人的真实情感日益为物质生存困扰﹑爱情的保质期渐短的今天,这种对于爱情的态度,更具亲和力,更具现实意义。
席慕蓉的这首小诗,不但实现了从此岸向彼岸的超越,而且实现了由彼岸向此岸的回归。在这种超越与回归中,我们感受到幸福与遗憾,甜蜜与忧伤两种相反相成的生命情感构成了一种张力。在这种张力之美中,我们领略着生命的苍凉与美丽。
注 释
{1}席慕蓉. 七里香 [Z] 广州:花城出版社,1987 第109页
{2}席慕蓉. 有一首歌 [Z]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 第32页
{3}席慕蓉. 有一首歌 [Z]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