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亲子”就是指家庭内部成员之间主要是父母与孩子之间关系,而“亲子教育”是以亲缘关系为主要维系基础,以婴幼儿与家长的互动为核心内容,以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和爱护婴幼儿身心健康,开发潜能,培养个性,是新生人口的整体素质得到不断提高为宗旨的一种特殊形态的早期教育。它强调父母、孩子在平等的情感沟通的基础上双方互动,通过对父母的培训和提升而达到对亲子关系的调适,从而更好地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关键词:亲子教育;适应;环境;人际交往;配合
从2011年9月至今,我一直从事2—3岁宝宝早期亲子教育课程的开展与研究,有感触也有收获。经过一年多的研究,让我对早期亲子教育有了初步的认识。宝宝走出家庭,进入亲子园这个陌生的环境,需要勇气,需要适应。那么如何让2—3岁宝宝适应早起亲子教育课程也就成为我们最先需要解决的难题。
一、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原则了解宝宝不适应的表现
想要解决难题,首先需要对于宝宝一些不适应的表现有熟练的了解,才能达到“对症下药”的效果。
表现一:宝宝害怕进入陌生空间
这是宝宝离开家庭,认识世界必须要经历的阶段。而根据宝宝的个体差异,宝宝们害怕进入陌生空间的程度有很大的区别,探索陌生空间的时间也有所差异:胆大的宝宝会主动进入陌生空间,虽然害怕,但好奇心大过害怕,自己进入或寻求心理保护拉着家长一起进入后对新环境进行评估,发现无任何危险后,才会开心的去探索,大部分宝宝属于这类;还有小部分胆小的宝宝,当跟陌生空间有一定距离时,会自动开启自我保护机制,像缩头乌龟一样“拉响警报(哭闹不休、焦躁不安、扭捏反抗)”,排除危险。不过这样的方法,对于疼爱宝宝,于心不忍而妥协的家长来说,总是屡试不爽。
表现二:在活动室中乱跑、乱叫、打滚、坐不住
由于我们活动室空间有限,这类宝宝在好奇心驱使下探索完活动室,就会失去耐性,因此他们会用他们独特的方式来排解内心的“无聊”,自娱自乐一番,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引起家长、老师及同伴的注意。不过这样的举动非常有效,2岁多的宝宝正是注意力易分散,爱模仿“盲从”的时期,所以对于教师的教学以及宝宝自身“学习”的观察力、模仿力等有一定影响。
二、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精神分析宝宝不适应的原因
从上述描述来看,每个宝宝都会或多或少的不适应,因此不适应的表现也会因人而异。但造成不适应的原因却是大同小异,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大方面来分析:
(一)客观因素
1、环境的改变,导致新宝宝不适应
适应是指宝宝能有效地应付和顺应环境,使宝宝自身及与环境之间保持平衡与协调的状态。它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调整自己的态度和改变自己的行为,适应外部环境的要求;二是尽最大可能去改变环境使之适合自己发展的需要。这两种方法需因人而异,2—3岁宝宝没有改变环境的能力,而只能选择让自己去适应环境的变化。
2、人物的增加,导致入园宝宝不适应
2—3岁宝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中度过的,其主要交往对象是家庭成员,宝宝通过与主要抚养人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获得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但这样的需求对于宝宝有很大的局限性。例如:我们班有一个宝宝,从开学到现在一直都不愿进活动室。只要看到老师就会哭着拉妈妈如洪水猛兽般的离开。后来与他母亲交流中才得知,这个宝宝都由妈妈一个人带,很少出门与人交往接触,导致宝宝胆子小,不愿与外人交往。
(二)主观因素
1、早期教育的课程模式,对宝宝具有约束性
早期教育的课程模式通常根据宝宝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专注力等大致分为哈罗时间、聪明时间、亲子音乐及探险时间四大板块。对于每天过得无忧无虑、开开心心想干嘛就干嘛的宝宝来说,这样遵循时间、空间及顺序的早期亲子教育课程无疑是对他们有很强的制约感,因此才会出现上述的大喊大叫,到处走动坐不住,这是必然要经历的阶段。不过这样的课程模式却能很好的给宝宝建立正确的游戏活动常规,为培养宝宝良好的秩序感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家长的配合程度,决定宝宝适应力的强度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计划生育的普遍推行,家庭对后代的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多地倾注了关怀与重视,特别是对2—3岁宝宝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更应给予特殊的关怀和教育。中国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传承已久,根深蒂固,把教育成功的希望都给予在老师的身上,往往忽略了宝宝对亲情的渴望、家长的肯定。家长配合大部分也只停留在表象的物质方面,而深层的精神支柱却过于“吝啬”的传达给宝宝,总是用诸多的借口来敷衍、搪塞宝宝。
三、用“工欲善其志,必先利其器”的方法进行“对症下药”
在找到宝宝不适应的原因后,作为老师又该采取哪些切实有效的方法与措施呢?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教师要以身作则,以诚相待,让宝宝直接感受到你的真诚
都说教师是爱的天使,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从事着塑造人的事业,教师的言行举止尤为重要。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的点拨,正确的引导和循序善诱的教导会使孩子们的个性得以转变,这其中我觉得眼神的肯定、适时的赞赏最为重要。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的一段话:“人性中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对于孩子来说,赞赏是心灵鸡汤,运用得好,它能激发孩子内在动力,引发兴趣,使智力得到提升;能愉快地接受批评,改正缺点;能完善人格和培养优秀品质。
(二)用环境进行视觉冲击,让宝宝喜欢
大部分的宝宝刚进入活动室,都表现的极为小心谨慎,都会拉着妈妈的手或牵着衣角,审视这个环境对于自己有没有危险,可见孩子的这一表现充分能看出宝宝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
(三)用动静结合、层次分明的课程模式设计来吸引宝宝
想要让宝宝在一节45—60分钟的活动中吸引宝宝跟你互动,教师就一定要开动脑筋,可选择:
1、纵向型曲线式的动静结合模式:走线(播放安静的轻音乐稳定、安抚宝宝的情绪)→唱名(调动宝宝情绪,为整节活动活跃的热身)→教师示范(教师需用舒缓、简介的语言调节宝宝的情绪,让宝宝适时安静,仔细观察教师的每步动作)→精细操作(宝宝主动自己操作自己的教具,在操作中去探索、认知、熟悉)→亲子互动游戏(用轻松、愉悦的游戏氛围,增进亲子之间的心理感情交流)。这样动静交替着开展,可以合理的调节宝宝的情绪,稳定保持宝宝对活动兴趣。
2、横向型多样化的层次分明模式。比方说:在走线中,可让宝宝直接练习自然协调的走,也可增设障碍(端杯子、抱皮球……)的走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对于整个活动的每个环节设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小活动来吸引宝宝,让宝宝对于活动始终保持一种惊喜感。
四、家园互动,与家长共同实施有效教育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指出:0—3岁婴幼儿家长的受指导率,应该成为发达地区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父母是创造未来的雕塑家,儿童成长的基石是父母双手奠定的。假如能够指导父母,使父母以建设性的、更为积极与主动的态度和孩子互动,与孩子进行双向交流和学习,掌握家庭教育的科学,走出家教的误区,那么整个民族的素质和社会文明的程度必定大大提高。因此在活动中让家长积极配合是搞好亲子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环。
参考文献:
[1]简尔贤主编:《幼儿園亲子教育(办学管理篇)》同心出版社
[2]沈媛主编:《1~3岁幼儿养护专家全程指导》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关键词:亲子教育;适应;环境;人际交往;配合
从2011年9月至今,我一直从事2—3岁宝宝早期亲子教育课程的开展与研究,有感触也有收获。经过一年多的研究,让我对早期亲子教育有了初步的认识。宝宝走出家庭,进入亲子园这个陌生的环境,需要勇气,需要适应。那么如何让2—3岁宝宝适应早起亲子教育课程也就成为我们最先需要解决的难题。
一、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原则了解宝宝不适应的表现
想要解决难题,首先需要对于宝宝一些不适应的表现有熟练的了解,才能达到“对症下药”的效果。
表现一:宝宝害怕进入陌生空间
这是宝宝离开家庭,认识世界必须要经历的阶段。而根据宝宝的个体差异,宝宝们害怕进入陌生空间的程度有很大的区别,探索陌生空间的时间也有所差异:胆大的宝宝会主动进入陌生空间,虽然害怕,但好奇心大过害怕,自己进入或寻求心理保护拉着家长一起进入后对新环境进行评估,发现无任何危险后,才会开心的去探索,大部分宝宝属于这类;还有小部分胆小的宝宝,当跟陌生空间有一定距离时,会自动开启自我保护机制,像缩头乌龟一样“拉响警报(哭闹不休、焦躁不安、扭捏反抗)”,排除危险。不过这样的方法,对于疼爱宝宝,于心不忍而妥协的家长来说,总是屡试不爽。
表现二:在活动室中乱跑、乱叫、打滚、坐不住
由于我们活动室空间有限,这类宝宝在好奇心驱使下探索完活动室,就会失去耐性,因此他们会用他们独特的方式来排解内心的“无聊”,自娱自乐一番,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引起家长、老师及同伴的注意。不过这样的举动非常有效,2岁多的宝宝正是注意力易分散,爱模仿“盲从”的时期,所以对于教师的教学以及宝宝自身“学习”的观察力、模仿力等有一定影响。
二、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精神分析宝宝不适应的原因
从上述描述来看,每个宝宝都会或多或少的不适应,因此不适应的表现也会因人而异。但造成不适应的原因却是大同小异,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大方面来分析:
(一)客观因素
1、环境的改变,导致新宝宝不适应
适应是指宝宝能有效地应付和顺应环境,使宝宝自身及与环境之间保持平衡与协调的状态。它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调整自己的态度和改变自己的行为,适应外部环境的要求;二是尽最大可能去改变环境使之适合自己发展的需要。这两种方法需因人而异,2—3岁宝宝没有改变环境的能力,而只能选择让自己去适应环境的变化。
2、人物的增加,导致入园宝宝不适应
2—3岁宝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中度过的,其主要交往对象是家庭成员,宝宝通过与主要抚养人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获得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但这样的需求对于宝宝有很大的局限性。例如:我们班有一个宝宝,从开学到现在一直都不愿进活动室。只要看到老师就会哭着拉妈妈如洪水猛兽般的离开。后来与他母亲交流中才得知,这个宝宝都由妈妈一个人带,很少出门与人交往接触,导致宝宝胆子小,不愿与外人交往。
(二)主观因素
1、早期教育的课程模式,对宝宝具有约束性
早期教育的课程模式通常根据宝宝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专注力等大致分为哈罗时间、聪明时间、亲子音乐及探险时间四大板块。对于每天过得无忧无虑、开开心心想干嘛就干嘛的宝宝来说,这样遵循时间、空间及顺序的早期亲子教育课程无疑是对他们有很强的制约感,因此才会出现上述的大喊大叫,到处走动坐不住,这是必然要经历的阶段。不过这样的课程模式却能很好的给宝宝建立正确的游戏活动常规,为培养宝宝良好的秩序感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家长的配合程度,决定宝宝适应力的强度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计划生育的普遍推行,家庭对后代的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多地倾注了关怀与重视,特别是对2—3岁宝宝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更应给予特殊的关怀和教育。中国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传承已久,根深蒂固,把教育成功的希望都给予在老师的身上,往往忽略了宝宝对亲情的渴望、家长的肯定。家长配合大部分也只停留在表象的物质方面,而深层的精神支柱却过于“吝啬”的传达给宝宝,总是用诸多的借口来敷衍、搪塞宝宝。
三、用“工欲善其志,必先利其器”的方法进行“对症下药”
在找到宝宝不适应的原因后,作为老师又该采取哪些切实有效的方法与措施呢?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教师要以身作则,以诚相待,让宝宝直接感受到你的真诚
都说教师是爱的天使,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从事着塑造人的事业,教师的言行举止尤为重要。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的点拨,正确的引导和循序善诱的教导会使孩子们的个性得以转变,这其中我觉得眼神的肯定、适时的赞赏最为重要。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的一段话:“人性中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对于孩子来说,赞赏是心灵鸡汤,运用得好,它能激发孩子内在动力,引发兴趣,使智力得到提升;能愉快地接受批评,改正缺点;能完善人格和培养优秀品质。
(二)用环境进行视觉冲击,让宝宝喜欢
大部分的宝宝刚进入活动室,都表现的极为小心谨慎,都会拉着妈妈的手或牵着衣角,审视这个环境对于自己有没有危险,可见孩子的这一表现充分能看出宝宝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
(三)用动静结合、层次分明的课程模式设计来吸引宝宝
想要让宝宝在一节45—60分钟的活动中吸引宝宝跟你互动,教师就一定要开动脑筋,可选择:
1、纵向型曲线式的动静结合模式:走线(播放安静的轻音乐稳定、安抚宝宝的情绪)→唱名(调动宝宝情绪,为整节活动活跃的热身)→教师示范(教师需用舒缓、简介的语言调节宝宝的情绪,让宝宝适时安静,仔细观察教师的每步动作)→精细操作(宝宝主动自己操作自己的教具,在操作中去探索、认知、熟悉)→亲子互动游戏(用轻松、愉悦的游戏氛围,增进亲子之间的心理感情交流)。这样动静交替着开展,可以合理的调节宝宝的情绪,稳定保持宝宝对活动兴趣。
2、横向型多样化的层次分明模式。比方说:在走线中,可让宝宝直接练习自然协调的走,也可增设障碍(端杯子、抱皮球……)的走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对于整个活动的每个环节设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小活动来吸引宝宝,让宝宝对于活动始终保持一种惊喜感。
四、家园互动,与家长共同实施有效教育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指出:0—3岁婴幼儿家长的受指导率,应该成为发达地区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父母是创造未来的雕塑家,儿童成长的基石是父母双手奠定的。假如能够指导父母,使父母以建设性的、更为积极与主动的态度和孩子互动,与孩子进行双向交流和学习,掌握家庭教育的科学,走出家教的误区,那么整个民族的素质和社会文明的程度必定大大提高。因此在活动中让家长积极配合是搞好亲子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环。
参考文献:
[1]简尔贤主编:《幼儿園亲子教育(办学管理篇)》同心出版社
[2]沈媛主编:《1~3岁幼儿养护专家全程指导》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