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华堂藏本《陶靖节纪事诗品》题记解读

来源 :名作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er4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收藏的陶渊明文献中,有一种是《陶靖节纪事诗品》。这本来属于一部普通的古籍。笔者仔细检核书中的印鉴,发现这部书原系杭州杨氏丰华堂之旧藏。丰华堂由杨文莹(1838—1908)首创。杨文莹,号雪渔,光绪三年进士,授编修。擅长诗词古文,工书法,出入颜、柳,晚年参苏、黄,笔姿瘦劲,有铁画银钩之势,为杭州近代史上著名书法家,也是著名的藏书家。其子杨复(1866—?),字见心,光绪二十九年(1903),任浙江藏书楼(今浙江图书馆前身)监理。杨复秉承父志,以读书、藏书为业。1929年,杨氏藏书全部被清华大学图书馆购藏。抗战期间以及抗战胜利后,这批藏书经历了南迁和北归的过程,由此推测,在全国院系调整后,当时可能有部分图书流入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由此丰华堂的部分藏书进入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陶靖节纪事诗品》,清钟秀撰,清同治版,二册。书前有钟秀所作序一篇,序上钤盖“丰华堂书库宝藏之印”一枚。第一册书前空白页有题记三篇,第二册尾页有题记一篇,均系手书粘贴,繁体竖写。这四篇题记,不仅具有较为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透露了很多引人深思的文化信息,值得我们特别关注。
  宗陶的意旨:严可均的拟陶诗
  题记之一,内容如下:
  屏处稀尘鞅,作息侪农家。邻翁欣莫逆,携手话桑麻。鸡犬各自适,童稚嬉无哗。裴回度墟曲,炊烟互交加。微雨昨夜过,豆苗亦已花。挈壶期一醉,乐事良未赊。拟陶
  子烨按:此系清人严可均(1762—1843)所作《拟杂体诗·陶征君潜田居》诗,见《铁桥漫稿》卷一诗类上(清道光十八年四录堂刻本)。此诗可能不是杨氏过录者,而是严铁桥手书真迹,故极为珍贵,但严氏手迹何以到杨氏之手,并附入本书,则不得而知。末尾“拟陶”二字,说明这是一首拟陶诗。这首诗主要模拟《归园田居》五首,如其一:“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其二:“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其四:“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由此构成了内置于全诗的文本主干。同时,作品还融汇了以下陶诗的语词和诗意:
  微雨洗高林,清飚矫云翮。(《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饮酒》二十首其十四)
  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和郭主簿》二首其一)
  這些诗句均是严铁桥这首拟陶诗的“前文本”,对应的语词、语句,读者一望即知。严可均平生以钩沉辑佚之学闻名于世,但其宗陶的诗学倾向很少为学界所知。借此机缘表出之,或许可以告慰严铁桥在天之灵。
  虎溪送客:“文化的转世”
  题记之二,内容如下:
  晋远公居山余三十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送宾游履,常以虎溪为界。他日偕靖节、简寂禅观主陆修静语道,不觉过虎溪数百步,虎辄骤鸣,因相与大笑而别。石恪遂为作《三笑图》,东坡赞之。录万历间周敬松刊陶集评语。事在义熙十年甲寅,陶公五十岁。
  西湖风篁岭多苍筤筱簜,风韵凄清,林壑深幽,迥出尘壤。辨才退居于此,不复出入,余往见之,因送余至岭上,左右惊曰:“远公过虎溪矣!”辨才笑曰:“子美不云乎:‘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后人因作亭岭上,名曰过溪亭。录东坡《西湖诗帖》
  按二事绝相类,其殆辨、苏即远、陶之后身耶?何其若是之相印也?丁巳春夜读陶、苏两家集,偶有所悟,因并识之。丰华记。
  子烨按:文末小字为杨氏注语。这里所说的丁巳当是指1917年。其所录《西湖诗帖》的内容,今见《东坡全集》卷十八《辩才老师退居龙井,不复出入,余往见之,尝出至风篁岭,左右惊曰:“远公复过虎溪矣!”辨才笑曰:“杜子美不云乎‘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因作亭岭上,名之曰过溪,亦曰二老。谨次辨才韵赋诗一首》,诗云:
  日月转双毂,古今同一丘。惟此鹤骨老,凛然不知秋。去住两无碍,人天争挽留。去如龙出山,雷雨卷潭湫。来如珠还浦,鱼鳖争骈头。此生暂寄寓,常恐名实浮。我比陶令愧,师为远公优。送我还过溪,溪水当逆流。聊使此山人,永记二老游。大千在掌握,宁有离别忧。
  这里记述了苏东坡与辨才法师相交游的佳话,时人以为有远公虎溪送客的遗风。由此过溪亭也成为“龙井八景”之一,也走入诗人的笔下:“远公过虎溪,风流缅二老。至今岭上亭,来往白云好。”(〔清〕顾宗泰:《龙井八景·过溪亭》,《月满楼诗文集》诗集卷二十五,清嘉庆八年刻本)诗人的趣味是高雅的,陶公与阮公,东坡与辨才,名士的风流,江山的今古,由此亭得以连接。杨氏甚至怀疑辨才、苏轼就是远公、陶公“之后身”,这种“文化的转世”是非常令人回味的。
  甲子与年号:简易真切的陶集编年
  题记之三,内容如下:
  陶集中之纪甲子者诗凡九见:
  庚子岁五月,时年三十六。
  辛丑岁七月,时年三十七。
  癸卯岁始春,时年三十九。
  癸卯岁十二月,时年同上。
  乙巳岁三月,时年四十一。
  戊申岁六月,时年四十四。
  己酉岁九月,时年四十五。
  庚戌岁九月,时年四十六。
  丙辰岁八月 时年五十二。
  文凡四见,惟《祭程氏妹文》著义熙年号。
  《归去来辞》:“乙巳岁十一月。”时年见上。
  《祭程氏妹文》:“维晋义熙三年五月。”时年四十三。
  《祭从弟敬远文》:“岁在辛亥,月惟仲秋,旬有九日。”时年四十七。
  《自祭文》:“岁惟丁卯,律中无射。”时年六十三。   在陶渊明研究史上,陈澧(1810—1882)所撰《陶诗编年》具有开创意义,但据笔者对此书稿本的观察,陈氏的编年是粗疏的,不仅大而无当,而且经常流于臆断,其关于陶公诗作的系年和诗人作诗年岁的说明,大都不可据信。相比之下,杨氏结合陶集作品的题目和语句,对陶渊明作品的编年则是非常准确的。杨氏的工作让我们获得了关于陶渊明作品和生平的准确的时间坐标,我们根据以上题记重新编排如下:
  庚子岁(400),时年三十六;辛丑岁(401),时年三十七;癸卯岁(403),时年三十九;乙巳岁(405),时年四十一;晋义熙三年(丁未,407),时年四十三;戊申岁(408),时年四十四;己酉岁(409),时年四十五;庚戌岁(410),时年四十六;辛亥岁(晋义熙七年辛亥,411),时年四十七;丙辰岁(416),时年五十二;丁卯岁(427),时年六十三。
  而其编年涉及的作品有《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中》《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归去来辞》,《祭程氏妹文》《戊申岁六月中遇火》《己酉岁九月九日》《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祭从弟敬远文》《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和《自祭文》。杨氏读书固然精细,但其为陶渊明作品编年的决定性因素是《宋书·陶潜传》的相关记载:“潜弱年薄宦,不洁去就之迹,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所著文章,皆题其年月,义熙以前,则书晋氏年号,自永初以来唯云甲子而已。……潜元嘉四年卒,时年六十三。”杨氏从沈约的记载出发,揭示了陶集中十三篇作品的准确创作年代,足见其不凡的学术见识。
  “铁函心史”之一斑:郑思肖的慕陶情结
  题记之四,内容如下:
  鄭所南《题〈陶渊明集〉后》
  拂袖归来未是迟,传家何用五男儿。
  不堪生在义熙后,眼见朝廷被篡时。
  录《铁函心史》一首
  这是宋末元初著名诗人和书画家郑思肖(1241—1318)的一首诗,主要歌颂陶渊明归隐田园、不事新朝的政治品节。而郑氏本人生逢宋元易代,其遗民意识是很强烈的,所以借陶渊明自况,末二句诗实际上隐括了上引《宋书·陶潜传》的主要内容。
  《铁函心史》是郑思肖的一部诗集。明崇祯十一年(1638)十一月八日,苏州承平寺的一位僧人达始在淘挖枯井时,意外发现了这部诗集。清徐崧、张大纯辑《百城烟水》卷二(清康熙二十九年刻本)“承天寺狼山房”条载:
  崇祯戊寅十一月八日浚井,得郑所南《铁函心史》。外铁函,函内石灰,灰内锡匣,匣内生漆书折成,内缄封“大宋孤臣郑思肖百拜封”,外缄封“大宋世界无穷无极,大宋铁函经,德佑九年佛生日封”。计三百五十六年矣。
  这在当时是一个令人震惊的发现。第二年,这部书稿即被刊刻,以《心史》为名流传于世,由于它奇特的收藏方式和奇特的发现过程,人们也称之为《井中心史》或《铁函心史》。清潘江《哭方子留》诗云:“形容瘦薄诗情苦,怪尔生来相亦穷。岂料遽成黄壤客,尝疑不是白头翁。曾将遗稿归王粲,直待何时托所忠。惆恨铁函心史后,为君封贮草堂中。”(〔清〕潘江:《木厓集》卷十八,清康熙刻本)这首诗即化用了《铁函心史》的故事,足见其在文坛上的影响。
  以上四篇题记的核心是歌颂陶渊明的人品与诗品,陶公的诗品与人品是融合为一的,而按照古人的观念,陶公人品的核心是眷怀故国、不事新朝。如钟秀《陶靖节纪事诗品序》所言:“今人知陶诗之澹,而不知陶诗之厚;知陶诗之高超,而不知陶诗之真实。谓陶公为仕宦中人固非,谓陶公为山林中人尤非。当桓、刘窥伺晋室之时,陶公心存忧国,志切匡扶,乃半世屈身戎幕佐吏,欲一行其志,而不可得;及为彭泽八十余日,而世代已易,遂不复出焉。故有《咏三良》《荆轲》诸诗,一腔忠愤,情见乎辞;不即不离,或隐或现。”
  因此,这四篇题记貌似散漫无组织,但其内在的神髓是一脉相通的。作为附录性的古代文化信息,这些题记对我们深入理解陶渊明其人其诗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小二黑结婚》与《讲话》是农民作家赵树理与政治领袖人物进行文学大众化推广的实践与理论的不谋而合.赵树理将对国民性“愚昧”的批判置换为对“迷信”的改造,借助于章回体小说的情节主导、故事语言、善恶分明、大团圆结局,以及人物角色属性从“官”到“人”再到“民”等叙事技巧的革新,自发的完成了他对小说“功能”的时代性构建,不仅暗合了《讲话》所倡导的“先普及”精神,而且以文本实践的方式自觉确立起“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文学价值观念.
“爱的哲学”是冰心艺术观念的核心.冰心持续一生的写作都在谈“爱”,其实并非是要回到基督信仰,而是通过加深人类的内在经验,不断地扩大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从而构建以正义与和平为权威的人类社会.冰心的写作开始于这个单纯的梦想,而留给后人的则是一个多向而丰富的艺术世界.
四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大长篇小说下出这样的定义:是一种整体性、全景式的思维形态构造成的,具有整体性、史诗性、杂色性、整合性、地域性的大规模描写社会现象的巨型叙事性散文语言为主的文学艺术种类。  懂得了长篇小说的本质特征和要领素养,就要研究经营出这样的巨著,需要怎样的路数和技巧?  首要是结构。  长篇小说的关键是结构。长篇小说实际上是一种结构艺术,具有军事上的战略意义。那些不知长篇小说为何物就
期刊
陶渊明在其诗文中多次表达他渴望被他人知晓、与他人产生共鸣的心理.从“隐含读者”的角度看,创作时预设的阅读对象可以反映出作者的创作心态.通过分析其诗文中隐含读者的特点,解读作者所描绘的隐士形象,可以发现陶渊明并非闲适自得,而是重视功名,热哀求仕,矛盾纠结而又苦闷孤独.
傅刚,1956年生,1996年至1998年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完成博士后研究,后留校任教.现为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古代诗歌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选》学研究会会长、先秦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代表著作有《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论》《研究》《版本研究》《萧统评传》(合作)《<玉台新咏)与南朝文学》《汉魏六朝文学与文献论稿》等.正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春秋左传》校注及研究”工作.rn杨阿敏:除曹融南先生外,您还跟随马茂元先生上课读书.请谈谈您眼中的马茂元先生.rn傅刚:马先生跟曹先生就不一样啦,马先
期刊
6月16日上午,《中国文化报》记者赵凤兰老师从微信上发来她对许渊冲先生的访谈,访谈长达两万余字.收到稿子时,我心想许老年事已高,我们得尽快刊出.17日上午,就传来许老与世长辞的消息,朋友圈到处都是纪念,而我们杂志该如何纪念这位“新作者”(杂志第一次刊发许先生的文章)呢?我立刻建议编辑部本期把许先生的访谈“加急”刊出,编辑部一致同意,于是就有了本期的这篇《许渊冲访谈:人生处处皆翻译》,这篇访谈因此也就成了许先生在我们杂志上的第一篇也是最后一篇文章,我们与先生,刚“见面”就“告别”.
期刊
今天很高兴到这里来,其实我对鲁迅的基本想法在我那本书里都有,那为什么还是要来呢?因为大概一两个月前,我看到罗岗老师发给我一个他和孙老师带的一个鲁迅课程的学生课堂作业,我看了一下,觉得华东师大中文系的学生对鲁迅的理解和分析还是很不错的,相当好。所以我今天来呢,主要想多听听你们这里的学生,看看你们在今天怎么看鲁迅。另外,刚才罗岗老师也说了,今天还请了文尖老师来和我对谈。文尖老师是非常厉害的人物。我一直
期刊
一般而论,研究对象自身的深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研究到底有多大的可能性.在当前学界,鲁迅研究是一门显学.鲁迅以其“文”和“人”的格调而成为研究者热衷关注的对象,鲁迅研究所取得的成就与“鲁学”研究者的学术耕耘密不可分,涌现了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在这个“拥挤”的研究大军中,武汉大学陈国恩教授的鲁迅研究可谓自成一格,其研究着力于在“历史”的语境下找寻鲁迅传统的延传及鲁迅形象的构建,从而在历史与现实的关联中“回到鲁迅”的本体.这种基于古今对话及语境转换而开展的鲁迅研究,将鲁迅这一研究对象视为一个“历史生成
期刊
我跟陈国恩是老朋友了。究竟有多“老”?我从来没有真正想过这个问题。如果这是罪愆,那么我犯的罪,也是所有老朋友们最容易犯的罪——仗着友谊天长地久般的“老”,也就由来忽视它,因为它总在那里,近乎日用而不知,像每一口的空气和一日三餐。如果有人突然问我:陈国恩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也许一时之间会瞠目结舌:“瞠目”,是因为这居然可以是个问题;“结舌”,是因为实则我自己也一时找不出个合适的词。  如果一定要找个词
期刊
1928年3月,鲁迅在为译文集《思想·山水·人物》所作的“题记”中写道:“倘要完全的书,天下可读的书怕要绝无,倘要完全的人,天下配活人的也就有限。每一本书,从每一个人看来,有是处,也有错处,在现今的时候是一定难免的。”a人也是这样,即便是再杰出的历史人物也是人,不是神,都有其不可避免的弱点、缺点和局限性。这一点也适合于鲁迅本人。但鲁迅是被誉为“空前的民族英雄”的文化巨人,具有他人所没有的巨大的思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