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我校两位老师的“同课异构”的评价:同一教学内容,同样的借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但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截然不同。给听课教师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受到很大的启发。
【关键词】 同;异;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209-01
为了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提升备课组、教研组的教学质量,我校科学组决定开展一次教研活动——同课异构。同课异构即对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自身特点,借助不同的教学条件,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去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这种活动往往能体现教师独有的教学理念,独特的教学风格。这种活动也往往要求教师备课时必须精心钻研教材,仔细分析学情,潜心钻研教法和学法,以便各显神通,各具特色。
下面我就对我校两位老师的“同课异构”进行简单评价:
1 “同”
1.1 同一教学任务。这是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第5节《寻找金属变化的规律》第2课时的内容。是在有关酸碱盐性质和金属物理性质学习的基础上来寻找金属的化学性质。这节课要完成两个目标,即了解常见金属常见的化学性质和了解置换反应的特点。这节课中涉及的活动较多,稍有疏忽就会导致教学任务完不成。
1.2 同样采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两位老师在教学中都采用了多媒体结合实验教学的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学的密度,节约了教师板书的时间,把足够多的时间留在实验活动上,留在了重点和难点的突破上。两位老师都完成了教学任务,可以肯定两位教师在备课中所花的精力和在教学设计时所动的脑筋。
1.3 在教学中都联系生活实际。生活是科学的源泉,科学离不开生活。在讲解金属与酸容易反应时都联系到家里铝锅的正确使用。培养了学生用科学的眼睛观察世界的科学观和科学联系生活的人生观。
2 “异”
2.1 新课引入一个比一个强。
(教案1)新课伊始,A老师问:“我们已经学了很多有关金属的化学知识,下面请同学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有金属参加的反应”。接着老师马上叫四位学生到黑板板书,结果四位学生有三位写出了同样的方程式。
显然在教学方法上A教师注重培养学生逐渐养成知识要温故而知新,学习要勤思考多动手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设计中希望四位学生写出不同的化学方程式为新课的引出顺理成章。而结果出现了与预设不符的情况。我觉得其原因是A老师在叫四位学生板书时,没有事先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也没有先让学生在抄稿纸上定稿。如果有时间给学生思考和练习,教师也有时间巡视并有目的叫学生上台板书,我相信就不会出现这种新课引入时尴尬的场面了。因此我觉得课堂提问后不仅要给学生充足的选择答案的思考时间,也要给老师充足的选择学生的时间。
下面我们看B老师在引入时与学生交流时的几个提问:
我们已经学过寻找物质变化的依据有哪些(学生回答 )
物质变化有哪两类(学生回答)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学生回答)
已经学了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现在请同学们用所学的知识猜测金属可能有哪些化学性质(学生回答)
如何证明(学生回答:实验)
可见B老师的引入更讲究教学策略,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点和经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把建构知识网络作为教学的关键点,把巩固知识提升能力作为教学的落脚点,在设计上采用层层推进,步步为营,一环紧扣一环,引领着学生的思维按教师预设的方向迈进。
2.2 教学活动设计上存在差异。
A教师在新课的讲解中主要采用演示实验为主,边演示边讲实验的注意点。如滴管的正解使用,试管的使用方法,酒精灯的正确使用等。比较注重实验操作的理论指导,主要定位在知识的传授上,对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培养还不够。一节课下来,学生参与课堂较少,主体性不够明确,实验的可视性较差,创新性不够,上课较传统,基本上是老师在操纵课堂,学生主人翁的地位体现不够。虽然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良好,但学生主动提出的问题不多。这种“学生跟着老师走”的课堂,不仅有碍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也有碍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
B教师在活动设计上,以学生小组活动为主,在教师布置学习任务提出要求后,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方案——小组实验——学生得出结论,教师在小组间巡视、点拔、指导,同时指出操作上应如何规范,实验时要注意什么等。课堂气氛活跃,小组合作氛围浓厚,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充分体现了“一切以学生为主”的新课程理念。
2.3 教学密度有所不同。
A教师由于自身能力超强,教学水平较高,知识面广,在演示实验中一个个精彩的实验,步步紧扣的教学内容,博得听课老师的啧啧称赞,尤其在最后一块知识的引出时,穿插了几个典型例题,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找到解题答案,引起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之间互相启发找到了很多答案,学生的活跃思维把课堂推向了高潮。在整节课中A教师没有一句废话,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环环相扣,学生获得的知识较多。B教师由于安排学生小组活动时间较多,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时间安排上显得有点紧凑。
2.4 教学目标达成方面各有见长。
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教学目标即教师备课前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有位专家说过:“热热闹闹的课并非都是好课,而安安静静的课也并非都是差课”,一堂课是好是差关键看学生把握的情况,即学生只要有一个目标与预设的符合,我们说这堂课是一堂好课。顯然A教师较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指导,B教师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注重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设计实验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观、人生观。
很显然,两位老师的教学理念各有特色,教学设计各有千秋。当然通过这样的活动使我受益匪浅,我将取长补短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 同;异;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209-01
为了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提升备课组、教研组的教学质量,我校科学组决定开展一次教研活动——同课异构。同课异构即对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自身特点,借助不同的教学条件,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去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这种活动往往能体现教师独有的教学理念,独特的教学风格。这种活动也往往要求教师备课时必须精心钻研教材,仔细分析学情,潜心钻研教法和学法,以便各显神通,各具特色。
下面我就对我校两位老师的“同课异构”进行简单评价:
1 “同”
1.1 同一教学任务。这是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第5节《寻找金属变化的规律》第2课时的内容。是在有关酸碱盐性质和金属物理性质学习的基础上来寻找金属的化学性质。这节课要完成两个目标,即了解常见金属常见的化学性质和了解置换反应的特点。这节课中涉及的活动较多,稍有疏忽就会导致教学任务完不成。
1.2 同样采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两位老师在教学中都采用了多媒体结合实验教学的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学的密度,节约了教师板书的时间,把足够多的时间留在实验活动上,留在了重点和难点的突破上。两位老师都完成了教学任务,可以肯定两位教师在备课中所花的精力和在教学设计时所动的脑筋。
1.3 在教学中都联系生活实际。生活是科学的源泉,科学离不开生活。在讲解金属与酸容易反应时都联系到家里铝锅的正确使用。培养了学生用科学的眼睛观察世界的科学观和科学联系生活的人生观。
2 “异”
2.1 新课引入一个比一个强。
(教案1)新课伊始,A老师问:“我们已经学了很多有关金属的化学知识,下面请同学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有金属参加的反应”。接着老师马上叫四位学生到黑板板书,结果四位学生有三位写出了同样的方程式。
显然在教学方法上A教师注重培养学生逐渐养成知识要温故而知新,学习要勤思考多动手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设计中希望四位学生写出不同的化学方程式为新课的引出顺理成章。而结果出现了与预设不符的情况。我觉得其原因是A老师在叫四位学生板书时,没有事先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也没有先让学生在抄稿纸上定稿。如果有时间给学生思考和练习,教师也有时间巡视并有目的叫学生上台板书,我相信就不会出现这种新课引入时尴尬的场面了。因此我觉得课堂提问后不仅要给学生充足的选择答案的思考时间,也要给老师充足的选择学生的时间。
下面我们看B老师在引入时与学生交流时的几个提问:
我们已经学过寻找物质变化的依据有哪些(学生回答 )
物质变化有哪两类(学生回答)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学生回答)
已经学了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现在请同学们用所学的知识猜测金属可能有哪些化学性质(学生回答)
如何证明(学生回答:实验)
可见B老师的引入更讲究教学策略,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点和经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把建构知识网络作为教学的关键点,把巩固知识提升能力作为教学的落脚点,在设计上采用层层推进,步步为营,一环紧扣一环,引领着学生的思维按教师预设的方向迈进。
2.2 教学活动设计上存在差异。
A教师在新课的讲解中主要采用演示实验为主,边演示边讲实验的注意点。如滴管的正解使用,试管的使用方法,酒精灯的正确使用等。比较注重实验操作的理论指导,主要定位在知识的传授上,对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培养还不够。一节课下来,学生参与课堂较少,主体性不够明确,实验的可视性较差,创新性不够,上课较传统,基本上是老师在操纵课堂,学生主人翁的地位体现不够。虽然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良好,但学生主动提出的问题不多。这种“学生跟着老师走”的课堂,不仅有碍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也有碍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
B教师在活动设计上,以学生小组活动为主,在教师布置学习任务提出要求后,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方案——小组实验——学生得出结论,教师在小组间巡视、点拔、指导,同时指出操作上应如何规范,实验时要注意什么等。课堂气氛活跃,小组合作氛围浓厚,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充分体现了“一切以学生为主”的新课程理念。
2.3 教学密度有所不同。
A教师由于自身能力超强,教学水平较高,知识面广,在演示实验中一个个精彩的实验,步步紧扣的教学内容,博得听课老师的啧啧称赞,尤其在最后一块知识的引出时,穿插了几个典型例题,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找到解题答案,引起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之间互相启发找到了很多答案,学生的活跃思维把课堂推向了高潮。在整节课中A教师没有一句废话,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环环相扣,学生获得的知识较多。B教师由于安排学生小组活动时间较多,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时间安排上显得有点紧凑。
2.4 教学目标达成方面各有见长。
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教学目标即教师备课前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有位专家说过:“热热闹闹的课并非都是好课,而安安静静的课也并非都是差课”,一堂课是好是差关键看学生把握的情况,即学生只要有一个目标与预设的符合,我们说这堂课是一堂好课。顯然A教师较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指导,B教师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注重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设计实验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观、人生观。
很显然,两位老师的教学理念各有特色,教学设计各有千秋。当然通过这样的活动使我受益匪浅,我将取长补短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