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英语书面表达中的语内错误探析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lfm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高中学生英语书面表达能力偏弱是当前中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广大英语教师努力要解决的难题之一。从最近几年浙江省英语高考书面表达的平均成绩来看,得分率大都不到50%。综观学生英语书面表达中的错误,笔者发现语法类错误扣分所占比例较大,而语法错误多属语内错误范畴。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书面表达水平,笔者运用错误分析理论,结合学生典型语内错误实例进行分类整理分析,通过分析找出犯错的共性特点及原因。
  二、什么叫语内错误
  语内错误主要是学习者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根据已获得的有限的、不完整的目的语的知识,对该语言做出不正确的假设,从而类推出偏离规则的结构。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则的泛化,对目的语规则限制的忽视及对一些规则的不完全的运用和不正确的推断等等,都会导致语内错误的产生。例如,学生学了英语名词复数形式是在名词后加 “s” 或 “es” 或去“f”“fe”加“ves”这一语法规则之后,把这一规则不加区别地套用在同类词汇之中,扩大了它的使用范围。比如“wolf”的复数形式是“wolves”,有学习者就认为“belief”的复数就是“believes”。另外,学习者也会把动词过去式的“ed”形式运用到不规则动词上去,将“teach”的过去式写成“teached”;还会把动词辅音字母加y结尾时的y 改为i加ed这一规则迁移到动词加ing规则中去,常可以看到学生将“study”的现在分词写成“studiing”。这是对某一语言规则的过度概括所造成的错误。
  三、高中学生英语书面表达中的语内错误探析
  Richards[1]曾基于学习策略对语内错误产生的原因做过探讨,将语内错误分为四类:1. 过度概括;2. 忽视规则的局限性;3. 规则不完全应用;4. 形成错误的概念。现将学生在书面表达中出现的语内错误按上述分类进行分析。
  1. 过度概括
  指学习者不能恰如其分地概括一些语言现象或规则,在两个正确的目的语语法结构的基础上创造出一个错误结构。上文谈到的名词复数和动词过去式的变化偏误便是例证。笔者在学生书面表达材料中也搜集了一些相关的由过度概括引起的错误。现从三个方面归纳分析。第一,在一些虚义动词的应用方面,学生往往泛化其用法。虚义动词指的是像do, get, make, take, have这样本身没有实际意义的单词。在英语中,有些虚义动词在某些搭配中可以互换,如“to have/take a breath”“to have/take a bath”“to get/have a cold”“to make/do an experiment”“to do/take a test”“to have/take a look”等等。学生往往把这一现象过度地使用在所有的虚义动词上,想当然地认为他们在任何搭配中都可以互换。例如:Yesterday we made a discussion on whether it is right to clone human beings. “进行讨论”常译做“have/carry on a discussion”,而“make a discussion”属过度概括造成搭配不当。又如:Because of scientists’ constant efforts,China has taken a great progress in cloning mammals. “取得进展”常译做“make progress”,而“take progress”属过度概括造成搭配不当。第二,过度概括还可以指学习者混淆了目标语中的两种结构而产生的错误结构。在例句“If humans were allowed to be cloned, we had to face with moral problems”中,有学生混淆了“to face something”和“to be faced with something”,创造出了“to face with something”。又如:Most importantly, I’m familiar to the city I’m living in. 学生混淆了“be familiar to sb”和“be familiar with sth”,创造出了“be familiar to sth”。第三,学习者在产生此类错误的时候有很强的规则意识,他们设法处处按照规则说出或写出正确的句子,结果是过度或超范围使用了规则。例如:The other day our class had a discussion on whether should we clone human beings. whether引出介词on的宾语从句,其语序不能颠倒。正确说法是... on whether we should clone human beings. 又如:Human cloning is so controversial that it is difficult to be developed. 形容词后的不定式习惯上用主动结构。正确说法是... that it is difficult to develop. 从上述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出,此类错误的特点是过度或超范围使用规则。从我们的教学实践看,高一阶段泛化现象低于高二阶段,往往是学生学习的语法内容越多,泛化规则的概率越高。
  2. 忽视规则的局限性
  这类错误是由于学生不能很好地注意语法规则的局限性,把某些句法结构用在了不该用的地方。目的语中某些语法项目的相似性是引起这类错误的主要原因。下面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学生在学习词汇时往往只重视词汇的意思而忽视了词汇在语境中的使用规则,结果在语言输出时经常产生错误的搭配和结构。例如:I don’t know how others think about human cloning, but as for me, we should take action to prevent human cloning to be carried out. 动词prevent的使用规则是“prevent sb/sth (from) doing/being done”,正确说法是“to prevent human cloning from being carried out”,或“to forbid human cloning to be carried out”。再举一例:40 percent of my classmates agree humans to be cloned. 动词agree不能用不定式作宾补,但可直接跟不定式,... agree to clone humans,或接that从句,... agree that humans clone ...。第二,学习者掌握了某种规则,却忽视了该项规则的限制,从而在使用中出现错误。例如:I don’t know that whether it is right to clone human beings, but one thing is certain if some body parts can be cloned, doctors can cure a lot of deadly diseases. 在第一分句中,学生掌握了动词know后面的宾语从句用that引出,却忽视了连词whether的存在;在第二分句中,学生掌握了条件从句用if 引出,却忽视了certain后面是个宾语从句中套用状语从句的复式结构。此句的正确表达是:I don’t know whether it is right ... but one thing is certain that if some body parts ... 当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增强表达欲望时,忽略规则的现象就明显增多。在高考书面表达题中,此类错误也占较大的比例。
  3. 规则不完全应用
  学生在目的语的学习过程中,更注重的是能否进行交际,而对于学习规则的细节常不求甚解。如:当学习者发现自己能用相对简单的规则来进行有效的交流时,他很可能就不再注意更为复杂的结构,为此产生了错误。例如:Then, how about clone humans? 此例明显是简化了规则,尽管在交流时也能有效,但语法上是错的,应该改为:Then, how about cloning humans?又如:There are still many people worry about the ill effect of human cloning. 此例也是不能“完全地”使用规则,说话人或写作者习惯于使用在较早阶段学到的规则,如 “there be” 结构,而不再关注那些较为复杂和较难的规则。此句的正确表达是:There are still many people worrying about the ill effect of human cloning.
  4. 形成错误的概念
  这是一种发展性偏误,源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目的语规则的错误理解。例如,“are” 是“be”现在时的一种形式,学习者以为“are”表示的就是现在,就出现“For example, we are all know that heart disease has been a deadly disease”这样的句子。正确的应该去掉“are”。又如学习者在头脑中保持着很强的关于过去完成时的错误概念:“凡是过去完成了的就要用过去完成时。”于是他们说出这样的句子:We are happy that scientists can make our friends and relatives alive who had died long ago. 此句中的“had died“应该改为“died”。实际上,说话人只是客观陈述long ago的情况,并不涉及“过去”与“过去的过去”活动的比较。
  四、结束语
  调查发现,学生书面表达中出现的大多数文本错误同母语负迁移有关,很多语内错误是由母语负迁移的间接影响而产生的。由于高中学生处于英语学习的初、中级阶段,而且是在汉语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英语,缺少足够的语言输入,除了母语必然会对学生的写作产生一定干扰外,英语的语法、句法、词法和惯用法都会对学生的深层次学习产生干扰。因此,建议教师应该正确地对待这种错误,并通过有效的书面表达教学方法和有效的错误分析,帮助学生逐渐克服语内干扰,逐步形成正确的英语书面表达习惯,从而提高书面表达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RICHARDS J C. Error Analysis[M]. London: Longman, 1974: 174-181.
其他文献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存在着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可感受可体味的“场”,这是一种由教师和学生围绕着文本共同营造和创设的课堂教学氛围。通过师、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力
古往今来,无论是成名成家者还是发明者,他们的成功都有一个共同的秘诀,那就是敢于提出问题,善于发现问题,更勇于去探究问题。当前,国家提出了经济要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急需一大批具
按照浙江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设置计划,《经济学常识》(人教版)作为选修B模块在高三(文科)第一学期开设,并直接面向高考。从目前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取向来看,我们有必要对高中政治课程相关模块进行目标整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其中,重视处理好《经济学常识》与必修模块《生活与哲学》(人教版)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如何进行《经济学常识》与必修模块《生活与哲学》两个模块的目标整合和渗
英语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英语教学是一个包括听、说、读、写、译训练的语言输入和输出的实践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把学生置于运用英语的实践活动中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
前一段时间,本市一所学校一位初三学生因一点小事想不开,竟然跳楼自杀。16岁的花季少年就这样走了,在哀叹他对生命的草率和不负责任的同时,身为从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我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思想品德课的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已迫眉睫;渗透“三生教育”,已成为教学的重中之重。  所谓“三生教育”,就是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及感悟的过程。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