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批判者的独立精神面对历史和未来

来源 :江苏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tf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个坚守人文精神、恪守启蒙立场的学者,在此篇访谈中,丁帆先生回顾了自己三十年的学术道路,理性而分明地阐述了对于“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乡土文学、新世纪文学、文学史治史方法等研究领域的学术立场和建构理念,具有论辩性地批判了当下学界某些文学批评价值观念和风气,并表达了对于未来文学的期待,体现了一代人文学者清醒的历史观念、浓重的忧患意识、独立的批判精神和辩证的审美眼光。
其他文献
阅读期待是学生在投入阅读前的一个心理状态。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学生只有对阅读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可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有所感悟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在关注高效课堂的今天,阅读教学如何让学生有所感悟呢?笔者通过实践,总结出一些策略。  一、以读启思,读中自悟  朱熹曰:“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可见,有效的阅读教学就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读思结合,
近年来,逻辑的社会文化功能研究及其在当代社会文化发展中所可能产生的重要价值,已引起学界愈益广泛的关注。探讨逻辑在当代宗教对话中的地位与作用,是发挥逻辑的社会文化功能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读”已成为新课改重点培养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