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文学”相关论文
本文以宗璞的《红豆》和茹志鹃的《百合花》两部短篇小说为例,通过文本细读,研究"十七年文学"中情爱身体叙事的突破,以及这一突......
在“十七年文学”现代性问题研究中,首先应该明确现代性概念的复杂内涵。为此从三个方面论述现代性理论自身所具有的矛盾性特征,即......
一"十七年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全球化过程中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的文学,"冷战"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变得相当重要.从这一意义上......
1949-1966年,美英论者站在西里尔·白之所谓“我们”的立场上,将新中国“十七年文学”视为一种异质的“他者”进行观察和言说。......
对"十七年文学"从不同角度进行重新评价和定位成为近年来文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十七年文学"在当前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与中国经济文化......
建国后“十七年文学”的爱情叙事是当代文坛的重要话语现象之一。将爱情叙事在功能上与革命叙事、国家叙事、历史叙事实现重叠,促进......
文学是作家、读者和批评家关注人类的存在、思考人的价值和生存意义的精神活动。但“十七年”的文学活动却失去了应有的人文关怀和......
茹志鹃短篇小说因其避重就轻的跳过革命的“宏大叙事”,婉转着墨于时代大背景的间隙,于杯水微澜之处反映出时代特点的温婉风格,在“十......
1950-1960年代美英的中国“十七年文学”解读者,部分来自政治、历史研究领域,部分来自中国古典文学、文化研究领域,少有专业学者。“......
本文认为“十七年文学”中的“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题材”的小说都具有一种史诗性。“十七年文学”的史诗性既有其时代的背景,亦......
20世纪60年代,美国中国文学研究界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虽受冷战影响,但仍涌现了一大批优秀学者,对海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产生了重......
作为一个坚守人文精神、恪守启蒙立场的学者,在此篇访谈中,丁帆先生回顾了自己三十年的学术道路,理性而分明地阐述了对于“十七年文学......
从性别角度对“十七年文学”中“革命加恋爱”创作模式进行解读,可以揭示中国传统性政治权力关系在现代革命叙事的存在和背景原因,并......
“十七年文学”中两性伦理观的转变主要有:在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方面,由“足不出户”到走出“闺房”,女性开始从家庭走向社会;新政......
怎样看待'十七年文学',始终是共和国文学史家难解的命题,本文试图从它和思想史不可割离的关系入手,来厘清其本质特征,总结......
莫言作为新时期文学的重要作家,立足“高密东北乡”塑造出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其中农民形象在作家创作的人物谱系中占有相当高的比......
中国当代五六十年代,人道主义被视为“资产阶级思想”、“修正主义的理论”.备受防范、压制和批判。“十七年文学”中对人道主义的批......
对城市想象的言说,在“十七年文学”中由最初的欲说还休到几度变形登场,最后都不约而同地把描写的重点转向了城市日常生活的想象上。......
知识分子对自身的角色定位与身份想象的言说.在“十七年文学”中一直或隐或显的存在着,由最初试探性的表现到“百花文学”的集中爆发......
文章认为阿垅在17年阶段中的诗歌文学创作基本是以所谓潜在写作的形式呈现的,因此梳理并归纳诸如阿垅这样在文学史中被遮蔽的文学......
“十七年文学”中一些男性笔下的女性形象表现出既超越于现代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又超越于同时期女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的性......
"十七年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段独特的存在,从文学史的角度来说,怎样言说叙述这一段文学的发生以及存在的情况,必然与其相关时......
本文以冷战期间(1950-1991)美英对中国“十七年文学”的解读为研究对象,探讨两国在“冷战”这样一个特定的时段内怎样言说中国的“......
"十七年文学"中"革命加恋爱"创作模式中的叙事方式呈现了政治对文学的干预作用,尤其是国家意识形态对文学的掌控,也揭示了性别政治在现......
本文以汪曾祺的“十七年文学”经验为研究对象,试图借助两本刊物和一部小说——《说说唱唱》、《民间文学》和《羊舍的夜晚》,以及......
六十年的文学史也该到再次审视和淘洗的时候了!只因三十年来现当代文学史的编写在价值理念上还存在着许多误区,还缺乏俯视整个中国......
“十七年”是近年来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已有不少论著先后问世。虽然其中不乏新见,但也存在仍然重复1980年代历史语境中产......
在"十七年文学"思想膨胀的叙事中,情爱作为一种价值形态,始终受到政治理念和阶级意识的牵引。工农兵文学谱系中的情爱叙事,要么被......
十七年时期的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想象民族国家这一共同体的方式。以《青春之歌》为例,从群体的民族国家想象、个人的民族国家......
《红日》的叙述动机在于通过讲述一个"起源神话"来构建现代民族国家的主体意识。从理论上说,这种宏大叙事应当在历史理性的支配下,......
以1976年“四五运动”为发端,中国当代文学开始步入“新时期”。从1976年“四五运动”至1979年第四次文代会召开,这既是“新时期文......
1979年10月30日召开的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作为中国当代社会转折时期召开的一次重大文学会议,它是新时期文艺工作得......
"十七年文学"的革命叙事有效地借用了与其张扬的人民伦理相一致的传统伦理资源,借以整合民众思想;但二者相互背离或者对立时,则对......
"十七年文学"研究渐成学术热点,其中原因值得深究,无论是历史演进中的心理补偿、"现代性"反思的推动还是"新左派"思维的影响以及新......
"十七年"是近年来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已有不少论著先后问世。虽然其中不乏新见,但也存在仍然重复1980年代历史语境中产生......
由于对当年日渐严峻的现实社会政治生活处境充满了“忧虑”和“悲凉”,在 2 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小说创作过程中 ,茹志鹃偏爱对革命......
"十七年文学"的研究在"重写文学史"的语境中需要巨大的学术勇气,董之林在以《热风时节——当代中国"十七年"小说史论(1949~1966)》......
十七年小说在大众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五四”以来,大众化一直是新文学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但只有在十七年期间,才产生了大量的在......
“十七年文学”在学界的地位曾经起起伏伏,1949-1966年期间“十七年文学”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高度赞赏;“文革”期间“十七年文学......
怎样评价"十七年文学",自可见仁见智。蔡翔先生的《革命》一书,问题不在于对"十七年文学"的肯定,而在于在肯定的过程中语无伦次,在......
柳青的《创业史》以生动的人物形象、严谨的布局,巧妙的给读者提供了答案。不仅如此,《创业史》还开创了一种叙事的范本,对之后的......
作为“新时期文学”的起点 ,“伤痕文学”有其众所周知的历史功绩。但是 ,“十七年文学”仍然是它的重要的思想和艺术资源之一 ,二......
“十七年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学科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它既被高度赞扬过,也被彻底否定过。对“十七年文学”......
与五四以后至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追求相比,“十七年文学”在面对现实的态度、艺术的运思方式、以及对生活的感知方式和形......
《中国新文艺大系》与《中国新文学大系》在“十七年文学”的小说篇目编选上,表现了编选者不同的精神背景对同一段文学的不同讲述,......
“十七年文学”中知识分子对自身的角色定位与身份想象的言说,由最初的试探性表现到“百花文学”的集中爆发,再到完全接受主流声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