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世春 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白雀寺镇中心小学
摘要:现阶段,时代发展迅速,每天都有各种创新型的事物出现。小学是培养一个学生各项能力的黄金时期,关于创新能力如何培养的研究,有利于帮助学生在吸收教材知识的同时,形成创新思维。由于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学科,在此基础上培养创新能力将有助于开拓学生的逻辑思维,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结合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以及数学教师的实践经验,多方面地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小组讨论;课上提问;一题多解
创新能力是推动社会和民族发展的源动力,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只有建立起创新的意识,锻炼出创新的能力,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接受未来。小学生见识浅薄,容易被一切新鲜事物所吸引。抓住这一点来看,在小学时期,教学数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希望对广大教师有所帮助。
一、增设课上随机提问
所谓的创新,应当是建立在学生对已学知识点充分消化的前提下。如果教师不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已学知识,只顾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创新,那无异于是在建立空中楼阁。对于学生而言,首要的学习任务应当是把自己的基础知识夯实,在教师的带领下,把知识点吸收进自己的脑子里。教师在此过程中,应当增设课上的随机提问环节,随机提问意在突出其随机性,这可以有效考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识点。当教师随机问问题,学生也能对答如流时,这就说明学生的基础已经较为牢固了,可以开展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学生回答不上来,那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巩固知识。
例如,在教授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这一节时,三角形的内角和是这节知识中的一个重点内容。课上,我在黑板上画出了不同形状的三角形,有锐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接着,我用量角器对这些三角形分别进行了测量,经过计算,学生发现,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这时,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永远都等于180度呢?”我不急于给学生公布答案,而是先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学生试图找出反例来证明某个三角形的内角和不为180度,可是却很难找出来一个这样的特例。这时,我才对学生说出最终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永远是180度。课上的这个随机提问使学生自主进行了一番探究,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印象会变得更加深刻。同时,学生试图找反例的过程,也是学生创新意识被培养的体现。
二、鼓励小组自由讨论
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性的,每个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不同,这一点在考试中能够得到体现。同在一个班级里学习,同是一个教师授课,而有的学生就可以在考试中脱颖而出,有的学生却只能拿到较低的分数。这充分说明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理解能力不同所导致的直接结果。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充分利用起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可以在课上鼓励学生针对知识点展开自由讨论。在谈论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随意发表自己的想法,可以使学生与学生的思想展开碰撞,迸发出激烈的火花。基础不好的学生能够借此机会弥补知识空缺,数学能力强的学生更可以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整体提高了全体学生的数学素养。
例如,在教授四年级上册“方向与位置”这一节时,此节知识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方向和位置的表述方式,要求学生可以描述出简单的线路图。在课上,我在教授了基础理论知识后,借助多媒体设备让学生观察小明从家到学校的地图,接着,鼓励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之间试着说一说小明从家到学校的线路图。在具体的情景中,学生把自己融入到了地图中,每个小组都在热火朝天地讨论着。当学生把这道题解决完成后,我开始鼓励学生自己出题,小组内共同商议出一道题目,然后描述相关线路图。这个环节给了学生练习和创新的机会。有的学生把自己家和学校的位置用简笔画表达了出来,有的学生则是用动漫人物表述位置,进而描述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线路图。学生在这堂课上不仅使知识得到了多番的练习,更是使创新思维得到了充分地展现。小组内部和小组之间都是一派积极讨论,热火朝天的样貌。
三、引导开展一题多解
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话指的是通往罗马城的路不止一条,意在说明人要学会变通思维,不能被思维定式禁锢住。在做数学题的过程中,这句话也同样适用。在实际教学时,面对一类数学题型,想解出答案,可能也不止一条思路。但学生很容易一直按照教师教授的解题方式去做题,把解数学题变成了固定的套路,丝毫没有挖掘自己对题目的创新解法。这是现阶段教学中不被提倡的。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会一种解法的基础上,发散自己的思维,思考有没有其他解法。學习数学时,数学的每个知识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引导学生开展一题多解,既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可以有效巩固数学知识,达到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授四年级上册“除法”这一节时,为了引导学生产生一题多解的思维,我在课上让学生做练习题时,改变了以往的授课形式。以往授课时,待学生得出答案后,我就会开始讲解下一道习题。而这次不同,比如题目:小明和妈妈共带了30元去水果店买水果,苹果5元一个,试问小明和妈妈可以买多少个苹果。学生看到这道题目,自然就会想到用30÷5,得出答案6个。但学生没有考虑到这道题的灵活性,也就是说,这道题目还可以有其他的解法。小明和妈妈大可以只买两个苹果,学生应当根据实际问题,用实际思维去思考,针对题目里没有问到最多能买几个,学生就应该发散自己的思维,开动自己的脑筋。除此之外,还有许多题目,教师可以用给出答案求过程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此进行一题多解。
总而言之,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重点在于求同存异,教师不能只顾鼓励学生创新,而忽略“同”的部分。因此,基础知识还是应当被教师重视起来,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后,再开展创新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建立起这种意识,可以有效缩短学生之间的差距,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数学知识。当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后,无论学习哪门学科,学生的这项能力都可以对他们未来的学习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政淑.小学数学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路径探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6(09)
[2]唐敏.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4(05)
摘要:现阶段,时代发展迅速,每天都有各种创新型的事物出现。小学是培养一个学生各项能力的黄金时期,关于创新能力如何培养的研究,有利于帮助学生在吸收教材知识的同时,形成创新思维。由于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学科,在此基础上培养创新能力将有助于开拓学生的逻辑思维,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结合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以及数学教师的实践经验,多方面地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小组讨论;课上提问;一题多解
创新能力是推动社会和民族发展的源动力,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只有建立起创新的意识,锻炼出创新的能力,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接受未来。小学生见识浅薄,容易被一切新鲜事物所吸引。抓住这一点来看,在小学时期,教学数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希望对广大教师有所帮助。
一、增设课上随机提问
所谓的创新,应当是建立在学生对已学知识点充分消化的前提下。如果教师不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已学知识,只顾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创新,那无异于是在建立空中楼阁。对于学生而言,首要的学习任务应当是把自己的基础知识夯实,在教师的带领下,把知识点吸收进自己的脑子里。教师在此过程中,应当增设课上的随机提问环节,随机提问意在突出其随机性,这可以有效考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识点。当教师随机问问题,学生也能对答如流时,这就说明学生的基础已经较为牢固了,可以开展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学生回答不上来,那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巩固知识。
例如,在教授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这一节时,三角形的内角和是这节知识中的一个重点内容。课上,我在黑板上画出了不同形状的三角形,有锐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接着,我用量角器对这些三角形分别进行了测量,经过计算,学生发现,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这时,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永远都等于180度呢?”我不急于给学生公布答案,而是先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学生试图找出反例来证明某个三角形的内角和不为180度,可是却很难找出来一个这样的特例。这时,我才对学生说出最终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永远是180度。课上的这个随机提问使学生自主进行了一番探究,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印象会变得更加深刻。同时,学生试图找反例的过程,也是学生创新意识被培养的体现。
二、鼓励小组自由讨论
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性的,每个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不同,这一点在考试中能够得到体现。同在一个班级里学习,同是一个教师授课,而有的学生就可以在考试中脱颖而出,有的学生却只能拿到较低的分数。这充分说明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理解能力不同所导致的直接结果。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充分利用起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可以在课上鼓励学生针对知识点展开自由讨论。在谈论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随意发表自己的想法,可以使学生与学生的思想展开碰撞,迸发出激烈的火花。基础不好的学生能够借此机会弥补知识空缺,数学能力强的学生更可以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整体提高了全体学生的数学素养。
例如,在教授四年级上册“方向与位置”这一节时,此节知识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方向和位置的表述方式,要求学生可以描述出简单的线路图。在课上,我在教授了基础理论知识后,借助多媒体设备让学生观察小明从家到学校的地图,接着,鼓励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之间试着说一说小明从家到学校的线路图。在具体的情景中,学生把自己融入到了地图中,每个小组都在热火朝天地讨论着。当学生把这道题解决完成后,我开始鼓励学生自己出题,小组内共同商议出一道题目,然后描述相关线路图。这个环节给了学生练习和创新的机会。有的学生把自己家和学校的位置用简笔画表达了出来,有的学生则是用动漫人物表述位置,进而描述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线路图。学生在这堂课上不仅使知识得到了多番的练习,更是使创新思维得到了充分地展现。小组内部和小组之间都是一派积极讨论,热火朝天的样貌。
三、引导开展一题多解
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话指的是通往罗马城的路不止一条,意在说明人要学会变通思维,不能被思维定式禁锢住。在做数学题的过程中,这句话也同样适用。在实际教学时,面对一类数学题型,想解出答案,可能也不止一条思路。但学生很容易一直按照教师教授的解题方式去做题,把解数学题变成了固定的套路,丝毫没有挖掘自己对题目的创新解法。这是现阶段教学中不被提倡的。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会一种解法的基础上,发散自己的思维,思考有没有其他解法。學习数学时,数学的每个知识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引导学生开展一题多解,既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可以有效巩固数学知识,达到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授四年级上册“除法”这一节时,为了引导学生产生一题多解的思维,我在课上让学生做练习题时,改变了以往的授课形式。以往授课时,待学生得出答案后,我就会开始讲解下一道习题。而这次不同,比如题目:小明和妈妈共带了30元去水果店买水果,苹果5元一个,试问小明和妈妈可以买多少个苹果。学生看到这道题目,自然就会想到用30÷5,得出答案6个。但学生没有考虑到这道题的灵活性,也就是说,这道题目还可以有其他的解法。小明和妈妈大可以只买两个苹果,学生应当根据实际问题,用实际思维去思考,针对题目里没有问到最多能买几个,学生就应该发散自己的思维,开动自己的脑筋。除此之外,还有许多题目,教师可以用给出答案求过程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此进行一题多解。
总而言之,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重点在于求同存异,教师不能只顾鼓励学生创新,而忽略“同”的部分。因此,基础知识还是应当被教师重视起来,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后,再开展创新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建立起这种意识,可以有效缩短学生之间的差距,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数学知识。当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后,无论学习哪门学科,学生的这项能力都可以对他们未来的学习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政淑.小学数学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路径探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6(09)
[2]唐敏.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