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新课程改革,关键是课堂。课堂教学应怎样发展,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新课题。新课标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与体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新课程更强调教学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与获得新知的体验。课堂教学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课改中教师关注和探索的一个重要话题。近期我参加了新课程省级骨干教师培训,聆听了几位专家的讲学,结合个人多年教学经验,我认为课堂教学应具备以下特点。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长期以来,沉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整体素质难以提高,而新的课程改革就要把学生从这种被动的状况“解放”出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以人为本,创造条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标指出课堂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保护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主动意识和进取意识,在主动的、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这种全新的教学理念,体现了人文关怀,处处为学生的发展着想。新课标特别强调尊重人的个性,发展人的个性,要求营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模式。实施新课标,坚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过去以传授知识为目标的注入式教学方式,才能使课堂充满创造力,充满活力。
二、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与学是师生双边的关系,教要得法,学要主动。主动来自兴趣,兴趣需要培养。同样的教材,讲得生动,妙趣横生,学生百听不厌,回味无穷;讲得教条,枯燥无味,学生呆若木鸡,事倍功半,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讲课艺术,增强教学效果。
三、师生关系要和谐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发展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师生互动与和谐发展,课堂教学效果才会更好,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体现出来,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才能不断得到培养。在这种新型的课堂中,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师生不是灌输与接受的关系,而是平等的对话关系。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课堂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她能面对全体学生进行多边对话,倾心交流,在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在平和的对话中有学生的发现、质疑、思考和探究,有教师的启发、引导和点拨,有师生的讨论、沟通和理解。课堂就变成了“学堂”,教师再也不用“满堂灌”,而是成为课堂心理环境的营造者。
四、关注学生的感受和处境
《课程标准》要求“学科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提高兴趣,具有持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
传统的课堂教学,老师着力在“讲”上下工夫,主要考虑如何突出重点、难点,如何运用好讲课艺术,如何安排这四十五分钟等问题,很少关注学生感受和处境。新课堂教学应注意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感受和处境,包含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化创新意识,培养各种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创造性地把他们带入知识的殿堂,满足认知未知世界的内心需求。这样师生间就能互相尊重人格,齐心协力,营造出和谐的教学环境。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注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那些“问题”学生、后进生。教师在课堂上不是喋喋不休地自导自演,而是引导启发和帮助,让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真正把属于学生的课堂还给学生。
五、培养学生的四种意识
1.培养学生的个性意识。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从众心理较强,迷信权威,盲从教师,这与我们一直提倡的素质教育是格格不入的,需要培养学生的个性意识。
2.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得过多,学生几乎没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缺少参与意识,这样就扼制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变得很被动。
3.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自主探究;敢于挑战权威,挑战教师;消除思想障碍,发现问题,涌现新的思想。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学习往往是各听各的课,各做各的作业,相互很少交流,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既缺乏协作精神,又缺乏创新能力。如果学生具备了合作意识,在合作交流中学习,就会觉得愉快,教师就教得轻松,就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六、提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学习方式较为单一,学生很被动。学生的学习不应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和老师的讲解,而应是亲自参与思维、实践和创新的过程。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是适合课堂中每一位学生发展,帮助学生主动学习。
七、面向全体学生,关照个别差异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应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一位学生参与探究、合作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较少发言的学生,应给予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探究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防止一部分优秀的探究者控制和把持局面,注意引导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对主题任务有贡献,分享和承担主题任务的权利和义务。
八、注重情感交流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人际交往的过程,“自主、探究、合作”的学生方式,更强调师生关系的和谐。师生间在进行认知信息传递的同时,也在传递情感信息。丰富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趣,加强师生的情感对话,远胜过一味地认知传递,以情激学,以情促学,以情优学,以情启智,以情促教。课堂教学的每一个“角色”,都应从教学过程的各方面、各环节,弹奏好这支促使课堂成功的协奏曲。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养育人性的圣殿,课堂教学蕴藏着丰富的新课改因素,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寻找学生思维的激活点。只有把握学生思维发展的脉搏,才能将课堂教学引向深入。教师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知识传递、理想的能力锻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开发智力、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长期以来,沉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整体素质难以提高,而新的课程改革就要把学生从这种被动的状况“解放”出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以人为本,创造条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标指出课堂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保护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主动意识和进取意识,在主动的、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这种全新的教学理念,体现了人文关怀,处处为学生的发展着想。新课标特别强调尊重人的个性,发展人的个性,要求营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模式。实施新课标,坚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过去以传授知识为目标的注入式教学方式,才能使课堂充满创造力,充满活力。
二、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与学是师生双边的关系,教要得法,学要主动。主动来自兴趣,兴趣需要培养。同样的教材,讲得生动,妙趣横生,学生百听不厌,回味无穷;讲得教条,枯燥无味,学生呆若木鸡,事倍功半,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讲课艺术,增强教学效果。
三、师生关系要和谐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发展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师生互动与和谐发展,课堂教学效果才会更好,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体现出来,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才能不断得到培养。在这种新型的课堂中,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师生不是灌输与接受的关系,而是平等的对话关系。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课堂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她能面对全体学生进行多边对话,倾心交流,在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在平和的对话中有学生的发现、质疑、思考和探究,有教师的启发、引导和点拨,有师生的讨论、沟通和理解。课堂就变成了“学堂”,教师再也不用“满堂灌”,而是成为课堂心理环境的营造者。
四、关注学生的感受和处境
《课程标准》要求“学科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提高兴趣,具有持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
传统的课堂教学,老师着力在“讲”上下工夫,主要考虑如何突出重点、难点,如何运用好讲课艺术,如何安排这四十五分钟等问题,很少关注学生感受和处境。新课堂教学应注意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感受和处境,包含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化创新意识,培养各种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创造性地把他们带入知识的殿堂,满足认知未知世界的内心需求。这样师生间就能互相尊重人格,齐心协力,营造出和谐的教学环境。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注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那些“问题”学生、后进生。教师在课堂上不是喋喋不休地自导自演,而是引导启发和帮助,让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真正把属于学生的课堂还给学生。
五、培养学生的四种意识
1.培养学生的个性意识。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从众心理较强,迷信权威,盲从教师,这与我们一直提倡的素质教育是格格不入的,需要培养学生的个性意识。
2.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得过多,学生几乎没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缺少参与意识,这样就扼制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变得很被动。
3.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自主探究;敢于挑战权威,挑战教师;消除思想障碍,发现问题,涌现新的思想。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学习往往是各听各的课,各做各的作业,相互很少交流,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既缺乏协作精神,又缺乏创新能力。如果学生具备了合作意识,在合作交流中学习,就会觉得愉快,教师就教得轻松,就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六、提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学习方式较为单一,学生很被动。学生的学习不应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和老师的讲解,而应是亲自参与思维、实践和创新的过程。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是适合课堂中每一位学生发展,帮助学生主动学习。
七、面向全体学生,关照个别差异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应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一位学生参与探究、合作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较少发言的学生,应给予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探究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防止一部分优秀的探究者控制和把持局面,注意引导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对主题任务有贡献,分享和承担主题任务的权利和义务。
八、注重情感交流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人际交往的过程,“自主、探究、合作”的学生方式,更强调师生关系的和谐。师生间在进行认知信息传递的同时,也在传递情感信息。丰富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趣,加强师生的情感对话,远胜过一味地认知传递,以情激学,以情促学,以情优学,以情启智,以情促教。课堂教学的每一个“角色”,都应从教学过程的各方面、各环节,弹奏好这支促使课堂成功的协奏曲。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养育人性的圣殿,课堂教学蕴藏着丰富的新课改因素,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寻找学生思维的激活点。只有把握学生思维发展的脉搏,才能将课堂教学引向深入。教师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知识传递、理想的能力锻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开发智力、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