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丕烈宋无刻本题跋五则

来源 :收藏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ling_gir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黃丕烈(1763-1825)字绍武,号荛圃,晚号复翁,又自号佞宋主人、求古居士、书魔等。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家境殷实,少时受到很好的教育,表兄石蕴玉称他“少岁读书,务好精纯”。19岁得中秀才,乾隆五十三年(1788)26岁以第三名中举,一时春风得意。但此后屡次落第,未能考取进士。嘉庆六年(1801)39岁时曾因朝廷“大挑”,位列
  等而获知直隶某县,但他不愿上任,辞官归里,此后专事收藏、校雠、著述、刊刻等。他嗜书成性,有书虫、书魔、痴绝之称。在自藏宋刻本《三谢诗一卷》题跋中,他表示自己“顾念余生平无他嗜好,于书独嗜成癖,遇宋刻,苟力可勉致,无不致之为快。”为买书甚至不惜倾家荡产。他在北京、南京、杭州、嘉兴等藏书胜地广搜善刻异本,“不善不收,遇善必收”,“千金散尽为藏书”,渐成一代藏书大家,藏书多达三千余种三万余卷。其中宋版即有二百部之多,黄氏专辟“百宋一廛”收藏。他与周香俨、顾抱;中、袁寿阶并称苏州藏书“四大家”,受到时人推重,藏书界更誉之为“五百年来第一人”。后人甚而总结“乾嘉间之藏书史,可谓百宋一廛之时代”,其在藏书史上的地位可见一斑。
  黄丕烈在藏书史上特殊地位的形成,除其藏书既精且富外,还在于他对善本书多有题跋,内容极为丰富,傅增湘称其“闻见博而鉴别详,巍然为书林一大宗”。其题跋考版本、校文字、述见闻、记交游,长短随意,活泼多样,既是学术札记,又有很强的可读性,在图书版本学和藏书文化史上有其特殊价值。因而在藏书史上形成了“黄(丕烈)跋”“顾(千里)校”“鲍(廷博)刻”现象。同时代的著名学者王芑孙在《百宋一廛校书图》中写道:“(荛圃)非惟好之,实能读之。其于版本之先后,篇章之多寡,训诂之异同,行款之短长,授受源流,翻摹本末,莫不究心研考。”缪荃孙编《荛圃藏书题识》时,在序言中延续了王氏这一说法,并增加了黄丕烈“字画之增损,下至行幅之疏密广狭,装缀之精粗敝好,莫不心营目识,条分缕析”。黄氏藏书有其题跋者为藏书界所看重,至今被珍若拱璧。甚而“不管是怎样的破书,只要他一两行题跋,就会身价百倍(其实百倍也不止)。”(黄裳语)书以人贵,说明了黄跋的重要性。本文选取有代表性的几则题跋加以介绍,以供赏鉴。
  黄氏藏书有南宋中期刻本《会昌一品制集二十卷》残本二册,存十卷(一至十)。此书为唐代武宗朝名相李德裕文集,由宋代郑亚编订,多为制诰之作。顾广圻为黄氏藏书楼作《百宋一廛赋》,其中有“敬舆中书,文饶一品”,“敬舆中书”指陆贽集,“文饶”即李德裕,“一品”说的就是《会昌一品制集》。黄丕烈对此句作注云:“残本《会昌一品集》,每半页十三行,每行廿二字,所存一至十凡十卷。此二种(另一种指陆贽集),子悉尝用以手勘他本,语云:‘不敢因缺损已甚而忽之,岂特佞宋,亦以重二公也。’今为赋所取。”可见黄丕烈重视此书,还有看重李德裕道德、人品、事功的因素。可能因为是残本,黄氏编著《百宋一廛书录》时虽已收藏此书,但未予著录。后来潘祖荫、缪荃孙等编黄氏藏书题跋时,也都没有收录《会昌一品制集》,后出各种黄跋辑佚也未涉及。直到此书2000年入藏上海图书馆,得到冀淑英等人关注,才得以重新披露。黄氏题跋有两则,其一是嘉庆四年(1799)在第二册卷六首扉叶上跋语:“此残宋刻《会昌一品制集》十卷。卷中有旧抄配入,为甫里严豹人家物,而余购之,重付装池者也。先是,余得抄本《会昌一品制集》二十卷,为沈与文所藏,已明中叶本矣。又得旧抄《李文饶集》,则不止《会昌一品制集》与明刻合,而亦无甚佳处。惟此宋刻较二本为胜,虽残本,实至宝也。卷中抄叶标题曰‘李文饶集’而列‘会昌一品制集’于下,似非宋刻原本。然藏者为李廷相,据白堤钱听默云,已为明时收藏家,其旧补可知。至宋刻卷第下皆剜补一行,未知所剜补者何字。由来既久,亦承之而已。装成越曰至十一月八日,书数语于后,以见唐集宋刻,虽残不可轻弃尔。嘉庆岁在己未冬,荛圃黄丕烈识。”嘉庆二十三年(1818),在首次题跋19年后,黄氏又取出此书以校明刻本,在首册扉叶朱笔题跋:“余尝谓宋刻之书虽片纸只字,亦是至宝,此实有见而云然,非癖论也。百宋一廛中全者固不少,缺者亦甚多,其中拈出一二字,皆足动人心魄。即如此《会昌一品制集》,仅存十卷,卷中亦有旧时钞补之叶,向时未经取校。新秋暑退凉生,无可消遣,辍两曰闲,手校于明刻本上。十卷中,佳处不可枚举。郑亚序文有句云‘取封禅之书于犬子’,此用长卿小名也,明刻讹‘犬’为‘太’,明人之不学无术,可慨也夫!戊寅七月既望,复翁识。”黄丕烈以“佞宋”著称,其看重宋本,主要还是因为重视宋本的文献价值。正如他在为宋本《韩非子》作跋时所称“书必以真本为上”,宋本在他眼里,多为“真本”,因此具有特殊的魅力。
  此书钤有双桧堂书画私印、李廷相印、二酉斋等印,迭经名家收藏。黄氏去世前图书逐渐散尽,此书后由翁心存收藏,其子翁同穌在书皮上题有“士礼居旧藏”“文端公遗书”等。翁氏几代递藏后,由侨居美国的翁万戈于2000年捐赠给了上海图书馆。
  元至正刻本《古乐府十卷》黃丕烈题跋,亦未见于《荛圃藏书题跋》及后出辑佚作品。《古乐府》由元代左克明辑,主要收上古至汉魏六朝、隋代的乐府诗。《古乐府》晚出于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对郭书有所借鉴,但又有自己的特点。四库提要认为《乐府诗集》“务穷其流,故所收颇滥”,而《古乐府》“务溯其源,故所重在于古题古词,而变体拟作,则去取颇慎,其用意亦迥不同也”。此书元至正刻本有方震孺、黄丕烈、季锡畴、乔松年等人跋,黄跋在卷首,并钤有“荛圃”“丕烈”印。今藏国家图书馆。
  对于左氏《古乐府》的价值,季锡畴跋语说:“‘乐府’名始于汉惠帝,时夏侯宽为乐府令,武帝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诏司马相如等赋诗合乐,自汉迄唐,其体未变。唐吴竞有《乐府古题要解》,不录其词;宋郭茂倩有《乐府诗集》,考核为详。左氏此书与郭氏互有出入。郭下及于唐,此专取陈隋以上,一脉其流,一溯其源也。后之杨铁崖、李西涯漫以己意著为‘新乐府’‘咏史乐府’,变坏古体,幸此种尚存,犹可考见也。”方震孺则认为“此元刻之罕有之善本也”。黄丕烈对此书的价值也非常看重,跋语云:“辛未季冬月七日,积雪盈庭,闭门谢客,有书友持此元刻左克明《乐府》来,索番饼四枚,余留之。取足本《读书敏求记》所载《焦仲卿妻》诗证之,语句都合。向得诸所闻,今得诸所见,可云快甚。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逐’二句,此本无之,虽在钞补叶内,然行款不差,所据必元刻。且‘寡妇赴彷徨’,依然‘赴’字未改‘“起’,其为元刻无疑。至于装潢款式犹是述古旧藏,古色古香,溢于楮墨,令人珍爱奚似,岁晚获此,赏心乐事之一。越曰十有四日。复翁识。”黄丕烈在题跋中好提及书价,尤其是善本书,通常有书沽售价、还价的纪录,也因此为人讥诮。其记载售买、得书等情形,画面感极强,让人感觉如在目前,体现了黄氏收书之不易、得书之欣喜,提笔时仍能记忆犹新。但此条题跋很有代表性,其主要价值还在于校勘文字、考订版本,通过书目、文字、行款等各种例证,来证实版本确属元刻无疑。应该说,藏书家藏书乐趣,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通过考订,验证“真本”。   另一则未见于《荛圃藏书题跋》及后出黄跋辑佚文献的,是南宋宝祐五年(1257)赵德渊刻元明递修本《通鉴纪事本末四十二卷》,不过其跋语非黄丕烈亲笔,为佚名所过录。此书也是残本,存三十五卷,缺七卷。每卷一册,合三十五册,今藏浙江图书馆。《通鉴纪事木末》为南宋袁枢编撰,虽系录司马光《资治通鉴》,但分类编排,每一事详记本末,便于读者详悉事件之由来、发展及其结果。此书开“纪事本末体”先河,因此自咸书后颇受重视,历代刊刻也较多。其宋刻有“小字本”“大字本”两种,赵刻本为大字本。小字本为南宋淳熙二年(1175)严陵郡庠刻本,赵德渊认为其“字小且讹”,所以精加校雠,瞿中溶认为此刻“在今日已同麟角凤觜”,极为珍贵。其版片历久未坏,明初尚在南监,后不知所向。黄氏得此书亦极为惊喜,在卷前衬页上题跋云:“《通鉴纪事本末》,今俗刻本误谬脱落往往有至数十字者,以此南宋椠大册本校之,触目皆是,不胜枚举,可见斯书之善。兼以书法古雅,刻画精工,极尽宋人刊书能事。而宋讳缺笔之字——弗爽,悉属可据,充好古读书君子之秘籍无愧焉。所惜者,印本已后,时有漫漶,而亡佚八卷,不成完璧。虽然,夏玉、商金、秦刻、汉碑,莫非至宝,何尝无残泐,自当一例等诸。生沐广文,爱而有之,实具眼者,否则奚好此耶?余既为两家骑驿,了此一重翰墨缘,曷可不记?西山刍荛翁丕烈。”虽为佚名过录,非黄氏亲笔,亦可见其收得此书的得意之情,从书法、刻工、避讳等论其确为宋本无疑。不过,或许编《百宋一廛书录》时黄氏尚未得到此书,也或许因此书为残本,《书录》亦未收录此书,其后辑编黄氏题跋的各类文献也未见著录。
  清代文人对于陶诗有特殊情结,黄丕烈“于宋元经学不甚喜购”,倾心于史部、集部重要典籍,曾以收得北宋南宋两部陶诗,改书斋名“陶陶居”,改号“陶陶轩主”。其所藏两陶诗之一宋刻本《陶靖节先生诗四卷补注一卷》,为宋代汤汉作注,二册。内有周春、顾自修、黄丕烈跋,书名为黄丕烈得书后延请孙延所题签,专记为“陶陶室藏靖节集第二本”,现藏国家图书馆。黄氏得此书较晚,在嘉庆十四年(1809),在书未有跋语,云:“汤伯纪注陶诗宋刻真本,在海宁周松霭家,相传与宋刻礼书并储一室,颜之曰‘礼陶斋’。其书之得,近于巧取豪夺,故秘不示人,并云欲以殉葬。余素闻其说于吴兴贾人,久悬悬于心中矣。去歲夏秋之交,喧传书贾某得此书,欲求售于吴门,久而未至。后嘉禾友人札致余,有此书,许四十金,未果,已为硖石人家得去。闻此言,甚怏怏,然已无可如何矣,遂恝置之。今夏,有吴子修候余,余往答之,出所藏书示余,汤注陶诗在焉。开卷展视,其为宋本无疑,询所由来,乃知硖石人即伊相识,可商交易者。遂倩人假归,议久始谐百金之直,银居太半,文玩副主。此余佞宋之心固结而不可解者,后人视之,毋乃讪笑平?嘉庆己巳中秋月,复翁记。”此跋详记得书之曲折,甚而八卦周氏得书“近于巧取豪夺”,言辞背后是对陶集的情有独钟。其得书后改书斋名“陶陶居”,也表达了对宋刻陶集的特殊偏好。在书末天头处,黄氏另有跋语:“余得此书后,适原得此书之贾人吴东白来舍,知余得此书,因别以一旧刻小板之陶集赠余,易余家刻书而去。言中谈及周公先去礼书,改颜其室曰“宝陶斋”;今又售去,改颜其室曰“梦陶斋”。余闻此言,益叹周公之好书,倦倦于心而不能去矣。并闻诸他估:吴贾往购此书,怀数十番而去。周初不知,但与论直,周索卅二番,云身边立有,决不悔言。吴即如数与之,竟不能反。去书之曰,泣下数行。余虽未面询诸吴,然闻屡易颜室之名,亦可想见其情矣。黄丕烈跋。”又对前跋进行了重要补充,言及周春“去书之曰,泣下数行”,表达了基于理解之同情,文辞感同身受,让人不免对藏书家聚书散书心生感叹。这应该算黄跋中最具感性力量的文字了。
  黄丕烈早年收得一部北宋景祐刻递修本《汉书一百卷》,钤有“百宋一廛”“丕烈”等印,一直视为百宋一廛中史部最重要的藏书,也是“镇库之物”,但晚年不得已而售出。嘉庆二十年(1815)售书前,他曾在书末题跋:“此北宋精刊景祐本《汉书》,为余百宋一廛中史部之冠,藏箧中三十来年矣,非至好不轻示人。郡中厚斋都转偶过小斋,曾一出示,继于朋好中时一及之。奈余惜书癖深,未忍轻弃,并不敢以议价,致蔑视宝物。因思都转崇儒重道,昔年出资数万敬修文庙,其诚挚为何如!知天必昌大其后以振家声,故近日收藏古籍嗜好之笃,访求之勤,一至于此,则余又何敢自秘所藏,独宝其宝耶?君家当必有能读是书者,敢以镇库之物辍赠为预兆云。乙亥季冬,士礼居主人识。”黄氏晚年家境变化,藏书自嘉庆末年开始逐渐散出,到道光初他尚在世时已经基本散尽。对于图书之散去,黄丕烈真实心境如何,我们难以窥知,不过从此跋来看,还是显得比较达观。此则题跋在他去世前十年题写,“镇库之物”的出让可以说是一种预兆,其跋语虽然无奈,但也对藏书有个好去处表达了欣慰,“君家当必有能读是书者”,则黄氏藏书、题跋仍能藏于天壤间,为后世所称道、研究、鉴藏,这也是他对藏书宿命的认知。
  黄丕烈作为有史以来最重要的藏书家之一,曾因佞宋被目为“赏鉴家”。其同时代学者洪亮吉将藏书家分为“考订”“校雠”“收藏”“赏鉴”“掠贩”五等,列赏鉴家为四等,仅强于掠贩之豪强、书沽。他在《北海诗话》中明确说,“第求精本,独嗜宋刻,作者之旨意从未尽窥,而刻书之年月最为深悉,是谓赏鉴家,如吴门黄主事丕烈、乌镇鲍处士廷博是也。”鄙夷之情,溢于言表。但这实际上是因为黄氏“佞宋”名声太晌,未能深入体察其藏书宗旨,及黄跋在考订、校雠、鉴定、存史等方面的特殊价值,尤其是黄氏长于校勘整理,非一般藏书家所可比拟,洪亮吉对黄丕烈之评价纯属误解。黄裳曾指出,“黄荛圃也喜欢在题跋里记琐事,买书经过、书肆、书估、书价、藏家……包括日常生活,都随手记在跋文里。有些学者很不以这样的作风为然,加以讥笑,但我却喜欢读这样的题跋。”事实上,黄氏以藏书家闻名,在藏书史上拥有其他藏书家无可比拟的历史地位,主要是因为其题跋在学术方面的重要成就,与乾嘉学术
  脉相承,是文化史上一座重要的丰碑,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放在重视传统、敬畏典籍的今天,意义尤为重大。
  此外,对于黄氏题跋,初时过从甚密、后来反目成仇的顾千里在嘉庆十年《百宋一廛赋》即将印行时,曾在初印样上写有“荛圃手写有別趣,但此君不晓楷法,美哉尤有憾”一句。顾千里性情颇为偏激,这句话是否出于本心,我们难得究竟。不过通过现存黄氏题跋,我们可以很好地欣赏其书法。他一般用小楷,风格一贯,字划谨严,显示了对书的敬重和珍视。且既有朱笔,又有墨笔,与宋椠元刊相得益彰,可谓赏心悦目。
  (责任编辑:田红玉)
其他文献
安徽博物院藏金器,从春秋战国至清代,乃至近代,藏品延续时间连贯,涉及种类广泛。既有春秋战国时期作为装饰的金箔、金片,又有独立存在金器藏品;既有种类众多的首饰饰件,又有光华灿烂的实用器皿;既有商业经济发展下的金质商品,又有宗教色彩浓郁的念佛牌、鎏金佛塔等;既有纯金货币,又有随葬的金质冥币;既有锤揲、焊缀、掐丝、累丝等制作工艺,又有鎏金、金银错、包金等装饰技艺。在这些林林总总,蔚为壮观的金器藏品中,最
期刊
古往今来,佛教造像作为弘扬佛教文化和艺术的载体被亚洲广大国家、多个民族赋予了独特的文化艺术内涵,是民族文化精华的实体表现,为佛教艺术爱好者及历史学家研究古代文明发展及工艺制造水平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  佛像雕塑的制作材料自其产生就有多种选择:石材质、木材质、陶土材质、金铜材质……其中尤以金属材质为重。金属材质中绝大多数为铜质,也有少量的银质、金质以及铁质、锡质造像。这些金属在历史上同时是货币的制
期刊
在十九世纪末崛起的新一代实业收藏家之中,藤田传三郎(1841-1912年)洵为领军人物。他与当时叱咤风云的益田孝男爵(1848-1938年,三井物产首任社长及藤田早期的业务伙伴)均深受日本传统文化影响,对中日艺术品情有独钟。藤田先生在收藏界以雷厉风行、桀骜不驯、眼准手陕著称,不失为一名善于把握机会的藏家。  位于大阪市中心淀川河畔的藤田宅邸,也是藤田家族的商业和政治活动中心。宅内另辟能剧舞台(藤田
期刊
在尚武之风盛行的清代宮廷,帝王的文化艺术生活还是相当丰富的。清朝帝王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非常重视对于汉文化的学习,勤于攻读传统典籍,或热衷诗书文章的琢磨与创作,对于堪称汉文化精髓的书法艺术,更是尤为喜爱,因此,清代多位帝王都有着相当深厚的书法造诣。尤其是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对于董其昌、赵孟頫等历代书画家的推崇与学习,给当时宮廷和社会的书画风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清代内廷书斋陈设十分讲究,制作精美。
期刊
在尔文·哈里斯传奇的一生中,最出名的便是他总为人带来惊喜。“尔文他啊,”收藏家的夫人泰瑞丝回忆道,“净做些别人不做的事。”身兼成功广告公司的创办人、精明的中国艺术收藏家、美国外交史上较动荡的一节中的人物,哈里斯对世界抱持开阔的胸襟。他对思想和发现的热忱,为其数十年来为追求美与知识而成的超凡私人中国艺术品及文物收藏,奠下重要的基石。  尔文·郭德布伦·哈里斯于1921年生于纽约州扬克斯。自纽约大学取
期刊
蓝瑛一生以绘画为职业,曾漫游南北,饱览名胜,眼界开阔,因而不断丰富了创作内容。他的传派,直接继承衣钵的有蓝氏一家子孙,如蓝孟、蓝深、蓝涛等,弟子刘度、王奂等都各有成就。明末同时和稍后的如陈洪绥以及金陵八家等著名画家,也都受到他的影响。  蓝瑛绘画对明末清初影响很大,被后人称为“武林派”。画史上称之为“后浙派”。但实际上他的画风与戴进等不同,不能完全附属于“浙派”之后。  蓝瑛擅长山水、花卉、兰石,
期刊
内容提要:潮州古名居与民居是体现大众艺术的结晶,潮派古建筑在艺术上基本采用外张扬,内含蓄的风格,除考虑使用功能及采光通风外,装饰书画、石雕、木雕,从门匾及厅堂看出屋主的社会地位及文化修养,如资政第、进士第、大夫第等。建筑风格有四点金、下山虎、驷马拉车。  关键词:古名居宋代附马府,明代尚书府,清代黄已略公祠,民居四点金与民国小洋楼。  古名居是天下第一大收藏品,它丰富的内涵是其他藏品所无法比拟的。
期刊
古老的艺术,别样的年味。2月4日是农历正月初八,刚刚立春的陕北大地尚有一丝寒意,但挡不住朔方集团院子里的热闹。  为丰富和活跃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挖掘整理和传承发扬民俗民间文化活动,榆林高新区管委会与陕西朔方文化投资集团联合举办了“2017年民间艺人传统技艺展演”活动。活动现场展示了陕北地方传统手工工艺,有铁匠打铁、毡匠擀毡以及石匠、席编、毂辘匠、柳编工艺、刺绣工艺、传统织布、农家针线、驴推
期刊
明代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常召唤出所在地域的“土地爷”,并向其询问各种情况。本文以明清时期有关信仰及其在小说中的艺术表现,简介相关的造像与水陆画等物质遗存。  一、国家祭祀体系中的社神与地衹  土地神源于古代的“社神”,最先是专指“皇天后土”中的“后土”神祇。社神更多地带有自然属性。《公羊传》注曰:“社者,土地之主也。”据《礼记·祭法》载祭祀土地神已有等级之分:“王为群姓立社曰大社,诸侯为百姓立社
期刊
自古以来,和田玉就以其质地坚韧细腻、色泽光洁柔美,品质温润含蓄而深得国人的喜爱,所以从古到今都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说法,而且人们还将自身的道德理念赋予和田玉,即常说的玉有五德:仁、义、智、勇、洁,可见国人对和田玉的推崇是深入人心,千古不变的。  近些年,随着人们对和田玉收藏的热衷不断提升,对和田玉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对和田玉的产出状况也越来越关注,所以和田玉籽料倍受人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