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代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常召唤出所在地域的“土地爷”,并向其询问各种情况。本文以明清时期有关信仰及其在小说中的艺术表现,简介相关的造像与水陆画等物质遗存。
一、国家祭祀体系中的社神与地衹
土地神源于古代的“社神”,最先是专指“皇天后土”中的“后土”神祇。社神更多地带有自然属性。《公羊传》注曰:“社者,土地之主也。”据《礼记·祭法》载祭祀土地神已有等级之分:“王为群姓立社曰大社,诸侯为百姓立社曰国社,诸侯自立社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暑社。”汉武帝时将“后土皇地祇”奉为总司土地的最高神,各地仍祀本处土地神。
自古以来,在国家级祭祀体系中用“坛”来祭祀自然神,用“庙”来祭祀人格神。因社神、土地神(地祇)都是自然神之故,需用坛来祭祀,如社稷坛、皇地祇坛等。因为社神、地祇都与土壤大地及粮食、果蔬等物质生产有关。就这一意义而言,其在古人的观念中与人类的女性、动物中的雌性相类似。故古人将社神与女人、雌性动物等共同归纳为阴性。
在方位和方向上,也相应地赋予阴性神灵特定的含义。以明代北京皇城为例,皇城的东南角是祭祀皇帝祖先的太庙,其主要供奉皇帝家族中历代直系男性祖先。这些祖先神被定义为“阳性”,与被定义为阴性的神灵向对。故而祭祀阴性的神衹的场所被设置在皇城的西南角——社稷坛。北京的社稷坛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其内坛的垣墙在北侧有三架白石的棂星门,而东、南、西三侧均为一架;另外,该坛的献殿(拜殿,现改为中山堂)位于坛之北侧,这些现象都说明了明代时社神神主(牌位)是北向的,而皇帝是向南方行礼的。明代嘉靖年间改天地合祀为天地分祀,在当时北京城的北侧偏东新建了皇地衹坛。其坛台为双层,外有方泽,两重坛墙的正门均在坛台的北侧,放置皇地祇神主牌位的皇祇室的殿字、院落都是北向的。这些现象充分反映了地衹作为阴性神灵的特点。
二、道教神仙谱系中的地神
道教吸收了传统文化中的地祇,将其命名为“后土皇地祇”并作为“四御”主一予以供奉;同时保留了其阴性的特征,故而赋予其女性的形象。如北京白云观的“四御殿”中就设置有清代塑造的四御神像,其中“后土皇地衹”是一位女性神灵(图1)。
三、明代的土地爷信仰与造像
明代对于土地神的祭祀逐渐分化为两大类:一类是以祭祀“社神”为主的国家祭祀体系,如明清时期皇家祭祀的“土地神”名号“皇地祇神”。这一体系中该神灵属于自然神,因其没有具体形象,故于牌位上书神名而祭主干“坛”。祭祀地点曾在北京的天坛,嘉靖年间“天地分祀”后改在安定门外的“方泽坛”(又称“地坛”)。人们从事土木营建工程因为需要动土,所以在王程结束之后也要告谢“司土之神”。如据《明实录》记载明英宗正统八年(1443)曾修缮国子监:“七月壬午,以修国子监,命监生暂讲肄于故都察院。”“八月乙酉,以营建国子监,谴工部尚书王卺祭告先师孔子。”“十二月丁酉,营建国子监讫,谴祭酒李时勉致告先师孔子,工部尚书王卺告谢司土之神。”另一类是被民间“人格化”“男性化”和“老年化”了的“土地爷”,故祭主干“庙”。
1.土地爷的名号与司职
土地庙中所供奉主神的正式名称是“福德正神”(图2),民间俗称为土地爷、土地公公,简称“土地”。其是传说中掌管一方土地及其地面所发生各种事务的神仙,是民间信仰中的地方保护神,属于神仙谱系中级别最低者。其形象多为老者貌,面容慈祥可亲,且衣着朴实。
在民间传说中每位土地爷的手下有阴兵(鬼兵)若干。土地爷的职务中还包括登记本地主人死后的灵魂,并负责将其押送酆都城的幽冥界。如小说《西游记》“附录”所载的故事中,洪江龙王欲报陈光蕊救命之恩,便向城隍、土地索要来了陈光蕊的魂魄:
(第八回后附录)却说刘洪杀死的家僮尸首,顺水流去,惟有陈光蕊的尸首,沉在水底不动。有洪江口巡海夜叉见了,星飞报入龙宫,正值龙王升殿,夜叉报道:“今洪江口不知甚人把一个读书士子打死,将尸撇在水底。”龙王叫将尸抬来,放在面前,仔细一看道:“此人正是救我的恩人,如何被人谋死?常言道,恩将恩报。我今日须索救他性命,以报日前之恩。”即写下牒文一道,差夜叉径往洪州城隍土地处投下.要取秀才魂魄来,救他的性命。城隍土地遂唤小鬼把陈光蕊的魂魄交付与夜叉去。夜叉带了魂魄到水晶宫,禀见了龙王……光蕊叩头拜谢,龙王设宴相待不题。
或许是因为有《琅琊漫抄》等文献记载朱元璋“生于盱眙县灵迹乡土地庙”之故,明代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流行对“土地爷”的信仰,处处可见的土地庙在明代倍受崇敬。明代小说《西游记》就是根据当时的这种民间信仰情况,虚构了各地的“土地”。如五庄观的土地、火焰山的土地、盘丝岭的土地等。其不仅存在于人间各地,在天庭的蟠桃园也有其职司。如:
(第五回)他等不得穷忙,即入蟠桃园内查勘。本园中有个土地,拦住问道:“大圣何往?”……大圣看玩多時,问土地道:“此树有多少株数?”土地道:“有三千六百株。”
(第五十九回)四众回看时,见一老人,身披飘风氅,头顶偃月冠,手持龙头杖,足踏铁勒靴,后带着一个雕嘴鱼腮鬼,鬼头上顶着一个铜盆,盆内有些蒸饼糕糜,黄粮米饭,在于西路下躬身道:“我本是火焰山土地,知大圣保护圣僧,不能前进,特献一斋。”
(第六十回)猪八戒闻言恨道:“怪道你这等打扮!原来是道士变的土地!”
为了区別于地方上的各土地爷,某个地区处于总管地位的土地庙被称为“都土地庙”。如小说《西游记》中观音菩萨到长安城寻找取经人时就寄宿在“都土地庙”中:
(第八回)他与木叉离了此处,一直东来,不一日就到了长安大唐国。敛雾收云,师徒们变作两个疥癩游僧,入长安城里,早不觉天晚。行至大市街旁,见一座土地神祠,二人径入,唬得那土地心慌,鬼兵胆战,知是菩萨,叩头接入。那土地又急跑报与城隍、社令,及满长安各庙神祇,都知是菩萨,参见告道:“菩萨,恕众神接迟之罪。”菩萨道:“汝等切不可走漏一毫消息,我奉佛旨,特来此处寻访取经人。借你庙宇,权住几日,待访着真僧即回。”众神各归本处,把个土地赶在城隍庙里暂住,他师徒们隐遁真形。 (第十二回)唐王见他这等勤恳甚喜,随命光禄寺大排素宴酬谢。菩萨又坚辞不受,畅然而去,依旧望都土地庙中隐避不题。
有些土地庙中不仅塑土地爷像,亦塑其配偶像。其像被俗称为土地婆儿或土地奶奶、土母等,无特殊职司。二像通常并坐,共受香火供奉(图3)。这在小说《西游记》中也有表现,如:
(第七十二回,行者)即捻一个诀,念一个咒,拘得个土地老儿在庙里似推磨的一般乱转。土地婆儿道“老儿,你转怎的?好道是羊儿风发了!”
另外,在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每次召唤各地的“土地(爷)”时总是念咒语“吨”。据说“崦”字包括有所谓摄伏的作用,行此法时可使一切诸天龙神听从指挥。而这种说法至晚在元代杨景贤的杂剧《西游记》中就已出现,如:“崦,乃佛敕,诸神拱听”,以及“崦!乃法敕,万神咸听”等内容。这种说法被小说所继承,如:
(第二十四回)他就捻着诀,念一口“崦”字咒,拘得那花园土地前来,对行者施礼道:“大圣,呼唤小神,有何吩咐?”
(第四十二回)菩萨闻言,即命住下祥云,在那山头上念一声“崦”字咒语,只见那山左山右,走出许多神鬼,却乃是本山土地众神,都到菩萨宝莲座下磕头。
(第四十六回,孙悟空)急纵身跳在空中,念声“啼”字咒语,把那北海龙王唤来。
2单独供奉的“土地”像
首都博物馆收藏有多尊姿态相似的明代土地爷塑像。如明代陶质土地爷像(图4),高38厘米。其表现的是位老者貌的土地爷揣手、倚坐姿,其头戴东坡冠,眯眼微笑,表情慈祥,大耳垂肩,长须及胸,身着右衽长袍,坐于方凳上脚踩脚凳。又如明代琉璃釉土地爷像(图5),高35厘米。再如明代彭城窑白釉黑彩瓷像(图6),高H。.5厘米。据《明代磁州窑瓷器》一书的记载,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有一件高26.7厘米的明代禹州窑白底黑花褐彩“老子像”(图7),其也应是一尊土地爷像。这些塑像有助于读者了解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土地爷形象。
3.水陆画中的“土地”像
明太祖朱元璋把汉地佛教僧侣分为禅(禅宗)、讲(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教(又称律,从事丧仪、法事仪式)三类。其中教僧也称“应付僧”“应赴僧”“应佛僧”等,是专门支应佛事、举办法会道场的僧人。其外出从事丧仪、法事仪式等活动时需要张挂绘有诸佛、菩萨及各种护法神等各路神祇的“水陆画”。这些水陆画根据一定的顺序悬挂,组成相应的“坛场”,从而构成佛事活动的仪式空间。
在外出举办的佛事活动中要迎请诸佛、菩萨等高等级神祇(诸圣)“临凡”。因诸圣“临凡”会造成举办佛事活动所在地的“当境土地”惶恐和不安,故而在佛事活动正式开始前要“先安土地”;法事活动结束之后,佛事活动所在地的“当境土地”要与应佛僧人们一起“送圣”归天,即送诸佛、菩萨回到各自的道场。
明代水陆画中就有专门描绘法事活动之后的“土地”参与“送圣”环节场景的作品。如首都博物馆藏明代绢本设色水陆画《送圣土地像》(图8),该画纵142、横70.7厘米。表现的是一位须眉皆白、头戴东坡冠的土地爷双手持笏板恭敬站立,目光略仰视空中。其神情恭敬虔诚,似在送別某人。其旁有一童子、二侍卫的三站像。童子穿红色绣花袄,手提带柄和吊索的香炉。二侍卫一人面、一青色鬼面。人面者擎幡。幡为白底黑字,上书“送圣土地”四字,并系红、绿色飘带。鬼面者皮肤皆为青绿色,红发,面貌可怖,手持长柄斧,其应为土地爷所掌控的“阴兵”(鬼兵)之代表。侍卫与童子的目光与土地爷一致,也望向空中。画面右下角有莲花牌位,上书“比丘弟子真口募缘诚造”墨书题记。题记说明此像的绘制者为僧人。这幅画面的内容恰可与小说《西游记》第九十六回的内容相互印证:
早經过五七遍朝夕,那员外才请了本处应佛僧二十四员,办做圆满道场。众僧们写作有三四日,选定良辰,开启佛事,他那里与大唐的世情一般,却倒也——大扬幡,铺设全容;齐秉烛,烧香供养。擂鼓敲铙,吹笙捻管。云锣儿,横笛音清,也都是尺工字样。打一回,吹一荡,朗言齐语开经藏。先安土地,次请神将。发了文书,拜了佛像。谈一部《孔雀经》,句句消灾障;点一架药师灯,焰焰辉光亮。拜水忏,解冤愆;讽《华严》,除诽谤。三乘妙法甚精勤,一二沙门皆一样。
4佛寺所在地的“土地”像
据文献记载,在明代无论是土木结构寺院还是石窟寺,乃至于佛塔等处都有“土地”像。如《金陵琐事》记载:建文二年(1400)正月,奉旨修造南京铁塔时在塔内特辟一“土地堂”以供奉土地爷。当时不仅各地村落街巷处有土地庙,甚至“仓库、草场中皆有土地祠”(见《水东日记》)。
在对陕西、四川等地进行佛教造像的田野考察中,这类文献记载的真实性已经得到证实。其表现为不仅在明代开凿的石窟等处同时开凿“土地像”龛,也在唐宋以来开凿的各种窟龛之旁补造“土地像”龛。从而形成无论是哪个时期开凿的窟龛群,其入口处均有
龛“土地爷”像。如陕西钟山石窟入口处(图9)及四川成都大邑县佛子岩摩崖造像群入口处(图10)土地爷的造像都是戴“东坡巾”的形象,又如四川眉山市朝阳村干佛崖摩崖造像群入口处(图11)及四川内江市东兴区高梁镇清溪村普陀岩摩崖造像群入口处的土地爷像都是戴展脚幞头(俗称“乌纱帽”)形像(图12)。这些明代造像作为珍贵的不可移动文物,可证前述文献是符合其时代特点的,是可信的。
土木建筑的佛寺与石窟寺在功能上是
致的。故在石窟寺入口处有土地像的现象,在土木建筑的寺庙建筑群中也是存在的。其通常表现为在位于佛寺山门外有一座简易的土地庙,其中供奉土地爷造像。土地庙距离寺院山门的位置距离不等,常因地理位置、佛寺范围等具体情况而定。以往对这一现象认识不足,故而保存下来的较少。如四川成都市蒲江县圆觉寺外的土地庙(图13)等。
四、与土地爷相关的其他神祇
1.城隍
亦称城隍爷,是民间信仰与道教信奉的冥界中守护各地城池的神灵,人们为其并建有城隍庙进行祭祀供奉。各级城池均有相应级别的城隍。各地的城隍由不同的人出任,甚至是由当地的老百姓自行选出。各地人们多将本地历史上刚正不阿主人,或殉国而死的忠烈之士等忠良贤达的历史人物奉为本地城隍。如首都博物馆藏明代《请客城隍像》轴(图14),该像纵150、横90.8厘米,其描绘了一位戴幞头、穿红袍、持笏板的城隍像,城隍神旁有一持旗小鬼,旗上书“请客城隍”四字。画面右上角有“大明万历己酉年/慈圣皇太后绘造”墨书款识。推测其使用位置与“送圣土地”像相对。首都博物馆收藏的另外一幅城隍像(图15),纵147、横73.1厘米,画面以石青为地色,天空大片留空,略有墨笔云朵。主要描绘了一位头戴幞头、身穿官服、手持笏板、形象仁厚、神态悠闲的城隍,其面部与须眉刻画尤为精彩;其身旁有一小鬼牵马,另一小鬼持幡旗,其上书“诸圣城隍三界赴会诸神各依坛所设之位”。
2.四值功曹
“四值功曹”是民间信仰和道教所奉的值年、值月、值日、值时四神。其通常为手捧文书卷子的古代吏员形象,其以卷子上所书“值年”“值月”“值日”“值时”相区分。其像常见于各地的城隍庙中。
功曹本是人间官吏的一个职衔,主管记功。四值功曹被认为是负责记录各路神仙功劳以向玉帝禀奏、并传达天庭敕命。人间上奏天庭的表文,在焚化后也由他们负责呈递。如首都博物馆藏明代《四值功曹像》(图16),画面分为上下四层:最上为天庭,有官员在殿前作伸手欲接公文状,殿外有乘凤凰的功曹欲将公文交与官员;第二层为人间,戴幞头、着红袍的城隍率领土地公及城隍属下的四值功曹迎接乘黑马的信使功曹;第三层是水界,年迈的龙王率众迎接乘黑龙的信使功曹;最下层是黑脸、穿绿袍的阎王率领鬼卒在幽冥界迎接乘白马的信使功曹。
这些文化常识及相关造像,可令读者对小说《西游记》中的描述理解的更加直观和具体:
(第十五回)只听得空中有人言语,叫道:“孙大圣莫恼,唐御弟休哭。我等是观音菩萨差来的一路神祇,特来暗中保取经者。”那长老闻言,慌忙礼拜。行者道:“你等是那几个?可报名来,我好点卯。”众神道:“我等是六丁六甲、五方揭谛、四值功曹、一十八位护教伽蓝,各轮流值日听候。”
综上,本文根据明代文献和实物遗存等资料,并结合小说《西游记》所反映出的明代社会生活情况,简述了明代土地爷造像的基本样式、功用及其供奉位置等内容。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同事李兵、李文琪两位女士的大力协助,特此感谢。)
(责任编辑:牧凤)
一、国家祭祀体系中的社神与地衹
土地神源于古代的“社神”,最先是专指“皇天后土”中的“后土”神祇。社神更多地带有自然属性。《公羊传》注曰:“社者,土地之主也。”据《礼记·祭法》载祭祀土地神已有等级之分:“王为群姓立社曰大社,诸侯为百姓立社曰国社,诸侯自立社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暑社。”汉武帝时将“后土皇地祇”奉为总司土地的最高神,各地仍祀本处土地神。
自古以来,在国家级祭祀体系中用“坛”来祭祀自然神,用“庙”来祭祀人格神。因社神、土地神(地祇)都是自然神之故,需用坛来祭祀,如社稷坛、皇地祇坛等。因为社神、地祇都与土壤大地及粮食、果蔬等物质生产有关。就这一意义而言,其在古人的观念中与人类的女性、动物中的雌性相类似。故古人将社神与女人、雌性动物等共同归纳为阴性。
在方位和方向上,也相应地赋予阴性神灵特定的含义。以明代北京皇城为例,皇城的东南角是祭祀皇帝祖先的太庙,其主要供奉皇帝家族中历代直系男性祖先。这些祖先神被定义为“阳性”,与被定义为阴性的神灵向对。故而祭祀阴性的神衹的场所被设置在皇城的西南角——社稷坛。北京的社稷坛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其内坛的垣墙在北侧有三架白石的棂星门,而东、南、西三侧均为一架;另外,该坛的献殿(拜殿,现改为中山堂)位于坛之北侧,这些现象都说明了明代时社神神主(牌位)是北向的,而皇帝是向南方行礼的。明代嘉靖年间改天地合祀为天地分祀,在当时北京城的北侧偏东新建了皇地衹坛。其坛台为双层,外有方泽,两重坛墙的正门均在坛台的北侧,放置皇地祇神主牌位的皇祇室的殿字、院落都是北向的。这些现象充分反映了地衹作为阴性神灵的特点。
二、道教神仙谱系中的地神
道教吸收了传统文化中的地祇,将其命名为“后土皇地祇”并作为“四御”主一予以供奉;同时保留了其阴性的特征,故而赋予其女性的形象。如北京白云观的“四御殿”中就设置有清代塑造的四御神像,其中“后土皇地衹”是一位女性神灵(图1)。
三、明代的土地爷信仰与造像
明代对于土地神的祭祀逐渐分化为两大类:一类是以祭祀“社神”为主的国家祭祀体系,如明清时期皇家祭祀的“土地神”名号“皇地祇神”。这一体系中该神灵属于自然神,因其没有具体形象,故于牌位上书神名而祭主干“坛”。祭祀地点曾在北京的天坛,嘉靖年间“天地分祀”后改在安定门外的“方泽坛”(又称“地坛”)。人们从事土木营建工程因为需要动土,所以在王程结束之后也要告谢“司土之神”。如据《明实录》记载明英宗正统八年(1443)曾修缮国子监:“七月壬午,以修国子监,命监生暂讲肄于故都察院。”“八月乙酉,以营建国子监,谴工部尚书王卺祭告先师孔子。”“十二月丁酉,营建国子监讫,谴祭酒李时勉致告先师孔子,工部尚书王卺告谢司土之神。”另一类是被民间“人格化”“男性化”和“老年化”了的“土地爷”,故祭主干“庙”。
1.土地爷的名号与司职
土地庙中所供奉主神的正式名称是“福德正神”(图2),民间俗称为土地爷、土地公公,简称“土地”。其是传说中掌管一方土地及其地面所发生各种事务的神仙,是民间信仰中的地方保护神,属于神仙谱系中级别最低者。其形象多为老者貌,面容慈祥可亲,且衣着朴实。
在民间传说中每位土地爷的手下有阴兵(鬼兵)若干。土地爷的职务中还包括登记本地主人死后的灵魂,并负责将其押送酆都城的幽冥界。如小说《西游记》“附录”所载的故事中,洪江龙王欲报陈光蕊救命之恩,便向城隍、土地索要来了陈光蕊的魂魄:
(第八回后附录)却说刘洪杀死的家僮尸首,顺水流去,惟有陈光蕊的尸首,沉在水底不动。有洪江口巡海夜叉见了,星飞报入龙宫,正值龙王升殿,夜叉报道:“今洪江口不知甚人把一个读书士子打死,将尸撇在水底。”龙王叫将尸抬来,放在面前,仔细一看道:“此人正是救我的恩人,如何被人谋死?常言道,恩将恩报。我今日须索救他性命,以报日前之恩。”即写下牒文一道,差夜叉径往洪州城隍土地处投下.要取秀才魂魄来,救他的性命。城隍土地遂唤小鬼把陈光蕊的魂魄交付与夜叉去。夜叉带了魂魄到水晶宫,禀见了龙王……光蕊叩头拜谢,龙王设宴相待不题。
或许是因为有《琅琊漫抄》等文献记载朱元璋“生于盱眙县灵迹乡土地庙”之故,明代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流行对“土地爷”的信仰,处处可见的土地庙在明代倍受崇敬。明代小说《西游记》就是根据当时的这种民间信仰情况,虚构了各地的“土地”。如五庄观的土地、火焰山的土地、盘丝岭的土地等。其不仅存在于人间各地,在天庭的蟠桃园也有其职司。如:
(第五回)他等不得穷忙,即入蟠桃园内查勘。本园中有个土地,拦住问道:“大圣何往?”……大圣看玩多時,问土地道:“此树有多少株数?”土地道:“有三千六百株。”
(第五十九回)四众回看时,见一老人,身披飘风氅,头顶偃月冠,手持龙头杖,足踏铁勒靴,后带着一个雕嘴鱼腮鬼,鬼头上顶着一个铜盆,盆内有些蒸饼糕糜,黄粮米饭,在于西路下躬身道:“我本是火焰山土地,知大圣保护圣僧,不能前进,特献一斋。”
(第六十回)猪八戒闻言恨道:“怪道你这等打扮!原来是道士变的土地!”
为了区別于地方上的各土地爷,某个地区处于总管地位的土地庙被称为“都土地庙”。如小说《西游记》中观音菩萨到长安城寻找取经人时就寄宿在“都土地庙”中:
(第八回)他与木叉离了此处,一直东来,不一日就到了长安大唐国。敛雾收云,师徒们变作两个疥癩游僧,入长安城里,早不觉天晚。行至大市街旁,见一座土地神祠,二人径入,唬得那土地心慌,鬼兵胆战,知是菩萨,叩头接入。那土地又急跑报与城隍、社令,及满长安各庙神祇,都知是菩萨,参见告道:“菩萨,恕众神接迟之罪。”菩萨道:“汝等切不可走漏一毫消息,我奉佛旨,特来此处寻访取经人。借你庙宇,权住几日,待访着真僧即回。”众神各归本处,把个土地赶在城隍庙里暂住,他师徒们隐遁真形。 (第十二回)唐王见他这等勤恳甚喜,随命光禄寺大排素宴酬谢。菩萨又坚辞不受,畅然而去,依旧望都土地庙中隐避不题。
有些土地庙中不仅塑土地爷像,亦塑其配偶像。其像被俗称为土地婆儿或土地奶奶、土母等,无特殊职司。二像通常并坐,共受香火供奉(图3)。这在小说《西游记》中也有表现,如:
(第七十二回,行者)即捻一个诀,念一个咒,拘得个土地老儿在庙里似推磨的一般乱转。土地婆儿道“老儿,你转怎的?好道是羊儿风发了!”
另外,在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每次召唤各地的“土地(爷)”时总是念咒语“吨”。据说“崦”字包括有所谓摄伏的作用,行此法时可使一切诸天龙神听从指挥。而这种说法至晚在元代杨景贤的杂剧《西游记》中就已出现,如:“崦,乃佛敕,诸神拱听”,以及“崦!乃法敕,万神咸听”等内容。这种说法被小说所继承,如:
(第二十四回)他就捻着诀,念一口“崦”字咒,拘得那花园土地前来,对行者施礼道:“大圣,呼唤小神,有何吩咐?”
(第四十二回)菩萨闻言,即命住下祥云,在那山头上念一声“崦”字咒语,只见那山左山右,走出许多神鬼,却乃是本山土地众神,都到菩萨宝莲座下磕头。
(第四十六回,孙悟空)急纵身跳在空中,念声“啼”字咒语,把那北海龙王唤来。
2单独供奉的“土地”像
首都博物馆收藏有多尊姿态相似的明代土地爷塑像。如明代陶质土地爷像(图4),高38厘米。其表现的是位老者貌的土地爷揣手、倚坐姿,其头戴东坡冠,眯眼微笑,表情慈祥,大耳垂肩,长须及胸,身着右衽长袍,坐于方凳上脚踩脚凳。又如明代琉璃釉土地爷像(图5),高35厘米。再如明代彭城窑白釉黑彩瓷像(图6),高H。.5厘米。据《明代磁州窑瓷器》一书的记载,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有一件高26.7厘米的明代禹州窑白底黑花褐彩“老子像”(图7),其也应是一尊土地爷像。这些塑像有助于读者了解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土地爷形象。
3.水陆画中的“土地”像
明太祖朱元璋把汉地佛教僧侣分为禅(禅宗)、讲(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教(又称律,从事丧仪、法事仪式)三类。其中教僧也称“应付僧”“应赴僧”“应佛僧”等,是专门支应佛事、举办法会道场的僧人。其外出从事丧仪、法事仪式等活动时需要张挂绘有诸佛、菩萨及各种护法神等各路神祇的“水陆画”。这些水陆画根据一定的顺序悬挂,组成相应的“坛场”,从而构成佛事活动的仪式空间。
在外出举办的佛事活动中要迎请诸佛、菩萨等高等级神祇(诸圣)“临凡”。因诸圣“临凡”会造成举办佛事活动所在地的“当境土地”惶恐和不安,故而在佛事活动正式开始前要“先安土地”;法事活动结束之后,佛事活动所在地的“当境土地”要与应佛僧人们一起“送圣”归天,即送诸佛、菩萨回到各自的道场。
明代水陆画中就有专门描绘法事活动之后的“土地”参与“送圣”环节场景的作品。如首都博物馆藏明代绢本设色水陆画《送圣土地像》(图8),该画纵142、横70.7厘米。表现的是一位须眉皆白、头戴东坡冠的土地爷双手持笏板恭敬站立,目光略仰视空中。其神情恭敬虔诚,似在送別某人。其旁有一童子、二侍卫的三站像。童子穿红色绣花袄,手提带柄和吊索的香炉。二侍卫一人面、一青色鬼面。人面者擎幡。幡为白底黑字,上书“送圣土地”四字,并系红、绿色飘带。鬼面者皮肤皆为青绿色,红发,面貌可怖,手持长柄斧,其应为土地爷所掌控的“阴兵”(鬼兵)之代表。侍卫与童子的目光与土地爷一致,也望向空中。画面右下角有莲花牌位,上书“比丘弟子真口募缘诚造”墨书题记。题记说明此像的绘制者为僧人。这幅画面的内容恰可与小说《西游记》第九十六回的内容相互印证:
早經过五七遍朝夕,那员外才请了本处应佛僧二十四员,办做圆满道场。众僧们写作有三四日,选定良辰,开启佛事,他那里与大唐的世情一般,却倒也——大扬幡,铺设全容;齐秉烛,烧香供养。擂鼓敲铙,吹笙捻管。云锣儿,横笛音清,也都是尺工字样。打一回,吹一荡,朗言齐语开经藏。先安土地,次请神将。发了文书,拜了佛像。谈一部《孔雀经》,句句消灾障;点一架药师灯,焰焰辉光亮。拜水忏,解冤愆;讽《华严》,除诽谤。三乘妙法甚精勤,一二沙门皆一样。
4佛寺所在地的“土地”像
据文献记载,在明代无论是土木结构寺院还是石窟寺,乃至于佛塔等处都有“土地”像。如《金陵琐事》记载:建文二年(1400)正月,奉旨修造南京铁塔时在塔内特辟一“土地堂”以供奉土地爷。当时不仅各地村落街巷处有土地庙,甚至“仓库、草场中皆有土地祠”(见《水东日记》)。
在对陕西、四川等地进行佛教造像的田野考察中,这类文献记载的真实性已经得到证实。其表现为不仅在明代开凿的石窟等处同时开凿“土地像”龛,也在唐宋以来开凿的各种窟龛之旁补造“土地像”龛。从而形成无论是哪个时期开凿的窟龛群,其入口处均有
龛“土地爷”像。如陕西钟山石窟入口处(图9)及四川成都大邑县佛子岩摩崖造像群入口处(图10)土地爷的造像都是戴“东坡巾”的形象,又如四川眉山市朝阳村干佛崖摩崖造像群入口处(图11)及四川内江市东兴区高梁镇清溪村普陀岩摩崖造像群入口处的土地爷像都是戴展脚幞头(俗称“乌纱帽”)形像(图12)。这些明代造像作为珍贵的不可移动文物,可证前述文献是符合其时代特点的,是可信的。
土木建筑的佛寺与石窟寺在功能上是
致的。故在石窟寺入口处有土地像的现象,在土木建筑的寺庙建筑群中也是存在的。其通常表现为在位于佛寺山门外有一座简易的土地庙,其中供奉土地爷造像。土地庙距离寺院山门的位置距离不等,常因地理位置、佛寺范围等具体情况而定。以往对这一现象认识不足,故而保存下来的较少。如四川成都市蒲江县圆觉寺外的土地庙(图13)等。
四、与土地爷相关的其他神祇
1.城隍
亦称城隍爷,是民间信仰与道教信奉的冥界中守护各地城池的神灵,人们为其并建有城隍庙进行祭祀供奉。各级城池均有相应级别的城隍。各地的城隍由不同的人出任,甚至是由当地的老百姓自行选出。各地人们多将本地历史上刚正不阿主人,或殉国而死的忠烈之士等忠良贤达的历史人物奉为本地城隍。如首都博物馆藏明代《请客城隍像》轴(图14),该像纵150、横90.8厘米,其描绘了一位戴幞头、穿红袍、持笏板的城隍像,城隍神旁有一持旗小鬼,旗上书“请客城隍”四字。画面右上角有“大明万历己酉年/慈圣皇太后绘造”墨书款识。推测其使用位置与“送圣土地”像相对。首都博物馆收藏的另外一幅城隍像(图15),纵147、横73.1厘米,画面以石青为地色,天空大片留空,略有墨笔云朵。主要描绘了一位头戴幞头、身穿官服、手持笏板、形象仁厚、神态悠闲的城隍,其面部与须眉刻画尤为精彩;其身旁有一小鬼牵马,另一小鬼持幡旗,其上书“诸圣城隍三界赴会诸神各依坛所设之位”。
2.四值功曹
“四值功曹”是民间信仰和道教所奉的值年、值月、值日、值时四神。其通常为手捧文书卷子的古代吏员形象,其以卷子上所书“值年”“值月”“值日”“值时”相区分。其像常见于各地的城隍庙中。
功曹本是人间官吏的一个职衔,主管记功。四值功曹被认为是负责记录各路神仙功劳以向玉帝禀奏、并传达天庭敕命。人间上奏天庭的表文,在焚化后也由他们负责呈递。如首都博物馆藏明代《四值功曹像》(图16),画面分为上下四层:最上为天庭,有官员在殿前作伸手欲接公文状,殿外有乘凤凰的功曹欲将公文交与官员;第二层为人间,戴幞头、着红袍的城隍率领土地公及城隍属下的四值功曹迎接乘黑马的信使功曹;第三层是水界,年迈的龙王率众迎接乘黑龙的信使功曹;最下层是黑脸、穿绿袍的阎王率领鬼卒在幽冥界迎接乘白马的信使功曹。
这些文化常识及相关造像,可令读者对小说《西游记》中的描述理解的更加直观和具体:
(第十五回)只听得空中有人言语,叫道:“孙大圣莫恼,唐御弟休哭。我等是观音菩萨差来的一路神祇,特来暗中保取经者。”那长老闻言,慌忙礼拜。行者道:“你等是那几个?可报名来,我好点卯。”众神道:“我等是六丁六甲、五方揭谛、四值功曹、一十八位护教伽蓝,各轮流值日听候。”
综上,本文根据明代文献和实物遗存等资料,并结合小说《西游记》所反映出的明代社会生活情况,简述了明代土地爷造像的基本样式、功用及其供奉位置等内容。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同事李兵、李文琪两位女士的大力协助,特此感谢。)
(责任编辑:牧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