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就业价值观是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心理核心因素,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对于引导学生转变择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尤为重要。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改革为动力,全面提升就业价值观教育的整体水平,重点解决一些关键性问题,特别是一些就业价值观教育过程中的非教育性问题。
关键词:就业价值观 职业能力 非教育性
当下,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面临诸多挑战。互联网背景下新媒体的兴起使信息来源更加多元化,信息传播更加便捷化。其开放性、互动性、高效性和碎片化的特点,导致各种错综复杂的意识形态充斥其中,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培育。大学生是社会发展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其价值观的导向直接影响着社会价值观的趋势。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就业价值观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更加广泛地凝聚大学生的精神共识,从而为国家的繁荣昌盛、个人的科学发展集聚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最终为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
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引导靠什么,主要靠教育,然而,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总体质量和水平急需提高。总体而言,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改革为动力,全面提升就业价值观教育的整体水平。这个过程将面临巨大的挑战,迫切需要不断创新,重点解决一些关键性问题,特别是一些就业价值观教育过程中的非教育性问题。
一、职业能力培养与就业价值观培育的认识问题
职业能力培养与就业价值观培育,不仅是认识问题,而且是学生职业发展方向与人生价值问题。目前,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重技能轻思想的现象,与高等院校对这一基本问题的认识与实践错位有着直接关系。将职业能力培养和就业价值观培育简单分割的做法,已经阻碍了就业价值观教育的开展,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就业价值观教育是学生职业发展的根本,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与前卫、开放与保守、创新与守旧、碎片化与整体性矛盾凸显,就业价值观教育既是保证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向的重要途径,也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就业价值观教育并不是对立的两面体。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的,重视职业能力培养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基础和归宿。加强就业价值观教育并不是弱化职业能力培养,恰恰相反,就业价值观教育是为了更好的推动职业能力的培养。如果说职业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必然的选择,那么就业价值观教育就是高等教育必须的坚持,现阶段急需突出高等教育中强化就业价值观教育的就业和地位。
二、互联网环境下就业价值观教育的创新问题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职业快速更迭的时代,影响就业价值观教育的因素已经超出了高等教育系统本身,就业价值观教育的目的、方向、作用和载体更加多元化,就业价值观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大量非教育性问题,就业价值观教育出现了信息化、网络化、碎片化的趋势。这就要求我们高等院校就业价值观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平台必须与时俱进。但让人遗憾的是高等院校虽然进行了很多的探索,可是在此领域的改革目前依然落后于现实的要求。目前,就业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很多问题,都与理念不到位,不能适应互联网思维有很大关系。高等院校急需加快构建信息化背景下的就业价值观教育体系,整体提升就业价值观教育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改革就业价值观教育方式和平台,强化就业价值观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导向和引領作用。
统筹教育职能,明确责任和义务,提高就业价值观教育的效能。面对互联网背景下的非教育性问题,传统的就业价值观教育模式有待改革提升。比如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等,这些课程的改革已经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了探索,形成了统一的认识。学生管理部门、思想政治教学部门、就业指导等部门需要重新整合就业价值观教育过程的管理职能,从多角度、多层面、多途径强化就业价值观教育。
就业价值观教育回归生活,就是要大学生回归真实的生活世界、感受真实的职业发展,去激发其自身真实的价值体验和道德判断。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发展,来源于对学习、生活的各种体验、认知、感悟和判断,将就业价值观教育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从而使就业价值观与普通大学生的生活产生共鸣,又能让大学生从中受益。
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是就业价值观教育的内在追求。大学生作为就业价值观教育的主体,其就业价值观的认知、内化和发展以学生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目标。用大学生乐意接受的形式,能够激发兴趣的语言,表现出来,将就业价值观教育形象化、具体化。在取得教育效果的同时,也赢得大学生的欢迎,使之得到更好更合适的就业价值观教育与熏陶。
三、就业价值观教育过程中的系统性问题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大学生教育的三个核心方面,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要积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系统的教育体系,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通过完善家庭、学校、社会就业价值观教育体系使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有载体、有内容、有氛围。破解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过程中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教育内容与时代发展、形式载体与学生需求、家庭与社会、学校脱节等系统性问题,强化大学生的家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充实内容,形成与大学生兴趣相契合的价值观教育内容体系。要理清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中的侧重点,确保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内容的系统化、民族化、层次化和科学化,不断增强就业价值观教育内容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渗透力,增强就业价值观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务必在家庭教育中强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在社会教育中强调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信念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优化环境,营造与大学生心理相融合的价值观教育环境氛围。要不断营造浓厚的价值观教育氛围。注重家庭“小环境”建设,强化具有时代特点、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制度保障,增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进而增强大学生就业价值教育的实效性。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及时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积极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联动机制,家庭和学校要在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中起到基础性作用。
创新方法,构建与大学生需求相契合的价值观教育平台。要不断创新价值观教育平台建设,实现线上引导与线下教学相结合、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相贯通、学校平台和社会平台相一致。在巩固传统就业价值观教育基地的基础上,主动抢占互联网这一就业价值观教育新载体,主动回应大学生对互联网的信息诉求,推进互联网、新媒体与就业价值观教育的高度融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生动形象的传播就业价值观,增强就业价值观教育的普及性。
总之,就业价值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个人全面发展的精神引领,突破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过程中非教育性问题,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构建科学完善的价值观教育和引领体系,是占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关键所在,也是引导大学生实现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的就业所在,更是实现大学生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贾金玲.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分析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5,(32).
[2]黄希庭,张进辅,李红.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
[3]凌文辁,方俐诺,白利刚.我国青年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J].心理学报,1999,(3).
[4]金盛华,李雪.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手段与目的[J].心理学报,2005,(5).
[5]阴国恩,戴斌荣,金东贤.大学生职业选择和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4).
[6]吴谅谅,李宝仙.大学毕业生的职业期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1,(3).
[7]喻永红,李志.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与教育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3,(12).
关键词:就业价值观 职业能力 非教育性
当下,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面临诸多挑战。互联网背景下新媒体的兴起使信息来源更加多元化,信息传播更加便捷化。其开放性、互动性、高效性和碎片化的特点,导致各种错综复杂的意识形态充斥其中,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培育。大学生是社会发展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其价值观的导向直接影响着社会价值观的趋势。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就业价值观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更加广泛地凝聚大学生的精神共识,从而为国家的繁荣昌盛、个人的科学发展集聚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最终为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
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引导靠什么,主要靠教育,然而,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总体质量和水平急需提高。总体而言,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改革为动力,全面提升就业价值观教育的整体水平。这个过程将面临巨大的挑战,迫切需要不断创新,重点解决一些关键性问题,特别是一些就业价值观教育过程中的非教育性问题。
一、职业能力培养与就业价值观培育的认识问题
职业能力培养与就业价值观培育,不仅是认识问题,而且是学生职业发展方向与人生价值问题。目前,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重技能轻思想的现象,与高等院校对这一基本问题的认识与实践错位有着直接关系。将职业能力培养和就业价值观培育简单分割的做法,已经阻碍了就业价值观教育的开展,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就业价值观教育是学生职业发展的根本,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与前卫、开放与保守、创新与守旧、碎片化与整体性矛盾凸显,就业价值观教育既是保证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向的重要途径,也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就业价值观教育并不是对立的两面体。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的,重视职业能力培养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基础和归宿。加强就业价值观教育并不是弱化职业能力培养,恰恰相反,就业价值观教育是为了更好的推动职业能力的培养。如果说职业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必然的选择,那么就业价值观教育就是高等教育必须的坚持,现阶段急需突出高等教育中强化就业价值观教育的就业和地位。
二、互联网环境下就业价值观教育的创新问题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职业快速更迭的时代,影响就业价值观教育的因素已经超出了高等教育系统本身,就业价值观教育的目的、方向、作用和载体更加多元化,就业价值观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大量非教育性问题,就业价值观教育出现了信息化、网络化、碎片化的趋势。这就要求我们高等院校就业价值观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平台必须与时俱进。但让人遗憾的是高等院校虽然进行了很多的探索,可是在此领域的改革目前依然落后于现实的要求。目前,就业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很多问题,都与理念不到位,不能适应互联网思维有很大关系。高等院校急需加快构建信息化背景下的就业价值观教育体系,整体提升就业价值观教育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改革就业价值观教育方式和平台,强化就业价值观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导向和引領作用。
统筹教育职能,明确责任和义务,提高就业价值观教育的效能。面对互联网背景下的非教育性问题,传统的就业价值观教育模式有待改革提升。比如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等,这些课程的改革已经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了探索,形成了统一的认识。学生管理部门、思想政治教学部门、就业指导等部门需要重新整合就业价值观教育过程的管理职能,从多角度、多层面、多途径强化就业价值观教育。
就业价值观教育回归生活,就是要大学生回归真实的生活世界、感受真实的职业发展,去激发其自身真实的价值体验和道德判断。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发展,来源于对学习、生活的各种体验、认知、感悟和判断,将就业价值观教育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从而使就业价值观与普通大学生的生活产生共鸣,又能让大学生从中受益。
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是就业价值观教育的内在追求。大学生作为就业价值观教育的主体,其就业价值观的认知、内化和发展以学生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目标。用大学生乐意接受的形式,能够激发兴趣的语言,表现出来,将就业价值观教育形象化、具体化。在取得教育效果的同时,也赢得大学生的欢迎,使之得到更好更合适的就业价值观教育与熏陶。
三、就业价值观教育过程中的系统性问题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大学生教育的三个核心方面,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要积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系统的教育体系,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通过完善家庭、学校、社会就业价值观教育体系使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有载体、有内容、有氛围。破解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过程中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教育内容与时代发展、形式载体与学生需求、家庭与社会、学校脱节等系统性问题,强化大学生的家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充实内容,形成与大学生兴趣相契合的价值观教育内容体系。要理清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中的侧重点,确保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内容的系统化、民族化、层次化和科学化,不断增强就业价值观教育内容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渗透力,增强就业价值观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务必在家庭教育中强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在社会教育中强调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信念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优化环境,营造与大学生心理相融合的价值观教育环境氛围。要不断营造浓厚的价值观教育氛围。注重家庭“小环境”建设,强化具有时代特点、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制度保障,增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进而增强大学生就业价值教育的实效性。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及时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积极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联动机制,家庭和学校要在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中起到基础性作用。
创新方法,构建与大学生需求相契合的价值观教育平台。要不断创新价值观教育平台建设,实现线上引导与线下教学相结合、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相贯通、学校平台和社会平台相一致。在巩固传统就业价值观教育基地的基础上,主动抢占互联网这一就业价值观教育新载体,主动回应大学生对互联网的信息诉求,推进互联网、新媒体与就业价值观教育的高度融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生动形象的传播就业价值观,增强就业价值观教育的普及性。
总之,就业价值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个人全面发展的精神引领,突破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过程中非教育性问题,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构建科学完善的价值观教育和引领体系,是占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关键所在,也是引导大学生实现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的就业所在,更是实现大学生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贾金玲.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分析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5,(32).
[2]黄希庭,张进辅,李红.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
[3]凌文辁,方俐诺,白利刚.我国青年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J].心理学报,1999,(3).
[4]金盛华,李雪.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手段与目的[J].心理学报,2005,(5).
[5]阴国恩,戴斌荣,金东贤.大学生职业选择和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4).
[6]吴谅谅,李宝仙.大学毕业生的职业期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1,(3).
[7]喻永红,李志.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与教育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