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数形结合思想,构建趣味数学课堂

来源 :当代家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mw9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标强调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而数学是小学至关重要的学科,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有着重要意义,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形结合思想能将数学中很多抽象的知识形象生动化,使学生更好的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所以数学教师要抓住学生的生理特点,合理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设计教学,提高教学趣味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形结合思想;趣味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16-0082-01
  数形结合就是把数量关系或者数学描述与空间形式、位置关系相结合,通过“以形助数”或者“以数解形”的思维,将抽象、复杂的问题形象、简单化,进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教师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数学抽象知识,结合数形结合思想和直观教具,为学生设计趣味化、丰富性的教学情景,同时还可以实行互动式的实践动手环节,提高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而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教学趣味性,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与思维。
  1.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设计情景,构建趣味数学课堂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的学科,小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与公式的时候不能很好的理解,就会出现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所以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不能照搬照抄,要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针对性的设计趣味性的教学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学情景也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数学教师在讲解乘法运算的时候,一些学生对“×”很不理解,同时加法与乘法之间还有一定的联系,所以学生在做实际运算的时候特别容易混淆,所以数学教师要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来设计相关的教学情景,提高学生对乘法运算的理解。比如,数学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两排苹果,每排苹果五个,然后询问学生总共有多少个苹果?如何进行计算的?学生回答正确后,教师再在黑板上画五排苹果,问学生总共有多少个苹果?如何进行计算?可能多数学生会慢慢进行加法运算,数学教师在学生回答后为学生讲解乘法运算,然后让学生寻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之间的规律,使学生自己发现加法与乘法之间的关系,最后数学教师在进行归纳总结,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解。同时数学中还有很多的抽象概念,學生理解起来十分困难,数学教师也应该为学生设计情景,加强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2.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辅助解题,构建趣味数学课堂
  解决问题是学习数学的目的,也是数学学科的灵魂,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应用题是数学计算题中的一大类,需要学生将学习过的知识融会贯通并灵活运用,而解答应用题最关键的一步就是理解题目的含义。而当前很多应用题的题目会设计迷惑性描述,需要学生具有灵活的思维,所以数学教师要借助“以形助数”的思维将数学描述与空间实行相对应,设计合理的情境,进而提高学生对题目的理解。
  例如,有一道低年级数学题讲述的是:“一个黑暗的房间中点燃了13根蜡烛,先被一阵风吹灭了2根,后又被风吹灭了3根,请问最后房间还剩下多少根蜡烛?”多数学生会直接用13-2-3=8,但这样的思想是错误的,最后应该只剩下5根蜡烛,教师可以就这道题进行一个短视频,让学生观看蜡烛燃烧的整个过程,进而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正确的答案是5根,这样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同时在我国古代有一道经典的鸡兔同笼算术题,也是考试常考的题型。当前大多数学生都是家中最珍贵的宝贝,学生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可能一些学生都不知道兔子长什么样子,或者是鸡和兔子在题目中有什么联系。所以数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做,使学生有一个思考的过程,然后教师在根据题目播放相应的图片,让学生知晓鸡兔同笼中隐含的条件,并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如在图形中学生很快就能发现鸡有两只脚,而兔子有四只脚,且兔子的头加上鸡的头等于总头数,并且脚也有数量关系,学生发现这些以后能更好的列出方程式。
  3.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学习几何,构建趣味数学课堂
  几何是数学学科中一个重要的分支,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生活中的事物,也有利于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同时也是学习物理等理科学科的基础,所以数学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合理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设计教学,培养学生“以数想形”、“以数解形”的思维。
  例如,数学教师在讲解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时,首先,可以让学生在放学后仔细观察生活中的图形,并将自己认识的图形记录下来,并且带一些积木到学校。其次,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先利用多媒体工具播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然后让学生主动起来分享。同时教师在讲解由小型正方体堆积的形状相关题型时,可以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积木照着题目的形状进行搭建,然后进行解答。如:题目中隐藏了很多个小正方体,学生在搭建的时候就会发现,在解答的时候也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并且有些题目还会让学生画出形状的侧面图或者底面图等,学生可以根据积木搭建的物体进行多方位的观察,这样数学描述与实际空间形式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总而言之,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设计趣味化的教学情景,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形象化,便于学生的理解,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进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李文玲.“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6.2(01):173
  [2]许娟.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12):79
其他文献
摘要:初中美术课不同于其他基础学科,本学科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陶冶情操。当前初中美术教学中主要采取大班教学方式,无法顾及个体学生的差异,因此本文从如何合理设置美术课堂,以实际生活为美术素材和展现美术课堂等方面的分析,从而形成初中美术课堂的创新教学,希望给予美术教师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初中美术;课堂;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8
2013年的699万大学毕业生迎来"史上最难就业季"。究其原因,既有宏观的外在因素的影响,又有微观的大学毕业生自身素质的原因。文章从实证调查的角度对当前在校大学生的创新素
摘 要:幼儿同伴交往中混龄交往有助于培养幼儿合作意识,提升自身素养,也符合当下素质教育的需求。本文从挖掘资源,情境创设,科学指导、合理评价四个方面阐述了幼儿混龄同伴交往有效性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幼儿同伴交往;游戏;混龄交往  【中图分类号】G 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19-0063-0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与成年人和同龄人之间的
摘 要:米罗可儿是一种基于幼儿个性发展所提出的全新课程体系,主张幼儿自主想象、联想,通过自主操作完成绘画的创新与创作,在促进幼儿美术思想启蒙和创新能力综合培养方面具有着重要的意义。鉴于此,本文主要就米罗可主题活动的具体实施策略展开分析,从而为幼儿美术创意教学提供具体的创新思路。  关键词:米罗可儿;幼儿;创意美术;主题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
摘要:渗透生命观念是当前高中生物核心素养中很重要的内容之一,学生要形成生命自然观和世界观必然需要在实践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观念”这一核心素养,互动课堂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学生的主体体验,本文通过互动课堂实践,让学生感受到生命观念的内涵,实现这一核心素养进行有效落地。  关键词:生命观念;核心素养;互动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8877(2020)16
摘 要:语言作为人类进行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对其的学习及运用贯穿了人的一生。而3-6岁是人类语言能力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是进行语言学习的黄金时期。因此在幼儿园阶段,教师应充分重视对幼儿进行语言能力的教学。在幼儿阶段,幼儿进行语言学习的方式主要以模仿为主,因此,教师应针对幼儿的语言发展特点和学习特征,利用符合幼儿心理的儿童文学,对幼儿开展有效的语言教育活动。  关键词:幼儿园;儿童文学;语言教育活动
摘 要:本文着重研究幼儿园阶段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从幼儿园以及幼儿教师两方面着手分析幼儿在安全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应的建议,一是园区监督下安全意识的培养,二是课堂活动中保护技能的渗透,三是家园共育下自护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家园共育  【中图分类号】G 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19-0064-02  目前,幼儿安全
摘 要:“动”是相对于“静”来说的,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我们的语文课堂太过于“静”,简单地说就是,整个课堂上只有教师在说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寥寥几句的互动,导致学生在课堂根本“动”不起来,不仅是“口”不动,“脑”和“手”也很少动,这在某种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全发展。所以,新时期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师要相信学生,要鼓励学生在“动口”“动脑”“动手”的过程中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主题,同时,也为学生基本
摘要:新课改的深化给小学数学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其中数学思想在教学中产生了更多的变化,对教学起到的导向作用更为深入。而数形结合思想在教学上实现了多元的渗透,教学方式更为简单而有效,在“数”与“形”展开的综合教学上,能够让小学生获得不同的理解途径,在数学学习中表现出更多的积极性,课堂也更为高效。  关键词:数形结合;小学数学;运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