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技术进步的“康乾盛世”从何而来

来源 :管理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udy_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艾文(Mark Elvin)在《往日中国的模式——个社会与经济的诠释》(The Pattern of theChinese Past:A Social and Economic Interpreta£fonl描述了发生在中国江南一带的生产力革命:约三百多年前的“康乾盛世”时代,江南人口增长了4倍,但生产力的大突破并不来自于技术成长,而来自于管理革命。马克·艾文称其为“无技术进步的经济高速增长”。这时,在原有的水乡小镇间出现了许多新的小镇,吸纳了众多的人口,经济从农业转向工业(但却不是现代工业革命意义下的工业,而是费孝通笔下“男耕女织”式的家庭作坊工业),家庭作坊间是小货郎串连成的丝织品收购系统,最终整合成为一个撒向全国甚至全球的贸易体系,垄断了全球60%的丝织贸易。
  这段历史说明了中国在无技术进步却有“康乾盛世”里的人口爆炸性增长以及经济飞跃式发展,所赖者是管理技术的改进,其特征是网络式组织(network form oforganization)以及网络管理。
  网络式组织,靠着绵密的外包网络、战略结盟网络以及财务网络以追求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这种以小企业网络建构起来的传统管理模式至今可见,如浙江义乌的小商品,河北白沟的箱包,台北五分埔的时髦服饰,都是生产上层层外包、交易上层层整合,自我组织成网络结构的典范。
  即使到了今天现代化的大公司中,这种结构依然可见。以我最常研究的台湾高科技企业为例,它们都具有国际知名度,代工对象又是惠普、戴尔等国际品牌的大厂,但其产品极少是垂直整合型公司的结果。相反,一台电脑背后往往有一张两三百家协力厂织成的大网。
  网络式组织底下最活跃的经济行动是创业,一家整合型企业只有一个创业机会,但一家网络式企业动辄有数百外包商或加盟销售商,提供了数以百计的创业机会。在这样的网络式经济里,一个创业者只要少许资金以及整个价值链中一小段的增值能力即可以创业,因此成为一个极适合创业的环境。
  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以来,美国的大型垂直整合企业逐渐式微,网络式组织逐渐兴起,营业单位自1958年的1050万个扩充至1980年的1680万个,占了1/6强,也即每六个美国家庭中有一个是老板。而这个数字在台湾劳动力统计上,“非农业自雇者”占到总劳动力的30%-35%。随着大陆民营企业的兴起,企业主与个体户的阵容也日渐壮大,这种创业精神必将是中国崛起过程中的经济支柱。
  网络结构下,一项最主要的管理工作就是管理企业间关系。我发现,外包关系管理中关系的建立、维持与运用固然重要,但外包的工作流程、合约与公司规章等正式制度一样扮演着重要角色,所以企业间关系管理都是法(流程与规章)与人情(信任与权力关系的运作)并重的管理方式。
  中国的企业家们即使面对着剧烈的国际竞争,一样会善用关系帮助管理,在外包交易中,他们一方面会有清楚的流程、严格的品管以及合约,一方面又不会把法定得钜细靡遗,而让关系有运作的空间,这样,既可以节省法规执行的交易成本,又可以保持弹性生产。在关系运作里,企业家们一手“权力游戏”,一手“信任游戏”,交互运作。中国人对权威是十分敏感的,所以在关系运作以降低交易成本的过程中,权力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权力大的一方,往往也采购零组件的中心厂,固然可以用权力来控制交易的不确定性,但反而加深了权力小的一方的不确定性,小厂,往往也是供货商,只能“赌下去”,博取对方信任。信任,就愿意冒这个制度与权力都控制不了的“险”,不信任只好生意作罢。但权力大的一方也不会肆意威权,而会保持一个守礼的分寸,做事不能太绝,做人要留余地,以保持关系与声誉。业界一个说法是“地球是圆的”,谁都有倒霉的一天,需要朋友扶持,所以今天要留个余地。“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谚语说明了中国人的命运观念,人总不会一辈子走好运,未雨绸缪,今天“施恩德”,明日收成果。
  在供应链中,中心厂最怕的就是供应不及而生产线中断,所以平时做人好些,到了旺季,供货商才会乐意插单、赶工、加班,使得供应无缺。施恩德以博取信任,善用而不滥用权力以达成目的,正是中国企业家“一手权力游戏,一手信任游戏”的管理艺术。
  责任编辑:邓中华
其他文献
中国宽带产业基金董事长田溯宁在一次会议上反思道:中国企业家缺少“stay hungry,stay f001ish”精神。  众所周知,“stay hungry,stay foolish”是苹果公司创始人斯蒂夫·乔布斯所奉圭臬。20世纪70年代中期,被誉为那个年代年轻一代“圣经”的Thewhole Earth Catalog,出版了其停刊号,封底文字唯有斯语。  时下的中国,正处于创新焦虑症中。中国
期刊
2012年应该不是世界末日,因此,关于工作和生活,我们还是需要继续想象和展望。《转变:未来社会工作岗位需求变化及应对策略》(The Shift:The Future of Work如Already Here),给关心未来的人们提供了一份思考。  本书作者,伦敦商学院管理学教授琳达·格拉顿认为,在科技、全球化、人口和寿命、社会、能源这五大力量的影响下,我们正处在一个变革的年代。如果不加干预,任其自由
期刊
社会化媒体并不新鲜。我们回到了人类最习以为常的一种传播方式—口口相传。人的交流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大众传媒已经“统治”人们的信息获取和认知活动几百年,而今的社会化媒体是利用Web 2.0的技术实现了“回归”。  当然,这种回归不是彻底的回归,不是回到典型的口口相传那个时代—那是一个极其受限于地域(可能就是在一个村子里)的时代,而现在我们极大地突破了地域限制。但是,社会化媒体和古代的口口相传在内核却是
期刊
4I关注社会化媒体情景下如何与消费者建立联系。消费者具有了哪些值得注意的新特点?可以说,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兴起,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查看微博、博客等社交网络;各类社交网络也渐渐承载了越来越丰富的用途,线上的小游戏、测试、聊天等娱乐活动使得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可以利用排队、乘车等时间排解生活压力。人们的生活逐渐碎片化,思维方式业已多任务化,为了适应消费者的这种特征,营销人士必须懂得如何有
期刊
彼得 ·德鲁克(Peter Drucker)认为:“营销的目的就是要增加需求。为此,就要深入地了解顾客, 以便产品和服务具有适用性, 并由自身产生销售。”随着商业的发展,营销实践、营销理念、营销模式等经历了诸多变革,大师的箴言也令人常读常新,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和玩味。增加需求是目的,而达成目的的指导和方法却可以有不同,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作为营销理论的集大成者,菲利普·科特勒在其新作《营
期刊
在面向公众的渠道里,社会化媒体(Social Media)时代已经张扬而至。  《哈佛商业评论》旗下的分析服务(HBR analytic services)在2010年发布了一份报告——The New Conversation: Taking Social Media from Talk to Action。报告显示,企业和组织对社会化媒体的重视程度偏低。  在这份报告中,社会化媒体被界定为SNS
期刊
社会化媒体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改变企业运营的商业生态。在社会化媒体技术研发和应用上,中国不比国外差,但是运营理念上,中国业界还须要跟国外好好学习。    三大特性改变消费行为  社会化媒体改变人的行为,一是信息获取,一是消费行为。目前,主要体现在信息获取阶段,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即将发生。  在信息获取方面,网络科技的发展使得消费者从被动的接受或者拒绝(如广告时间就换台),转变为自主选择信息,首先透过
期刊
人们常常以为,只要秉持黄金法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可达到人际问的充分沟通、相互理解。  但实际上,受选择性知觉、不注意视盲的影响,即便面对同一事实情境,各人也会“盲人摸象”地产生不同的认知和感受;更何况,现实中的人们常常面对的是有差异的情境,得到的信息原本就互不相同,此时仍主观地相信“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试图以己度人,可能就会在不经意中掉入自以为是的认知陷阱,这种现象在决策学中被称为共
期刊
当今社会,由于组织环境的变化性、复杂性以及难以预测性(席酉民,2005),组织生存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导致组织经常会遭遇一些突如其来的冲击,如自然灾害、行业违规、国际局势动荡等。这常会使组织成员身陷“意义缺失”状态,这时最需要来自领导的指引(Gioia,1991)。组织中领导的作用正是赋予混沌的情境一种行动主张,即提供一种“意义”诉求,来感召众人、凝聚人心。  意义给赋(sense-gjving)
期刊
2011年2月10日,新浪某微博披露中石化专门组织员工在网上发帖宣传石油涨价合理的内幕。短短两日,其《垄断企业也有五毛党》一文被转载近400次、过百评论及“人肉”深度挖掘,事件涉及的通知原件、聊天记录纷纷曝光,网民齐齐向中石化傲慢高翘的“犀牛屁股”(Sinopec)抽鞭。   在传统媒体时代,中石化、中移动等央企对于舆论危机的防范往往甚为轻视——在媒体保护政策之下,这些“巨无霸”被传统大众媒体点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