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承转合”式导学的思与行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jian1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清代文艺学者刘熙载先生在《艺概·文概》一书中说:“起、承、轉、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顾兼趣合也.”起承转合式结构,是作品的一种基本结构方法.我认为,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规律探究类专题活动课程也可适用.
  【关键词】起承转合式;研究单;规律探究类
  “规律探究类”课其目的不仅在于通过探究后获得结论,更重要的是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探究的经验与探究的策略.因此,我认为规律探究类课的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合理的素材,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交流、集体反馈的形式总结规律,并从策略的迁移与规律的应用两个方面组织进一步的学习.下面以五年级上册“钉子板上的多边形”一课为例,阐述“起承转合”式导学策略的具体做法.
  一、独立思考,观察对比中形成初步结论
  随着学生学习经验的积累,问题情境可以变得更加复杂和抽象,问题可以变得更加富有挑战性,从而可以让学生经历一个更加完整的观察与分析、抽象与概括的过程.
  如何让学生基础与活动经验得到自然地流露?在“钉子板上的多边形”一课中,我借助“前置作业”,在交流前置作业中,回顾多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建立清晰的面积单位、边上钉子数、形内钉子数等概念,通过观察、思考、对比,找出多边形内部只有1枚钉子的面积的规律,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本领和技能,为后续探究、表达做铺垫.
  研究单1,学生在课前用5分左右的时间独立完成.学生根据表格里的数据,仔细观察发现多边形的面积与边上的钉子数存在这样的关系.接着,学生带着质疑独立完成研究单2(图如下),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问题,求同存异,自主探究发现多边形内有2枚钉子的规律,培养学生考虑问题思维的严密性.
  从研究单1到研究单2,由易到难,整个过程都充满挑战,让学生去猜想,然后用举例证明自己的想法,在教师的指导下总结规律,推出公式.培养学生主动运用规律探索课型的方法进行独立研究,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交流反馈,猜想验证中互助完善结论
  小组合作,交流反馈,充分展示了每一名学生的认知情况,收集学生中的一些典型做法,组织学生小组交流,在辨析的过程中,完善原有认知,进而总结出规律,这就是“规律探究类”“导学”之后的“教”的策略.
  (一)收集典型例子
  学生的典型例子一般可分为错误的、不完善的和基本正确的三类.前置作业放在课前,会比较充足地筛选时间,如果在课内,就需要教师在课前有充分的预设,大致推测学生会有哪些不同的规律,不同规律可能会在怎样层次的学生中出现,使得学生在独立作业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尽快地找到相应的例子.
  (二)辨析典型例子
  学生在独立尝试探究规律时所形成的差异资源,抽取其中的典型例子展示,并且作为小组讨论辨析的题材,这样,小组交流更加具有针对性,也有利于集体反馈时有共同的话题.
  (三)反馈讨论结果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虽然知识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的过程,但这种建构也不是随意建构,而是需要与他人磋商并达成一致来不断地加以调整和修正.组织小组辨析与集体反馈,为学生创设在教师组织参与下的相互交流讨论的机制,建构起凝聚着师生共同智慧的教学“规律”.
  集体反馈时,由于小组交流的题材相同,更加容易引起同学间的共鸣.画的图可能不同,填写的数可能不同,学生在听完这一小组的讲述后,用自己所列举的例子进行验证.规律就在这样的评述中得到了明晰.
  三、策略迁移,经验积累中发现总结规律
  数学课标在课程总目标中明确地提出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与基本活动经验这样的“四基”学习目标.“规律探究类”的学习过程,更需要强调后两个目标的达成.
  如,在上述“钉子板上的多边形”的案例中,学生之所以能否比较好地发现“当a=1时,S=n÷2;当a=2时,S=n÷2 1”,得益于在探究中积累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学生进一步探究“当a=3时,S=n÷2 2”的规律,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应用前面积累的经验再一次经历“举例—猜想—验证—结论”这样一个探究发现的过程.
  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的成功与否,需要在数学活动的背景下加以检验.我们把研究的起点又往回退了一步,只提供空白的钉子图,让学生依据之前的学习经验,自己画图,填写数据,观察思考,猜想验证,从而概括出规律.
  四、推广应用,充分发挥规律的价值
  对于“规律探究类”课的练习设计,不仅要关注规律的充分应用,使学生体会到规律的价值,加深对规律的理解;还要关注规律探究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再应用,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发现更多的数学规律.基于这样的目标,在“钉子板上的多边形”一课中的练习设计安排如下:第一层次:我会运用;第二层次:我想了解.
  数学是研究关系与规律的科学.“规律探究”课的学习方式,也隐含在其他数学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因此,对于“起承转合”式导学为基本特色的“规律探究类”的研究与实践,对于体现“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
  数学家彭加勒曾经说:“逻辑用于论证,直觉用于发明.”因此,在探索数学规律的思维活动中,既要用合情推理发现数学规律,又要用演绎推理加以论证,以保证结论的正确性,两者缺一不可.虽然合情推理的结论具有或然性,但在推理过程中,大胆的设想,超乎寻常的猜想,往往孕伏着发明创造的潜质.让学生在给定的事物中发现、探求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突出探究规律的过程,体验探究和发现规律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和推理等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其探究意识和核心素养.
其他文献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7—18页“加法运算定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自主建构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模型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初步感受到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在运算定律模型建构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
【摘要】 每一节课教育者都无法离开教材和教学活动这两个基本要素,如果教材是静态的教学工具,教学活动就是动态的教学形式,而如何在“静”与“变”的平衡之中找到数学知识的切入点,让中学生在复习课中获得知识与能力的 提升.本文以“全等三角形”一课为例,对此进行了全面探析.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材;教学活动;动静结合  教育就是让每名学生的天性以及他们自身本来就具有的能力得到释放并健康发展,而不是单纯
一、问题的提出  2016年高考全国卷23题如下:  (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在坐标系xOy中,曲线C1的参数方程为x=acost,y=1 asint, (t为参数,a>0),在以坐标原点为极点,x轴正半轴为极轴的极坐标系中,曲线C2:ρ=4cosθ.  (Ⅰ)说明C1是哪一种曲线,并将C1的方程化为极坐标方程;  (Ⅱ)直线C3的极坐标方程为θ=α0,其中满足tanα0=2,若曲线C1与
【摘要】代数运算课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代数运算,我们可以解决许多问题,而使用代数运算,我们也发现了很多规律.因此,上好代数運算课尤为重要.我们在备课中,一个人的思维往往受个人接受教育的程度、思维习惯、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但两个人、三个人或者更多的人来思考同一个问题,将会产生不一样的思想火花,开辟更广阔的思路,能全方位把握知识的整体性.  【关键词】代数运算;感悟;作用  代数的诞生标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不能单纯呈现枯燥的数学公式,而是要立足小学生的身心认知实际,以贴近生活现实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本文结合“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节教学为例,来探析课堂的组织与实施,来渗透知识与方法,激活数学思维,发展空间观念,增进学习快乐体验.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组织;教法应用  数学学科知识具有抽象性,教师在呈现数学知识时,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实际,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在体察中发现数学,
【摘要】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由“两基”变为“四基”,后增加了基本思想.从数学学科的特点和课程标准的变化看,数学课堂都应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教学.方程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模型思想是它的核心思想之一,在方程教学中可以通过直观操作、抓住知识本质、植根数学解题等方式,构建结构模型,形成合理的知识网,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关键词】模型思想;数学教学;运用  在教学中
【摘要】 在新课改下,单纯传授数学知识不再是教师的任务,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小学生的感性多于理性,所以教师要想有效开展数学教学实践活动,就应调动学生兴趣,把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持续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实践策略  新课改明确提出数学教学要和学生的生活结合,让学生获得适应生活和发展必须具备的数学知识、思路与经验.简言之,生活即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对“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的学习就要求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和经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实践并体验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提炼和整理策略,增强学生对策略的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领悟,展开真实的学习过程,  【关键词】真实学习;感悟体验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
2017年无锡初中数学毕业试题中第3个选择题的出现,让笔者深深地思考数学教学的对与错.原题如下:下列运算正确的是:A.(a2)3=a5,B.(ab)2=ab2,C.a6÷a3=a2,D.a2·a3=a5.这个选择题无非是属于那种易做题.对于绝大多数考生来说,这是一道只需两秒即可判断出答案的题,但是对于基础一般,对公式混淆不清的考生来说,就会在A和D之间摇摆不定,最终无非两种结果:运气好,猜对了;运
【摘要】数学离不开解题,解题应追求解法自然,然而,对于同一道题,往往因为一个人的知识结构、思维习惯和数学活动经验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解法,但无论哪一种解法,都是人的一种思维自然生成的过程.在数学例题、习题教学中,我们要重视解题过程中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关键词】解题;自然;思维能力;培养  一、题目再现  在学习人教版“24.1.4圆周角”后,对教材安排的例4的教学进行了反思,题目及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