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工程测量技术发展与应用探究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lydy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工程测量技术有着悠久的发展史,工程测量是工程施工的前提,是保障工程质量的武器。要想建造质量合格的工程,就必须重视工程测量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关键词:工程测量 发展特点 服务理念
  中图分类号:TB22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工程测量的定义是指在工程建设的勘测设计、施工和管理阶段中运用的各种测量理论、方法和技术的总称。传统工程测量技术多局限于建筑、水利、交通、矿山开采等行业,其基本内容就是测图和放样两部分而已。现代工程测量学己经突破了只为工程建设服务的理念,其应用范围除了工程静态应力、动态几何、物理量测定之外,还扩展到对测量结果的分析、对物体发展变化的趋势预报等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测绘技术已经转化为数字化测绘技术,我国工程测量的发展特点可以概括为“四化”和“十六字”。“四化”:工程测量内外业作业一体化,数据获取及其处理自动化,测量过程控制和系统行为智能化,测量成果和产品数字化;“十六字”:连续、动态、遥测、实时、精确、可靠、快速、简便。
  二、工程测量的特点和容易出现的问题
  工程测量是工程建设中重要的基础工作,在整个工程建设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工程测量对精度的要求高
  随着我国现代化工程建设的增多,建设设计和施工都对工程测量精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型的工程往往呈现结构超高超大,结构应力复杂多变的特点。如若工程测量误差超过合理的误差范围,不仅影响到建筑功能的正常发挥,甚至会对工程结构受力情况产生错误判断,造成严重的恶果。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施工测量的精准度。
  2、工程测量技术难度大
  现代化大型建筑结构超高超大,平面控制网和高程垂直传递距离长测站转换多,多点测量数据累加之后,必然会出现测量积累误差偏大的情况。特别是体形奇特的大型工程,在其施工过程中,所受到的环境影响表现更加明显,其空间位置变化多,高空测量控制网的稳定性较差,测量通视困难,作业条件差,等等因素必然会增加工程测量的技术难度。
  3、工程测量受到的影响因素多
  工程测量的影响因素包括测量仪器精度、测量技术人员素质、建筑设计、施工工艺和施工环境等。对于高度越大、造型越復杂的工程而言,在施工过程中,建筑物的变形情况、沉降情况、侧向刚度情况、载荷情况等等,都会影响到工程测量和测量结果分析、发展变化趋势预报。
  4、建筑工程测量的重要性
  工程规划设计阶段的测量工作,主要为工程项目建设提供准确的大比例尺地形图。通过对人工测绘图纸与摄影摄像测量成图进行有机结合,完成工程规划设计阶段的测量任务。人工测图是遵照工程总体与局部的原则,建立平面和高程测量网点,汇总测量网点对地形地貌的测绘数据,摄影摄像测量成图是使用电子速测仪、计算机制图系统等多种设备,将地形和地貌特点以三维坐标数据方式输入制图系统,系统自动完成成图。
  工程施工阶段的测量工作,是依据设计和施工要求,设置工程测量网点,以此为基础,在工程施工现场,按照工程图纸要求的精度,放样出建筑物、设备的正确位置。它是工程施工与安装的根本依据,对工程施工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工程施工阶段测量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工程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关乎到工程施工质量。
  工程经营管理阶段的测量工作内容包括:监控建筑物状态,重点是对监测监测对象进行变形监测,是保障建筑物能否安全使用的工作。测量项目主要是:建筑物自身的沉降、水平偏移、倾斜、挠曲现象,外界风振、日照对建筑物的影响效果等内容。
  5、工程测量容易出现的问题
  测量人员流动性大。测量人员奔波于施工一线,野外作业时间长、风险责任大、条件艰苦,调离或转行情况已成常态,甚至在一个工期中间,会出现频繁更换测量人员的情况,无法保证测量工作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测量人员素质及能力参差不齐。在实际施工中,测量人员或由技术员、施工员兼职,或安排刚毕业的学生从事测量工作,缺乏专业训练,独立测量工作经验少,对测量仪器的性能、操作所知甚少,对测量方法一知半解,难以胜任工程测量工作,难以保证测量质量。
  测量的质量监管与控制不到位。在制度体制上,对工程质量的监控,要求是政府监理、社会监理、建设单位监督部门共同参与,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重视施工而忽视测量。
  分工细化,人员、岗位之间沟通协调不及时。大型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要求分工更加细化,一项工作需要若干个部门协同作战才能完成,客观现实是,我国的工程管理水平还不够高,相互之间的沟通协调存在不足。
  三、重视工程测量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提升工程测量管理水平
  随着现代化工程的增多,工程测量必定会更加重视自动化、图像化、数据数字化。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设备也会随之普及起来。
  1、GPS 测量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GPS 测量技术是通过GPS 接收机 数据处理软件以及终端设备组成等,通过捕获卫星高度截止角,加以处理,得到测点三维坐标的一种测量技术。常见的 GPS 测量技术方式有两种:静态定位法、快速静态定位法。静态定位法用于高精度定位,例如:工程基线 、基础测量等。快速静态测量法是利用载波相位原理,对工程施工进行跟踪观测,从而精确观察工程机械的实际工作情况。
  2、GIS 测量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GIS 测量技术是基于地理数据采集、 储存、 管理与分析 、三维可视化 、结果输出为一体的测绘技术。该技术在水利工程与城市规划工程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利用城市GIS 数据库中的信息与图形信息,图形数据与地理信息系统对接,完成工程测量放线作图工作,可以减少野外测量工作量,提高测量工作效率。其主要优点是:精度高、野外测量工作量低、资料保存与使用方便、数据与档案更新便捷。该项技术的应用范围逐年扩大。
  3、数字成像测量技术在工程测量的应用
  数字成像测量技术是通过计算机系统从被测二维影像中提取三维信息,通过对被测区域进行多点影像拍摄,提取分析所需信息的一种测量技术。针对地形复杂、测量工作困难的测量环境,该项技术具有独到的优势。另外,可以对工程建筑的沉降现象、水平位移、倾斜角度等方面进行观测拍摄,运用计算机技术分析各项参数,可以得到更加客观的测算结果。
  4、提高工程测量质量的管理措施
  提高工程测量质量,首先要坚持“事前控制”的原则,加强工程测量的监控力度。对重点标段,最好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校验。
  加强工程测量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在工程测量各个管理环节上,坚持相关管理制度,规范测量作业,加强检查、复查力度,确保工程测量质量。其中的重点工作是切实落实工程测量各项管理制度,主要的管理制度如下:测量仪器的使用与保养管理制度;测量仪器的安置管理制度;奖惩管理办法;资料管理制度;复核检查制度;工程放样测量的交底管理制度;原始测量资料归档管理制度;项目经理部工程测量管理办法;测量成果审核和批准制度;测量人员培训制度;测量人员考核办法。增购新型测量仪器,增强投入力度。随着工程项目规模的目益扩大,对施工精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原有的测量方法和手段已不能适应高效、严密的施工需求。这就要求工程企业管理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结合企业自身发展情况,引进购置新型实用的测量仪器,提高工程测量质量,从而适应现代建筑工程高效、优质的施工需要。
  四、结论
  随着现代工程技术的发展提高,工程测量技术必须与施工技术同步发展,通过提高测量精度,进而保障工程施工以及工程管理工作的科学开展进程。通过运用计算机技术,应用测绘遥感技术,可以降低测量工作强度,提高测量精度效率;通过计算机技术将测量结果直观展现,提供综合性的测量信息,为工程施工保驾护航。现代化的工程测量技术,在传统测绘手段的基础上,增加了静态应力、动态几何、建筑工程的变形性观测、测绘分析与预报等多个领域。工程测量技术正向着综合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更加有效地保障工程项目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陈斌.浅谈新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科学之友,2011(10).
  [2]耿义军.浅析工程测量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中国科技博览,2009(9).
  [3]刘卫国.建筑工程测量新技术[J].测绘资讯,2009(6).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房建工程也已成为建筑领域主要的工程施工形式。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用地紧张状况进一步加剧,为了缓解日益严峻的用地状况,高层建筑及多层建筑这一高难度工程施工形式,成为了当前有效缓解城市用地矛盾的主要途径。地基是高层建筑及多层建筑施工的基础,地基施工质量的好坏对整个工程的质量及使用寿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就现阶段我国房建工程施工中的软土地基施工技术进行了深
期刊
摘要:在我国市政道路工程项目大量施工过程中,道路管线软基施工的问题越来越受重视。本文分析了市政道路施工过程中道路软基施工遇到的主要技术问题,阐述了对道路软基处理的常用方法以及软土基路堤填筑的关键工序,并对这些方法进行评价。  关键词:市政道路;软土路基;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以及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交通也跟着快速发展。市政
期刊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而且是美化学生自身,即帮助学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因而,美育的根本宗旨是培育学生的人格和心灵,无疑这是提高受教育者全面素质的重要方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