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基建”,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创新发展理念,驱动技术创新,依托信息网络,服务高质量发展需求,能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在“新基建”的理念指引下,我国智能制造产业在产业生态、技术革新、人才供给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职业学校智能制造实训基地的建设提升也提出了新的课题。
关键词:新基建;智能制造;实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2/03C-0077-04
一、 “新基建”的内涵
“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2018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被首次提及,新基建的概念应运而生。2020年4月20日,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了“新基建”的范围,认为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则提出:“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主要是: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这也是“新基建”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1][2]。
从目前的研究情况看,新基建主要包含以下主要内容。
一是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指基于全新一代信息技术衍生的基础设施,比如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网络基础设施,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领域基础设施,智能计算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
二是多维融合型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深度使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已有基础设施转型提能,并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
三是研究研发基础设施。多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创的基础性设施。
二、“新基建”背景下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趋势
“中国制造2025”战略提出要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业,加快推进工业和信息化有机融合,以“信息技术加速创新”“技术工艺渗透融合”为特色的产业变革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制造业。
在新基建的背景下,智能制造产业的变化日新月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智能产品和服务的研制并推向市场,如5G产品、人工智能产品、高端整机产品,用于支撑大数据中心、5G基站、工业互联网等的计算、存储、分析、传输等要求。二是智能工厂的建设规划和落地,物联网技术、5G通信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边缘计算技术、人工智能算法等都在智能工厂中得到广泛应用,力求做到智能、安全、高效。三是技术融合。智能工厂中,大量机器人参与生产制造过程,需要人机物的进一步融合,形成新型信息物理空间。四是产业链融合。产业上云、云端制造、个性化定制等新模式逐渐成为主流。五是新的就业机会。智能工厂对高端人才的需求比以往更加渴望和迫切。
三、“新基建”视阈下职业学校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建设提升的路径
职业学校始终承担着服务行业企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在中国从制造大国转型制造强国的关键时期,职业学校智能制造实训基地的管理与服务能力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专业建设的水平。江苏省作为制造强省和职业教育的发展高地,各职业学校的智能制造实训基地设施设备相对完善、台套数充足,但建设质量与国家、省市发展战略的匹配度尚有差距,主要表现出了以下问题:一是管理理念与手段滞后,实训设备、资产、资源等在采购、使用、维护、二次开发的过程中没有做好管理数据链的传导、跟踪与分析,基地管理的智能化与科学化无从体现。二是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中国制造2025需要大量具备制造业信息化思维、技术技能迁移能力和多岗位综合适应能力的人才,与目前实训基地的培养模式与产出不匹配。三是产教需要进一步融合,实训基地在融合各方资源、校企一体发展、服务社会能力方面还需加快研究与实践。得益于“新基建”的部署推进,这些问题可以基于新技术手段与新融合理念寻找到解决方案。
(一)基于互联网 手段提升智能制造实训基地的管理效能
智能制造实训基地的管理涵盖甚广,主要包括实训教学管理、实训资源管理、实训场地管理、实训人员管理、设施设备管理、实训文化管理等等。在过去的十年里,信息化管理的理念已经逐步渗入实训基地的管理工作中,教务系统、资产系统、报修系统等也在各校中普及。这些信息系统的使用,使实训基地管理初步摆脱了粗放的模式,开始迈向电子化。但因为智慧校园的普及力度不够、基础数据的不健全、“互联网 ”的概念理解不透彻、整体化的管理架构思考不到位,往往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在提升实训基地管理效能方面起到的作用达不到预期。在新基建理念的引领下,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应该在技术创新和模块融合的大框架下改进管理手段,改革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效能。在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重构基础设备层、数据层、反馈层、管理改进层的管理逻辑结构,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构建无死角、实时采集、科学分析、及时反馈、适时改进的实训基地管理机制,在智慧仓库、智慧实训、智慧监控、采集分析等方面做好文章。
(二)基于技术融合思维重构实训格局
实训基地所服务的现代型智能制造企业在岗位职责和人才需求上的变化非常明显。主要表现在:一是原来的“金字塔形”人才结构被压扁,重复劳动的一线工人和高端管理人才将有所减少,与设计、设备、管理相关的中间人才需求增加[3][4]。二是岗位职责模糊化。岗位群的界限逐渐模糊,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明显。三是人才需求综合化。单一的熟练度需求在向操作、技术、工艺、管理、设计、维护的全方位融合型需求转变,具备制造业信息化思维,能快速迁移岗位、兼备工匠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人才奇缺。
基于这一变化,职业学校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时也亟需转变思路,基于技术融合的思维重构实训体系与格局。具体做法是:一是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解构智能制造典型工作任务,梳理工作任务所需知识、能力与素养体系,重新整理以成果为导向的学习领域,按照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及技术技能成长规律设计与序化学习情境。二是基于开放、发展的教学资源建设平台,建设可交互、可监控、可生成的碎片化教学资源。三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改革专业人才评价方法,做到“目标明确、行为可控、循环提升”,综合评价学生的素养、知识、能力、创新属性。四是基于现有的实验实训设备,打破单一实验实训壁垒,以承载重构的學习情境为要求,以完成典型智能制造工作任务为导向,建设融合化、综合化、一体化的新型实训室。
关键词:新基建;智能制造;实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2/03C-0077-04
一、 “新基建”的内涵
“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2018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被首次提及,新基建的概念应运而生。2020年4月20日,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了“新基建”的范围,认为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则提出:“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主要是: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这也是“新基建”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1][2]。
从目前的研究情况看,新基建主要包含以下主要内容。
一是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指基于全新一代信息技术衍生的基础设施,比如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网络基础设施,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领域基础设施,智能计算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
二是多维融合型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深度使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已有基础设施转型提能,并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
三是研究研发基础设施。多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创的基础性设施。
二、“新基建”背景下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趋势
“中国制造2025”战略提出要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业,加快推进工业和信息化有机融合,以“信息技术加速创新”“技术工艺渗透融合”为特色的产业变革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制造业。
在新基建的背景下,智能制造产业的变化日新月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智能产品和服务的研制并推向市场,如5G产品、人工智能产品、高端整机产品,用于支撑大数据中心、5G基站、工业互联网等的计算、存储、分析、传输等要求。二是智能工厂的建设规划和落地,物联网技术、5G通信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边缘计算技术、人工智能算法等都在智能工厂中得到广泛应用,力求做到智能、安全、高效。三是技术融合。智能工厂中,大量机器人参与生产制造过程,需要人机物的进一步融合,形成新型信息物理空间。四是产业链融合。产业上云、云端制造、个性化定制等新模式逐渐成为主流。五是新的就业机会。智能工厂对高端人才的需求比以往更加渴望和迫切。
三、“新基建”视阈下职业学校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建设提升的路径
职业学校始终承担着服务行业企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在中国从制造大国转型制造强国的关键时期,职业学校智能制造实训基地的管理与服务能力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专业建设的水平。江苏省作为制造强省和职业教育的发展高地,各职业学校的智能制造实训基地设施设备相对完善、台套数充足,但建设质量与国家、省市发展战略的匹配度尚有差距,主要表现出了以下问题:一是管理理念与手段滞后,实训设备、资产、资源等在采购、使用、维护、二次开发的过程中没有做好管理数据链的传导、跟踪与分析,基地管理的智能化与科学化无从体现。二是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中国制造2025需要大量具备制造业信息化思维、技术技能迁移能力和多岗位综合适应能力的人才,与目前实训基地的培养模式与产出不匹配。三是产教需要进一步融合,实训基地在融合各方资源、校企一体发展、服务社会能力方面还需加快研究与实践。得益于“新基建”的部署推进,这些问题可以基于新技术手段与新融合理念寻找到解决方案。
(一)基于互联网 手段提升智能制造实训基地的管理效能
智能制造实训基地的管理涵盖甚广,主要包括实训教学管理、实训资源管理、实训场地管理、实训人员管理、设施设备管理、实训文化管理等等。在过去的十年里,信息化管理的理念已经逐步渗入实训基地的管理工作中,教务系统、资产系统、报修系统等也在各校中普及。这些信息系统的使用,使实训基地管理初步摆脱了粗放的模式,开始迈向电子化。但因为智慧校园的普及力度不够、基础数据的不健全、“互联网 ”的概念理解不透彻、整体化的管理架构思考不到位,往往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在提升实训基地管理效能方面起到的作用达不到预期。在新基建理念的引领下,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应该在技术创新和模块融合的大框架下改进管理手段,改革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效能。在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重构基础设备层、数据层、反馈层、管理改进层的管理逻辑结构,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构建无死角、实时采集、科学分析、及时反馈、适时改进的实训基地管理机制,在智慧仓库、智慧实训、智慧监控、采集分析等方面做好文章。
(二)基于技术融合思维重构实训格局
实训基地所服务的现代型智能制造企业在岗位职责和人才需求上的变化非常明显。主要表现在:一是原来的“金字塔形”人才结构被压扁,重复劳动的一线工人和高端管理人才将有所减少,与设计、设备、管理相关的中间人才需求增加[3][4]。二是岗位职责模糊化。岗位群的界限逐渐模糊,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明显。三是人才需求综合化。单一的熟练度需求在向操作、技术、工艺、管理、设计、维护的全方位融合型需求转变,具备制造业信息化思维,能快速迁移岗位、兼备工匠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人才奇缺。
基于这一变化,职业学校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时也亟需转变思路,基于技术融合的思维重构实训体系与格局。具体做法是:一是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解构智能制造典型工作任务,梳理工作任务所需知识、能力与素养体系,重新整理以成果为导向的学习领域,按照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及技术技能成长规律设计与序化学习情境。二是基于开放、发展的教学资源建设平台,建设可交互、可监控、可生成的碎片化教学资源。三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改革专业人才评价方法,做到“目标明确、行为可控、循环提升”,综合评价学生的素养、知识、能力、创新属性。四是基于现有的实验实训设备,打破单一实验实训壁垒,以承载重构的學习情境为要求,以完成典型智能制造工作任务为导向,建设融合化、综合化、一体化的新型实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