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BIM模型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工程建设项目提供了巨大的支持。但是在应用的过程之中,其所产生的各种资料对档案归档带来一定的影响。文中,主要就针对BIM模型与建设项目档案归档体系相关问题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BIM模型;档案;归档体系
一、何为BIM?
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技术是基于三维建筑模型的信息集成和管理技术,通过创建并利用数字模型对项目进行设计、建造及运营的全过程管理。
BIM通过整合各类数据信息模拟建筑物建成后的真实感官体验,它不仅仅停留在以几何形状描述建筑物的视觉形象,还包含大量的非几何信息,如材料、时间、参与方、成本、功能等信息。
二、应用现状
当前国际上纷纷采取各种措施鼓励BIM技术的应用。美国总务署(General Service Administration,GSA)从2007 年起,要求所有大型项目都需要应用BIM,并且根据采用这些技术的项目承包商的应用程序不同,给予不同程度的资金支持。
在本市,2014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在本市推进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的指导意见》(沪府办发[2014]58号),明确了推进BIM技术的主要目标,即“通过分阶段、分步骤推进BIM技术试点和推广应用,到2016年底,基本形成满足BIM技术应用的配套政策、标准和市场环境,本市主要设计、施工、咨询服务和物业管理等单位普遍具备BIM技术应用能力。到2017年,本市规模以上政府投资工程全部应用BIM技术,规模以上社会投资工程普遍应用BIM技术”。《上海市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推广“十三五”發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了BIM技术推广工作的分阶段目标:“到2020年,实现政府投资项目全面应用BIM技术,实现政府投资项目成本降低10%,项目建设周期缩短5%”。
三、BIM模型归档与现行竣工档案管理体系的适应性分析
(一)归档模型深度的建议选型方向
按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时间轴递进,可将建筑模型分为四个阶段:设计优化阶段是基于规划方案对模型进行深化,明确设计净空及施工主要问题,完成场地现状仿真、管线搬迁与道路翻交模拟等;施工阶段模型则要求真实反映施工状况、收集施工信息、完成施工方案模拟、大型设备运输路径检查、管线综合与碰撞检查、工程进度模拟、工程量复核、装修效果仿真、添加施工参数等;竣工模型包含基础信息(如每一元件的物理信息、材料质量保证文件、性能资料等)、施工过程资料(如施工图纸及变更资料、验收资料及备案资料等)、工程运维信息(如运维单位、使用年限、维保人员及维保手册等),这些信息资料通过内嵌与链接的方式同步显示在模型中,以便在查看模型的同时能够迅速便捷的查阅相关信息;运维模型是将竣工模型导入到运维平台,满足运维管理的基本要求,契合运维软件的调用及运行。
上述四个阶段对于模型数据等级要求不尽相同,模型交付的侧重点亦不同。其中尤以竣工模型包含的数据信息最为完整,不仅涵盖了精确的三维模型及二维图纸,同时包括了每一专业每一系统每一构件的属性参数等信息。建设工程档案是建设工程活动中所直接形成的,具有归档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各种载体的历史记录,是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建设项目立项开始便产生,伴随着项目的前期、设计、施工、竣工及维护运营阶段,贯穿了建设工程的全过程,真实地反映并涵盖了建设工程的所有内容,为其全生命管理服务。
本着这一宗旨,以竣工阶段模型归档最能直观、完整地表达一个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整个过程,也为后续的调阅利用保留下了大量的素材和数据。
但模型越精细,对存储硬件的要求也相应地越高。因此,在这两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至关重要。
(二)多源数据的整合与模型轻量化间的平衡
当不同专业各自剥离开来建模后,模型的再汇总又成为一个新的问题。目前较为常用也较成熟的IFC(Industry Foundation Classes)标准正式其中之一。IFC是由国际协同工作联盟IAI面向对象技术所建立的信息标准。IAI希望把所有建筑信息透过一套标准将其整合在一起并以电子信息方式有系统的呈现出来。有了统一信息标准的这些建筑信息可以在不同软件之间互相传递与分享,IFC扮演的便是这样一种共同语言。在此共同语言基础之上开发的BIM应用软件便可解决多源数据整合及互相交流过程中面临的软件格式不统一问题。
有了“共同语言”之后,就为各专业模型之间建立了相互调用、相互加载的桥梁,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模型轻量化问题。各个专业可将模型细化、细分至实际施工的每一个节点,形成最完整的竣工模型,再分别以基于共同语言的模型提交至协同管理平台,需要整合模型时,即可在平台上调用,可以避免以单一的完整的模型归档时面临的数据体量过大而无法加载的问题。
不同专业设备材料的信息、构建的制作加工数据、专业评审报告等等,此类信息通过不同口径、不同渠道,以纸质版或是电子版的形式融入到建设项目的资料库中,这些信息或许并非直接作用于图纸上及三维模型的构建上,但在整个数据库中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模型的完整性起到重要作用,尤其对于后期的运营管理,这些数据信息是关键的参考要素。
因此,如何在满足为日后调阅利用提供全面信息的前提之下,尽可能地向数据轻量化靠拢,以确保调阅速度不受模型数据冗余的拖累,这样既能保证满足档案研究、利用的需求,又能便于模型的移交、保存及调用。
(三)模型数据与现行归档内容之间的关联度探索
以BIM模型归档必须确保模型数据的完整性。可采取每一构件在出厂前标上特定且唯一的身份标识,例如条形码、二维码等,可将数据附加在此标识之上,在施工现场通过扫描的方式直接挂接至模型中,减少了数据录入的时间,确保构件信息能够及时存储在模型中,便于后续运营中对预制构件进行寿命管理。 除设备材料需完整如实地加载在模型上之外,在运用协同管理平台进行施工过程性控制时,将会产生大量通知单、联系单、变更单、签证、及其所附现场情况照片。这些施工管理资料的保留有利于直观且准确地反映整个施工过程的进展,这与建设工程档案是建设工程活动中所直接形成的,具有归档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各种载体的历史记录这一宗旨契合一致,此类资料具有保留的价值。
上述两部分数据是应用BIM技术的重要价值体现,是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基础信息,与现行归档内容已有部分重叠,但远大于现行编制技术规范中所要求的归档范围。若以BIM模型归档,则相应的归档范围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
(四)模型传递、移交、归档时硬件及软件的选用问题及安全性分析
目前市场上存在多种BIM建模和应用软件,每种BIM软件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建筑项目所有参与方在选择BIM软件时,一般根据工程特点和实际需求选择一种或多种BIM软件。各软件之间的兼容性、信息共享和交换的能力,甚至同款軟件不同版本间的兼容性目前都存在一定的局限。软件选择的规范化旨在便于多渠道多专业数据间的传递、模型的整合。更为重要的是,各方之间数据交互的过程存在着一定的风险防控点,例如各专业模型向总包进行数据移交时或建设单位最终向城建档案管理机构进行移交时,移交的方式无论是线上平台还是实物介质,都会影响数据转移的安全性。在共享模型之前,需要在可控的人员范围内对数据进行检查、调整,使其适合于协调。
使用协同管理平台很好地解决了传统硬件传递模型时面临的安全性问题,如硬件的丢失、接触硬件的人员不可控等,但随之而来的是对该平台安全性的控制问题。首先需针对平台本身进行定期专项维护,清除冗余数据,以防止数据崩溃、病毒感染。可定期备份保存在网络服务器上的BIM项目数据。对于平台访问的准入门槛也应做适当规定。其次对于人员管理层面,建议可建立数据安全协议,采用分配管理权限的方式对接触模型的人员进行约束。建立用户进入权限,约定不同身份的模型使用者以不同权限对模型进行修改、添加数据,防止任何项目团队成员、其他员工或外来人员的不恰当使用或故意损坏。
最后,需要在项目方使用的协同平台与城建档案管理机构的数据存储平台间建立衔接,保证协同平台上的数据能够安全完整地传递至城建档案管理机构。若采用硬件如光盘、U盘、移动硬盘等不同硬件介质进行传递时,应当基于满足档案保存的安全性及长久性的要求。
四、结束语
随着工程建设信息化工作的不断推进,BIM模型将大量运用于建设工程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中,必定会对传统工程档案的收集整理模式提出新的挑战。从归档模型的深度、模型的完整度、模型数据内容与现行归档内容之间的关联度,到模型的传递与移交,直至最后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对模型的存储及利用,各个环节都值得结合实际进行深入研究,剖析建筑信息模型归档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出适当的解决方法,为今后完全实现BIM模型归档提供技术规范及理论支撑,顺应信息化时代对城建档案的长远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杨继东. 基于BIM技术的三维城建档案接收保管和利用模式研究[J]. 数字与缩微影像,2017(3):11-15.
[2]段玉宁. 基于BIM技术的城市城建档案工作探索[J]. 卷宗,2019,9(14):33.
[3]彭秀,王元皓,苏新河. 浅析基于BIM平台的施工档案管理[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33):3436.
关键词:BIM模型;档案;归档体系
一、何为BIM?
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技术是基于三维建筑模型的信息集成和管理技术,通过创建并利用数字模型对项目进行设计、建造及运营的全过程管理。
BIM通过整合各类数据信息模拟建筑物建成后的真实感官体验,它不仅仅停留在以几何形状描述建筑物的视觉形象,还包含大量的非几何信息,如材料、时间、参与方、成本、功能等信息。
二、应用现状
当前国际上纷纷采取各种措施鼓励BIM技术的应用。美国总务署(General Service Administration,GSA)从2007 年起,要求所有大型项目都需要应用BIM,并且根据采用这些技术的项目承包商的应用程序不同,给予不同程度的资金支持。
在本市,2014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在本市推进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的指导意见》(沪府办发[2014]58号),明确了推进BIM技术的主要目标,即“通过分阶段、分步骤推进BIM技术试点和推广应用,到2016年底,基本形成满足BIM技术应用的配套政策、标准和市场环境,本市主要设计、施工、咨询服务和物业管理等单位普遍具备BIM技术应用能力。到2017年,本市规模以上政府投资工程全部应用BIM技术,规模以上社会投资工程普遍应用BIM技术”。《上海市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推广“十三五”發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了BIM技术推广工作的分阶段目标:“到2020年,实现政府投资项目全面应用BIM技术,实现政府投资项目成本降低10%,项目建设周期缩短5%”。
三、BIM模型归档与现行竣工档案管理体系的适应性分析
(一)归档模型深度的建议选型方向
按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时间轴递进,可将建筑模型分为四个阶段:设计优化阶段是基于规划方案对模型进行深化,明确设计净空及施工主要问题,完成场地现状仿真、管线搬迁与道路翻交模拟等;施工阶段模型则要求真实反映施工状况、收集施工信息、完成施工方案模拟、大型设备运输路径检查、管线综合与碰撞检查、工程进度模拟、工程量复核、装修效果仿真、添加施工参数等;竣工模型包含基础信息(如每一元件的物理信息、材料质量保证文件、性能资料等)、施工过程资料(如施工图纸及变更资料、验收资料及备案资料等)、工程运维信息(如运维单位、使用年限、维保人员及维保手册等),这些信息资料通过内嵌与链接的方式同步显示在模型中,以便在查看模型的同时能够迅速便捷的查阅相关信息;运维模型是将竣工模型导入到运维平台,满足运维管理的基本要求,契合运维软件的调用及运行。
上述四个阶段对于模型数据等级要求不尽相同,模型交付的侧重点亦不同。其中尤以竣工模型包含的数据信息最为完整,不仅涵盖了精确的三维模型及二维图纸,同时包括了每一专业每一系统每一构件的属性参数等信息。建设工程档案是建设工程活动中所直接形成的,具有归档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各种载体的历史记录,是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建设项目立项开始便产生,伴随着项目的前期、设计、施工、竣工及维护运营阶段,贯穿了建设工程的全过程,真实地反映并涵盖了建设工程的所有内容,为其全生命管理服务。
本着这一宗旨,以竣工阶段模型归档最能直观、完整地表达一个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整个过程,也为后续的调阅利用保留下了大量的素材和数据。
但模型越精细,对存储硬件的要求也相应地越高。因此,在这两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至关重要。
(二)多源数据的整合与模型轻量化间的平衡
当不同专业各自剥离开来建模后,模型的再汇总又成为一个新的问题。目前较为常用也较成熟的IFC(Industry Foundation Classes)标准正式其中之一。IFC是由国际协同工作联盟IAI面向对象技术所建立的信息标准。IAI希望把所有建筑信息透过一套标准将其整合在一起并以电子信息方式有系统的呈现出来。有了统一信息标准的这些建筑信息可以在不同软件之间互相传递与分享,IFC扮演的便是这样一种共同语言。在此共同语言基础之上开发的BIM应用软件便可解决多源数据整合及互相交流过程中面临的软件格式不统一问题。
有了“共同语言”之后,就为各专业模型之间建立了相互调用、相互加载的桥梁,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模型轻量化问题。各个专业可将模型细化、细分至实际施工的每一个节点,形成最完整的竣工模型,再分别以基于共同语言的模型提交至协同管理平台,需要整合模型时,即可在平台上调用,可以避免以单一的完整的模型归档时面临的数据体量过大而无法加载的问题。
不同专业设备材料的信息、构建的制作加工数据、专业评审报告等等,此类信息通过不同口径、不同渠道,以纸质版或是电子版的形式融入到建设项目的资料库中,这些信息或许并非直接作用于图纸上及三维模型的构建上,但在整个数据库中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模型的完整性起到重要作用,尤其对于后期的运营管理,这些数据信息是关键的参考要素。
因此,如何在满足为日后调阅利用提供全面信息的前提之下,尽可能地向数据轻量化靠拢,以确保调阅速度不受模型数据冗余的拖累,这样既能保证满足档案研究、利用的需求,又能便于模型的移交、保存及调用。
(三)模型数据与现行归档内容之间的关联度探索
以BIM模型归档必须确保模型数据的完整性。可采取每一构件在出厂前标上特定且唯一的身份标识,例如条形码、二维码等,可将数据附加在此标识之上,在施工现场通过扫描的方式直接挂接至模型中,减少了数据录入的时间,确保构件信息能够及时存储在模型中,便于后续运营中对预制构件进行寿命管理。 除设备材料需完整如实地加载在模型上之外,在运用协同管理平台进行施工过程性控制时,将会产生大量通知单、联系单、变更单、签证、及其所附现场情况照片。这些施工管理资料的保留有利于直观且准确地反映整个施工过程的进展,这与建设工程档案是建设工程活动中所直接形成的,具有归档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各种载体的历史记录这一宗旨契合一致,此类资料具有保留的价值。
上述两部分数据是应用BIM技术的重要价值体现,是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基础信息,与现行归档内容已有部分重叠,但远大于现行编制技术规范中所要求的归档范围。若以BIM模型归档,则相应的归档范围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
(四)模型传递、移交、归档时硬件及软件的选用问题及安全性分析
目前市场上存在多种BIM建模和应用软件,每种BIM软件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建筑项目所有参与方在选择BIM软件时,一般根据工程特点和实际需求选择一种或多种BIM软件。各软件之间的兼容性、信息共享和交换的能力,甚至同款軟件不同版本间的兼容性目前都存在一定的局限。软件选择的规范化旨在便于多渠道多专业数据间的传递、模型的整合。更为重要的是,各方之间数据交互的过程存在着一定的风险防控点,例如各专业模型向总包进行数据移交时或建设单位最终向城建档案管理机构进行移交时,移交的方式无论是线上平台还是实物介质,都会影响数据转移的安全性。在共享模型之前,需要在可控的人员范围内对数据进行检查、调整,使其适合于协调。
使用协同管理平台很好地解决了传统硬件传递模型时面临的安全性问题,如硬件的丢失、接触硬件的人员不可控等,但随之而来的是对该平台安全性的控制问题。首先需针对平台本身进行定期专项维护,清除冗余数据,以防止数据崩溃、病毒感染。可定期备份保存在网络服务器上的BIM项目数据。对于平台访问的准入门槛也应做适当规定。其次对于人员管理层面,建议可建立数据安全协议,采用分配管理权限的方式对接触模型的人员进行约束。建立用户进入权限,约定不同身份的模型使用者以不同权限对模型进行修改、添加数据,防止任何项目团队成员、其他员工或外来人员的不恰当使用或故意损坏。
最后,需要在项目方使用的协同平台与城建档案管理机构的数据存储平台间建立衔接,保证协同平台上的数据能够安全完整地传递至城建档案管理机构。若采用硬件如光盘、U盘、移动硬盘等不同硬件介质进行传递时,应当基于满足档案保存的安全性及长久性的要求。
四、结束语
随着工程建设信息化工作的不断推进,BIM模型将大量运用于建设工程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中,必定会对传统工程档案的收集整理模式提出新的挑战。从归档模型的深度、模型的完整度、模型数据内容与现行归档内容之间的关联度,到模型的传递与移交,直至最后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对模型的存储及利用,各个环节都值得结合实际进行深入研究,剖析建筑信息模型归档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出适当的解决方法,为今后完全实现BIM模型归档提供技术规范及理论支撑,顺应信息化时代对城建档案的长远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杨继东. 基于BIM技术的三维城建档案接收保管和利用模式研究[J]. 数字与缩微影像,2017(3):11-15.
[2]段玉宁. 基于BIM技术的城市城建档案工作探索[J]. 卷宗,2019,9(14):33.
[3]彭秀,王元皓,苏新河. 浅析基于BIM平台的施工档案管理[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33):3436.